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51章

天下枭雄-第351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武周急道:“事关重大,无论如何要叫醒太守。”

旁边阿团道:“刘将军,你先去!我有办法叫醒他。”

刘武周连忙施礼,那多谢夫人了,他不敢和阿团对视,转身跑下台阶翻身马,向城门而去,阿团望着他魁梧高大的背影走远,不由暗叹一声,她自小就崇拜刘武周,她父亲却把她嫁给一个酒鬼。

阿团回头对管家恨恨道:“去井里打两桶水来!”

城头,守城的士兵们都紧张起来,刘武周两手也是捏了一把冷汗,只见城外出现一支黑压压的隋军骑兵,足有万人之众,骑兵中旌旗招展,一杆赤鹰大旗迎风飘扬,这确实是丰州骑兵。

为首大将正是司马李靖,他催马前,对城头高声道:“我们是借道剿匪,并无他意!”

这时,太守王仁恭被几名士兵扶着,踉踉跄跄跑来,他头、身水渍未干,但此时他也顾不了,丰州大军竟然杀进马邑郡,这还了得,他扶着女墙向下探望,看了半晌,他大喊:“你可是李靖?”

李靖认识王仁恭,他连忙拱手应道:“在下李靖,参见王大将军!”

王仁恭头脑还未完全清醒,一时反应不过来,旁边刘武周委婉地提醒他,“使君,很奇怪,丰州军队来马邑郡做什么?”

“哦!”

王仁恭这才醒悟过来,又大喊:“尔等不在丰州戍边,跑到马邑郡来做什么?杨元庆呢,让他来见我!”

李靖微微一笑。高声道:“我们是跨境剿匪,前往楼烦郡剿灭乱匪魏刀儿,路过马邑郡,杨总管已经率另一支军队前往雁门郡了,不在这里。”

王仁恭愣住了。刘武周又在旁边提醒他。“使君。跨境剿匪要兵部批准才行!”

王仁恭跟着又问:“可有兵部批文?”

“已经向兵部申请,批文还未下来,但事情紧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望王大将军谅解!”

李靖也不跟他多说,拨马回队,一挥手,“继续前进!”

一万骑兵也不进善阳县。继续向南进发,向烦楼郡方向浩浩荡荡而去。

王仁恭惊得目瞪口呆,丰州军这是做什么?刘武周急道:“使君。卑职有一点想法。”

“你说!”王仁恭对他的几次提醒颇为赞赏。

刘武周道:“卑职认为,这是杨元庆再次扩张势力,他一定是要把定襄郡、雁门郡、马邑郡和烦楼郡纳入他的势力范围,然后他要么进攻幽州。要么进攻太原,一定是这样,使君必须立刻向朝廷汇报。”

王仁恭点点头,刘武周说得极有道理,从杨元庆扩张步伐,应该就是这样,他立刻喊道:“不可开城门,我要向圣禀报!”

王仁恭转身便下城,走了几步,他又回头对刘武周道:“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亲兵校尉,以后我会升你为鹰扬郎将!”

刘武周立刻单膝跪下,“愿为使君效力!”

六月的京城多了几分血腥之气,就在几天前,郕国公、光禄大夫、右骁卫大将军李浑和将作监令、光禄大夫李敏因涉嫌参与元氏造反而被杨广下令诛杀,两人宗族被诛杀者三十二人,其余族人皆被流放岭南。

一时间京城震动,尽管杨广杀他们的理由是参与元氏谋反,但京城民众还是不由自主想到了那首谶语,‘桃李子,有天下,杨氏灭,李氏兴’。

就在这时,另一条谶语在京城流传开来,‘李非李,杨非杨,出荆襄,戍边疆,隋氏灭亡他为将。’

李浑、李敏的被诛和谶语的流传,蛊惑得京城人心惶惶,所有人都在猜测,下一个被杀者会是谁?

也不知是谁泄露的秘密,丰州总管杨元庆的母亲就是姓李,在他年幼时,他曾经叫李元庆,后来才改名杨元庆,这个秘密迅速传遍全城,几乎每个人都想到了谶语中的‘李非李,杨非杨’,难道杨氏灭,李氏兴,就是指杨元庆吗?

宇文述步履匆匆,沿着一条走廊疾走,这些天他正绞尽脑汁为李渊脱罪,李渊派从弟李神通再次找到他,许诺他二十万吊钱,为了这二十万吊钱,宇文述不惜将谶语引向杨元庆。

此时,宇文述心中极为得意,就在新谶语刚刚流传的这个节骨眼,北方传来消息,杨元庆竟然再次南扩势力,这简直就是老天成全他宇文述。

宇文述来到御房前,正好遇到樊子盖,他也是被杨广紧急召来商议军务。

“听说前两天樊相国感恙,身体可否好一点?”宇文述关切地问。

“多谢宇文大将军关心,已经好了。”

樊子盖笑了笑,“宇文大将军也是奉旨来开会!”

“哎!人是贪得无厌,杨元庆趁圣征高丽吞并了榆林郡,现在又要南下马邑郡和雁门郡,他到底想做什么?”

宇文述满心愤慨,又道:“他既然承认自己是隋臣,那他为何又要做不臣之事?”

樊子盖对宇文述了解甚深,此人是无利不起早,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包括他攻击杨元庆,也同样是为了自己,而绝不是从社稷考虑,樊子盖笑而不言。

两人走到御房前,立刻有宦官禀报,“禀报陛下,樊相国、宇文大将军来了。”

“宣他们觐见!”杨广的语气中充满了愤恨。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三十八章杨广之怒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16本章字数:5275

御房内,杨广阴沉着脸站在窗前,目光冷若冰霜,他脑海里还在想着刚刚在京城流传起来的谶语,‘李非李,杨非杨,出荆襄,戍边疆,隋氏灭亡他为将。&&’

这无疑是在说杨元庆,难道李氏兴指的是杨元庆吗?就在半个时辰前,他接到了雁门郡和马邑郡的快报,杨元庆军队出现在这两个郡中,这让他勃然大怒,立刻下旨命宇文述等人来商议出兵征讨杨元庆。

此时半个时辰过去,杨广也慢慢冷静下来,征讨杨元庆不是不可以,只是这里面涉及到很问题,兵力、给养,出兵线路、突厥应对、政治影响等等,他都要考虑清楚,攻打杨元庆的难度不亚于攻打高丽,不是元家和杨玄感那种乌合之众,可以一战击溃。

更重要是他输不起,如果他的军队败给杨元庆,那么会给他的威信带来多大的打击?

此时杨广已经不再有大业六年决定进攻高丽时的那种豪情和锐气了,现在天下大乱,造反风潮四起,国力疲惫,士气低迷,社稷不稳,使他顾虑太多。

杨广有些后悔,当初杨元庆刚逃去丰州时就应该当机立断剿灭他,现在越向后拖,局势越是被动。

在杨广身后站着虞世基、萧瑀和杨恭道,萧瑀是萧皇后之弟,为人刚直,深得杨广信任,他取代卫文升出任相国,现任内史侍郎。

这时宇文述和樊子盖走了进来,两人躬身施礼。“参见陛下!”

杨广回头看了一眼众人,七相来了五相,除了裴矩和裴蕴没有通知他们,人都到齐了。

他慢慢走到榻前坐下。点点头,“两位爱卿平身!”

“各位相国,把大家召来,是和大家商议如何应对杨元庆的扩张,此事事关重大,朕不希望大家都沉默,大家畅所欲言!”

“陛下!”

第一个开口的还是宇文述,他前一步道:“在说杨元庆之前。臣想先谈一谈京城流行的谶语,‘李非李,杨非杨,出荆襄。戍边疆,隋氏灭亡他为将,’臣以为这条谶语是一条谶语的延续,很明显,杨元庆的嫌疑最大。我们再回过头看杨元庆扩张势力,当然,他的借口是剿匪和防御突厥,但他的真实目的呢?

臣一直认为。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就像被圣处死的斛斯政。他是斛斯椿之孙,所以他才会支持反贼。逃亡高丽,而居心叵测的杨素,生下了造反逆贼杨玄感,那么杨玄感的儿子又会是什么人,所以臣认为杨元庆就是心怀异志,他必造反无疑,朝廷必须要用雷霆之军剿灭杨元庆,不能再给他发展壮大之机。传更新”

“臣并不赞成宇文大将军的所谓雷霆之军!”

这是樊子盖出言反对,宇文述大怒,他反唇驳斥:“樊相国,你认为杨元庆现在还不是造反,威胁还不够大吗?非要等他夺取太原,才认为他是造反吗?”

樊子盖不急不缓笑道:“宇文大将军,听我把话说完。”

宇文述重重哼了一声,拉长脸不再说话,樊子盖继续道:“臣也赞成要对付杨元庆,可是不赞成宇文大将军的所谓雷霆之军,杨元庆在丰州经营多年,兵精粮足,他本人又身经百战,不是杨玄感那种乌合之众,非一朝一日所能剿灭,如果从关陇方向进攻他,中间要跨越多个沙漠,军队补给怎么办?当然可以建立补给站,但怎么防御他的骑兵?臣的意思,可以打,从榆林开始,一步步向西蚕食他建成的新城,把他的新城作为我们的补给城,最后大军抵达丰州,然后屈突通的军队从关北向他发动进攻,两面夹击,获胜的希望就会倍增。”

其实樊子盖的意见和宇文述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更加细化,他一贯喜欢如此,先把别人踩下去,再来表述他的意见。

杨广沉思片刻,又问虞世基,“现在能调多少军队?”

“回禀陛下,现在军队都分散各地镇压造反,京师附近有三十万军队,包括陛下的十万禁军,关中有十万军队,屈突通带走五万,实际长安守军只有五万。”

杨广沉吟不语,兵力明显不足,使他有点犹豫,这时,虞世基又道:“陛下如果要攻打杨元庆,臣以为至少要三十万大军,丰州遥远,还在再征发五十万民夫运送粮食军资,但臣也要提醒陛下,一旦败了,不仅粮食军资全归丰州,而且洛阳就没有军队了。”

虞世基毕竟不是宇文述,他并不希望隋朝毁灭,三次高丽之战,隋朝的精锐之军都几乎丧失殆尽,根本就没有力量再去剿灭杨元庆,当然,杨广可以把京师之军倾巢而出,但京师怎么办?中原造反势力强大,别连老巢都丢了,虞世基含蓄地提醒杨广,现在朝廷无力剿灭杨元庆。

杨广明白他的意思,他心中叹息一声,又问萧瑀和杨恭道,“你们二人的意见呢?”

萧瑀躬身道:“臣以为这次杨元庆进军马邑郡和雁门郡,和次关北不一样,他既没有召集官员签署什么协议,也没有在两郡驻兵,臣感觉,他更多是一种试探,这个时候,只要陛下态度强硬,下旨命他退出河东,他应该就会退出。”

旁边杨恭道也躬身道:“陛下,臣赞成萧相国的建议,事实杨元庆四处扩张,很大程度是陛下的态度不够强硬,纵容了他,而且杨元庆走的路线是拥隋自立,陛下就可以利用他这个路线,逼他露出原形,这样很多丰州的将士和官员就会和他离心,使他内部分化,那时,只用屈突通的军队便可平定丰州。”

杨恭道的意见说到了杨广的心坎,其他他可以直接宣布杨元庆为叛逆。但他担心那样杨元庆就会直接造反,反而不好收拾,最好在他不造反的前提下瓦解他的军队,才是妥善之举.

杨广又问:“那朕用什么办法来逼他露出原形?”

“很简单。陛下可以召他进京述职,他若不来,他就无法向部属交代。”

宇文述冷冷道:“杨尚想得太简单了!去年圣召他进京述职,他要说防御突厥,结果没来,这次他又说要防御突厥,怎么办?”

“不用再说了!”

杨广打断了所有人的话,站起身冷冷道:“朕意已决。朕决定北巡榆林,看他有什么理由不来见朕?”

大业十一年六月,大隋皇帝杨广下旨巡视塞北,命樊子盖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京师。六月十五日,十万禁军簇拥着圣驾浩浩荡荡向北而去。

几名骑士纵马驶进了太原城,一路奔驰,在李渊府宅前停下,为首男子头戴金冠。身着锦袍,腰束玉带,正是独孤震的侄子独孤怀恩,他从京城而来。奉家主之命前来给李渊送信。

独孤怀恩在台阶前翻身下马,对身后两名随从道:“就在门口稍等我片刻。”

他快步向台阶走去。刚台阶,正好李建成从府内快走走出。李建成惊讶道:“怀恩,你怎么来了?”

李建成在辈分比独孤怀恩晚一辈,可实际,他们年龄相仿,从小一起读,两人关系极好。

独孤怀恩笑道:“奉家主之命前来送信,你父亲在吗?”

“父亲在军校场,我也正要过去,不妨随我同去。”

一名下人牵来马匹,李建成也翻身马,两人并肩向军校场而去。

李建成受父亲之托,已开始独立处事,他也经常去京城和独孤家,以及叔父李神通商议事情,像这次谶语事件,便是由李建成全权负责应对,只是事后才向父亲汇报。

“发生了什么事吗?”李建成关切地问道。

独孤怀恩也知道李建成的地位,便将信取出来递给他,道:“圣已宣布北巡,不日将抵达太原,虽然圣已将谶语的目标转向杨元庆,但你们还是要谨慎,不可有丝毫大意。”

李建成点点头笑道:“君主之心,高深莫测,他未必真把谶语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