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三嫁新室 >

第86章

三嫁新室-第86章

小说: 三嫁新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菊花在一边急得翻白眼,你就充大傻。可她也知道这会不能和许大郎呛话,让许大郎下不了台,回去不好过的还是她。
    尽管许大郎这样说,但是香梅并没有感动。她这些日子也算是看清楚了,之前的许大郎就是个埋头做自己事情的汉子,还以为他是老实,其实人家只是懒得理会而已。
    这会的许大郎看似理会了,可是霍香梅已经看穿他骨子里的自私。就算之前特意买了一条红白肉给孩子添菜,也改变不了霍香梅对他的看法了。
    许三郎离家之时,可是又特意拿着酒上许大郎家,拜托他在自己离家之后,多多关照些家里的。可是也不见许大郎怎么上过门,就算是家里吃了好吃的,也不会说让孩子端些过来给阿弟阿妹的。
    于是霍香梅认真的道,“哪里用得着大兄送,这家什可是花了大兄和其他阿叔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就算是大兄愿意白送,我们也不能占那些阿叔的便宜啊!那些阿叔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所以这个钱,能给我们一定给,不能给,也不会占别人的便宜的。”。
    说完,霍香梅就借口要出摊了,拉着李兰赶紧走了,再也不想理会这一对夫妇,感觉两个人就是一个市侩在脸上,一个市侩在心里。
    也不知许三郎回来听见这件事,会如何作想。不过,霍香梅肯定不会隐瞒这件事。她不会做恶人,但是也不会帮许三郎米分饰这弟恭兄有。
    ……
    本来以为收割冬小麦三两银子就够了,可是还得给麦子脱粒,这二两银子是省不了的。
    如果是让霍香梅和霍老爹两人把这三十亩的冬小麦都给脱粒,估计前头的吃完了,后头的还没脱。发芽甚么的,那就是肯定的了。要知道平均一亩,大概有三石多,也就是四百多斤,三十亩地,一共一万多斤。
    因为冬小麦许三郎家已经是育秧苗再插种的,比新村的撒种子直接播种的不仅要早收,产量还多了不少。这在新村也是足以引起众人的注意的了。
    不过新村的村民都没有眼红,因为这次学着许三郎家,他们也是育秧苗种了水稻和黍米之类的,到秋收的时候,自己家也会有如此丰收。只是遗憾冬小麦的时候没有学会,否则现在如此丰收的人家也有自家的一份了。
    上次司农程晨明过来看新村种植水稻和养殖稻鱼的情况,这次得到里正的消息,说新村育秧苗后再插秧种植的小麦也比寻常的直接撒种子的收成要高。
    于是,这次程晨明这次也带着捕役过来了,还是上次的马亮子和李发财。
    里正把程晨明带到许三郎家晒麦子的场地。
    铺得满满一大片金黄色的麦子,让程晨明有些震撼。他出身世家,来蔺县也只是为了资历,等混够资历了,自然就会回去的。
    现在晋大王的新朝,一直往寒门庶子里选拔人才,其中不乏有想用寒门庶子来削弱世家的意思。可是世家的根深蒂固,不是说动摇就能动摇的。况且,晋大王本身就是世家出身,他熟悉世家的规矩。
    就算晋大王想一下子把世家豪族铲除是不可能的,不说本身他上位就有靠世家豪族的原因。他当大王也只是各家衡量的结果,当然不能忽略他也是个有见识有能力的君主。
    大王这次广建书院可以说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错,可是毕竟破坏了大部分世家的利益。如果不是有他后来紧接着的一系列措施,他早就该下台了,或者至少小部分战乱是免不了的。
    开启民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件事,从长远来说,对整个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算的。
    尽管程晨明做为一个世家子,可是在看过大王的所做所为之后,也是深深为他折服的,可惜一直未得圣颜。
    本来程晨明打算在这岗位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待够时间就按照家里铺好的路子回去高升的。
    前些日子得到消息,好些业绩好的县长、司农都被大王亲自接见了。这只要不犯大错,可谓简在圣心了。既然如此,程晨明当然想做出一番业绩出来,他还年轻,若能名字上达天听,不禁家族锦上添花,自己也能开创一番事业,说不得哪天也能成为桑弘羊之流的人物。
    大司农和司农,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些日子以来,程晨明几乎天天往下面村子跑,就想找出些典型的例子,或者看看有哪方面自己能使上劲的,再借助家里的势力,只要做出成绩,就没有人敢坑他。
    ……
    蔺县北边有个村子的村民在山上砍树想修彘圈子的时候,掉进一个大坑,居然发现里面有煤。那村子的里正后来上报到陆捕头那。陆捕头告诉了县长,县长让程晨明负责这件事。
    本来这时候的世家豪族之人或者富商都有大量燃烧煤来取暖,然后炼铁还是多用木炭,毕竟煤,尤其是露天的煤,很少被发现,就算发现,都归当地的豪族占去了。
    自从大王登基后,下达明确公文,盐、铁、煤这些都归国家管控。前两种私人大量售卖必须得官府的引子,后者一旦发现必须上报国家。
    虽然说还是有不少人私下开采贩卖,只是总不能那么的光明正大的了。
    据说大王成立的甚么科学研究院,已经找到了快速用煤把铁炼成武器和各种农具的方子,所以大王越发的盯紧那个研究院了。
    好些世家豪族都想使法子安排人手进去,暗子甚么的估计都使出了。可惜研究院一直都是大王的班子,目前还没有人能渗透进去。
    这些管控物的政令早就颁发下来了,加上大王这两年免税的行为和各种益民的措施,使得越来越多下层小百姓对他膜拜与拥趸。一旦发现煤都有上传给国家。
    老百姓就是这样,只要你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他们对你的忠诚愿意用性命相担,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好人。
    这次蔺县北边那个村子就是上报了,按照规定给他们全村免了三年的税,另外还独自奖励那个发现煤的汉子一百银。
    现在程晨明还在派人守着那煤矿,并且从附近的村子招人来挖矿,另外今年有些要服徭役的汉子也拉了一批过去。
    县长在上报邑长这事的时候,也有把程晨明的名字报上去。县长还是前朝留下来的,现在是新朝,他家以前的势力很多都是使不上劲了。现在这程司农具他所知,背景还是有的。所以县长很乐意卖他这份情。
    程晨明开始时是从县长那得到县长在向大王上报的时候,也有提到自己的名字的消息。不过没等到家里的消息,他是不大相信的。后来这消息还是家中族长亲口告诉自家阿爹的,才让程晨明这颗上进的心都越来越跳动了。
    程晨明是世家弟子,也是嫡支的,不过,不是那五大世家的。现在大王一边压抑五大世家,一边提拔其他小世家和寒门。程晨明的家族正处于中等世家,现在得看好方向和形势才能走了。
    上次新村这新鲜的育秧苗法子和稻田养鱼,程晨明听到消息,就带着捕役过来了。毕竟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司农。
    无论大王怎么鼓励商业的发展,现在国家的立国之本就在于农。如果能找到提高粮食的法子,那么对于程晨明来说就是一大业绩。
    稻田养鱼的法子他已经见到,这次过来主要是看育秧苗的法子对于冬小麦是否也管用,收成是否只是里正夸大的。
    当实眼看到霍香梅家摊晒在晒谷场的麦子,程晨明才觉得新村的里正没有夸大。
    这次程晨明没有留在新村用餐,而是心满意足的赶紧离开。要回去,好好的整理整理这段时间各村子收到的好消息,想想措词如何上报的问题,如何让自己在这次利益中占更大的功劳。
    ……

  ☆、第112章 二合一

霍香梅觉得这司农挺尽责的,人看起来二十出头,看着穿着打扮明显就是富家子弟,教养不错,还亲自下来看农人的收成,也没有每次都要留在这吃饭。
    那甚么耗费民脂民膏的情景都没有看到。
    可惜霍香梅不知道程晨明赶着回去的原因,否则她只会感叹,没有男人不爱权势,没有男人不是官迷了。
    ……
    一万多斤的麦子要晒,霍老爹和霍香梅拿着竹耙子翻开就要好大一会,还得用大筛子把里面夹带着的麦子小杆子小毛子筛掉,又怕遇上下雨天。
    为了不让大冬天好不容易捂白的皮肤变黑,霍香梅在那大斗笠四周逢上一圈厚厚的麻布,在两只眼睛的位置剪出两只小洞,专门在看麦子的时候戴。
    虽然样子有点怪异,到是没想到会引起一帮妇子娘子的争相模仿。
    可是几天下来,霍香梅还是晒脱皮了。割麦子是大工程,晒麦子更加的辛苦。
    那些伴随着大麦子下来的麦毛,要筛出来,倒是可用用来喂大黑小黑还有家里的羊。可是这些麦毛碰到了,嫩嫩的皮肤容易发痒,还会起红点。
    另外麦子不是摊开晾晒就行的了,常常要翻晒,这头的翻完还有那头,那头也完了,又到这头。
    不敢让霍老爹再多劳累,昨天他翻了一个下午,结果中暑倒下了。吓得霍香梅差点魂都没有了。只能自己硬撑着上。其实这个时候的夏天并没有后来那个时代温度高,只是人长期处于烈日之下,时间久了,也不会好受到哪里去。那些汗就顺着额头、脸颊、脖子、胸口流下来,每每洗脸的时候,都咸得眼睛生涩。
    后来可能是之前许三郎请求过或者是七婆的吩咐,每天许锁头去县里摆摊回来都帮忙把麦子收拢成麦堆,省了不少霍香梅的功夫。
    李兰在霍老爹晕倒之后,听到消息也不去摆摊了,过来帮霍香梅扬麦子。她是做惯农活的一把手,麦子在她的铲子里像泼水一样飞扬。李兰干小半天的活,能顶得上霍香梅一天的。
    霍香梅抹去一把脸上的热汗,边扫麦子,边看李兰扬麦子,在烈日下吹着热风,突然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
    ……
    不过很快,霍香梅就笑不出来了。
    一天下午,夏季的雨水如期而来。
    若不是七婆关节疼痛,提醒李兰。李兰再告诉霍香梅要提前把麦子收好,否则就只能等着麦子发芽吧。当然发芽的麦子可以做麦芽糖和麦酒,可是家中粮食已经不多,还得把一部分粜出去换钱。
    七婆年轻的时候跟着她家汉子外出讨生计,在很南的地方待过。年年大冬天的也得下河洗衣挑水,一个妇子当汉子用,就为了家中日子好过点。
    由于南方湿冷,寒气刺骨,冬天时寒气入侵到七婆的骨髓里面,导致她一到下雨天就会关节疼痛,周身不舒服。在许锁头之前,她不是没有怀上过崽子,可是都没能养下来。
    所以对于后头看起来不大灵活的许锁头,她都是疼在眼窝子里的。就算后来有了健康的许朝阳,也没能越过许锁头。无论别人怎么说许锁头的不好,她都坚决认为那是有福之人,后头的许朝阳也是许锁头带来的。
    当时李兰告诉霍香梅时,霍香梅没有不相信,尽管那太阳还是当空照,烈日灼烧着人都快烤焦了,但是霍香梅知道这时的老农或者有经验的人,是会看天气的。再说有风湿病的人,很多都能提前预知天气的。
    知道今天会有大暴雨,吓得霍香梅赶紧拿着竹耙子拼着命的把麦子收拢。李兰也赶紧帮忙,好些在晒场周围的大树下乘凉的村民看着这样的情况也过来帮忙。
    要知道粮食就是农人的命根子。
    ……
    等村子里的人帮忙着把麦子装进箩筐,抬回许三郎家。可是当抬得差不多时,倾盆大雨轰鸣雷响随之而来。
    众人手忙脚乱的把头上的斗笠盖到箩筐上,大步的往许三郎家奔跑。
    尽管如此,还是避免不了有几箩筐被淋湿的。但是能保存那么多粮食不被淋湿,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霍香梅和霍老爹不停的拱手弯腰谢过众人,没有他们,许家这次的麦子遭祸大了。
    好些人的衣服都被淋湿了,摇摇头,表示不用见外,都冒雨家去换衣服了。
    霍香梅的全身都湿透了,也赶紧换了干净的衣服,累得瘫坐在炕上。看到霍老爹心疼的要把那些被淋湿的麦子倒出来放在大簸箕上晾晒,霍香梅赶紧制止了,霍老爹这些天身体还没恢复,“阿爹,这淋湿的麦子,我等会再收拾。”。
    霍老爹看到自家大娘子一脸疲倦的样子,不由的埋怨许三郎,“家中粮食收好了,就饿不死了,在本地也是可以做掮客的。尽管赚的钱不多,可是叫人心安。他这样山长水远的往外跑,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的,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有甚么意外的话,让你们娘几个咋活。家中农务如此繁重,阿爹又帮不上甚么忙,只是个吃闲饭的。真真的,苦了大娘子了。”。
    霍香梅并不反许三郎做掮客,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