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三嫁新室 >

第80章

三嫁新室-第80章

小说: 三嫁新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真的太谢谢你了,等我拿奶酪做出好吃的,请大家尝尝。”,霍香梅感觉到脸在火烧火烧的。
    阿梅哈哈的笑道,“那真的太好了,这羊价格不便宜,我就等着香梅你的奶酪做好吃的。”。
    中午她们本来就没有吃午食的习惯,可是许三郎家里有啊,霍香梅干脆多做点,大家一块吃点。毕竟干了一个上午,哪有人真的不饿的。
    如此忙活了十天,第一批茶终于采摘完,家里的田地都种上了水稻、粟、黍、稗子、薯蓣还有各种菜蔬。
    对于农家生活的感想,霍香梅表示,文艺点的说法——充实,负气的说法——谁想体验,让她来……
    为了这个春耕,许三郎是把命都往里面使了。冬天好不容易养起来的一点膘,已经完全不见了。
    蔺县的屋子还得继续休整,每每许三郎早上出去,霍香梅都吩咐他去一趟蔺县的肉肆。如果遇上有羊肉、驴肉都买些家来。
    霍香梅没有说是心疼他,想给他补补。如果那样说的话,许三郎很多时候都是不舍得买来吃的。他总认为自己健壮得像头牛,根本不用吃甚么好的东西。
    这个汉子对自己总是很吝啬。只有在说是给几个孩子补身子的,他才会惦记着去买。对于孩子们来说,他是一个很负责的阿爹。
    只要不是很过份的要求,许三郎从来不会拒绝孩子们。别看他平时不大爱笑,经常木着一张熊脸的样子,可是很多时候家里做慈父、扮红脸的都是他。霍香梅看不过去了,得做严母,扮白脸,否则孩子们闹得过分了,不听教。
    ……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水稻,都学着在里面放养些小鱼苗。许三郎和霍老爹根本就捞不到多少,只好给钱买的。
    邻村的人看到新村的人成群结队的去杏花河边捞鱼苗,甚至有人愿意用铜子去换鱼苗,都觉得很惊奇。
    问过之后,知道原来新村的人在种水稻,还养上了鱼。再听过新村的人炫耀的诉说去年许家三郎家的收获之后,都纷纷的好奇,特意前来新村观看。
    去年在蔺县遇见许三郎说要买稻种的那两个大兄,在过年的时候就早早的一路的问过来,带着礼上门拜访。
    霍香梅已经完全忘记这回事了,如果不是许三郎提起。不过过年上门的就是客,霍香梅还特意的下厨做了几样菜,留他们两家人吃午食,舀上两卣自家酿的米酒。
    这提梁卣还是年前许三郎特意从长安带回来的,因为霍香梅在他面前提了好几次,“我看见张清河家的过来打酒,她拿的那只提梁卣特别的好看,如果咱们家祭祀也用这样的,多好啊……”。
    许三郎就暗暗的记下来了,自家卖酒的,怎么能没有一个配得上的酒器。那次去长安,就让许二郎带着去杂物肆买了配套的提梁卣。
    这次还是第一次拿出来待客,结果当然是受到来客的赞赏的眼光。
    那次许三郎告诉他们自家售卖稻种的时间,让他们到自家卖稻种的那天过来,同时会告诉他们这水稻怎么种植之类的。
    之后许三郎家的田头除了新村的人,还有这两家的汉子,慢慢的外村的人也越来越多。
    里正还怕有意外,特意敲锣通知各家小心留意。虽说时人都是良善的多,但谁知道是不是有那么一个万一的呢?绝对不要随便去考验人心。
    新村这次因为水稻,因为稻田养鱼的事情,让周围的村子都知道了,甚至蔺县上面也有人知道。最后连县长也听到这个消息了,让司农程晨明亲自下来许村查看。
    尽管现在的大晋朝大王鼓励老百姓经商做掮客,为他们清除各地的土匪,开辟商路,减低赋税,可是农业才是国家的根本,这个观念千百年来,无论如何的改朝换代,都是深深的印刻在老百姓的心里。所以对于蔺县真的有人种植出水稻,产量不低,并且能在水里养鱼,蔺县的县长和司农还是很慎重的。
    不过这事暂时和许三郎家没有关系了,司农来了,自然有里正接待。因为去年丰收之后,许三郎就把他知道的,要注意的地方都告诉了里正。里正和父老们都是种了一辈子田地的善农之人,他们只需要知道这回事,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更好的答案。
    这次由他们接到司农和捕役们,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司农和捕役下来的时候,霍香梅还特意去围观了。那几个捕役里面,就有霍香梅打过交道的马亮子和李发财。
    两人看到霍香梅眼睛就发亮,趁司农没留意,还特意挪到霍香梅跟前打招呼。
    这虽然不是男女大防最严重的的时代,马亮子还是个半大小子。可是在那么多人的注视之下,霍香梅还是忍不住耳朵发热的弯腰问好。
    霍老爹也看到眼前这一幕了,赶紧过来拱手道,“两位大人,上次实在是太感谢了,如果不是你们,我家也不能找回小五了。”。
    哦……,原来是这样!
    本来亮起八卦眼的众人才明白原来人家是这样认识许三郎家的,都纷纷的说起上次小五不见了的事情。
    后来司农程晨明听说是上次不见了娃的那家人,还是后来找他买了义庄那块地起屋子的那个汉子家里的,也点点头表示听说过这件事。
    当里正请程晨明到他家用夕食的时候,让霍香梅帮忙做两样拿手好菜,还送上一提梁卣的麦酒的时候,程晨明是更加的满意了,这个里正会来事,那个汉子家的都不错。
    当苏老爹提到最初是霍老爹提出种植水稻和在稻田养鱼的时候,程晨明还感到惊讶,然后特意朝霍老爹拱手做拜,最后还一定要敬霍老爹一耳杯麦酒。
    霍老爹从来没有被人如此对待过,尤其是一个官老爷,对于他这个很可能断了香火的汉子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荣誉。
    霍老爹接过里正给他倒的酒,双手捧着耳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抖着把酒一下子灌进去,却脸红耳赤的咳嗽起来。
    马亮子知道这些没有见过多少场面的老农心中的激动,也没有笑话霍老爹,而是赶紧上前接过霍老爹手中的耳杯,帮他拍拍后背,顺顺气。当时霍老爹喝完酒好一会还背着众人红了眼眶。
    晚上,许三郎归家后,霍老爹说起司农敬他酒的事情,情绪还是很高昂激动。
    尤其是当一家大小,全都盯着霍老爹,听他讲他与司农不得不说的故事时。霍老爹更加是反反复复的把前后经过,细节脑补各种都唠叨了出来。
    霍香梅听了觉得又搞笑又心酸。
    换作是以前的许三郎估计也是和霍老爹一样的激动,不过去年他跑了西域、长安、大月氏等地方,和司农、县长、捕头都有过打交道的经历,这一会反倒不是那么的激动了。不过能和司农一起喝酒,还被他敬酒也是不错的,适当的露出羡慕的眼神。
    当霍老爹看到许三郎那羡慕的小眼神,心情更加是激动了,说的话越来越语无伦次了,明显的酒不醉人,人自醉。
    至于几个小娃,大娃他们全都是一脸的敬佩的看着霍老爹,尤其是听到霍老爹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和当官的吃酒,都纷纷的表示,以后自己也要当官,当大官,让姥爹天天跟他们吃酒。
    听得霍老爹哈哈的大笑起来,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活着,活到大娃他们当官再请姥爹喝酒。
    ……
    霍香梅问许三郎,“三郎,蔺县的屋子现在建得怎样了?我已经找大兄打家什了。”。
    许三郎道,“再过五天就可以了,得先晾半个月,等泥浆干了再说。这些天都在下雨,泥浆干得很慢。还好是小雨,否则又得停工了。”。
    霍香梅道,“那今年你打算甚么时候去西域?”。
    许三郎想了想道,“我得先去找乞山大叔,向他打听商队的事。前些时候,在蔺县还听到大王派军队去剿匪的事。有人说那不是匪,是前朝拓跋家的贼子。也有人说是兵匪,还有人说既是周围村子的村民,又是匪。这天下才安定下来两年,也不知道那些人怎么想的,都不想让老百姓活了。”。
    一想到如果前去做掮客,会遇到匪人,许三郎的肠子都纠结到一块了。这不仅是买卖的问题,还有人身安全的问题。也不知那些商队今天出行的情况如何,这些都还得许三郎去打听,请乞山大叔和那管事吃饭是免不了的事情了。
    霍香梅很诧异这兵匪之事,原以为天下大定,分田到户,男有分,女有归,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没有想到还有人会造反,或者是因为实在穷、且不习惯这种地的日子,再拿起刀抢劫行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前朝的人不满意现在的王朝统治,毕竟历史都是这样的。
    每一个朝代都是建立的血和暴力的碾压上的,想走向盛世,前期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了。不过这些事以前和霍香梅关系都不大,她从来不去考虑。可是这次许三郎会怕遇上,她反倒是比较担心了,脑子里就忍不住各种惨绝人寰事件的脑补。
    “那有没有请人押运货物的?”,霍香梅不记得这个时候是否有镖师这个行业出现了,也不清楚这个时候是否有镖局这个东西。
    霍香梅倒是看过有关镖局和镖师的相关的资料,那会还是跟着办公室的妹子追剧才特意去查的资料,印象很深刻。
    霍香梅知道镖师的鼻祖是张黑五。还有资料上说,“江湖上的事,名头占了两成,功夫占了两成,余下的六成,却要靠黑白两道的朋友赏脸了”。
    可见走镖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风险巨大。
    “三会一不”是他们的行规。这“三会一不”具体的是说:一要会搭炉灶,二要会修鞋,三要是会理发,这“一不”就是不洗脸。

  ☆、第108章 二合一

这要会搭灶台、修鞋、理发都能理解,那这不洗脸岂不是让人很难受?要知道这一路走镖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但是有过极限探险运动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室外,在冬季大风会呜呜的刮得人脸疼,像刀割;在春季,很可能风沙扑面;在夏季,太阳能晒得人脱皮。
    洗过脸之后,凌厉的风一吹,本来就受损的脸反倒更加容易受到伤害了,会像秋季那样干裂得像被刀子割了一样,生疼。
    所以走镖的人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几天的话,都是不会去洗脸的。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了……
    对于押运货物的事,做过一次长途掮客的许三郎还是比较清楚的,道,“一般都是商队自家的伙计或者是东家养的奴仆,很少说会另外请人。如果真的害怕土匪,有些商队会请上些有名字的游侠儿一起押运,像李庆以前就给大户人家做过押运货物的事儿。既包吃,还有饷银拿,还可以到处去看看,所以很多游侠儿都挺乐意去做这行当的。但这些都是必须签订劵书,还要有人作保的。”。
    “那上次你们去的时候,有请吗?”,上次许三郎回来身上是有新的伤痕,不过当时霍香梅问起,他也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
    “上次的东家是长安的世家旁支庶子,带的都是家仆和伙计。而且大王打击土匪很是要得,那一段路就算遇上的也是小股。这次我还是得厚着脸皮去找那个小管事才行。”,许三郎摸摸左肩膀上伤疤的位置道。
    霍香梅还是很担心,这年头走商实在是没有人身安全可言的。
    许三郎不想自己婆娘整天担心这个,“你好好酿酒就是了,我这次就不用钱去置办货物了。直接把家里的酒和茶给带上。”。
    既然许三郎都这样说,霍香梅尽管心里会担心,但是也不会再唠叨出来,再唠叨会惹人烦的,“那茶叶还得制成茶饼才好带,你去找程石匠给做一个石搌吧。”。
    “那是甚么样子的?”许三郎一听是要紧的事,赶紧让霍香梅画下来,就像当初找大兄做胡桌时一样。
    ……
    第二天一早,许二牛就过来挑水了。这些日子他都是早早的过来挑水,再去塾里上课。
    尽管许三郎都在家,只是许三郎已经忙得顾不上这个了。而且许二牛是一个不错的小伙子,这活做得令霍香梅挺满意的。所以也就一直雇着他挑水。
    许二牛家三妞四牛偶尔也跟着过来,霍香梅总会让他们跟着一起吃朝食。
    次数多了,他们也是知道不好意思的。回头就让许大牛往许三郎家搬了一大箩筐的薯蓣。去年许三郎家没有种这个,许大牛知道他家人都爱吃。
    礼尚往来,这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许三郎拿着霍香梅昨晚画的石搌图纸去找程石匠,程石匠表示不难,能很快就做好。忙完这件事,许三郎才跟霍老爹一起去蔺县看屋子。
    霍香梅送走孩子和霍老爹许三郎之后,才去李庆家。上次说好的去买母羊和学做奶酪还没实现,这会一有空,霍香梅就拿着钱银,屁颠屁颠的赶紧过去了。
    ……
    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