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三嫁新室 >

第103章

三嫁新室-第103章

小说: 三嫁新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许三郎已经历练出来的了,无论张菊花怎么蹦跳,他都没有说,嫂子我就是不想给你们家看管,我非常的不满意你跟大兄,而是婉转的说,“阿兄要忙着做木匠活儿,阿嫂还要照顾大文他们的日常生活,家里也是有地的,哪里忙得过来?再说,大文他们的功课都不错,这次没有考进书院,还有下次呢!难道阿嫂还要大文他们天天跟着阿嫂下地,做个地里刨食的?这样阿嫂这辈子就甭想做官家妇子了……”。
    这话儿倒是说到张菊花心里了,尽管这次三郎家有娃考上,自己娃没考上。可是这做阿娘的,谁家的娃都是没自家的好的。

  ☆、第124章 三郎托付牙酸暗恨

一旁的许大牛看出了许三郎的意思,是真的不打算把田地给自家看官,自家也的确看管不过来,所以也就不勉强了,难得感性的叹息道,“现在二郎在长安,这边没有他的田地,暂时是不会回来的了。四郎还不见踪影,三郎你又搬到蔺县去。这样我们四兄弟就真的是各自飘零了。想想也觉得挺心酸的……”。
    许三郎细想,也的确是如此,可是现在都不是小娃了,彼此都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小私心,有时候一定的距离反而让人更加的亲近、贴心。
    于是许三郎毫无诚意的说,“蔺县离新村那么近,我家的屋子还在这,田地还在这,我还是会经常回来的。阿兄没必要多做儿女姿态,赁得叫人看笑话了。”。
    许大郎翻了翻白眼,这呆头鹅,也不想跟他分说了,直接道出自己的目的,“三郎你现在在蔺县起屋子了,也帮阿兄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便宜的地儿,阿兄也不想大文他们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再说就这木匠活儿,还是外面的县里好做。咱们附近的村子过个一两年除非是婚娶甚么的,估计都很少人家会做家什了。”。
    这许大郎倒是挺有竞争意识的……
    就这点事儿,许三郎是很乐意帮忙的,“那我回头帮大兄打听打听,不过不能保证能成。毕竟当初我去买地的时候,靠近书院的都已经被卖得差不多了,好地儿都是没有的了。”。
    至于自家那块建屋子的地原先是一个义庄,这一点儿许三郎是不想跟别人分说的,免得涂添口舌。自己已经跟清观的道长请了符,到时候贴上去就是了。
    许大郎点点头道,“不用靠近书院的,能靠近市集就再好不过了。就算是没有空地的,那谁家能卖屋子的,卖上两间也是可以的。”。
    蔺县的物价许大郎还是了解的,别看平时张菊花怎么的咋呼咋呼的,家里的钱银都还是仅仅拽在许大郎的手里的。所以他清楚自家的家底,再说如果真的看上了,钱银不够不会向三郎挪借一些吗?自家兄弟,他肯定不会拒绝的。
    许三郎不知道许大郎心里的小算筹,听许大郎如此说,倒是很爽快的答应回头一定给他好好打听打听。
    ……
    就这样许三郎家在蔺县定了下来,小商肆除了卖他们之前自家做的茶叶,大多数还是卖吃食和许三郎带回来的新鲜事物。
    这书院对于整个大晋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更别说蔺县这个小县城了。所以书院招生徒的当天,生徒入学的第一天甚至是好多天,书院外面都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甚至当天很多人坐上了书院的围墙,想跳进去。
    如果不是院长见势不妙,赶紧跟过来揭匾的县长汇报这一情况。县长找捕役壮汉来维持秩序,早就乱套了。
    大娃和小六进了书院,其他几个小的除了小四都去了之前小五走失围看的那个塾里,倒是如了小五的心愿。
    孩子们进学了,认识了新的伙伴,就不断的推销自家的好吃的东西好用的东西。慢慢的霍香梅的顾客除了这群小客人,还有他们的父母。在书院和塾里那一片,算是小有名气了。
    要知道自家娃能进书院,还是第一批生徒,对于做阿爹阿娘的来说,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他们都宁愿亏了自己,也要把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往自家娃身上送,就怕哪天孩子被别人嘲笑不如人。
    做父母的莫不过如此……
    倒是便宜了霍香梅这些做孩子小买卖的。要知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书院的吃食再怎么好,孩子饿得快,也想换换口味的。所以,霍香梅的小买卖才能越来越红火,平时跟霍老爹两个人,忙得脚跟都不沾地,孩子下学回来也得帮忙,功课都是夜里点着火水灯做的。
    说到火水灯,霍香梅不得不感叹那个不知名的同穿越者实在是太牛逼了。这本来燃烧起来很大烟,还有异味,久了还会发黑的油灯,愣是被他改成了火水灯。除了亮了不少,这味道也不那么难闻了,用起来挺好的。
    当然外面都说着火水灯是晋大王让他的研究院发明的,霍香梅也没有那个能力那个精力去考证这些,毕竟这些年种种迹象表明来到这个时代的不止她一个,只是人家混得比她好多了。这人比人得气死人的,所以霍香梅只能酸溜溜的对自己说,我是平常人,我是平常人,我是平常人……
    说到这火水灯,霍香梅只能酸溜溜了。可是说到另外一件事就真的让霍香梅咬牙了。
    之前那水稻的种植法子是霍香梅最初借霍老爹的口传出去的,而那程司农认识到这个法子的重要性,认真的考察之后上报朝廷。
    结果可想而知了,升官发财的都是程司农了,在第二年那个县长找到门路到粱邑就职之后,这县长的位置就落到了程司农的身上。
    这些跟霍香梅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她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过要把法子献出去为自家谋利益,只想着吃上稻米饭,让自家一亩三分地多收两成,孩子们不用挨饿。
    而许三郎他也没有这个政治意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程司农变成程县长,自家一丁点儿的好处都没有捞到。倒是里正家的二儿李明岸捞了个捕快做做,也算是吃上官家饭了。这在小村子里可是不小的事情哦……
    等霍香梅不经意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别说甚么目瞪口呆了,就是咬牙切齿的了。要知道自家的汉子还在外面做掮客,日晒雨淋的,人家的已经在县衙乘凉了,据说老了还能让儿子顶上。哪能不让霍香梅羡慕?
    再加上后来许三郎出了意外,就更加让霍香梅捶胸顿足了。还有那些不是这个时代的菜品,霍香梅不是不想卖菜谱,可是一方面里正的大儿李明伟早就做了好些,另一方面你也得找到人买才行啊……
    蔺县那么大,除了李明伟开的食肆就没有其它的了吗?有是有,可是这菜新村的都知道是霍香梅会的,卖给其他人家,岂不是在背后被人戳后背?
    别说不在意这些,先赚钱再说,那是你不了解这乡下的人情世故。有的时候很有人情味,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想自戳两眼都不愿意看到,那是野蛮不讲理的代名词。
    后来许三郎经常去长安,就拿去长安卖。可是长安很多食肆做的吃食都有自己的一套,他们能接收新鲜事物,可是对你一个明显一看就是乡下来的,那价格不说压得低低的,甚至有好些是想不劳而获的,没有污蔑你偷了他们家的传家菜谱就算是你的幸事了。
    最后还是许二郎待的那家商队收了许三郎好些菜谱,只是价格都只是一般。剩下的许三郎就不肯卖了,反正钱不多还不如留着自家做传家宝。
    随着越来越有见识,许三郎可是知道每个世家豪族都有他们自己运行的一套,独有的一套,就算是菜谱,很多世家豪族都是自家的做法的。这往往区别于一般的暴发户。
    ……
    因为西域之行的确让许三郎家的生活发生改变,所以尽管很辛苦,要那“三会一不”(前面说过的,即一会搭灶头、二会修鞋子,三会修发,不是指不洗脸),许三郎还是坚持走了好几年。
    尽管晋大王已经大力打击那些盗匪,可是离开时整齐足数,回来时残缺凋零、形容枯槁的也不在少数。
    许三郎一直紧跟着商队走,他爱惜他的小命,可不想自家妇子再改嫁,娃儿叫别人阿爹。
    可是还是有意外的时候,在去西域的第六年,遇到胡匪和汉贼两股强人夹击,许三郎说跟随的商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财物损失无数。
    若不是临近县城就有补给的点,他们那一行人只能乞讨着回来了。更加万幸的是,那次有人死亡,并不多,大多数是受了轻重不一的伤。
    而许三郎正是受重伤的其中一个,一刀从左肩划到右腰,深入几乎有半寸。如果不是许三郎身子一直强壮,加上抢救得及时,能不能保得住还真的是两说。
    尽管如此,许三郎还是卧床养了将近两个月。
    等许三郎养好伤之后,他又提起要去西域的事。
    可是这次,霍香梅无论许三郎怎么说,都不再同意他去西域了。一旦许三郎提起,霍香梅就让几个孩子对着他哭,自己更加是在炕上完事之后,撩拔许三郎说,“如果你再去,我就带着孩子改嫁,让别人家的汉子睡你家的妇子。反正你都不一定能活着回来了,我也不用在家里日夜担心。”。
    许三郎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家妇子各种不懂事、不顶事,要想赚钱哪能不累、没风险的。再说了,自家十口人,吃喝拉撒的,几个娃读书的,样样都是大头支出。不出去岂不是一家等死?难道还像以前那样吃糠咽麦壳?
    记得刚刚搬出蔺县的时候,屋子住的就是半亩地,想找个地方种菜都难,后来好不容易挪出院子墙根的一分地,可是等到菜能吃了,还有好长一段时间。

  ☆、第125章 二郎归乡清莲被虐

蔺县不是没有菜买,蔺县的菜不是贵,可是架不住许家一日三餐都得买,人口又多。不吃肉,就单单是青菜的钱,一日日的下来,真的叫人心痛。
    后来还是霍老爹看不过眼,提出蔬菜还是得回新村种。种些不用天天回去浇灌的,反正也不是太远。否则许家吃青菜都得掂着来。
    真真是光鲜的竹子,里头空……
    所以许三郎觉得如果他不趁年轻出去奋斗几年,那么这个家真的很难维持下去。再出点甚么意外的话,真的是有哭无泪了。想想自己第二年出去做掮客的时候,几乎带走家里所有的钱银。自家妇子花光所有积蓄请人收割稻谷后,自己看个病,孩子看个病,都成了问题。
    这些年在霍香梅的引导下,许三郎也会把自己的遭遇,好的不好的都会跟霍香梅谈谈,问问她的看法,就算是帮不上忙,就当是个听众,都是挺好的。不是像从前那样,甚么事儿都藏心底,觉得自己是汉子,就该负担起家庭重任,不爱把这些苦水向自家妇子倒。
    等许三郎说完他的烦忧之后,霍香梅拍了拍额头,感情这汉子不知道自家这几年到底是赚了多少。
    霍香梅拿起一件外衫披好,拿好火水灯让许三郎一起去堂前,把那只烧水的灶眼里面的一块方砖移开,从里面拿出一个瓦罐。
    许三郎知道这是自家藏钱的地方,只是不知道自家婆娘在这三更半夜的让自己挖挂出来是甚么意思。
    霍香梅打了个哈欠对许三郎道,“三郎你打开看看,你有好些日子没有看过咱们家的存银了。”。
    自从之前发生过没钱没胆的事,霍香梅就养成了存钱、睡前数钱的习惯。当然像这种埋得那么隐秘的,倒是没有天天数,又不是疯魔了。
    许三郎掀了掀眉毛,把罐子上头裹得紧紧的盖子拧开。霍香梅把火水灯移近一些,让火点对着罐口,好让许三郎看得清晰些。
    许三郎伸头往里看,那银子的闪光显得特别的好看,对于自家有这么多银子他还是有点底的。
    霍香梅笑着道,“就是这样的一罐银子,咱们家有这个数。”,她比了比手指。
    许三郎满脸的诧异,家里有一罐他是相信的,只是这个数真的是难以置信。
    霍香梅特意的哼哼,“虽然说你走西域赚了不少,家里这些年地里都是风调雨顺的,不缺米粮。但是咱们家的小商肆赚的更加不少,薄利多销。看着没有甚么赚头,可是做开了可不比你走西域差不多。如果你在家,估计赚的更多。”。
    ……
    许三郎边想边把银子重新埋回去,霍香梅也不出声打扰他,她得让自家汉子知道这几年自己怎么算是可以的了。
    等许三郎洗过手,一起回屋子,霍香梅伸头抹了抹许三郎的眉头。这个汉子太要强了,这些年真的辛苦他了,还不到三十岁,那额头纹就已经很深了,他把一家人都背负在肩上,“三郎,我只是心疼你。家里的日子慢慢的来,不要着急。就算穷点,好歹也是一家人在一起,再说我们现在也不穷了。虽然比上不足,可是比下有余。”。
    许三郎搂过自家婆娘,道,“我好好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