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373章

春秋小领主-第373章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东部区域下大雪了,为了防止雪融化盐池内的盐,这里,是否该收盐了?”赵武满意的打量着周围的白色盐粒,询问陪伴的侯晋。
  在盐、铁专卖法下,盐就是可以兑换钱币的奢侈品。赵武对河间的开发,最近有点“货币供应量”不足,不得不用盐与制成品支付工资……当然了,十数万劳工,一人一个铜板,就是十万枚,先不说十万枚铜板有多重,光是事先筹备事后清点这十万枚铜板,就是一个大工程。在春秋时代,年度铸币数量有多少?赵氏家族再富裕,让他按月支付十万枚铜板,连续数月,谁都承受不了。
  于是,春秋时代常见的以物易物交易,也出现在赵氏。这一现象是赵武执掌家业以来首次,赵武不得不像“万恶的”工厂主一样,用产品来支付工人薪水。但……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或许是出于春秋时代贵族的心态,赵武折算产品价格时,不是按照该商品的出售价格折算,而是按照批发价打八折计算。结果,他雇用的劳工们非常满意赵武所折算的食盐价格。东津的食盐一船一船的送往河间,大量的需求让侯晋的仓库都空了,不得不加快生产以满足需求。


第三百零四章  每一根羽毛都要换成钱
  侯晋神色得意,他是此地领主,虽然盐田技术是赵氏发明的,虽然湖泽山川的“专利”权归赵氏,但身为当地领主兼管理者,盐田每卖出一斤盐,他能获得其中的三成收益。
  说起来,食盐有什么成本,海水而已。整个晒盐过程中花费的人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的成本在于过滤以及漂白盐卤上面。赵氏过滤及漂白盐卤的技术才是真正“专利”,因为赵氏出产的盐雪白且颗粒均匀,所以在列国间有了“雪盐”的称呼。于是,雪盐的价格嘛……相对这些盐出售的价格,过滤及漂白盐卤这方面的花费,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关系,我自从来到此地后,每天都记录天气变化。去年这日子附近,连续十多天没有下雪。所以,即使现在,我们的东方暴雪纷纷,我认为,等到我们这里下雪也要三五天后,我有足够的时间发出召集令,有足够的时间收盐”,侯晋得意的回答。
  马上侯晋又感慨:“盐还是卖给齐国有赚头,齐国有盐类专卖,所以吃盐在齐国是奢侈。他们的食盐一出盐场,层层的分销商就开始向里面掺泥沙,以此来减轻盐税负担……多年来我一直想打开齐国市场,但在盐类专卖下,齐国对我的食盐防范很严。这次……哼哼,等十万劳工带着食盐回家,我看齐国怎么防堵?”
  侯晋身后,是当地的中小领主,这些小领主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不是外国出逃的贵族,就是外国破落的王孙,他们来到晋国后,努力奋斗获得了一个贵族爵位,但因为这爵位实在太小,不足以让他们抹除兵役责任,这让他们不甚其烦。
  天下各国中,没有哪个国家像晋国人一样生活刻板,即使现在的斯巴达人,也没有左传、春秋上记载的晋人生活“严整”。农忙的时候,晋人们多数围着自己的田地操劳;农闲的时候,晋人不得不应付繁琐的训练任务。
  而列国逃亡贵族后裔,都在本国享受惯了,难以适应晋国境内那种刻板而乏味的生活,于是,借助侯晋转封的机会,他们纷纷来到东海边,与侯晋一起开发这片临海的土地。由于来到此地的都是列国小贵族,于是,他们不免将列国懒散的习惯带入其中,同时带入的还有列国那种无纪律性,以及不断挑战规则底线的生存习惯。
  抵达东津前,赵武因为他们擅自移动封庭的行为,狠狠处理了一批人。如今到场的小贵族们心中都战战兢兢,他们躬着腰,低着头尾随着侯晋,根本不敢插话。要搁往常,侯晋也不敢直面赵武,但因为此前有过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侯晋才知道,这位传说中比较嗜血的天下第一将,其实是个很和善的人,连家臣们的当面冲撞他都置之不理,一副很好说话的样子,于是,侯晋从此敢于直起腰来跟赵武说话了。
  赵武挥了挥手,指点着海边的盐田,笑着说:“等这些食盐撬开了齐国市场,今后诸位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怎么,我没在诸位脸上看到开心的笑容?”“开心,开心!”身后的贵族谄媚的笑着。
  侯晋是带着开发盐田与东津的任务来到渤海边的,其他被封于此地的贵族们,起初是作为侯晋的外围屏障,在离海稍远的地方进行耕作,顺便帮助侯晋守卫盐场。但后来,因为赵氏对食盐的专卖管制比较松,见到盐场带来的暴利,各个小贵族便纷纷递交申请,在海边划地为田,修建属于自己的盐场,随后,能在海边建盐场成了当地领主的福利。
  其实,不仅赵氏,整个晋国没有食盐专卖法。但赵武为了强化生产,并防止盐卤漂白技术外泄,在当地实行了粗略的生产管制,出产的初级盐卤都由当地管理部门统一采购,在进行最后一道漂白工序。所以,如今被运往河间的食盐里,既有赵氏本家盐田的出产,也有各位小小领主出产的份额。
  河间开发,也意味着用食盐撬开了齐国市场的口子,本地领主确实应该笑,但如果面临失去封地的危险,失去封地后,盐业的利润就不归他们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笑得出来。
  赵武略略一想,体会到小领主的心情,缓和了语气说:“诸位以前来自各国,都知道生存不易。而天下列国中数我晋国最强大,我们强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规则的遵守,对法律的钢性的维护。东海之地虽然偏僻,虽然家族本部的官员无法直接监督,但并不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体谅各位垦荒不容易,先给你们十天的时间修整,然后,官员会下去盘点封庭。十天!诸位努力吧!”
  侯晋落后一步,悄悄的向身后的小贵族交代:“船队刚运来一批石灰,每位领主都有份购买,这批石灰原本是在海边修筑要塞与盐场用的,主上特别开恩,拨出来一批。”诸位小领主都心领神会:这是让领主们赶紧拿着石灰回去,还愿自己领地的封庭,以便十天之后正式点验。
  顿时,满天的乌云散了,小领主们直起腰来,脸上带出发自内心的笑。赵武又开口了:“去捕鲸场,我要看看你们的捕鲸作业。”
  侯晋连忙引路:“主上,如今我们的捕鱼场,鲸鱼皮、鲸鱼蜡、鲸鱼肉都能变成商品换来收益,唯独鲸鱼的鱼刺鱼骨找不见用途。另外,我们的渔船捕捞回来后,海滩上总是丢弃着鱼鳞和鱼肠,弄得海滩腥臭无比,主上能否想个法子,帮我们寻一寻鱼鳞、鱼肠的出路。”
  赵氏自发展鸡鸭养殖业以来,整个养殖业可谓不产生一点废物。一只鸡被屠宰后,鸡杂鸭杂被分门别类制成小食品,鸡身鸭身被装箱运往各地酒肆、羁站(驿站)……连鸡鸭的羽毛都派上用途,制成防寒的衣物,这种物尽其用的吝啬曾让列国商人们大为耻笑。但春秋时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列国人耻笑赵氏连羽毛都拿出来卖钱之后,不免产生一种不服气的想法:比国力、比组织性、比军队的实力,我们确实比不上晋国人,就不信赚钱的点子上比不过晋人。
  在场的中小领主就是这种纠结心理的产物,名义上他们是晋国人,而且是晋国的小贵族,是小国寡民羡慕的对象,但在大多数晋人心中,他们还是来自列国的流亡贵族。这种纠结刺激着他们,使他们竭力想在母国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创造力,而在晋国本土人面前,那股来自母国的自卑心理,又使他们不肯轻易向母国人服输。
  咱如今好歹是晋人,如果让别人想出新奇的挣钱点子,那咱们还有脸吗?总不至于来到晋国,成了晋人之后,连母国人的赚钱本领都比不上吧!可惜,创造性思维不是谁都有的。
  对别人来说,似乎很难的事,赵武脱口就是一个新点子:“伞,这么长的鲸鱼骨,又软又有弹性,如果支撑成伞盖,把鲸鱼骨当作伞骨架,这些可都是上好的材料啊!”        赵武来到堆积如山的鲸骨垃圾场后,还来不及仔细观察鲸骨,就给出一个结论。
  下这个结论是因为:鲸鱼骨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时装附件,用于撑开女性裙摆……但在春秋,这用途实在不好开口。这年头,中国女人没有穿大裙摆的习惯,想要让女人产生无中生有的时尚追求,难度有点高。然而,由女人的裙摆造型想到雨伞,只不过是逐渐推进而已。贵族嘛!谁家马车顶上不喜欢架一顶伞盖,所谓“车盖云集”不就说着这种时尚吗?鲸鱼骨轻软而富有弹性,做成折叠式伞盖,一定比木头制作的伞盖时尚。
  这里是海产品处理厂,按赵武的规化,此处不远是深入海中的防波堤与码头。渔民们捕捞归来,可以利用码头上吊的巨大滑轮架,将捕捞物从船舱里吊上岸,然后用独轮车运送捕获物,一路沿着硬化的路面,推送到这个巨型的、用水泥铺成的作业场,进行再加工。运到这里的鱼常要经过剥鳞开膛,然后一条条的码放整齐,再运到后方进行清水冲洗,再采用腌渍、烟熏等种种手法处理,做成可以长期储存的食品,运往内地销售。
  大灾过后的晋国,正是靠着巨量的海产品,“粗茶淡饭”地挨过了人口扩张期。
  这座巨大的鱼类处理厂也带来了巨量的垃圾,如今,处理厂周围全是丢弃的鱼鳞与鱼的内脏,很多垃圾经过发酵,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在海风强烈的吹拂下,臭味也让人站不住脚。
  赵武刚才关于鲸鱼骨的建议,已经让人感慨其新意,但这还没有完,赵武继续说:“我听说鱼鳞可以熬制成骨胶,再经过烘干,成为骨胶粉,这种骨胶粉是止血的好药,如果士兵的外伤经过烈酒清洗,涂上这种骨胶粉,伤口可以迅速止血、愈合……
  鱼的内脏可以用来当作肥料,使农田肥沃起来。此外,最珍贵的是鲸鱼的胃,鲸鱼胃内的未消化物,经过发酵就是一种昂贵的香料:龙蜒香。传说这种龙蜒香是龙的唾液滴入大海而形成,我不知道这种传说是否属实,但你们可以把鲸鱼胃内的粘液单独取出来,浸泡在海水里,然后密封进入瓷罐,进行发酵处理……成不成的,一两年后再看着。”
  一名随行的小贵族满脸微笑,低声自语:“见识了,见识了,果然是把生意做到羽毛上的人,如今连鱼鳞都能做药,鱼肠都能肥田,简直……让人佩服的无话可说。”
  这个人感慨期间,那群小领主拼命的眨巴着眼睛,嘴唇蠕动,背诵着赵武的话。侯晋马上用目光瞪着他的儿子,看他的儿子奋笔在衣襟上书写,等儿子放下笔来,冲父亲点点头,侯晋马上拍马屁:“主上当初说“以海为田”,我只以为可以从海中捕捞数不清的肉食,现在看来,大海之富裕,远远超过农田啊!哦,它的出产,似乎也比农田出产多。”
  赵武转过身来,询问说:“我们的农田收成怎么样?”
  侯晋摇摇脑袋:“本地农田的收成不太理想,靠近海边的土地,土壤都盐分大,种下去粮食,远没有甲氏的亩产量高……不知道主上说用鱼的内脏肥田之后,是否有所改善。”看到赵武皱起了眉头,侯晋马上又说:“主上放心,虽然此地农田产量不高,但因为有充足的肉食供应,各领主仓中的粮食足够,我们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万人的战争。”
  赵武摇摇头:“用不了一万人,可能最多只有七千人,但我们粮食的消耗可能比三万人还要多,因为这七千人,每人要配备两匹马。”
  赵武的话立刻引起了小领主们的注意,如今赵武百战百胜的名声已经深入人心了,在棘蒲之战中,代人用人海战术都没能踏进赵武的营寨,连续三天的森林大火都没能逼退赵武半步,所以晋国国内对自己的元帅,信心高度膨胀。
  赵武这话等于战功,在场的小领主们虽然来自各国,但有便宜不放过的通性都存在,稍稍停顿一下后,他们不敢跟赵武直接交涉,便围拢在侯晋周围,冲侯晋递眼色:“如果开春动手的话,我领内能出五十名武士。”“十名!”又有一位小领主伸着巴掌来回反复了一下:“我出的武士数量少,但可以提供一百名辎重人员。”
  身后一片窃窃私语,侯晋用目光示意儿子接过这活儿,自己紧随在赵武身后,继续说:“三公子多会儿回来?我听说他带着侍从去迎接莒国国君?”赵武点点头:“孩子大了,总要学会处理一点政务。”侯晋暗自翻了个白眼:“还政务呢?分明是三公子贪玩,领着一群人打猎去了,这也叫政务?”
  “以海为田,之后,我们要“以海为路”。棘蒲之战结束后,我军战马损失比较多,冬天了,又不能从本国运送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