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180章

春秋小领主-第180章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赵武带着温文尔雅的微笑走出晋军阵线。这次他骑着马,取得了居高临下的优势,不过他依旧忘不了左潘党、右英触的严密保护,而他的态度平缓而低调。
  赵武冲中山国左师鞠躬,优雅的回答:“人的生命不过数十年,天地却可以永存。在人出生之前,这片土地已经存在,在人去世之后,这片山川依旧永恒。所以,这天地是属于永恒的,属于神灵的,神灵并没有特地把斯土赐给某个部族,神灵是爱护百姓的,他允许贤能的人、允许勤奋而勇敢的民族发展壮大,这就是天地之道。你说神灵把这片土地赐给了你们祖先,请不要代替神灵说话,如果神灵真的这么说了,请让他出来,对我再说一遍。
  昔日,我晋文公逃难,中山人收容了他,所以我晋国人一直对中山国感恩。但每年秋季,我们的农民都要受到狄人的劫掠,我们的农夫被你们变做奴隶践踏,但我们总是忍耐,希望通过交涉让你们归还被劫走的晋国野人(城市外生活的人)。但我们说的言词狄人听不明白,他们似乎只能听懂剑戈下的招呼,所以有了我晋国讨伐甲氏,灭其国占其地的举动。从那时起,甲氏属于我们晋国,天经地义。
  外臣不幸,因为屡立战功被国君增封甲氏作为领地,得以与狄人毗邻而居。我身上流着狄人的血,先祖赵盾公曾娶了狄人,生下我的祖父。故此,甲氏的赤狄、白狄人尊敬我为戎子(戎狄人首领)。甲氏是我的领地,我在我的领地上行使我的领权,既符合我国的法律,也理所当然符合中山国的法律。
  你刚才说你的父兄允许我的领民在我的领地上生存、耕耘,真是岂有此理!允许谁不允许谁在我的领地上耕耘,那是我的领权。谁给他们的权力,让他们在我的领地上行使属于我的权利?看来,多年以来狄人依旧没有丝毫改变,他们依然只听得懂剑戈传来的声音,听不懂人间道理。即然这样,罗嗦什么?只管动手吧!”
  赵武话音才落,田苏不管中山国左师还没有回到自己本阵这一事实,立刻发令催动了军队。
  韩起觉得很丢脸,他斥责田苏:“敌军将领还没有回归本阵,你这样就催动军队,太不符合礼仪了。”
  田苏满脸得意的笑,他指了指日头,提醒:“马上就要正午了,我军已经列阵许久,中山国的军队还没有排列好阵型,再站下去,正午的阳光强烈,我们面朝太阳进攻,吃亏的是我们啊!再说,发动这场战争我们已经够无耻了,何必在意“更无耻”呐!趁中山国的军队还没有列好阵型,现在攻击过去,那叫“乘虚而入”。”
  韩起担心的看了看两军阵前:“武子还在与敌将交谈,现在发动了,武子不危险吗?”
  田苏奇怪的看了韩起一眼:“主,你难道不知道赵武身边都是谁,我现在不担心他受人欺负,只耽心他冒失的欺负别人,那样的话,我们这次就丢人丢尽了。发动战争无耻,不等敌人列阵发动攻击“更无耻”,但人世间哪有比双方战前宣战中,翻脸下手擒人还无耻的?”
  在当时,赵武确实想下手欺负人。听到自己身后军队推进的消息,他扬了扬手,摸到了自己的战戟上,准备扣下对方的战车。但潘党冷哼一声,英触手脚快,他因为无需双手持弓戒备,所以赶紧用空的那只手按在赵武的手上,难堪的劝解:“主,双方战前相互宣读宣战词,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双方答话后扣留使者,而且使者还是敌方主将,这种行为可是无耻到极限与顶点。您这么年轻就达到了顶点,今后还怎么生活?”
  怎么说话呢?有这么劝人的吗?貌似,斩杀战争使者的行为,周瑜干过,曹操干过,此后无数名将典范干过,“我大清”更是干过不老少,凭啥我不能干捏?
  赵武讪讪放下了手,中山国将领听出了赵武车右的意思,露出了鄙视的目光,他们故意不理晋军的推进,慢慢的跳下车,悠闲地推动车辕调整方向。赵武拨转马头,一边快速向本阵跑,一边憨憨的说:“你不着急走啊!既然你中山国这么客气,那我就不客气了:全军加快脚步,生擒中山国左师。”
  按规矩,如果对方真的被晋军包围,陷在军阵中被擒,那么不管对方是否是走出来说宣战词的,士兵们都有权活捉他,并可以在事后指责这人耍无赖,宣读完战争誓词后赖在战场不走,以拖延开战时间……听到赵武这命令,中山国的将领再也不顾愤怒了,他们慌慌张张的调转车辕,不顾形象的往回奔跑。
  晋军军鼓再变,听到军鼓变化后,头彻行的士兵放慢了脚步,与此同时,攻击方阵尾部的盾兵加快脚步往前奔跑。稍停,长戟兵开始向方阵两侧移动,弓弩兵向方阵中央集中。晋军的军鼓声再变,此时,一层盾牌已经搭在头彻盾牌之上,形成一个阶梯型的斜坡,无数闪亮的戟尖从盾牌的缝隙中伸出。乌龟流大师赵武使出了自己的惯常伎俩:刺猬大战。
  晋军原地踏步片刻,整理好队伍继续推进。此时,对面的中山国军队更加混乱了,有些中山国勇士忍受不了晋军带给他们的巨大压迫感,他们鬼叫一声,不顾军令冲出自己的阵型,义无反顾的向晋军发起绝望冲击。也有些中山国勇士高声斥责同伴,要求他们听从号令,整理好自己的队列。他们的高声嚷叫恰好掩盖了军令的传达。
  任何军队中不乏懦夫,中山国军队开战前斗志昂扬,但晋国军队依靠自己严密的组织性、巨大的压迫感,摧残过数不胜数斗志高昂的军队。中山国军人做的不比别人差,但也没比别人好多少。在部分勇士向前冲锋的时候,也有部分人调转车辕向后方奔跑,还有些人虽然没有向后跑路,但他们站在原地、眼珠乱转、面色苍白、双手发抖、拿不稳武器……
  “原来是群公子哥和农夫啊!”回到自己本阵的赵武不屑的挥了挥手。田苏在战车上升起的一面旗帜,而后举起另一面旗帜挥动。随着他的挥动,一直注视这个方向的军官大声下令:“弓弩兵,上箭,张弓……”
  韩起在赵武身后感慨:“两支军队交战,不熟悉的人匆匆一看,中山国的军队做事礼节周到,他们反而像中原人,而我军把所有的规矩都打破了,像个蛮夷。”
  赵武嗤的一笑:“人不能对牛弹琴,中原的礼节只能面对中原人,无需面对蛮夷讲礼仪。等回到中原你看看,我保证比贵族还像贵族。”
  伴随着赵武这些话,是万千弓弦的响声,无数只箭杆漫天飞舞,像闻到血腥味的秃鹫,乌压压一片扑向那些单独冲锋的中山国勇士。陡然间,勇士们穿上了一件新衣服:这是件“以鲜血为经,以箭杆为纬”,纺织出的血肉衣服。对面的中山国军队鸦雀无声。
  晋军的军鼓再次响起,晋国武士随着鼓声发出了一声大喝,他们停下了脚步,几声拍节过后,晋国军人随着鼓声一步一动的向前推进,鼓声的间歇里,士兵们整齐的敲击着盾牌,或者用戟杆敲击着地面,或者用力跺脚响应着鼓声。啪!啪!啪!……嗬!嗬!嗬!……咚!咚!咚!鼓声、敲击声、呐喊声轮番响起,这是晋军惯用的心理战术。随着攻击方阵的推进,晋军虽然没有再发一箭,但那一道道声浪形成了冲击波,不断的摧残着中山国士兵,他们惊慌失措,他们茫然无招,他们目眩神迷,他们站立不定,他们挤成一团……
  一声凄厉的长号响过,晋军弓弩兵一声怒喝,射出了手中的弓弩。紧接着晋国军官大喝:“弓兵急速射;弩兵自由射,射!”赵氏弓兵的射击急如暴雨,他们不追求准确率,只追求压制效果。精准的射击有弩兵承担,他们在每彻行彻头的指挥下,一行行列队射击。
  此时,如果居高临下看,晋国军队仿佛在表演大型团体操:首列盾墙开放,盾兵向两翼跑动,晋军的刺猬方阵像剥开皮的桔子一样,露出了里面的果肉。盾兵移动的同时,戟兵从两翼向中央集结,等他们排列好阵线后,开始向前方推进。在他们的后方,一列列弓兵涌动,他们奔跑到戟兵后方,随着军官的号令整齐的举起弩,然后射击。射击完毕的弩兵留在原地上弦,从他们后方涌上来另一列弩兵超越他们后,跟在戟兵后方发射。
  中山国军队被赵兵们的急速射,射得东倒西歪。头彻行已经残破,第二彻行被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第三彻行陷入混乱……中山国左师无奈,下令:“别整理队形了,晋国人已经冲上来了,等他们冲入阵中,我军就任他们宰割了。传令:全军冲锋。”


第一百四十三章   非对称战争
  中山国军队才动,晋军右翼的附庸家族出击了。
《礼记。王制》记载:“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故此,在春秋时,附庸的意思就是:地盘太小,君主懒的亲自管理,因为那样太耗费精力了。收的税少,付出的管理精力太多。于是,君主就把他们交给大领主,让他们依附大领主求得庇护。这说法换一个角度,就是:有六个以上的附庸家族才是大领主,否则,只能算中小领主“六义附庸,蔚成大君”。
  能被称为“附庸”的家族其实都是小贵族,他们比一般的武士要富裕。只是因为穷困,履行不了领主义务,故此才托庇在大领主旗下。所以,这些附庸虽然没有足够的兵力,但他们拿出手的,都是精锐,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
  众多精锐临时组合在一起成一个队伍,还要托晋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福。因为长久以来的军事教育,一群晋国农夫随意组织起来,就是一队精兵。而各附庸精锐组成的临时队伍,不用磨合,这些人的军事素养让他们自发地融合在一起。
  于是,附庸军像一记沉重的右勾拳,冲中山国军队拦腰击去。如果中山国军队的阵型严谨,那么他可以发动自己的左翼拦截这股生力军,但中山国军队现在已经分不清左右翼了,他们当中的勇敢者,不讲队形勇敢的往前冲,怯懦者也不讲队形掉头往后跑,结果,赵氏附庸组成的杂牌军像热刀切黄油一样,顺利的切入中山国毫无防护的侧翼了。
  赵武看得意兴阑珊,他打了个哈欠,催促说:“出动骑兵吧!不要留什么预备队了……对面是一群放羊的,他们压根不知道什么叫战斗,让我们俘虏他们,带回自己家中,让他们替我们好好放羊吧!”
  韩起表示赞同:“肯定是因为你太无耻了!你不宣而战,直接兵临城下,结果中山国仓促之间组织不起来军队,只好把国都内的流浪汉与公子哥武装起来上战场。这样的士兵,即使遇到许国人,也能与他们打的有声有色,而你赵武号称是“晋国最锋利的矛”,跟他们打,纯粹是欺负人。”
  确实是欺负人,一支完全铁骑化的军队遇上处于青铜器早期的军队,后者无论战斗技巧与军队的组织性都远远不如前者,那已经不是战争了,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日落,中山国军队大败,出城而战的士兵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被俘者中也包括他们的左师。由于中山国不敢打开城门,他们的败军中唯有最幸运的胆小鬼逃脱了大屠杀,流亡到了别的城市。这一战让中山国彻底明白自己与“天下霸主”之间的差距,他们完全彻底的打消与晋军野战的念头,开始长久的闭城坚守。
  奇怪的是,此战过后,赵武那方面也打消了攻城的念头,他们堵住中山国城门,开始在城外挖壕沟。
  三日后,许国的军队到了,在城墙上视察的中山国国君忧虑的看着赵军营寨,询问左右:“晋人的兵车到了,但我看到原野上还源源不断地调来军队,晋人出动了多少军队?”左右回答:“其实晋国人没有出动多少军队。我算了一下,先期赶到城下的人最多有五千,不足一个师,后面来的都是些小部队,三三两两的,队伍很零散,一点不像晋国人惯常的作风。”
  中山国国君哀叹:“五千人!我们全国的军队竟然被五千晋人打败了。你瞧,后续赶到的人是三三两两,但他们深入我国国境,沿途只要有一座城市做出抵抗,他们也不会如此嚣张。三两个人竟敢大摇大摆在我国的土地上行走?”
  中山国国君并不知道,后续赶到的晋国中小领主进入中山国国境后,看到沿途的城市完好无损,他们猛然想起:跟在赵武身后攻击中山国国都,可能要承受很大的损失,而攻城战从来都是持久的……所以,与其陪赵武到敌军城下闲坐,还不如顺路攻击那些中小城镇,白拣一点现成的战利品,这也算是替赵武“消除后顾之忧”吧!于是,那些中小领主蝗虫般扑向沿途的中小城寨。为了避免引发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