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165章

春秋小领主-第165章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开心的在洁白无垠的雪地上踩着脚印。赵武确实应该开心,因为这次他的收获实在太大了。以往他来郑国收获的是田里的麦子与农夫,这次他收获了郑国五大家族所有的幸存者,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在春秋这个时代,培养一个人识字,懂文化,可能需要一二十年。但要一个农夫家庭走向高素质,可能需要三代。这次赵武直接收获的就是郑国的高素质人才,五大叛乱家族自有一套培养后代的体系,数百名读书识字的贵族后裔,心甘情愿的到他的领地上当普通人。赵武要是白手起家培养出同等数量的人才来,可能需要几所学校、共同努力十多年……想想这些,赵武就想放声高歌。
  田苏继续说:“目前的状况是,这次战争我们只是很轻微的动用了诸侯国的力量,主要使用的还是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对手楚国人则完全相反。我们经过了一年的休整,已经逐渐缓过劲来。楚国,据我所知,他们的南线一直打个不停,吴国人很顽强啊!”
  “所以,明年我们还能继续战斗,而楚国人恐怕支撑不下去了。”赵武随口补充。
  年末的这次战斗,只动用了少部分晋国本土军队,在赵武与士鲂的合力下,晋军实现了临敌转身,欺负弱小、疲惫楚军的战略目标。楚军则徒劳往返。由此,晋军拉开了“三军疲楚”的序幕。年末这一战因此被称为“一驾之战”,而“三军疲楚”的所有战事,则统称为“三驾之战。”
  “没错!”田苏继续补充:“这一年,我们四军轮番出动了一次。虽然我们最后动用了盟友的力量,但我们终究还是胜利了。明年我们还能坚持下去,还能继续攻击郑国。只要我们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就是无可置疑的霸主了。那时候,谁都不敢挑战我们的权威。”
  赵武回身看了看自己的脚印,轻轻的摇头:“然而这一年,确实是艰难的一年。范家兵、中行氏的军队,在偪阳小城伤亡惨重。士鲂与栾黡的军队虽然伤亡率还能承受,但这一年,他们战斗的时间最长,估计明年已经无力再战。至于我们和魏氏的军队,我们先是和秦人打了一仗,然后又南下硬攻郑国国都,再北上南下的迎击楚军………我们的损失也不少啊!到最后我们不得不动用了许国与戎人的力量……明年,我赵氏也打不起仗了。”
  田苏学着赵武的样子耸耸肩:“那正好,这次我们分到了一万多名郑国战俘,以及五个贵族家族的忠心投靠。另外,我们甲氏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加上几万奴隶多年的辛苦,我们的邯郸城已经修建完善……主上,正好可以领着这些郑国俘虏去邯郸,主持邯郸一地释放奴隶的仪式,让俘虏的郑国人体会我赵氏的好处。”
  赵武听出了田苏话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明年可以大张旗鼓的在甲氏休整,一边埋头于领地建设,一边关注国内动态。”
  田苏回答:“不错,虽然明年,有可能是这场战争最关键的时刻,但它也将是最惨烈的时刻。我们赵氏应该隐藏最宝贵的力量,在最关键时刻,待机而动,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利益。我听说,主上打算把自己的居城迁到邯郸,这个……主上想过没有,如果你不以赵城作为自己的居城,那你今后就不是赵武了,而是邯郸武。”
  赵武笑了,他从雪地里捡起一个雪团,狠狠地投掷出去,说:“师修、师偃以前也劝过我,说是祖宗灵位都在赵城,而我赵武代表赵氏重新崛起,所以要我必须留在赵城。至少在我这一代不能迁居邯郸城,想迁居,那么三代之后再考虑……算了吧!赵氏迁居邯郸城的事情暂时放弃,让他们继续扩建邯郸城,我要把这座城市建成天下最美的城市。”
  稍停,赵武又说:“对了,我听说,范匄最近把祖宗的灵位正式移出了士氏宗庙,别立祭祀宗庙……我对这种事不在行,除了知道今后只能称他为“范匄”不能再称之为“士匄”以外,不知道士匄这个聪明人,还想用这事儿说明什么?”
  “他想说明:今后他跟士家没有关系了。”田苏回答:“士鲂虽然对现任国君有拥立之功,但士鲂除了文采外,一无是处。在晋国这个尚武国家,只有文采站不住脚。士鲂之后,士家也没有优秀的子孙,这意味着士氏要衰落了。范匄就是为了跟士氏划清界限,所以才着急着把祖宗的灵位迁出……似乎,元帅最近也在酝酿这件事,智氏也要从荀氏别出了。”
  此时,郑国国都,子孔听到使者的汇报,面对楚国人的大胃口,他开始沉默了。
  春秋人都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封建气质,这事是子展闹出来的,子展首先表态:“看来,我们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国家的命运了,“两头骑墙”则意味着我们两头都指望不上。如今,我们国家长期承受晋楚两国的反复攻击,已经困顿不堪了,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最终解决办法。”
  年幼的子产已代替父亲的位置,成了郑国正卿之一。他平平淡淡的在旁边提醒:“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彻底而坚决的、投靠某一个阵营,放弃那种两面讨好的苟全思想。事实证明“两面讨好”从来意味着“两面不讨好”,两边谁都不拿你当正经人看,只想利用你,我们的利用价值快被榨干了,如果等到榨干的那一天,恐怕就是我们灭亡之日,那时,想做什么都晚了。”
  卖身投靠是要旗帜鲜明的,想在对立两边一起耍“无间道”……基本上,从郑国事件之后还这样做,那是智商有问题。郑国经过切身的惨痛教训,他们终于领悟了这个“简单”真理。
  子孔还在犹豫:“可是晋国、楚国双方,现在还没有分出胜负,我们现在就明确投靠目标,未免早了点吧?”
  子展已经想明白了,看到子孔还没有想明白,他急切的说:“如果等晋国与楚国分出胜负,一切都晚了。因为胜利者不需要帮助,他们只需要服从,需要一个服从的小弟。那样的话,我们郑国能从中捞到什么好处?”
  子孔敲了敲桌子,清了清嗓门,问:“那么,我们应该投靠谁?”


第一百三十二章 对自己狠才能活
  子展沉默不语。子产看大家目光都投向了自己,他清了清嗓子,无所谓的说:“那就晋国吧(息肩于晋)!我们不是需要喘息吗?楚国毕竟是南方蛮夷,他们横蛮不讲道理,对我们的索求永无止尽,而且从来不顾我们的感受。而晋国终究是中原国家,属于华夏文明,他们做事是讲规则的。天下事,就怕不讲规则,我们投靠了晋国,生活在华夏的规则之下,日子再怎么差,也过得去。
  况且,从长远看,晋国的君臣和睦,能臣辈出,比如:赵武子,他终将成为晋国执政。这个人现在才二十多岁,但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本领有目共睹。所以,在赵武子去世之前,我看不到晋国有衰落的迹象。
  与此同时,楚国的南方,吴国正在骚扰不断。我听说吴国国君曾希望赵武去他们国家担当执政,但被晋国君主拒绝了。然而,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吴国学习晋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吴国原本就凶悍,如果再学习了晋国的军事组织能力,在吴国持续不断的攻击下,楚国能否坚持住,很难说啊!如此对比一下,晋国在若干年内,始终处于强盛姿态,而楚国日趋没落,我们应该投靠谁,不是很明显的嘛?”
  子展勉强说:“但晋国也有秦国和齐国这两个敌人。”
  子产回答:“秦国人这次配合楚国出兵,一名庶长被杀,一名庶长(庶长武)被俘,全军只逃回了三百人,我看秦国受到这个教训,恐怕又会安稳二三十年……至于齐国,齐国国君那个一心寻死的小叛逆,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怎么有胆量跟晋国叫板呢?顶多是背后捣捣乱而已。”
  子孔拍板:“那就晋国了,决定了:咱投靠晋国……但是,我们该怎么投靠晋国?”
  子展也在问相同的问题:“我们已经把晋国得罪透了,这次我去晋国军营,赵武子脸上是极度的蔑视。晋人从来不在意我们的投靠,我怕即使我们去了新田城,无论态度多么谦恭,晋人压根不把我们当一盘菜。”
  几位成年人向一位童子询问计策,这场面要多滑稽有多滑稽。在两位正卿谦恭的询问下,子产稚声稚气的回答:“我有个办法,只是这办法对郑国惨了一点,因为它近乎于自残。”
  子展不悦了:“你个小屁孩!有话就快点说,老是这样吞吞吐吐,就算对郑国惨了一点,能有多惨?难道能比楚国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更惨吗?”
  子产回答:“倒没有那么惨。”
  子孔马上插话:“那算什么惨啊?简直是幸福……快说。”
  子产回答:“当今形势,楚国弱于晋国,但晋国不拿我们当回事,他们要我们归附的决心远不如楚国强烈,因此我们才难以稳固自己的地位。从之前的战况看,如果晋国真的急了,楚国人一定会避让的。所以,目前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晋国人致死力来与楚国争本我们呢?如果晋国人狠下一条心,准备拼命了………为我们的立场而拼命,那样,楚国必定不敢对抗,我郑国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我们只有想个办法,让晋国人珍惜我们的投靠,我们才能稳固地依附在晋国阵营里面。”
  子展马上明白,拍着桌案大叫:“攻击宋国!以我们的国力,直接挑战晋国与楚国,那是不可能胜利的,但面对宋国这样的二流国家,我们还是能够欺负一下的。宋国跟晋国关系好,只看这次宋国遭到围攻,晋国人哪怕借用属国与戎狄人的力量,不惜从西线调回才刚结束战斗的赵武,也要南下救援宋国,由此可以想到,如果宋国遭到攻击,晋国人绝不肯善罢甘休。让我们攻击宋国吧!晋国人不尊重我们的卖身投靠,我们就频繁攻击宋国,让宋国人不得安生。这样,晋国人会不耐烦了,会舍不得我们的背叛。这样,他就会重视我们。”
  攻击宋国肯定会惹怒晋国,晋国人的报复心是很强烈的,郑国人的行为必将遭到猛烈地报复,这就是子产所说的“自残式卖身投靠”。
  子孔决定了:“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坚定地倒向晋楚阵营的一方。否则,非但国无宁日,看来离灭亡也不远了!就这样吧!今日商谈的内容要注意保密,让我们调动军队进攻宋国吧!宋国是晋国最紧密的盟国,因此诸侯的部队一定会来援救宋国,那时我们便立刻顺服并与其结盟;然后楚军一定又来讨伐,我们再归附楚国一方。这样晋国人一定对我们的反复愤怒不已,马上又会来攻……晋国人有虎牢城,能频繁前来,而楚国人一定做不到频繁出兵。如此一来,我们终将与晋国建立牢固的关系。”
  这个自残的策略一出,郑国大夫欢声雷动,一起弹冠相庆,赞赏说:“从今往后,我们郑国终于安全了。”
  于是,郑国开始在宋国边境制造摩擦……
  此时,赵武带领军队离开了虎牢城,晋军回国了。
  这一年,晋国面临的危机与窘迫的情况,可谓百年不遇。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很满意,连栾黡这个一向跟赵武不对眼的家伙,也在兵车上笑着跟魏绛开玩笑:“听说,国中都悄悄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跟赵武子打仗有肉吃。我本来以为是武子军中伙食好,才让士兵们如此传诵,现在我知道什么是“肉”了啊!”
  世界从来是不公正的,战利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这次战役赵武主持攻击行动,事后他按约定拿走了两成俘虏………因为参战的还有各大家族最后的家底,以及晋国附属部落,这两成的比例还算是高的。栾黡主持战利品分配,他就拿走了一半战利品,赵武拿走两成,仅剩不到三成战利品,由魏氏与士氏分享。
  这份分配方案,在魏氏与士氏看来还算是公正的。因为这两家当中,士氏还算好,魏氏来到前线的是一个空壳子,魏氏主力留在国内,作为新军所部参加了西线战斗。因此,南线的魏绛手中只剩下几百扈从,另有数千辅兵。用这样的参战兵力,能分得一成的战利品,魏绛很满意了。
  士鲂也很满意。自从他战败之后,国内对他的风评直线下落。在那次败仗中,士家的顶级武士损失惨重,随后范匄又迁出了祖宗灵位,分走一部分力量,所以士家在战场上也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如今他没有发一箭获得一个胜利,分享一成多的战利品,对这个结果,当然非常称心。
  魏绛用老相识的口气回答士鲂:“这也许是武子年幼的时候躲藏惯了,他总有一种天生的直觉,能够敏锐发现敌人的缝隙。所谓他擅长“突击”,武子说这源于幼年躲藏的本能,后来又被稍稍强化了一下,仅此而已。赵氏力量薄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