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101章

春秋小领主-第101章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警队是国家武装。那么这份战利品司寇府就有资格分享。身为国君的悼公,自然有权享受司寇府所收缴的战利品。
  魏绛皱着眉头答:“大戎、小戎国君一个被杀,一个在逃,他们的领地自然归我晋国接收。臣恭喜君上了。无终国跟我们签订这份协议,不是也意味着他同意君上兼并大戎小戎。”
  士弱补充:“根据赵武子送来的情报,他已经按我们晋国的军事体制,把戎人编录成八旌(八面军旗,每面军旗下,管理一个旅的武士)、七十五个里(每里七十五名士兵),按井田制勒管,每部出战士兵归属骑警队管辖。这样一来,等于太原盆地之北已经纳入我晋国的司法管辖。臣已经按照赵武的规划拟就了文书,请君上确认签字。从此后,戎人七十五里划地放牧,这霍城之北就归属于我晋国了。”
  士弱说罢,得意洋洋的吩咐侍从递上竹简,国君神色激动,正打算摊开竹简,韩厥带着晋国其余的卿大夫匆匆赶来,一见国君,韩厥劈头就说:“我刚才接到赵武子的汇报,怎么,霍城之北已经纳入我晋国的管辖了?”
  国君拿起竹简,得意的晃了晃,回答:“还差一点,等寡人签署了这些文件,这一切就确认了。”
  栾黡难以置信:“我听说司寇府只派出了三百骑警………我等奋战多年,没能替国家增加寸土,这三百骑警就为我晋国再增加了一块土地,听起来,真令人难以置信。”
  晋国诸卿听到消息赶来,是因为出现了肥肉,这群秃鹫闻到血腥味自然聚集起来,等待分食。当然,他们也是有分食理由的。因为晋国重新称霸了,卿大夫们都有功,增加封地也是理所应当之举。原先晋国没有多余的土地封赏,现在有了这个大进项,新增加了相当于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土地,他们自然可以顺理成章要求分享。
  卿大夫们看着国君签署文件,士弱递上一份图纸,这是赵武画的太原盆地的地形图,国君望着土地盯了一会儿,他首先扭头对魏绛说:“寡人能够北顾无忧,是魏卿的功劳,不可不赏,这头一份赏赐由你挑选。”
  魏绛推辞:“武子仅用三百骑警与家族武装,就取下了这么一大块土地,首份赏赐应该是武子的,我岂能贪图。”
  魏绛这一推辞立刻得到韩厥的响应,韩厥捋着花白的胡须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武子仅带三百骑警,就把大戎小戎的土地纳入我晋国囊中,这拓土之功应该赏赐。”
  悼公顺水推舟:“既然如此,我们就等武子回来后,由他首先挑选。”悼公又笑着补充:“哈哈,诸卿要耐心等一会儿了,士司空(士弱)派武子巡视南方,大约这个冬天过去后,武子才能回转。不过,元帅可以将这个消息提前通知武子,让他考虑好。”
  在晋国,司空与士师是同一回事。晋国人很少提司寇这一官职,只有在提到司空的副手的时候,才有一个特定的官职,称:少司寇。
  韩厥深深的盯了一下悼公,他摆手制止了栾黡的蠢动,答:“正该如此。”
  悼公自登位以来,一直想扶植公族势力。如今他新获得一块领地,正想顺便壮大一下公族势力。恰好,作为此战首功的赵武不在国都,按规定赵武有权第一个挑选自己的赏赐,现在赵武无法动手,他的封地确定不下来,其他人的挑选也要依次后延。如此一来,国君有时间好好筹划一番了。
  韩厥正是看出了国君的意图,才制止栾黡的冲动,他默默领着诸卿告辞。栾黡走出王宫后,忍不住低声嘟囔:“韩伯,其实,你可以替赵家做一半主,不如你先替武子决定了吧!我听说那片土地上,以太原城附近的土地最肥美,我们就把太原城附近的土地留给武子,剩下的由各家挑选。现在是冬天,现在定下来各家的赏赐,也不耽误明年春耕的筹划。韩伯,你也知道,连年战争,各家族都已经困乏不堪了,明年指不定还有大战,现在不能确定春耕计划的话。。。。。。。”
  对栾黡说的这个,韩厥也深表赞同。他沉吟的说:“我得到消息,为了惩罚陈国的背叛,楚国已经全军出动。楚国司马、公子何忌开始带军侵陈,目前战斗已经开始。但君上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我打算尽量瞒着君上,可也瞒不了多久。
  栾军将说的有理,我们不能耽误明年的春耕。这样吧,沿河谷的土地都留出来,预备万一。你们各家可先去盆地周边、大山脚下勘测。武子的榜样在那里,山林的出产并不比平地差。我们这次把最肥美的土地留出来以防意外,先把不好的土地瓜分了,即使国君以后要封赏,留出的土地也是分到各家头上。我还可以承诺,你们各家先前对山林的开发,我绝不会没收。回去后各家赶紧准备人手,预备去太原盆的开发。”
  范匄在一旁叹息:“我早说过不应该庇护陈国,如今我晋国的力量还没有达到庇护陈国的地步,君上怎么就不听劝呢?”
  韩厥回答:“我已经劝过君上,我当初说的话很严厉。我说:昔日,周文王率领叛离殷商的国家侍奉商纣王,是因为他知道推翻殷商的时机还不成熟,故此隐忍。周王尚且如此,如今我们与周文王相反,明知道击败楚国的时机还不成熟,却还要明目张胆地收纳楚国的板臣,单纯地、不计成本地为了反对而反对,高调、嚣张地表明与楚国势不两立………这样做,想要成功,太困难了!可惜,君上年少气盛,又刚刚确立霸主的地位,连这么严厉的话都听不进去。如今,你我作为臣子,只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了。”
  范匄叹了口气:“这样的话,就该让武子尽快回来。如今我们上军已经出战了,武子这一去,等于新军又出战了,明年的仗怎么打。”
  鸡泽盟会上,许国没有参加会盟,这等于不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故此盟会结束后,主持盟会的晋国副帅立刻带领上军讨伐许国。到了这年冬天,上军依旧没有撤回国内。赵武的家族武装力量是新军主力,如果赵武被过多的家务事牵扯了精力,这就等于晋国的上军加新军,总共半数的国家军队依然在打仗。
  韩厥同意范匄的主张,他马上响应:“我这就用元帅的身份,命令赵武尽快回来。我还是那句话:你们各家族尽快筹备春耕。等武子回来,国君的封赏确定了,各家族必须立刻派出剩余的人手前往自己的封地。至于各家族的正卒,请诸位动员起来,明年春耕过后,我们必须立刻出兵救援陈国。”韩厥又叹了口气:“这都什么事,原本我们在鸡泽盟会后,应该好好享受胜利成果,休兵养息,现在却要为了陈国的事情继续奔波。”
  栾黡眼珠转了转,冲韩厥摊开手:“元帅,我原先没有在意你家阿起写的那本《垦荒志》,如今我们栾氏也要去垦荒,把你家的书借读一下,我也要学一学武子四十日成城的手段,在太原进行垦荒。”
  范匄听了这话,马上掺和:“元帅,如今各家都困顿不堪,这本《垦荒志》大家都需要,不如请你家阿起公开这本书,允许各家派出人手进行抄录,以便我们效仿。”
  对于有利于国家的事情,韩厥总是支持的,他点头答应,而后领着诸卿返回元帅府。
  韩厥在宫城门口与诸卿盘算的时候,宫城之内,魏绛指着地图向国君建议:“武子建立通城与太原作为垦荒点。君上若是开发太原附近,不如依托北方的太原城作为基地。这两城本来是武子的,君上如果进行封赏,只确定这两座城归于赵氏,恐怕这不是奖励,只是一种事后追认,请君上斟酌一下。”
  悼公不以为然:“我是知道小武脾气的,这片盆地最北端的峡口,一定是武子的最爱。我把那片峡口封赏给他,想必武哥会愿意。他擅长开发山林,这种手段,其余的卿大夫学不来的。另外,太原盆地最北端的峡口归于赵氏,既可以让赵氏守卫边防,还可以让赵氏的才能充分发挥,我认为武哥一定不会推辞。”
  魏绛寻求确认:“太原城依旧归属赵武?”
  国君点头:“太原城归于赵氏,通城原先是军事城堡,就不单独列出来了,把它归于太原城的管辖范围内,正式确认这两座城池的领权。然后我再把太原北端的峡口封赏给武哥。魏卿,其余的土地你挑一块。”
  魏绛手指点着太原最北端的峡口,回答:“那么,我魏氏就与赵氏毗邻而居,也好相互支援。”
  魏绛与悼公商谈的结果当日就传出宫外。此后,晋国大臣也立刻研究那份地图,顺便替自己选定了中意的地盘。虽然太原与通城之间已经是开发完善的土地了,使得这片土地有多人垂涎,但有韩厥在,那些卿大夫虽然垂涎,却不敢悍然伸手插手赵武开发完善的领地之中。那就是欺负赵武,而赵武,现在已不是任何人能欺负的了。最终,通城与太原之间不归赵武的闲置土地到了国君手上,国君借机封赏了许多与他关系密切的公族,以及中小侯国,他的弟弟杨干也在其中获得了一座城。
  春秋是以城为国。因为筑城的成本过大,所以大多数国家,整个国中只修建一座城市,把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国都,出了国都大门,乡间就是农田。晋国稍稍有不同。它是霸主国,两百年积累下来,加上晋国卿大夫之间的争斗过于惨烈,所以晋国卿大夫都有筑城的习惯。
  但这次开发太原盆地,情形却显得很奇怪。因为赵武的新封地处于太原城最北端,待在后方的各家族干脆省去了筑城的手续,直接在自己的封地里筑起一个农庄,便开始耕作。连年的战争已经让这些家族家底掏空,能减少支出何乐而不为。故此,等开春国君的封赏正式确定下来,太原盆地虽然一片繁忙,但整个盆地里只有三座城市,这三座城市都属于赵氏:盆地最北端的城市名叫“汾阳”,汾阳旁是魏氏领地魏榆(农庄)、而后沿着汾河向南、依次是晋阳、太原(通城为太原附属)。
  赵武似乎比较痴迷于筑城游戏,反正他自从动工重修赵城后,赵氏以每年一座城市的扩容速度在扩张。这年春,在赵武名下的领地已经增加到七座,除了太原盆地三座外,赵城、霍城加上甲氏的两座城市,使得赵氏拥有城市的数目位于晋国诸卿之冠。随后,赵武也就有了“七城之主”的绰号,不过,这绰号很快就不适用了。
  次年春,霍城之南,丙六公社,赵武正带着随从缓缓步行,视察着公社的生产情况。社首(相当于公社支部书记)满脸堆着笑陪伴在赵武身边。
  春秋时代是一个很奇妙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既存在着奴隶制,也存在着封建制,更有原始社会的制度遗存,而这里的人民公社就是从原始社会里遗留下来的氏族制度。春秋时的一个公社也就是一个“里”,这个“里”在战时向国家提供一个“卒”的武士。公社中这些武士属于上层统治人员,除了他们之外,剩下的都是些纳税的农夫。
  霍城周围的公社是赵武新近增建的,原本这些公社应该分别命名,但赵武比较懒,因为这个公社提供的武士在作战序列中属于“丙六”卒,所以赵武干脆以“丙六”命名。这附近其余的公社遭遇大致相同,他们的公社名就是武士在作战序列中的名称。
  “丙六”社首指点着周围,殷勤的介绍:“这几家都是今年迁来的流人。嘿嘿,听说他们是从赵城出来的。”


第八十六章我的城市我的兵
  “丙六”公社社首这话意犹未尽,他所谓的“从赵城出来的”意思是这些人原先是赵城的奴隶,获得自由人身份后,因为担心原先的奴隶身份会被人瞧不起,所以干脆搬得远远的,搬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开始新生活。这也是大多数奴隶获得自由后的自发选择。
  所谓“流人”是赵武创造的新词,他说的是那些没有被烙上烙印的奴隶。目前赵氏已经逐渐舍弃了奴隶制,通过战争掳掠的新奴隶已经不再被烙上烙印,称之为“流人”。这些人在赵氏服役一年后,很快的能获得自由人身份。按规定,获得自由的奴隶能得到一笔安家费,以及一批农具。而后他们可以在赵氏家宰(管家)那里自己挑选定居点,然后于赵氏宗府登记,拿着宗府发放的自由民身份证明(户口)动身前往新定居点,抵达后再向当地公社社首报到。
  赵武听完社首的话,轻轻的点点头,转身问师偃:“我们今年释放了多少奴隶?有多少人如期报到?”
  师偃捻着下巴上的胡须,笑嘻嘻的回答:“九成以上,新释放的奴隶有九成以上到指定地点报到。”
  赵武又问:“竟然有九成,那些没有报到的一成,人去了哪?”
  师偃摇头:“这我倒不清楚,不过,有九成报到,我们已经该知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