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货不是马超 >

第316章

这货不是马超-第316章

小说: 这货不是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问题吗?”
  “你……何时动身?”蔡琰垂下目光。
  我苦笑着耸了耸肩:“朝廷还没正式通知,就算他们再心急,也总得让我休息十天吧。”
  她嘴唇微动,声音轻不可闻:“希望如此吧……”
  -
  当我再一次静下心来,思索西域大都护的事情时,我发现自己对于这个官职所知极少。
  我知道西域都护府是用来控制西域各国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他并没有权力也不可能插手各国的军政事务,但他手握军队,又不是单纯的大汉驻外机构。
  手握军队,却无法就地征集粮饷……这便意味着,这个机构需要从大汉内地来获取这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资。
  这难道不是朝廷对我的一种控制吗?
  我如是想着。
  从大汉向西域输送粮饷,必然要经过凉州啊……
  我又暗自笑着摇头。
  在我有限的学识里,能和这个官职有所关联的人物,也只有班超。
  班超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作为正面的励志人物出现的,当然以投笔从戎最为人所知,他一生的近半时间,就是在西域度过的——我可不愿向他学习,老死在天边异国。
  既然提到了班超,我便亲自去拜访了岳父蔡邕。
  “班超?”蔡邕立刻便明白了我的意图,“书房里有班超的传记,贤婿不妨一阅。”
  我大喜,急忙跟随他进入书房。
  蔡邕翻找了大半天,才从满屋的竹简中找到了一卷书简,抖了抖灰尘后抛给了我。
  我猛吹了一口气,将竹简平平展开。
  班超是在跟随窦固出击匈奴一战中崭露头角,从而得到机会出使西域,在西域与匈奴使节斗智斗勇,表现出色,被留下来镇抚西域。
  之后汉宣帝驾崩,班超打算回国,结果被于阗王抱住大腿恳请留下。班超考虑到国内没有机会,还不如留下,便继续奋战在西域。
  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从班超的简历来看,大多数战斗,都是借用疏勒、于阗等国家的兵马,很少有单独作战的情形。即使后来大汉皇帝派遣徐干辅佐他时,也不过送来不到一千的士兵——而且都是戴罪立功的囚徒;第二次又派和恭等四人率领八百兵马前去相助……
  我忍不住问道:“班超去西域时……带了多少人马?”
  蔡邕凑上来往竹简上扫了一眼:“第一次出使之时,不过三十六人吧。”
  我哆嗦了一下:“做都护时呢?”
  他细细看了看竹简:“徐干一千人,和恭八百人,至少有两千多人了吧。”
  我从他手中夺过竹简,瞪大了眼睛妄图从字缝之中找到大军的影子。
  但是,这只是徒劳。
  而且……在西域干了足足三十年的班超返回长安时,得到的官职……竟然是区区射声校尉!
  于是他在半个月后去世了。
  蔡邕解释道:“西域都护的官职历来均是比二千石,却从不是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
  “那……”我疑惑地看他,“怎么才能镇抚西域?”
  “贤婿聪慧,岂能看不出来?”他叹了口气,“我朝势强之时,西域自然归附;我朝混乱之时,西域诸国便视都护如无物,甚至攻杀都护。”
  我缓缓道:“那……我手中的兵马呢?”我现在只关心这个问题。
  “老夫以为……朝廷既然要削弱贤婿的兵权,自然不会让你率领大军前往西域。”蔡邕顿了一顿,“况且……以朝廷目前的粮饷状况,也根本不足以支撑。”
  这倒是大实话。
  司隶连续两年大旱,年年都靠其他州郡的粮食勉强维持,哪里还拿得出多余的粮饷来让我使用。
  至于凉州……马腾已经将数千头牛羊送给刘协,自己手中的军队也大幅精简,若要他再供养我一万五千的骑兵,而且是千里迢迢运往西域,一两个月或许可以,但长年累月下来……凉州是绝对没有这个能力的。
  我吐出胸中一口浊气,起身向岳父告别。
  蔡邕送我出门,满怀关切地提醒道:“西域诸国反复无义,只知服从强势,宽怀用处不大,贤婿当多立威信,而后治理。”
  我点了点头,替他拉上了大门。
  -
  回到府邸,我立刻召集文武进行议事。
  我开门见山地将自己的忧虑说了出来:“难道我只能带三五千兵马平定西域?”
  贾诩反问道:“诏书规定过士兵的人数吗?”
  我一怔:“似乎没有。”
  他摊开双手,笑道:“既然没有规定,那还担心什么?”
  邴原亦道:“朝廷对马大人的任命本来就是特命,与寻常都护的权限大不相同。”
  我接受了这个理由,又问道:“那粮草问题如何解决?”
  现在我不担心钱的问题,只担心粮食——现在这个社会,有时候金子确实买不到粮食。
  “主公勿忧。”程昱道,“朝廷和凉州确实无法给予主公太多帮助,但主公可在西域屯田以供养士兵。”
  “屯田?”我一怔。
  他点头道:“屯田并不违反诏书。”
  我沉吟了片刻,抚掌道:“应该可行。”
  程昱微微翘起嘴角:“主公似乎忘记了一事,诏书上说得很清楚,‘假节,建衙,开都护府,都督西域一切军事。’”
  “先生是说……建衙?”我沉声道。
  “是。”他点了点头,“主公应该明白这两个字的意思吧?”
  我当然明白:“我就是西域之主!”
  

12 护卫

 “不不,”程昱纠正了我的主观臆断,“建衙只是意味着,主公能够自主任命属下官吏而已。”
  我揉了揉下巴:“谁能告诉我西域大都护麾下应该有哪些属官?”
  贾诩点头道:“按照旧制,长史、主簿自不可少,公子治军,当然也有参军、司马。另外,西域都护府有时也会设立副都护或者校尉,作为副手。”
  “还有乌鸡校尉。”王烈补充道。
  “乌鸡校尉?”我蹙眉问道,“这算个什么名称?专门养鸡的?”
  “是天干中的戊己,”他咳嗽了一声,解释道,“戊己在天干十支居中,意味着此官公正中立,不偏不倚……不过,最初时,戊己校尉是用来屯田的。”
  我不禁一笑:“子尼,此职非你莫属了,我军的粮草供应,便全交给你负责了。”
  国渊急忙拱手:“当不辱命!”
  “其实,公子需要哪些属官,自己设立便是,谁管得着?”贾诩最后又丢出一句话来。
  我立刻眉开眼笑:“此言正合我意!”
  -
  随后,我再一次前去拜访马日磾和张温。
  没有人对我说实话。
  相对而言,马日磾甚至还不如张温坦诚。
  马日磾虽然和蔼可亲,一副家族尊长的模样,但翻来覆去,无非只是安慰我接受任命,努力工作,不负朝廷和陛下的重托,不辱马家之名罢了。
  张温反而对我说了几句真心话。
  “老夫早就提醒过你,切不能贪恋兵权,可惜你没听进去。”
  我反驳道:“辽东如此情况,我不把握兵权,如何能够全身而退?”
  张温没有回答,而是又一次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夫再劝你一句,散掉兵马,在洛阳也好,在汉阳也好,本本分分呆上一两年,消除掉朝廷的担忧与疑虑。”
  “一两年?”我摇了摇头,略带讽刺地笑道,“等你们消除了河北的隐患之后,我还会是安全的吗?”
  他叹了口气:“只要马太保和老夫在朝,你至少不会有性命之忧。”
  我不怀疑他这句话的诚意,但听起来,朝廷似乎也只会给我留下一条苟延残喘的性命。
  这种感觉,令我极其不快。
  -
  连马日磾和张温都是这种态度,对其他公卿,我更加不抱任何希望了,只去尚书台问了句何时让我出发。
  尚书令何颙翻了翻手头的公文,告诉我并无记录,然后他一拍脑门,通知我务必参加初六的朝会,会议应该会对我的任命有具体的说明。
  然后,他对我再没有任何言语。
  我微躬着身从尚书台出来,顿时怀念起卢植来。
  -
  反正去西域已成定局,我也不再盲目奔走——我也压根不愿意去面对那些自诩为中兴汉室功臣的嘴脸。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就乖乖地留在家中,陪伴着家中的妻妾与幼女。
  贾诩身为洛阳令,公务繁忙得难以想象,就连马岱这个区区北部都尉,也忙得整天看不到人。
  我一度甚至产生了“这两个人是用公务繁忙为借口趁机与我疏远”的错觉。
  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情:我忘记了一个人。
  我回到洛阳已经三四天了,却没有看到贾诩的儿子,贾穆。
  那是个吵闹的小子,一般情况下,听到我载誉归来的消息,他定然会像跟屁虫一样粘上来问东问西……
  然而,做姐姐的贾羽告诉我,贾老夫子将自己的孙子送去了太学当旁听生……而且还是寄宿制的!
  看来,贾老夫子是打心眼里希望自己的宝贝孙子完成自己的夙愿……成为一代大儒啊。
  我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打扰他。
  但是,贾穆却在初五的时候跑来见我。
  只不过几个月不见,这块木头似乎已经长高了不少,曾经一脸的杀伐之气此时此刻早已不见踪影,见到我之后竟然还羞涩得开不了口。
  “几个月不见,连话也不会讲了吗?”我打趣道。
  他吭吭哧哧地准备了半天,才张嘴说道:“姐夫。”
  我哈哈一笑:“在太学里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很无聊?”
  他迟疑了片刻,点头道:“无聊之极。”
  “都学了什么?”我随口问道。
  “还能有什么,”他撇嘴道,“整天都在学《易经》、《尚书》、《诗经》和《左传》,我现在听到这四本书的名字都想吐!”
  “好嘛!”我笑道,“我那时候也是在你爷爷的教导下学习了这四本经典。”
  “学得怎么样?”他瞪眼看我。
  我扬起了眉毛:“都还给你爷爷了!”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我马上就要去西域了,你姐姐也会跟随,你知道了吧?”
  贾穆点头:“刚刚回来时听母亲说过了。”
  “你怎么看?”
  他略显惊讶:“我?”
  我点头。
  他微一沉吟,缓缓说道:“对待手握重兵的将领,朝廷一贯如此,我……没什么看法。”
  “我已经为朝廷所忌惮,而朝廷目前没工夫对付我,所以干脆将我派出西域,”我含笑说道,“也就是这样。”
  贾穆咬着下唇,似乎内心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最后,他松开了嘴唇:“姐夫……我想跟你去西域!”
  对他的反应我并不吃惊。
  从认识他一来,他所表现出来的,完完全全就是一名热血少年,只不过几个月的文化学习,根本不足以掩盖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向往。
  “你爷爷可是希望你成为一代大儒的吧?”我笑着问道。
  提起贾老夫子,贾穆还是有些畏惧,缩了缩脖子,低声道:“那我……偷偷跟着你走?”
  我怒瞪了他一眼:“你想让他杀了我吗?!”
  他不禁后退了两步,弱声嘀咕道:“你得带上我啊!”
  “你以为这是私奔啊!”我坐了下来。
  “反正……我不想在太学里呆着了!”他梗着脖子叫道。
  我耸了耸肩:“军中没有空位给你了。”
  “我给你当随从!”他急忙道。
  我点了点头:“这件事情,我会给你爹说的。”
  他终于松了口气,如释重负般坐在我身旁:“姐夫你根本想象不到啊,我这大半年是怎么过来的!每天都听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儒士们在耳边聒噪,明明一点点的屁事,他们竟然能争吵半个月!有时候……我真想拔刀剁了他们啊!”他咬牙切齿,恨恨不已。
  我很同情地在他背上拍了拍:“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也不愿意呆在那种地方。”
  “知我者,姐夫也!”他抬起头来,眼中竟然隐隐有些泪花。
  我叹了口气。
  

13 再别洛阳

 四月初六,大朝会。
  坐在末席的我决定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地进行全程旁听。
  今天朝会的主要议题是……祈求苍天庇佑,希望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
  我饶有兴趣地观看起来他们的表演。
  首先,司徒黄琬一脸沉痛地回忆了过去两年的大旱,宣称那是百年难遇的天灾,必须有人对此负责——当然,负责人是已经贬谪到了益州的王允。
  然后各位公卿大臣纷纷引经据典表示赞同。
  其中,岳父蔡邕作为观测天象和负责历法的太史令也多次发言,用各种自然气象来证明司徒论点逻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这场看似对王允的批判,大部分内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