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草根石布衣 >

第563章

草根石布衣-第563章

小说: 草根石布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办公,哪有随心所欲不想去就不去的?就算是一坨屎也得蹲在里面,石涧仁这种颇为意气用事的做法叫做政治不成熟,有些老派点的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是在丢政府的脸,失去了威信。

  但殊不知敢于认错才是最大的威信。

  也只有在经开区搞这样的事情才不是不可能。

  石涧仁本来想干脆就养老院跟办公楼对调算了,结果下了台阶问过门房方位,到那养老院看看就知道为什么连蒋道才也会毫无顾忌的称这帮人是王八蛋了,原来养老院就在这山体的另一侧,原本有条八十年代地质队修建的公路,结果现在大楼一修,为了让台阶看起来气派,两边的绿化带更整齐就把原来的公路给掐了,现在步行过来起码多了一半的路!

  然后****的小道尽头,老旧得部分屋顶瓦面还要用枯草来挡风遮雨的养老院全都是用老民宅改建的,土墙上的白灰都已经变成了黄褐色,木门更是腐朽得白,和刚才山前那气势巍峨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叫镇政府到这里来办公,那才是有点做作的打脸了。

  石涧仁还是不会这么干,只是听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抱怨了几句原本说好的征地补偿费用也没下来,真不知道这些调走的领导是不是把钱都吃了,对方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人,都敢这么说,可见民愤民怨都到了盖不住的地步了,小布衣摇摇头自己转身顺着山道下来过桥到了镇上唯一的街道。

  只要兜里有钱,租房子从来都不是困难的事情,稍微转了两圈,石涧仁就在街上百货公司楼上觅得一处四百多平米的空置楼层,这种地方的租金便宜到一个月也不过几千块,还不如柳秘书一个人的工资呢,也懒得打申请安排资金,就自己掏了吧,打电话给蒋道才说了一声,自己拿主意租下来,接着再通知庄成栋派个施工队过来做简单的办公室装修,至于办公家具就全用原来的,这样其实可以把动静压减到最低。

  百货公司原本是把这里用作商业门面楼上的仓库,立刻安排人转移货物,再跟这位神秘的客户签合同,公司经理是个四十多岁的胖男人,脸上一颗痣还留了很长的毛,让石涧仁看了一眼就不愿再注视了,这会儿一边手写简单的租赁合同一边打探消息:“您租下来做什么?”

  石涧仁这货不显摆自己:“做办公室啊。”

  带痣的经理锲而不舍:“我们这穷乡僻壤的,您要这么大面积做什么业务啊?”

  石涧仁卖关子:“过几天你就知道了,待会儿装修的人到了,叫他们给我打电话啊,我出去转转,顺便叫财务跟我一起到银行去转款。”

  他一口气就交了半年的,也不怕自己这官当不当得了这么久!

  结果镇上居然只有两家银行储蓄所,叽叽歪歪的也很好奇他转账几万块做什么,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镇上可是很少有这样大笔资金流动的,石涧仁就好奇了:“那边办公楼的不是花了几百万么,你们不也经手了这么大的款项么?”

  谁知道那两三个银行职员和百货公司财务一起笑:“那都是书记和建筑公司老板之间的事情,关我们银行什么相干?”

  石涧仁觉得自己像个街头微服私访的包青天了:“这么大的款项不经过银行流水账目?不可能吧?”

  看来这屁大点镇上一点都没秘密:“四百八十多万的建筑款项,市里面只拨了五十万,自筹资金说是两百多万,这镇政府自己能捣鼓出来两百多万家底儿?谁信呐,而且为什么一定要标这么多,还不就是为了汤浓了才好浑水摸鱼啊!”

  石涧仁简直恍然大悟:“可这些领导不是已经都下课了么?”

  财务人员们口无遮拦:“好处捞够了当然要跑咯,等着看吧!差了一屁股的账,两三百万资金之外不是还有那么大的缺口么,那些建筑公司、家具公司、水泥河沙的老板都会来要账的,他们该给的都给了,现在当然要连本带利的收回去啊!”

  石涧仁有些啼笑皆非的办完手续出来,走到街面正好能远远看见那山头的豪华办公楼,不是惊讶这背后肮脏的交易和贪欲,而是好笑这些龌龊其实一直都在老百姓的眼底演出闹剧,还掩耳盗铃的以为自己做得有多么冠冕堂皇,不过是给民怨添上一勺油而已。

  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呢?

  随口抨击这是体制的问题,那就是偷懒,只有带着预设立场,才会不假思索的做出这种违心的论断,试问又有哪种体制能隔绝人性的贪欲呢?

  但如果事事都要求官员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那又是另一种掩耳盗铃,说明制度上还是有缺失的,如果自己来管理,那应该怎么着手呢?

  好像几年前石涧仁想这些事情显得是那么可笑,但现在居然就变成了现实!

  不得不说,这现实世界还真特么的奇幻!

  带着这样的思索,石涧仁在风土镇街道上走了两个来回,这是个典型的过路街道,而且是最近几年形成新街道。

  准确的说,这里应该叫做风土场,场就是赶场赶圩的集散地,江州一带很多自然形成的乡镇在当地人口中都叫场,与其说这里是镇政府所在地,不如说是先有老百姓赶场形成了这个点,然后才有镇政府落脚这个地方,结果现在气势磅礴的镇政府反而喧宾夺主了。

  以前在电视台的时候,石涧仁不也开着那小越野车到周边每个乡镇都去走了一趟么,只是那时候关注的是广电系统工作,顺带看了看乡土民情,今天站的角度不同,立刻就有完全不一样的观感了。

  从主政者的角度看待这个镇,起码石涧仁这样的心态,就觉得这里一草一木都得是自己要珍惜善待的。

  试问那种只想把这里刮地三尺的官员,能把这里经营好才怪了!

  所以摇着头的石涧仁正在穿过镇旁边小河沟上的步行桥到另一边,打算去看看对面的学校和老街道,蒋道才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办公场地租下来没有?如果搞定的话,我现在就安排工作人员开始搬家了!”

  有这么急?!8



949、一街一景皆世界


  原以为在条件优越的新办公楼里上班,那些公务员怎么应该是搬迁办公室的阻力吧,没想到蒋道才召集大家一开口,三十来名员工有一大半就立刻举手同意了!

  不是大家思想有多先进,而是这半山腰上的办公楼实在是上班有些不方便啊!

  正如石涧仁曾经是江州市里面极为罕见的自行车骑行者之一一样,这江州乡村地区就更没有自行车的传统,到处都是陡坡田坎的地方除了搭各种车就只能靠“11路公车”双腿前进了,这么屁大点镇上也别指望有什么公交车、的士、小巴,所以对于大多数都居住在镇里街道上的公务员来说,每天步行到远离镇街道的镇政府上班,真是不方便透了,最要命就是这最后166步登天梯!

  那镇领导是长期有借镇上企业家车辆直接开到办公楼门前,当然不在乎这166步石阶天天走几趟是什么滋味了,据说本来只有一百二十来步的,硬是为了讨个好口彩凑成了166步,这镇上公务员中午还要回家吃饭,提起这个每天几趟上下早就苦不堪言了。?

  也就少数住在办公楼的单身职工不太在乎这点,反正他们在办公楼后面还开辟了菜园子,隔三差五下山买点柴米油盐就行了。

  但总体来说在办公楼除了高高在上,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生活的,皇帝住在紫禁城那么大,是因为有太监服侍啊,这穷山恶水的真是装给谁看哪。

  所以听说已经在镇上百货公司二楼租用了办公室,这些本来就住在镇上的公务员一天都不想多呆!

  反正大部分岗位电脑都没有,就是一张办公桌加几把椅子嘛,蒋道才也是个执行能力特别强的,立刻让公务员们联系镇上借了几辆拉河沙的大卡车,呼啦啦的装满了桌椅连续不断送到这边来,整个镇上街道都沸腾了!

  可不是因为感谢党感谢政府,而是八卦之魂燃烧起来,公务员的家属们肯定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对于八百多人口的场镇街道来说,相比什么国家大事,眼前这些变化才是他们最关心的,立刻涉及到夫妻两人谁去接孩子,谁去买菜,谁负责做饭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调整,而且立刻有人开始传播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百货公司租的办公场地,储蓄所那边更是毫无客户保密意识的传递那刚才的资金转项是北部区的一家什么公司账户,原来那个看起来颇有几分农家子弟气质的年轻人就是新到任的管委会副主任,也就类似于副镇长?

  这么年轻的副镇长?

  那肯定是有背景的,到这种鸟不拉屎的偏远镇上来磨炼一下,未来肯定是很快步步高升咧!

  对石涧仁的姓名可能都没搞清楚,但是风土镇的居民们俨然已经帮石涧仁把仕途都规划好了,十年之内进省部,五十岁必然到政治局啊,闲极无聊的小镇居民最会指点江山了。

  未来要进政治局的小布衣却没跟着热火朝天的搬家大军一起忙碌,他这会儿已经完全把自己扔在了小河沟对面的学校老街道。

  本来他以为自己观察的重点应该是镇上唯一的中学和小学,却未曾想当他顺着那水泥板搭建而成的一米多宽小桥到了河对岸以后,注意力全都沉浸到了对岸上游的这条老街道上来!

  三百米左右的长度,街面宽度估计也就两米左右,从两边篆刻在青苔石头上的文字记载看起来,这条街道存在起码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整条街道就是顺着旁边小河的蜿蜒而略带弯折,所有街面都是用大青石板铺筑而成,随着岁月的洗礼早就沧桑残缺,连屋檐下的水滴窝都能有好深了。

  街道两旁几乎全都是木竹结构的古老建筑,和整齐森严的砖瓦建筑不同,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木竹结构有种特殊的魅力,就好像人体到了老年就会变得佝偻一样,这里的建筑好像是随着岁月变迁,都慢慢的倾斜,朝街道两边倾斜,石涧仁好奇的探头观察一番,又现这种以木斗为框架结构,再用竹编篱笆糊粉为墙的结构,似乎当初建设的时候就故意这样,灰瓦素墙,简陋中透出清新、质朴的山里气息,但又让出那一片天,让街道里不会觉得阴暗狭窄,颇为开朗!

  所以很可能就是这条街道岸边太过拥挤狭窄,没法在两边建筑的情况下扩展中间的街道,聪明的古人就想出来这么个奇特的办法,让天上宽阔一些,给人感官就格外清爽了,再看看这些大多已经破旧只住些老居民的阴暗屋内,这样狭窄的地理环境又没有扩展空间,就算是拆了也无从建设出什么来,才到河对岸去修建了现在的新镇街道,但变相的也相当于完整保留下来这个古镇!

  对的,这是个古镇,石涧仁在街道尽头一块破损的石碑上能看见这是康熙年间就处在江州古道上的一处工商古镇!

  几百年前这里有条茶马古道一样的运输路线一直通往西北出川,然后把西北部的物资运过来从江州水路一直往湖广!

  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名播川陕湖广的古驿站所在,现在已经被掩盖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之中,不是没有人现,石涧仁看见街道起头的地方还有一块文物局来立的水泥座子,列为市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那帮王八蛋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运用。

  这一刻,文人气质上身的小布衣,俨然已经忘记了河对岸还有个正在忙碌搬迁的镇政府办公室,信步慢行在这依山傍水的古街道中,栋栋木屋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偶尔能从木屋的缝隙看见那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就在旁边,虽然上面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塑料袋、可乐瓶随处可见,但依旧遮盖不住高大粗壮的黄桷树疏密相间,这些百年老树,盘根错节的张开无数根系附着在条石砌成的岸边,枝繁叶茂得好像巨大的伞面遮天蔽日,掩荫着傍水而建的这条街道。

  而且多半是为了方便当年那些经过的马队商队,这街道里的建筑很多都是楼下空间开敞的奇特格局,有点和月亮湖的山寨建筑异曲同工,很方便直接牵着牛马牲口进来用餐,这就多半是店堂了,只是年久失修,更因为没人经过消费,自然就变得败落不已,可就算是这样,穿过这些空店堂看到外面的小桥、流水、人家,不正是好多城里人向往的诗情画意么。

  等走到街道尽头一片空旷的石板砌成空地石栏,全都藏在一棵巨大的古黄桷树下,纵然是在夏日酷暑,石涧仁在树荫里感不到半分火气,摇头晃脑的欣赏之余现这角落里还掩藏了一个小小的寺庙!

  本来是带着怀念小庙的心态打算过去看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