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58章

大宋工程师-第258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521章 一路景致

    这么着急让宋二蛋安排人研制蒸汽机,是因为高峰已确定了前往东京开封的行程。这个时间可能不会短,他不得不预先筹划。

    除了这个,高峰还把京东两路和青州的发展之事也做了安排,特别是即将到来的赈灾不是小事,马虎不得,必须由宗泽、张叔夜等一批老将亲自带动才行。

    还有,济州岛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那里是高峰的根基,要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力量,不能置之不管,就算高峰一直在遥控,但那份掌控力度也非比寻常,这是他重视的结果。与之并重的还有军队,特别是济州岛上的军队,此时更是不能掉以轻心,而高峰已向他们做出要求,让他们随时做好行动准备。

    至于高家作坊,高峰反倒最不担心,这里一切都按部就般,只要他不脑洞大开,再搞出一些另类的稀奇事来,作坊总会顺顺利利的进行,并不需要他特别地关注。

    最重要的安排自然是赴京的准备,那里就是龙潭虎穴,面对的是整个大宋的核心机构和精英人物,既有着无限的机遇,也包含着巨大的挑战,他不敢掉以点点的轻心。

    就算京城早已有了根基,甚至还有不少人事关系,而且高峰此番只是为了完成庆典任务,他还是费尽心思地进行准备,他怕到时手忙脚乱,甚至出现大的错误。那就被动了。

    因此他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并为之着手准备了多项对策,这也是未雨绸缪吧。

    如此,大大小小的各项事物都交待准备完毕,大半个月也过去了,到了动身的日子,高峰带上两位娘子和一批手下上路了。

    两位娘子自然都要去,既为缓解旅途的寂寞,也为她们各自持有的理由,高峰当然要大开绿灯。

    谷芷欣的家本来就在京城,谷正贬官下放后,她一直跟着在外漂泊,直至嫁给了高峰。此时有机会回到家中看看,也是内心情感的一番追溯。

    风小默的事情高峰更清楚,也知道她此次前去要了结一场夙愿,所以她一提及便同意了,只是叮嘱她,到时不要冲动,一切见机行事,毕竟此时的机会并不是太好。

    ……

    一行众人上路,时间充足,倒也没赶得太急。就这样一路行,一路领略大好河山。

    虽然主导两路的发展,但因高峰的任职时间不长,他的足迹还不曾走遍京东两路,对很多地方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这一路行来大感新奇。

    山水如画,风景美不胜收,再加上庄稼茁壮成长,田里的人们勤劳耕作,一派安居乐业的气象。这都是高峰欣慰的地方。

    “虽然大灾即至,但经过一些预防手段,还是令情况有所缓解。只是,局势越来越糟,真不知道如此美景再过两年会是什么样子……”高峰心中念叨着,面上已有些凄凄之色。“或许是饿殍遍野,荒民无数;或许是战火四起,民不聊生;或许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反正这一派详和要被打破。”

    明知道可能是这样的结果,高峰依然沉重。历史的车轮辗压过来,凭他的身躯只能借势,而不能阻挡,这也是一份无奈。他能做的或许只能把损失和伤害减小到最低,至于避免,根本无能为力。

    “看来我还是不够强。”高峰再次暗叹一句。他早已把增强实力的小马达开足到最大,可还是因条件的限制而处处掣肘,这种情况并不是心急能解决的。

    “算了,悲天悯人并不是好的选择,还是按预定计划实施吧。”

    高峰终于下定决心,把心思转了回来。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担负这样的责任,他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苟活已经不错了,还想着天下为已任,救万民于水火,无异于不自量力。

    高峰清楚,他的那个肩膀还不够宽,担不起这样重的担子。他能做的只有尽力,但前提是能够自保,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抛开这些沉重的想法,高峰心情舒缓了很多,一路也和风小默几人有说有笑起来。

    只是这个笑声也只在京东两路,一旦出了这里,再往西行,他的眉头却皱了起来,而且越皱越紧。

    京东两路实施发展之策,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而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再加上高峰预测的天灾将至也在这里进行了预防,因此,这里的人们虽然辛劳,但不慌乱,这里的田地虽然有所减量,但不荒凉。

    只是过了京东地界,一切都变啦。

    荒地逐渐增多,饥民不时出现,虽然还达不到民不聊生的程度,但与繁荣昌盛有所脱节,至于与京东两地的差距就更明显了。

    高峰的行程并未沿广济渠而行。广济渠多年失修,泥沙堆积较多,已造成河道堵塞,正常船只很难行进。虽然高峰有想法把它疏通,但因这项工程浩大,加上他上任时间不长,实施起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小。

    高峰走的路线是从两路西行博州至大名府,再南下开德府,经滑州而入开封府,这一圈绕下来却要多上近半个月的路程。

    如此周转虽然道路远了些,可高峰也是有用意的。

    这一带属河北东路,既是开封府的前沿,又是京东两路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高峰到此就是要看看此间的情况,以便为下一步筹划做到心中有数。

    只是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可眼前的景致却令他担忧不少。明显,朝廷或当地官员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临近,他们还醉生梦死着,不但不想法解决问题,还残酷地盘剥着当地百姓,这无异于引火烧身,自寻死路。

    此间的事高峰无能为力,也不会插手,更不会上疏朝廷多管一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京东两路的警戒等级再提高一层,以保自身安全。

    就这样,且行且近,数日后,一座大城暮然出现在眼前,高峰不由得精神一阵。大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世界最繁华、最富有的地方,大宋的都城——汴京,终于到了。

正文 第522章 东京汴梁

    后世有人这样写道:“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

    那时,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作为中国的都城,大宋朝的东京,人口已达一百五十万。

    这是大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繁华与富庶远远超越了同时代地球上的任何地域。

    这是大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着人类最灿烂的文明以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工匠和最先进的工艺。

    它就是大宋的都城——东京汴梁。

    东京、汴梁,简称汴,为大宋的都城,建开封府,作宋都160多年,历经九代帝王。

    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其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

    大画家张择端在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以现实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令后人啧叹。

    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描绘,还是后世的追溯,种种都表明东京汴梁在大宋,乃至全世界的核心地位无可动摇。

    这就是帝都的强大之处,也是它无可披敌的地方,就算高峰在京东两路搞发展,其综合实力也无法对其超越,毕竟它几乎把国家多半的财富都集结在那里,想不富都不行。

    换句话说,高峰发展京东两路之所以有信心,主要也缘于京东两路距东京较近。东京有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发展的力量支撑,对京东两路的发展极为有利。

    有人做过这么一种比喻,说在东京大街上随便寻一个人,若其本人非富即贵,往上数三代肯定是非富即贵了。

    这句话不一定全对,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东京是权贵云集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一定的家势或权势根本是无法立足的。

    一人富贵不算富贵,若大半个东京都是如此,那实力就相当恐怖了,背靠如此一座大山,好处自然不小。

    东京富贵人多,对发展有好处,但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帮人因底蕴强大,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出现一些强买强卖,或者因势欺人的现象并不奇怪。因而,要想在东京站稳脚根,自身必然要拥有别人无法动摇的力量才行。

    自然,这层担忧对高峰来说并不存在。他早就安排李普进驻了开封府,不但店面开的红红火火,就是人际关系也打得牢靠,若再加上他这个封疆大吏的头衔,根本是无人敢惹的存在。

    当然,这个“无人敢惹”是指对一般人物来说的,对那些“巨头”来说,高峰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若是存心的话,也不是万分的保险。

    虽是如此说,高峰也不是毫无手段,若真逼急了他,谁胜谁负还是两可,只不过他不愿多生事罢了。

    所以,高峰还是表现的很低调,特别是他在之前的店铺的发展上如此。他的店铺虽然生意不错,但从不垄断,也不扩张,更不打压其它店铺,所以能安然存在于诸多同行之中。

    当然,这只是之前的店铺,也是之前的高峰的发展策略,亲身来到东京,他的心意已有了改变,他决定不再那么谨小慎微的处世,而要采用最疯狂而鲜明的方式去经营。

    没错,就是疯狂而鲜明,这是高峰主动出击的方式,也是他放手一搏的方式,因为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力量,而金钱和物资则是其力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这只是后话,也是高峰的一个决定,对初到京城的他来说,还得要把情况摸准、摸透,只有熟悉了情况,才能打有把握之仗。

    ……

    一行数人临近汴梁城,李普早就得到消息带人在那里等候。

    高峰虽是朝廷官员,因未来过京城,朝廷还没有赐给府第,所以他的住所只能自行筹备。

    当然,城内有自家店铺存在,城外也有一些庄园,这些都是高峰的产业,他自然不乏住处。

    李普到此迎接,一番寒暄过后,便问起高峰的意思,是先在城外视察一番,还是直接进城?

    高峰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进城。他的庄园大都在城南,他从城北而来,到城南要绕不少的路程,还不如直接进城更便利。

    李普领令,带领一行人朝城内行去,在城门口作好登记,很快便进了城。

    城外看,东京城气势宏伟不凡,来到城内才知道什么叫繁荣昌盛,就算见识过后世大城市的高峰也不禁啧舌,这才是一个都京应有的样子。

    只见那一字长街伸向远方,好似看不到尽头。长街宽阔而平坦,清洁而整齐。在街两旁排列无数的商铺,他们鳞次栉比,繁忙有序,显得生意红火热闹。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有恭迎的,有欢送的,有闲逛的,有赶路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家各有各的事情,却互不干扰。

    高峰一路看过去,他看出人们忙碌而安逸,悠闲而自在,这是一种生活在帝都的超凡心态,没有谁会担心下一刻或许会有不同的命运。他们想的只有生活而非生存,他们做的是为长安而非小计,因为谁也不会担心帝王脚下会发生意外。

    这是一派昌平盛世的景象,是朝廷希望看到,也是人们最愿意享受的景象,能够生活在这里,人们很满足,也很乐意,却很少有人想的太多、太远。

    这就是长期安逸生活的使然,它带来的是居安的习以为常,抛弃的是思危的信念,至于是不是有危机来临,来临了要如何处置,自有朝廷在那里,作为小民,还是少操那份闲心。

正文 第523章 后续情节

    (本来想完本的,可是还是到这里吧,一是工作的原因,二是家庭的原因,三是成绩的原因,反正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在此对那些不断支持我,帮助我的朋友们,说声抱歉了。下一步或许会有新的作品出现,或许到此为止,暂时还无法确定,以后再说吧。下面是后续的故事情节,送上来算是对此作品的完结,只能如此了。)

    高峰到朝廷报到,赵佶听说他来了,心中高兴,便在第二日大朝时接见了他。

    不少官员虽久慕高峰的大名,却从未见过,此时看他年轻,且身居高位,都有心刁难他。高峰在朝堂上小心应对,舌战群儒,终使众臣无功而返。

    赵佶带众人游览万岁山,那奇异的景致很快吸引了大家。有人倡议吟诗诵词,立马得到响应。

    大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