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50章

大宋工程师-第250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因有丰’县的示范在前,作为行业规范性的章程和实施并不困难,高峰只需从丰’县引进一些人才就可把此事做好。

    作坊建设自然少不了高家作坊的参与。高家自建或合作建的作坊已有十多个,而且个个都是生产百姓日常需要的新产品,而这也是高家作坊挣钱的主要原因。

    目前来讲,除了那些敏感的产品高峰没有拿出来销售外,仅那些实用性的产品就为他赚足了钱财,一年五百多万贯,相当丰’县一年的收入,也相当大宋朝十分之一的收入。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说出去都能把人吓死。

    高峰当然不会说出去,他花钱的地方多多,这点根本就不够花的,哪有余力去显摆,何况他也不想去找死,显摆只会把鬼和狼招来的。

    高家作坊参与到各府、县的建设中,或单独建作坊,或合作建作坊,总之把技术牢牢地抓在手中,而把人力大头交给了他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出最少的人,取得了最大的效益。

    当然,这也为地方带来了相当的就业和效益,因而深受各地的欢迎。

    己面世的产品需建立作坊推广,这个自有人去办,而高峰却在考虑一些新作坊的建设事项。

    他首先想建立的是一座搪瓷厂。搪瓷旧称珐琅,是一种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或数层瓷釉,通过烧制而成的复合材料,它有金属固有的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又有涂层具有的耐腐蚀、耐磨、耐热、无毒及可装饰性。

    珐琅一词来源于大食国,在唐宋时便出现了珐琅器,不过,它是作为工艺品引入中国的。

    中国在珐琅上也有极大的建树,特别是在明朝景泰年间出产的景泰蓝,把珐琅推向了至高端。

    古代珐琅所使用的金属物一般为铜、银等贵金属,后来也使用铝及其合金,而且因烧制工艺极高,所以价值不菲。

    高峰当然不愿意做这些奢侈的工艺品,那是皇家和贵族愿意干的事,他要的是为广大平民服务。

    珐琅,也就是后称的搪瓷之所以走向平民化,演变出日用品,是因为铸铁搪瓷的出现。

    铸铁搪瓷的好处便是成本低,而且因在金属表面进行瓷釉涂搪可以防止金属生锈,使得用品更耐久。

    相对于这个时代人们常用的瓷器、陶器、木制器具、铜制器具、铁制器具,搪瓷的特点更加明显。它既轻便、便宜、漂亮、又耐磨、耐摔、耐高温、耐腐蚀等,因而可以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搪瓷缸、搪瓷碗、搪瓷盆、搪瓷勺、搪瓷锅等等,都是搪瓷应用的主要内容。

    高峰要做的也正是这种搪瓷器具。

    搪瓷的制作实际上并不难,它主要分为制坯、制釉、涂搪、烧成、饰花等工序,与时下的瓷器程序类似,而且因高峰对其要求并不高,所以很多工序可以精简,也就是说,在他批量生产的情况下,每道工序都尽量朝简洁制式发展。

    对于人才,高峰更不缺,只要找一两个会烧瓷器的师傅,再加上高山等人,稍加研究就可以轻松烧制出来。

    搪瓷厂,高峰准备把它建在徐州。这里离丰’县最近,而且由谷正经管,所以十分方便,更主要的是这里有大宋最大的治铁厂,取材用度很便捷。

    高家作坊只要与他们合作,一方制作铁器,一方涂搪烧制,效率将会成倍增加。

    当然了,这个东西的效益也不会低,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宋每家都会拥有一套搪瓷用具,而带来的利润将是无法估量的。

    高峰要作的第二个作坊是化肥厂。

    尿素他是研究和生产不出来,但是碳铵还是可以制做出来的。

    碳铵又叫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碳酸盐,呈粒状,有氨臭。它可以直接用作氮肥,适用于各种土壤,可同时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铵态氮和二氧化碳,但含氮量低、易结块。

    碳铵还一些特性,那就是极易溶于水、易挥发和不稳定性,36℃以上分解为二氧化碳、氨和水,60℃可分解完,有吸湿性,潮解后分解会加快,由此可见,碳铵既怕热又怕水,因此不适合长期贮存。

    因为这些特性,所以碳铵不如尿素稳定,不适合裸、露在地面施肥,也不如尿素的肥效持久。

    但是碳铵成本低,肥效快,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在这一点上又比尿素好,因此,只要在施肥时把它埋进土里,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种肥料。

    碳铵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它是以无烟煤为原料,先制取半水煤气,后者经脱除硫化氢后,进入加压变换反应系统,得到的氮、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进入碳化塔,在此二氧化碳与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结晶,经离心机分离即得碳酸氢铵产品。

    高峰在化肥厂工作过,对其制作流程和工艺熟悉至极,因而完成这项操作并不复杂。

    除了氮肥外,高峰还计划生产磷肥和钾肥,这些都是农作物生长必须的养份,而且工艺同样不复杂,他自然要建起相应的作坊。

正文 第505章 天灾人祸

    化肥和磷肥、钾肥的出现缓解了有机肥不足的问题,而且因是有针对性的施肥,对作物的生长和生产都有较大的提高,再加上高峰让张白仁提前完成的育种,粮食取得亩产加倍已不是空话。

    别小看这个亩产加倍,那可是无法估量的成绩。在两路之地,特别是经过“西城所”和宋江的破坏,这里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若不及时恢复,将会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高峰甚至记得,在宋江起义平复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也就是宣和四年和五年,京东、河北、淮南多地将会因大旱而受饥。

    这次大饥既有老天的原因,也有战乱不及时恢复的原因,而受害最严重的就是京东两路,其危害之重,当是时可以说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一番十分凄惨的景像,而这也是宣和不和的另一个体现。

    宣和七个年头,要说好事连连的应该就是宣和三年了。这一年,宋江、方腊先后被平定,结束了国内的动乱。而为了迅速平定这两个叛乱,皇帝下了罪己诏,宣布罢去苏杭应奉局、造作局及花石纲,同时罢免了朱勔父子及亲属的职务。

    另一个好消息便是“西城括田所”的创始人杨戬去逝,使得这个害民的法子群龙无首。

    宣和三年的好兆头让百姓和那些有想法的官员看到了希望,他们以为国家从此真要慢慢安定下来,日子也会慢慢平稳下来了。

    可是到了宣和四年,善变的赵佶又不安心了,他看天下已平稳,便又恢复了本性,首先恢复了朱勔一行的职务,还恢复了应奉局,这是要重办花石纲的意思。另外,他还让宦官李彦主持括田所一事,李彦勾结梁师成,手段更为狠毒,人们受到的盘剥更加严重。

    这种人害再次抬头,随即天灾接踵而至,从河北到淮南,整个黄淮地区都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而且一直持续了一年多,要说这样赵佶还不亡国,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历史上如此,高峰既然来到了此间,自然不能让它重演。他急慌慌的施行发展之策,更急慌慌恢复社会秩序,甚至不惜拿出看家本领让粮食增产,就是要改变那段惨痛的历史,好多救活一些百姓。

    好就好在,这次在王黼在建议下,赵佶是恢复了朱勔一行的职务,也恢复了应奉局,包括花石纲也开始采办,不过,动作要小了很多,就是一些扰民的事也不敢明面上来了。

    另外,赵佶任用宦官李彦主持括田所一事上也有差别,这次的括田所不再包括京东两路在内,而是绕过两路在河北和淮南实施,这样以来,居中的京东两路反而借发展之利幸免于难了。

    其它地方的事高峰懒得去管,他也没有能力去管,但是既然要管两路,那就得把它管好,特别是大灾即将到来,他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高峰相信,如果京东两路有能力面对接下来的大旱和大饥,对河北和淮南无疑也是一种帮助。

    大灾的造成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老天的问题。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时代,如果风调雨顺,大家还能多产些粮食,虽然大多仍然很拮据,但起码能吃饱肚子,可一旦老天变了脸,或涝或旱,都将令百姓无以为继,他们还没有对抗天灾的能力。

    另一个是官府的问题。官府无限度盘削,除了一些名面上的苛捐杂税外,还有更多阴人的手段,这就使得民众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债台越高,不得不卖儿卖女。

    如果二者共同作用,那百姓的日子就别想过了,不被逼死也得饿死。高峰当前的主要任务便是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他在与朝廷交流的方案中提出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事情。首先把税收统一,减免那些乱七八糟的税制,除了向农民收取统一的三十税一的农业税外,那些佃户租用土地的地租不得超过三七的标准。

    实际上,高峰更倾向于二八的标准,只是这样可能会令那些大地主无法接受,一旦他们抵触,发展之策早晚得流于形势,高峰决定此事得慢慢来。

    除了减少农民的负担外,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其中包括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使农民多建一些粮食;安排农民闲暇时打工挣钱,多一份额外收入。

    这样一来,当地农民基本能够安下心来了,他们产出的粮食也会有的多余,而这时高峰则用收购的方式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这些粮食就是他的备用粮。

    对付天灾虽然没有好的办法,但大力兴修水利确是必然的措施。

    京东两路本来就是河流纵横,利用好这些河流是兴修水利的首要任务,因此,高峰号召各地,集中力量在冬季把水利兴修起来。

    至于修水利所需钱财,高峰则叫各地银行进行评估,适当的给予贷款,同时也要求官府到民间集资,从而缓解一时的资金紧张。

    就这样,在高峰的指导下,京东两路很快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人们争先恐后的工作,而手头也渐渐宽裕起来。

    这样一来,大宋一下子出现了两种景象,一边是一部分官员在朝廷的授意下,不断地盘剥当地百姓,使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边是京东两路,这里的百姓们生活顺心、工作安心,俨然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要不说赵佶是个昏君,不但如此,他还很粗大条,在一个国家内竟出现两个极端,一好一差,一富一贫,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反差。

    反差的结果并不是一件小事情,那会使得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更主要的是人们因趋利而可能产生大量的人口迁徙。

    此事自然有大臣向赵佶点明,可他并不为意,他对高峰已深信到骨头里,那些所有可能对高峰造成影响的言论,他一律都打回去。

    再者说,他也有道理:自己的百姓都养护不住,还怪到别人头上,要这样的官员有何用?

    如此奇葩的说法,也只有赵佶才能说出。

正文 第506章 科技瓶颈

    无论当前的政局如何,高峰根本就不去管它,民众向两路迁徙是好事,是有利于本地的发展的,他是来者不拒。

    他可不知道因为他的原因,使得其它各路的官府对民众的流动采取了限制措施,这也是怕民众都跑到两路来的意思。

    只是那些官府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事的发生,该跑的民众还是跑了,除非那些消息闭塞而不知道消息的人。

    高峰全力发展两路,也为接下来的大灾作准备,只是他在此事却头疼了起来。

    这个头疼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在大力发展科技过程中遇到了瓶颈,而这个瓶颈让他左右为难。

    对高峰来说,现在的发展在理论上并没有局限,也就是说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他完全具备,同样的,他的发展也没有失去方向,下一步该做什么都清楚明白,可是他还是遇到了困境,这个困境就是现实条件与他的新知识起了冲突,一些理论和实际操作脱离,再继续发展下去将出现拐点,这个时候他需要做一些界定。

    高峰的心很大。他不仅仅是为了设计出几个作坊来,生产出一些新材料和生活用品,以及赚取那些花之不尽的钱财。他要的是改变世界和改变历史。

    因此,他想把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都带过来,从而令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他的想法很多,核心的一点就是用机器化的工业代替手工业。高效的机器设备和加工作坊,高产的农业生产,马力充足的蒸汽机、柴油机或汽油机的运用,还有电的普及,等等都是高峰计划实现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在这个时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当然细节性的东西更多,有些甚至还是革命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