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43章

大宋工程师-第243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江的意思很明显,既然走到这一步,就没想过回头,实际上也无法回头,哪个朝廷会对叛乱者优待?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他就注定是不成功便成仁,一旦不成,下场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宋清岂能不明白宋江的意思?他马上接口道:“不是弟弟劝哥哥,实则高大人早就清楚哥哥会有此顾虑,所以提前做好了准备,哥哥,你看。”

    说完,宋清从怀中掏出一物,递给了宋江。

    这是一张锦纸,宋江展开一看,居然是朝廷的一张招安书。

    还有这种事?宋江疑惑地看了宋清一眼。宋清立马解释道:“自从朝廷委任青州知州后,高大人便考虑为哥哥谋取个招安之名,特别是知晓咱们兄弟的关系后,更加全力促成,这是高大人为哥哥讨要的招安书,希望哥哥不要辜负高大人的一番心意。”

    听了宋清的一番话,宋江把招安书递给吴用,让他与众兄弟传阅,他一把把宋清拉起,道:“其它的事稍后再说,我来问你,高大人此人如何?他对你可好?”

    宋清从宋江脸上看不出对招安的态度,只得老实答道:“好叫哥哥知道,高大人对弟弟关爱有加、信任百倍,如今整个高家都由我来打理,那份恩德如同再授,因而,对于高大人,我只能用‘稀世之能、惊天之才、仁义无双、民众之福’来形容了。”

    高峰的大名宋江早就听说,如今从弟弟口中说起,更是别样滋味,他甚至胡想,为何自己没有早遇此人,或许命运也会不同。

    刚有这个想法,宋江就苦笑一声,弟弟宋清能荣幸在高峰身边,已是祖上有德了,自己何必又再多份无用的心思?

    抛开此事,宋江接着问道:“高大人可有什么说的?”宋清被派来劝降,高峰不可能什么话都不交待,既然如此,他还真想听听高峰的说法。

    问这话可不是因为宋江对招安动了心,而是他想更透彻地了解此事。别看朝廷拿出了招安书,他对朝廷依然不信任,特别是皇帝赵佶,经常出尔反尔,是最没有信用的一个人,宋江可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命运交出去。

    当然,从前后的了解来看,对于高峰他还是能够信任的,只是这个信任还得看高峰给出的筹码是什么,否则,他很难做出抉择。

    “高大人说了,只要哥哥愿意接受招安,他会想办法把哥哥送出去,保证不再受朝廷的欺凌,而且还给哥哥实现能力的机会,而此事弟弟可以证明绝对不会有假。”宋清郑重地说道。

正文 第490章 会见宋江

    “送出去?”宋江疑惑起来,虽然他不认为宋清会说谎,但对这个说法还是不明白,送哪里去?

    这种场合宋清自然不便解释,他站正身子,面对着宋江和义军,高声讲道:“高大人上任时间虽短,却为百姓计,废除了‘城西括田所’,还民以土地;减免了百姓一年的税赋,令百姓恢复生活;同时他还严惩贪官污吏,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我想,有了这些,我们的家乡何愁不富裕?百姓何愁不安心?你们又有何理由再闹事下去?”

    宋清说的这件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就算受了朝廷招安,也没有谁会考虑能当官发财,除非朝廷脑子生锈了才会给你这些,没有这些,那就只能回家种地,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又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步,这与起不起义有何区别?

    若有高峰的这些保障又是不同,大家能安心的做个顺民,就算只能吃饱饭也比终日奔波来的好。因而听到这里,许多绷紧的情绪不由得松弛了下来。

    看有了效果,宋清又加了一把力:“高大人知道大家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路的,所以十分体谅大家的苦衷,他不但为大家争取来了朝廷的招安赦免,还尽量保证不让大家受到伤害,就是在追剿中,他也一直在避免正面交锋,其目的就是减少伤亡,对那些实在无法避免的,他也尽量不主动出击,这就是高大人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此我想大家都看到了,如此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难道你们就视而不见吗?”

    众人听到这里,默然无语。确实,自转战到齐州后,除了这次沂州城下的假意借道官兵主动出击外,其它时间基本都是避而不战的,就算是长清城那场最惨烈的战斗,也是义军主动发起的,而官兵只是在防守。可以说,官兵一直在示之以弱。

    最初,大家还认为官兵本来就是这样,后来才发觉,事实并非如此,官兵的真正战力不弱,只是没有出全力罢了,否则,凭这一千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逃到此间来。

    话又说回来,高峰煞费苦心地布置这些又是为什么呢?之前没有人不明白,经宋清这么一说就清楚了,原来是为了避免双方的伤亡。

    宋清接着又道:“相信大家都知道,高大人原是丰’县知县,其在任期间,把一座贫困落后的小县城一跃变成全国的富裕之地,其整体实力已不下于几大京府,试问,此举大宋能有几人做到?别说当世,就是放眼古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今,高大人执掌青州,更兼担京东两路的发展大计,其意就是为了富民强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是咱们百姓们的福音,我们为何不去珍惜,还要再闹下去呢?”

    一番话说的情真意切,把高峰说得完美至极,把众人说得满面羞愧。

    当然,这不是宋清的目的,收拢这帮人才是他的目的,接着又道:“为了消除刀兵,免除兵戈相见,更不想自家兄弟生死相搏,高大人已亲至于此,他想与大家坐下来商谈,我想这份诚意应该足够了吧。”

    说到这里,宋清指着不远处一处空旷的地方,那里仅有一棵大树,树下立着三人,对宋江道:“哥哥,高大人就在那里等待,他希望能与你好好谈谈。”

    宋江看了下,那个位置离双方军士都有一定的距离,倒是个会谈的好地方,于是说道:“好,我就去会会高大人。”

    说完扭头,安排道:“吴用、刘唐两位兄弟随我前去,其余弟兄们原地待命。”

    随之,他便带领两人随宋清而去。

    之所以如此爽快地答应宋清,有宋清是自家兄弟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宋江也想见见高峰。

    他与高峰虽素未平生,说来却有不少瓜葛。首先是刘唐捎来的那个口信,那是高峰多年前的承诺,对宋江这种讲义气的人来说,无论接不接受,此恩必须要当面致谢,这也是他做人的原则。

    还有就是宋清的事。他是高峰的手下,自然受恩惠多年,作为兄长对其恩公还是不能避而不见。

    最主要的就是高峰的神奇传说,同这次围剿他一样,都让他充满了好奇和敬畏。这是高峰的个人魅力,也是深深吸引他的地方,他想看看如此人物到底长了什么三头六臂。

    ……

    “宋首领为民请命,实乃是百姓之福,今日得见,幸会,幸会。”

    一见面,高峰便与宋江十分友好地寒喧起来,他没有说宋江他们在造反,而是说为民请命,这个说辞一下子把宋江三人惊住了,若是这样说,他们还不算有罪。

    当然,他们也不会天真的认为朝廷就是这么想的,应是高峰为了避免尴尬而有意改换的概念。

    “刘兄,我们又见面了,想一想,自上次见面已过五年,往日情景还记忆犹新,现在看来真是岁月不饶人呀!”高峰又转头向刘唐打了个招呼。

    刘唐向高峰拱了拱手,不好意思的回了句:“高大人有心了,当年之事在下也是历历在目,只是如今各为其主,只能得罪了。”

    刘唐自然知道,宋江把自己叫着一起来,自然是因为自己与高峰认识的原因,只是再认识,他也得表明立场,否则定会受到猜疑。

    宋江似对高峰与刘唐的交谈并不在意,向高峰微微一笑,抱拳道:“高大人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果然是人中龙凤,在下心生佩服。”

    说到这里,随即躬身行了个礼,称道:“在此首先感谢大人多年前令刘兄弟带来的殷殷话语,宋江心领了。再次感谢大人关照小弟经年,给小弟以安身之处,宋江死而无憾了。最后感谢大人手下留情,给兄弟们以活命,给罪身以机会,只是—”

    看着面前雄壮的中年人,竟是史上有名的宋江宋公明,而且与他是这种见面方式,高峰不由得感叹,当然,他自然知道宋江想说什么,急忙拦住他道:“宋首领有话且等会再说,或许你会改变想法。”

正文 第491章 人生信念

    商谈准备的很简陋,只有一张方桌,两边各一把椅子。高峰与宋江面对面而坐,其余人都分立于两人身后。

    这次会谈除了宋家兄弟和吴用、刘唐外,高峰还带了风小默和杨再兴参加。这也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的,高峰对宋江还不太放心,怕他狗急跳墙来那么一手,有这两人在,他就没什么好怕的啦。

    双方坐定,高峰既没安排上茶,也没安排食品,反正就是安排了,宋江他们也不敢用,没必要多此一举。

    会谈之前,高峰首先拿出一张纸条递给了宋江,说道:“这是位前辈写的诗,我专程拿来与宋首领分享。”

    宋江迟疑地接过来,他不知道这首诗有多高的意境,竟值得高峰在这个时机拿出来。

    展开纸条,宋江默声读了一遍,随之便如五味杂陈,什么味道都有了。

    自己一生的遭遇,特别起兵以来,那种心酸、苦涩、豪气、愁闷,还有义无反顾,等等都呈现在面前。

    这是那首诗给他的感受,也是尝尽人生百态或者有过同等经历才会有的感受,宋江突然间有种得遇知己的感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江再次念叨了一遍,终于问道:“高大人,这首《过零丁洋》是哪位高士所做?”

    没错,这正是《过零丁洋》,文天祥的大作,高峰把它拿来劝谏宋江的。

    虽然此时文天祥还未出生,但作为后来者,高峰还是习惯性称其为前辈,不为别的,只为那份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骨气。

    这首诗是文天祥一生的写照,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展现了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表达了舍生取义的不屈精神,若说用在宋江身上确实不太合意。

    但是,这又是一种经历,也是对世道的一种感叹,更是对自己无怨无悔选择的一种坚持,对于这些,倒是与宋江的经历相似。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宋江才会感同身受,心中充满了感慨。

    对于宋江的问话,高峰平静地答道:“这是一位姓文的高士前辈所做,我也是得之不易,对于其人更是未曾见过。”

    文天祥此时还没有出生,高峰自然无法说起其经历,人同样也无法见到,诗是从后世带来,得之确实不易,因而,虽然高峰说的事似而非,但句句是实话,绝无半句虚的。

    他说的是实话,但听在宋江耳中,诗作者就是境界高人了,他那份敬重由然而生。

    “如此高人不能一见,实在可惜。”言辞间,宋江还带有阵阵惋惜之意。

    看到这里,高峰轻笑一声,问道:“宋首领是不是对这首诗感同身受?”

    宋江不自觉地答道:“正是。”

    高峰却没有多少认可,叹声道:“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首领,我们都有此志,可达者却廖廖无己,你知这是为何?”

    谁不想青史留名?谁不想永世长存?宋江自不例外,高峰正问到了他的心里。

    宋江想了想应道:“留名需有死志,又需做出轰轰烈烈之事,二者兼具怕是不可多得,所以实难实现。”

    高峰点了点头,依然追问道:“何事为轰轰烈烈?”

    宋江毫不犹豫地答道:“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为义舍生,为天道而行,此皆为轰轰烈烈之事。”

    倒是有些信仰,高峰接着又问道:“也就是说,宋首领的做法应属于轰轰烈烈之事了?”

    宋江倒没有矫揉造作,爽快地答道:“正是。”

    高峰面露微笑,不紧不慢得问道:“那你实现了哪一条?”

    “这—”宋江气结,他不满地白了高峰一眼,我这都要死的人啦,怎么去实现?而且好似这一辈子也无法实现了。

    高峰根本不管他的表情,接着说道:“宋首领志存高远,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实则是为百姓请命,向不公道宣战,可你想过没有,一旦失去了性命,这些便将都化作虚无,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本来就是事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