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21章

大宋工程师-第221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船队不是为了宣扬武力,也不是搞国国外交,但必须师出有名,同时还要预防海盗和它国势力的觊觎,因此相应名义和武备必须做到。

    名义自然是大宋使船的名义,反正也不会有人去查证,借用就借用了。

    船只都进行过改装,上面的武器装备也是最新式的,这是武备的基本举措。

    除了船员、兵士外,高峰还派出了一批专业人士随船而行,引导员、翻译员、航海专家、医护员、厨师等,还有一批专门进行生意的人士。

    有了这帮人随行,一般的问题都能迎刃解决,至于特殊事件,只能由何青临机处理了。

    另外,高峰还画出了简略的航海图,标注了大体的方位和路途,还有亲自设计并制作出来的指南针,这些都配备给了船队。

    实际上整个活动最困难的是生活补给。肉类好说,可以做成罐头,口感和保质期都很长,一路下来影响不会很大,但是蔬菜和水果的补给就有些麻烦。

    蔬菜和水果补充身体必需的生命元素,没有它,定会让船员生病,甚至会影响生命安全,因而极为关键。

    船队是可以在一些港口停靠补给,却不能保证每次需求都能补给得上,因而随船携带必不可少。

    携带是可以,只是如何保证它的长期不变质才是关键,为此,高峰想出了一些方法。比如,制作水果或蔬菜罐头,腌制或制作菜干,等等方式都确保了蔬菜或水果的长期保质。

    更好的是高峰采用了一种科学包装方法——真空包装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新鲜蔬菜保质期更长,因而更受欢迎。

    总之,为了这次航海,高峰尽一切能力准备,以免路途上出现问题。

    当一切准备妥当,高峰的指令终于下来,二十艘改造过的商船便由济州岛出发,一路向南,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浩浩荡荡地驶入了印度洋面。

正文 第444章 风云突起

    船队出发了,高峰无法预知结果,只能寄望天公做美,不要出现太恶劣的天气。

    此时交通不发达,通讯也不发达,就是天气也无法进行预测预报,所有的一切都是靠天吃饭,来不得半点机巧。

    高峰无法保证船队一路顺利安全,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们无恙,这样或许能得到心理的安慰。

    “还是自己的实力太弱了,要是有蒸汽机和焊接技术,就能生产出钢铁大船来,那时就是周游世界也无惧了。”高峰喃喃地念叨了一句。

    这是他奋斗的一个目标,却是暂时无法实现的大计。

    蒸汽机,高峰早就开始了研究,只是其原理虽然简单,却因工艺问题,产品很难做理想,他一时还不能把它拿到台面上来。

    没有这个机器,很多事情都将受到约束,高峰只能把想法压在心里。

    “必须加快材料的研究和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高峰又念叨了一句。

    只是他知道这两项工作的进行何其难哉?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循序渐进的关系,想要飞跃,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行,可在这个纯手工业的时代,许多事情不过是想想,要是落实还真不容易。

    没有电、没有机械动力,更没有智能或可靠的测量设备,一切只能缓步推进。

    别在不说,仅一个标尺就令高峰头痛半天。他心中的很多公式都是使用国际单位,可那些国际单位在时下并不通用。时间、距离、重量、温度等等基本量都需要重新界定。

    不但要界定,还要确立与时下的换算关系,更得要制作出相应的标准量来,这才是令人头痛的地方。

    无奈之间,高峰只能用概念进行约定,比如,通过时、分、秒等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取“秒”,通过前世中了解到宋尺合31。68厘米来取“米”,通过一斤合十六两来取“千克”,如此等等,就算中间有出入也不是很大了。

    各种关系确定下来,高峰才开始制作量器,只是这些量器因工艺问题都不是很精确,所以,不同地点生产的产品,在对接时很容易出现偏差,这也是他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抛开这些不说,一些新材料也不容易获得。高峰知晓的一些合金组成方式能制作出来了已经制作出来了,可大部分因工艺问题无法实现,温度、压力不好控,精准的配比检测不出来,等等都是影响研究新材料的重要因素,他只能暂时搁置在一旁。

    不过,令高峰振奋的消息还是有的,最主要的一道消息便是闫季忠培育出了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它的出现将大大改善人们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的状况,从而提高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因而意义极其重大。有了青霉素,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外伤等病症的治疗已不在话下。

    闫季忠要搞剖腹产,伤口的防治和恢复就要用到青霉素,再加上高峰给他建议的输血理论,其技术关键已经攻克,接下来只需临床试验就可验出效果。

    闫季忠的事情搞定还是其次,高峰更欣慰的是有了青霉素将救治更多的病症和更多的病人,特别是在不久以后的大规模战争中,将会大大减少人员的死亡率。

    ……

    转眼间,高峰任知县已近四年。

    前两年搞基础发展,后两年全面提升,如今每年下来,一个县城的收入早已超过了五百万缗。

    此时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和谐井然,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钱,可以说在整个大宋就没有比生活在丰’县的人们更富裕和幸福的了。

    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不用担心上学、看病问题,也不用担心社会安全问题,他们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没有了生活的烦恼。

    有了钱,人们的追求更加广泛,特别是精神追求更加丰富。在教育学社的带动下,看书、读报进入了日常的生活,曲艺、杂谈成了民众的必需,还有一些民间舞蹈和各色艺术也开始在大众中流传,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欣赏,更学会了融入,因而,群众性的演出和娱乐活动随处可见,再加上一些赢利性和福利性活动的开展,大街上便经常锣鼓喧天,歌舞升平,好一派祥和的景像。

    取得了如此大的政绩,朝廷自然不会亏待高峰。试点还未完成,把他调离知县位置肯定不行,朝廷便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一边给他升官,一边让他继任知县。

    第二年结束,任知事郎兼知县事,官居八品;不到半年,又升任宣奉郎兼知县事,官居从七品;第三年结束,任宣德郎兼知县事;官居七品;再半年后又任奉直郎兼知县事,官居从六品,第四年还未结束,朝廷诏令却已下来,任高峰为朝奉郎兼知县事,官居六品。

    几乎是半年一级,位置虽然未曾变化,高峰却已是大宋晋级最快的官员了,按这个速度下去,他很快就能任一州之长了。

    实际上,高峰对做不做官已经无所谓了。让他做官,他就为百姓多谋点利,不让他做官,他乐得清闲。

    济州岛的建设和发展使他有了退路,没有了后顾之忧,他的内心也不那么着急了。此时,他根本不再惧怕任何势力的威胁,也不再担心将来的天下剧变,只要感觉到不对,他马上就能带家人离开,因而,他现在更多的是在为那些前途未卜的大宋百姓在做事。

    当然,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就算不知道前途命运如何,也都希望他继续为官。有他在,起码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大家的生活也能得到保证,如此好事,谁也不愿意让他离开。

    时间终于定格在宣和元年,也就是高峰任知县的第四年尾的时刻,毫无意外的历史事件还是发生了,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宋一时间风云突起,天下为之变色。

    而高峰也深叹一声:“大宋的厄运算是开始了。”

正文 第445章 宋江起义

    自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宋朝一直奉行对外屈辱、专力防内的政策,政权、财权和兵权高度集中,对民众的压迫非常厉害。

    所以,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也没有大的农民起义或国内动荡,这就是其内政高度集中取得的成效。

    然而,随着统治的延续,高度集权的坏处渐渐呈现出来,土地兼并、权贵剥削、生灵涂炭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民已经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开始突现。

    从宋仁宗开始,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占山为王便屡见不鲜,此时朝廷也深知社会矛盾巨大,才启用王安石变法。

    可是王安石变法不但没取得实效,反而更加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从而使社会矛盾更加不可调和。

    矛盾积累到赵佶上位,终于开始爆发了,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把一个宋王朝变成为南宋,两位皇帝也被掠去了北国才罢休。

    有人怪赵佶,说他除了不会当皇帝,什么都会。实际上这话并不对,或者说不全对。

    的确,赵佶作为端王,起初几乎是远离着政治,他不用参军,也不用从政,只是过着如寄生虫般的悠哉生活,可他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用处,那就是皇帝驾崩,在无子的情况下充当替补,接替皇位。

    可以想像,一个远离政治的皇家子弟,陡然间成为皇帝,根本不熟悉政务,其结果自然是朝堂内乱臣不断,搞得乱糟糟一片。

    赵佶不傻,朝中局势,群臣心态,天下变化,他一直清清楚楚。只是清楚地知道发生的一切并不意味着能改变什么。

    他登基之初,也是励精图治,想要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好皇帝的。可是实践中才发觉,他有些眼高手低了。国事之艰难,远远超出了写诗作画,使得他事事不如意。在一系列打击之后,赵佶渐渐对朝政失去了兴趣,安然于诗画之中。

    他将朝中繁杂之事交给了蔡京等人,这些人不是清官,也不是能吏,没有王安石、司马光之才干,可是他们有忠心,可以替他解决掉麻烦事,他自然要好好使用一番。

    不得不说赵佶和他的这帮队友运气不错,其当政近二十年,一直风调雨顺,没有大的天灾。

    要不是花石纲等一些人为的祸乱,实际上百姓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只是赵佶和他的队友不甘寂寞,开始为非做歹,终致把国家搞得一团糟。

    当然,赵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是基于此他才任用高峰来实施发展之策。

    只是贪图享乐就似吸食鸦片一般,会上瘾的,赵佶明知如此,还是无法自制,他只能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此时就算有个高峰能撑起一片小天地,对整个大宋来说,也无济于事,天下终究还是朝向大乱发展。

    大乱的始作俑者便是宋江起义。

    ……

    “两位大人,梁山泊宋江已经宣布起义造反,此事你们怎么看?”衙门里,高峰向杨邦乂和仇悆问道。

    朝廷的通报并没有到来,这个消息是刘三狗的夜鹰打听到的,高峰没有隐瞒,把那张传递消息的纸条递给了杨邦乂和仇悆。

    杨邦乂和仇悆分别看了看,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杨邦乂说道:“当地官府为了加收税赋,居然把八百里的水域全部收为公有,不让百姓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一旦有人进入,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有违犯者,还以盗贼论处,这简直是祸民之举,百姓生活无依岂能不反?”

    说到这里,他还抬眼望了高峰一眼,心中无限感慨,若官府都由高峰这般官员任职,岂有百姓谋反一事?

    “是呀!”仇悆应和道,“把民众逼上了绝路,官府不思化解,反而派兵镇压,这岂不是官逼民反?”

    仇悆对当地官府的做法也不赞同,说完后更是无语摇头。

    高峰摆摆手,说道:“我们就不说他们因何铤而走险的啦,我想知道的是,宋江一行人到底能走多远?”

    事情已经发生,纠结其发生的原因没有任何意义,对事态的下一步动向做出判断才是最主要的。

    “大人,一群乌合之众还能走多远,估计几日后就能听到其被剿杀的消息。”杨邦乂不屑地说道。

    杨邦乂瞧不起宋江等人,高峰又看向仇悆,见他同样点头,知晓二人一样心思。

    高峰笑笑说道:“二位大人可不要小瞧这个宋江,他或许更难缠。”

    “噢?大人对宋江还很了解?”杨邦乂惊问道。

    我当然对他了解啦,不过那是《水浒传》中,真实的宋江还真不是太清楚,只知道他有智有谋,转战整个黄淮地区而不败,最后在海州被张叔夜所擒。

    高峰摇摇头道:“我对他知晓不多,不过,从他半年来一直带领百姓与官府对抗而不落下风就能看出,他不是一般人物。”

    杨邦乂和仇悆点了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