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121章

大宋工程师-第121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伯,爹,村人有地种,干嘛要去我们那里?”高峰反问道。

    “这不是种地没什么前途吗?我们过得那么好,村人穷成那个样子,看到他们如此我心里不舒服。”高有才唉叹一声说道。

    “那也没必要去我们的庄园,他们可以去别的地方找活干。”虽然理解,高峰还是硬下心肠说道。

    “你能给那些佃户们一条活路,为何不能给父老乡亲们一条活路?到别的地方去哪有在我们这里贴心?再者说,作坊要扩展,需要人手,村人知根知底,去干活正合适,这有什么不妥?”高有才气愤地说道。

    他有些不解,也不明白高峰的更多想法,只能按自己的意义说出来。

    “峰儿,你是不是记恨村人?”高有贤同样不解地问道。

    高有贤与高有才的想法差不多,在他认为高峰对谁都很友好,只是到村人时就有些决绝,这其中定有原因。

    “大伯误会了,我对村人并无怨恨,只是觉得熟人在我们那里干活不好管。”高峰明言道。

    “你这种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我和你爹都答应大家了,你说该怎么办?”高有贤无奈地说道。

    果然有家长作风,高峰一时有些无语。不过,俩位老人都是出于好意,他又不能指责,想了想便说道:“要不我出个主意,你们看行不行?”

    “什么主意?”高有才和高有贤同声问道。

    “想出去干活的,由我来介绍他们到别的作坊,保证不会受到歧视。不愿意外出想在家种地的,我也有事帮他们安排。我准备推广种植棉花,本地正好做个前期的种植基地,村人种出来的棉花我们全部收购,而且价格定高一些,对那些实在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先付定金,保证他们种地有的赚。”

    “这倒是个主意,回头我和你爹找大家商量一下再说吧。”高有贤只好同意道。

    话都说到这种程度了,高有才也只得同意,只是他的气还是有些不顺,饭碗一丢便回屋去了。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从这件事上高峰还是能够看出,发展之事参杂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必将走向一个歧途。人情需要讲,但也需要规范,否则就会像后世那样,全民视制度如无物,都以人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社会就失去了公平正义。

正文 第239章 一大桶金

    第二天一早,高家众人便开始祭祖。活动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准备些牺牲,到祖坟上烧香、祭奠一番。高峰跟着,磕几个头,说几句人事之话,整个活动便结束了。

    当天,众人与乡亲们告别一番,便赶回到了高家庄园。

    随后的几天里,高峰要么在庄园里打理作坊,要么到县衙里与张业和谷正商讨发展大计,偶尔也到教育学社和董家酒楼里看看。

    教育学刊第二期已经发行,与第一期不同的是,这次要收费,标价一百文一本,不过,刊中进行了说明,收取的费用除扣掉成本外,多余的都用作教育学社的发展使用,对众人来说,是一个变相的慈善活动。

    就算收费不菲,二千份期刊很快就卖完了,按谷元的设想,把这二期加印卖到邻县或府州去的,只是高峰制止了他,现在的势态还不明朗,教育学社在本县认可,到外地就不一定被认可了,最好是先观察一下形势再做决定。期刊被人传出去可以,但主动卖出去,就会引起地方官府的关注,万一挑出点毛病来,大家都受不了。

    当然,同第一期一样,期刊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次众人热议的话题有两个,一个是《西游释厄传》,另一个就是高峰和风小默的两首诗。

    《西游释厄传》已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少了它,许多人已寝食不安,期刊之所以大卖,与它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两首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大家已经认定,县城这两位绝对是非同一般的大才子。特别是那些读书人,拿到这些诗,简直是如获至宝,经常有几人聚在一起,不停地对它们作评头论足,显然已入了魔障。

    高峰却没心情理那么多,眼看与武井一条交货的日期已经到了,他在做最后的准备。

    临近月底,交割日子一到,高峰便把货物运到城外的一处空地,李奇坤和武井一条已等在那里。

    “高大人,这批货物可让我久等了。”武井一条一见面便说道。

    “这是第一次做生意,准备不是太足,下次武进先生可以提前预定,保证人到货到,再不耽搁。”高峰笑而答道。

    “好,高大人做事到位,我也不小心眼,不过,下次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新奇物品。”武井一条同样笑道。

    “那就请武井先生派人验货吧。”高峰道。

    武井一条安排下去,很快,验货完毕,银货两讫,双方算是完成了第一笔生意。

    “高大人果然年青有为,东西比我想像的还要好,有了这批货物,我此行也不虚了,希望我们下次继续合作。”武井一条临行前向高峰说道。

    “先生下次多带着钱来,保证有更好的东西让你动心。”高峰微笑道。

    “我们那就下次再见。”

    武井一条说完,便带领众人上路,中途辗转,最后乘大船回日’本去了。

    生意完成,与李奇坤把帐清理了一下,高峰带了一大堆钱回去了。

    扣除税和分成,最后高峰收获了八万多两的银子。其中十万两的酒钱,落了两万两,蜡烛、沙发,两项近两万两,肥皂等日用品收入两万多两,再加上通商渠道分成一万多两。

    八万多两,这是高峰来到此世后收获得最大一桶金,有了这笔钱,他的发展大计已经能够全面展开了。

    钱带回家,高家众人都傻眼了,他们这一辈子哪见过这么多钱,特别是高有才和高有贤,俩人抱着钱箱就哭泣起来,不过,那是激动的哭泣。

    最初为了几吊钱斤斤计较,后来为一千多吊咬牙,眨眼间,几万两银子出现在了面前,他们的情绪实在难以控制了。

    这时,众人唯一想起来的就是高峰曾经开玩笑说得话,数钱数得手抽筋,当时众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孰不知,他一点都没有开玩笑,而是说的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就这八万多两就能让大家数到手抽筋了,何况作坊还在发展,将来的收入将无法估量。

    众人兴奋,高峰却冷静的很,这笔收入是赶巧遇上了个大户,若是平时的零售,要得到这么多钱,还得花费不少人力和时间。

    而且他还要发展,需要花钱的地方多的是,他可不想做个守财奴,也许这些钱哪一天都得投进去。

    当然,钱多了有好处,也有坏好,管理就是一个大问题,于是他对高家众人说道:“钱记帐,放入库房派专人看守,平时大家的开销还按之前约定的供给,若个人有重要事件,可以提出申请,大家商量后再决定花多少。”

    对这个建议自然没有人有异议,毕竟钱不是哪一个人的。

    有了钱,高峰自然不会紧手,除对那些加班加点干活的工作发放加班费外,他还发布了几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第一,到月底,全体员工每人发放奖金,按贡献大小,从五两、十两到二十两不等。

    第二,改善员工的住房条件,也就是把之前佃户的茅草土房,统一规化建设成规格相同的砖瓦房,钱由庄园出。

    第三,兑现之前的承诺,符合上学年龄的,从下个月一日开始,进入教育学社学习。

    这三个消息无疑振奋了所有员工的心,他们虽然早已敬服于高峰,但这三个手笔一出来,立马引来了一片欢呼。

    若说以前高峰虽然也利诱他们,但要求的更多,直到此时他们才真真切切得体会跟着高峰的好处。

    多干就加钱,还能改善住房条件,更能让孩子上学,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都一一出现在了面前。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跟着高峰才有的待遇。没有高峰,大伙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高峰大伙只能等着喝西北风,因此,大伙都有了一致的想法,那就是铁了心的跟定他。

    高峰当然知道如何收扰众人的心,他更知道,光凭他一个人什么也干不了,只有发动众人的智慧和能力,作坊才能发展,他的大计才能尽快实现。

正文 第240章 高霞夫妇

    有钱就有底气,做起事来自然更干脆利落。在给每人发放了奖金之后,高峰把罗富找来。

    “作坊的建设很有成效,预计一个月完工的三个作坊提前完成了,这是罗坊主带领的好。”高峰对罗富肯定一番后又道:“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工程队不能休息。”

    “请大坊主安排。”罗富恭敬地说道。一个月下来,他个人就收入了近五十两,这都是干活才能得到的好处,就是高峰不说,他也不会选择休息。当然,他与高峰都明白,这个所谓的休息并不是一天都不停工,适当的休整还是必要的,毕竟人需要一张一驰才更有精力。

    “接下来有几项大的工程要做,第一项是再建两个作坊、一座烧窑和一座铁炉场,具体规模和样式回头商量后再定。第二项就是旧房改造,这项工作争取在年底前完工,使大家都能在新房内过上新年。第三项就是建设教育学社,此项工程更为庞大,但也不能耗时太久,那就力争一年时间完工吧。”高峰讲道。

    听到这里,罗富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大坊主,工程量太大,人手有些不足。”

    高峰摆摆手道:“这事我已想过了。外人不能进入我们的庄园,园内的活还是自己人来做。旧房改造和教育学社的建设可以向外招人。反正冬季事情少,闲人多,只要开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定然会有大把的人前来,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管理问题。”

    “我可以几边跑。”罗富讲道。

    “罗坊主跑是必须的,不过这样也不可靠,我可不想在工程方面出现一点疏漏。”高峰想了想又道:“这样吧,把你的员工分成三拨,大部分人留在作坊内,其余人员作为骨架,进驻两个工区,同时每个工区指定个现场负责人,算是你的副手,也就是副坊主,这样你的压力会减轻很多。”

    “如此甚好。”罗富点头认可道。

    “你尽快去招人,先按市场价稍加提高后招取,若有特殊人才可以适当加钱。”高峰讲道。

    “好的,大坊主。”罗富答应道。

    刚刚送走罗福,手下来报,说高霞夫妇到来。

    高峰听了大喜,忙与高家众人迎了出去。

    原计划高霞与胡程青是随高家众人一起来庄园的,只是其小孩在那几天出现一点哭闹,众人摸不清因由,便决定观察几天再说,于是俩人耽误了行程。这次俩人双双来到,说明小孩无恙。

    俩人的到来,对高峰来说是个福音。三个作坊已经建成,他正需要人手,俩人恰好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新建的三个作坊,高峰计划一个给李文娟作为布衣加工作坊,一个为印刷厂,另一个为食品加工厂,而后两个厂正缺坊主,高霞和胡程青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姐,姐夫,欢迎你们的到来。”一见面高峰便笑呵呵地招呼道。

    “老三,你们还真是越做越大了,我和你姐夫来到门口都不敢相信,以为来错了地方。”高霞风风火火地说道。

    “是的,是的。”旁边胡程青跟着点头附和。

    高霞做人做事利落,胡程青还保留着一丝文人的含蓄,二人的结合倒也相得益彰。

    “既然来了,那就进去再说吧,在门口啰啰嗦嗦像什么样子。”高有贤掩饰不住的高兴,却还是拿出了一副家长的派头来。

    众人进入后院,胡程青和高霞与众人各自见了礼,双方便落座上茶。

    “家中都安排妥当了?”高有贤开口问道。

    “回岳父大人,家中都安排妥当了,只是刚一出门,霞儿便想小女了。”胡程青老实地答道。

    果然是个厚道之人,说话都如此直接,不过,这样的胡程青高峰更喜欢。

    胡程青的话音刚落,高霞便两眼泛红,两位老太太急忙上前劝慰。

    高峰却道:“要不把伯父、伯母和小孩接来一起住得了,反正高阳也需要人手照看,这样还能节约人手。”

    高峰知道,胡程青在家中是个独子,把其父母和小孩单独放在家中确实不合适,还不如接来一起生活。

    “这样好吗?”胡程青疑问道。看其意思是同意了这个方案,只是还有所顾虑。

    “有什么不好的,亲家要是不愿意和我们住在一起,就在旁边再起个院子,总之,离得近些方便互相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