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114章

大宋工程师-第114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放心。”黄达风不慌不忙地说道,“他高峰不是想障人耳目吗?那我们就给他来个釜底抽薪,逼他就范。”

    “如何逼他就范?”马青急忙问道。

    “帮他促成,看他如何抉择?”黄达风阴笑一声说道。

    “这,好吗?万一他是真的岂不是帮了他?”马青还有一丝疑惑。

    “那也没关系,到时我们只需如此如此即可。”黄达风附耳说道。

    “哈哈,这样把谷正也套进去了,好,就这么办?”马青抚掌大笑道。

    ……

    当高峰回到家的时候已近傍晚,只是一回来他就愣住了,这搞得是什么阵势。

    高家众人没有干活,都在门口迎他,让他有点莫名妙?

    “爹、娘,你们这是干嘛?”高峰疑问道。

    “你现在荣升官老爷了,大家高兴,想庆祝一下,这才在门口迎你。”不等俩位老人家说话,李文娟率先说道。

    李文娟的心直口快,再加上今天心情确实高兴,并没有人对她的插嘴怪罪,众人反倒因为她说出了大家的想法而点头认可。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高峰明白了,他的官令下来后,就让荆春回来报信,没想到大家如此重视,要是知道的话,他早就赶回来了。

    “不过是个从九品的小破官,是最低的,算不得什么。”高峰大大咧咧地说道。他这也是想缓和一下气氛。

    不想,高有才却不这么认为,他郑重其事的说道:“吾儿休得乱说,再怎么着也是朝庭的官员,我高家从此有了官籍,自然不一样,这都是族上保佑的结果。”

    高有才的话,众人深为认同,高有贤上前说道:“是呀峰儿,你现在是官身了,在外可不能再如此说话,否则有伤官体,朝庭会处罚的。”

    “我知道了。”高峰忙老老实实地答应下来,再不答应,那些念叨估计能把他的耳朵磨出茧来。

    “好了,今天准备了一些酒菜,大家回去边吃边说吧。”高海也赶了回来,他劝说道。

    于是众人像迎接新郎官一样把高峰拥进了院子。

    今天算是高家的内部聚餐,除胡妞外,其他人都没有邀请参加,整个氛围显得轻松而自然。

    只是三杯酒下肚,高有才一放下酒杯便落下泪来。

    “叔,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你哭啥?有什么难过的事说出来,大家一齐出主意。”众人面面相觑,李文娟好心的劝慰了一句。

    “傻孩子,你叔哪里是难过,他这是高兴。”高有贤也是两眼泛红的说道。

    高有贤的解释众人终于明白,这确是高兴造成的。

    之前的高峰,那是人人嫌弃的小混混,没想到改邪归正之后,不但带领大家发财致富,操持出这么大一个家业,还能混个官当当,这种变化打死也不会有人相信。

    然而,它偏偏就是事实,而且还是自己的亲人,若非大家都亲身经历过那些难忘的日子,这种结果定然是不敢想的。

    对于老人的这种高兴方式,高峰也不好劝说。这是老人的一种心态变化,他只要不停地创造奇迹,老人们必然要经历一次这种心理历程,这种心理变化不是靠劝说就能解决的,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经历的多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高有才情绪来的快,去得也快,很快恢复了平静,他迟疑了一下说道:“大哥,哪天我们回去祭一下祖吧。”

    “行,老二,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是我们高家的运气,就选个日子回去一趟吧,正好高霞他们夫妻也该来了,趁机把他们一起接来。”高有贤说道。

    对于这个提议高峰自然没有意见,他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了归属感,这个身体的祖宗,他也一样认可。只是他还是说道:“这两天我有点忙,三天后我们再回去吧。”

正文 第225章 曲山到来

    家庭聚会散后,高峰刚回到房内,这时宋二蛋敲门进来。

    “保长,有消息传来。”宋二蛋恭敬地说道。虽然高峰封官的事他也知道了,但他仍然按保家军内部的职务称呼。

    高峰示意他近前汇报。听完之后,高峰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半晌之后,高峰重重地在桌案上一击道:“你们不仁,别怪我不义了。”

    随之高峰在桌上写了一张便条,又从身上掏出那张千两的银票,二者交给宋二蛋,又向他耳语了一阵。

    宋二蛋听后,点了点头领令而去,高峰在房内来回踱了几步,喃喃说了一句:“段宗,这次就看你的了。”

    第二日,高峰刚起床,手下来报,说老孙头回来了。

    高峰一听,衣服都没有整齐便跑了出去。老孙头几天前便出去寻找曲山,此时回来了,应该是找到了曲山。

    曲山会烧琉璃,而且研究过透明琉璃的烧法,虽然没有烧出来,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是高峰需要的人才,对此他才有些急切。

    前院,一辆牛车刚刚停稳,老孙头正在扶一人下车,看俩人的样貌就知道,这一路风尘仆仆,定是赶得比较急。

    “这位便是曲师傅?”一进院高峰便惊问起来。

    被老孙头搀扶的那人,衣着破旧不堪,头发乱成了一窝,俨然一个乞丐的形像。

    虽然没有看清脸,高峰却已经认定他就是曲山,因为下车后他的两条腿明显失衡,这种情况与曲山并无二致。

    看他的狼狈样,定是受了不少苦,真不知道他投得是什么亲戚,居然把人伺候成这个样子。

    听到高峰的呼叫,那人把老孙头轻轻推开,努力站直了身子,双手拨了拨头面,露出一幅狰狞的面孔,他向高峰深深一躬道:“高山见过恩公。”

    高山?高峰有些疑问,他不由得看向老孙头,是不是搞错了?

    老孙头向他点了点头,示意没错。高峰这才明白,曲山为了躲过官府的追捕,改头换面,隐姓瞒名,此时叫高山,定然与自己有关,看来老孙头已向他讲明了一切。

    得到确认,高峰上前一把抓住了曲山的双臂,把他扶起,只觉其骨瘦如柴,身子摇晃,哪里有二两肉去,为此,他不由得感到心疼。

    “师傅不用行礼,快请屋内坐。”

    高峰和老孙头搀扶着曲山颤微微地走进客厅,安置在沙发上,曲山又想起身给高峰行个大礼,高峰急忙制止:“师傅就把这里当作家,不必太客套。”

    听完这话,曲山不由得潸然泪下,高峰无法劝阻,只得询向老孙头。

    老孙头也是鼻子一酸说道:“他哪里是去投亲戚?单’县根本就没有他的亲戚,他在那里不过是乞讨,他,他是在等死,我若再晚去几日,估计就再也看不到人了。”

    说完这话,老孙头已落下泪来,甚至埋怨起自己:“早知如此,当日就不该放他离去,跟着我虽然活得不怎么样,却也不至于落到这种程度……”

    听到这里,高峰已然明白。当初曲山不想拖累老孙头,这才要求离开,只是他不敢公开露面,又无家可去,只能靠乞讨过日子,如此一个残疾人,可想日子有多么的艰难了,看他这一身皮包骨,确实如老孙头所说,再晚去几日就见不到人了。

    老孙头平静了一下情绪,对高峰说道:“大坊主,我找到他后,向他讲明了一切,他愿意来此,并志愿随大坊主的姓氏,改名为高山,说以此来报大坊主的知遇之恩,此事未经大坊主同意,望大坊主勿怪。”

    “无妨,只要他能顺顺利利的,叫什么都行。”高峰说完,看曲山情绪稳定了下来,又道:“曲,高山师傅,你们一路劳顿,先行休息,近几日没事,那就好好将养身体,只有把身体养好才能工作。”

    随后他又向老孙头交待道:“去帐上支些银两,帮高山师傅购置些衣物,买些药品和营养品,对了,再请个大夫帮他诊治一下,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一定要把高山师傅将养好。”

    听到高峰如此关心,高山忍不住,终于“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地,哽咽道:“恩公乃我再生父母,高山此生为恩公死而无憾。”

    高峰急忙把他扶起,说道:“你我如今皆姓高,自家人不必如此,而且今后也不准称恩公,就如老孙头一样称我为大坊主吧。”

    “是,恩……大坊主。”高山哆哆嗦嗦地答应下来。

    “孙坊主,高山师傅就交给你了,上午我去城里办事,你就自行安排吧。”高峰最后又叮嘱了一句。

    送俩人离去,高峰不由得感叹。人生际遇无常,再有才华的人,若遇不到好的世道,一样会沦落成乞丐。

    不过,对高峰来说,这倒是个好事,他收获的将是一个为他死心踏地的人才,只有这种人他才用着最放心。

    草草吃过早饭,高峰便骑马去了城里,与张业和谷正约定上午要商谈发展之事,这也是他第一次依官员的身分出席,所以不能迟到。

    初次授官,高峰还没有官服,他只能穿便衣去办公,不过,要说喜欢,他还是更喜欢这样子,毕竟着官服比较拘束。

    高峰到城门口刚一下马,看门的小吏便跑上前请安:“见过副使大人。”

    看来这小吏的眼皮子挺活,高峰向他点了点头,便指着不远处的一群人问道:“那是在干什么?”

    “回副使大人,他们是过往的行商,在点验货物,以便交税。”小吏答道。

    “哦。”高峰的眉头皱了皱。以前他进出城没带过货物,所以没有交过税,虽然经常看到一群人在那里清点货物,却没有在意,这次任了副使才关注起这事。

    高峰清楚时下的商业税收政策,一般分为住税和过税,住税为坐商住卖之税,也就是市税;过税为行商通过之税,又称为关税;若按这个政策,商税倒还说得过去,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变了味道,才导致税赋的加重。

    高峰心中有了数,又向小吏询问了两句便自行离去。

正文 第226章 发展要点

    有了官身就是不一样,高峰来到衙门的时候,那些官差、衙役一个个都向他请安示好,让高峰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高峰刚刚进入厅内,那边张业和谷正便赶到了,高峰急忙向俩人请安。

    张业摆手道:“不用多礼,时间紧迫,我们抓紧时间进行吧。”

    三人落坐,衙役捧上茶,张业首先说道:“朝庭对这次发展试行很重视,也期望很大,因此此次试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我们三人都难逃罪责,当然了,若取得了成绩,大家的好处也会有的。”

    他端起茶,轻呡了一口,然后对高峰说道:“高副使,相对来说你的担子最重,主要的主意还是你来拿,这没意见吗?”

    高峰站起来回道:“为朝庭分忧,是下官份内之事。”

    “好,有你这句话我和谷大人就放心了。”张业满意的点了点头,“你先说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又应该首先从哪些方面抓起?”

    高峰理了理思路站起来说道:“发展一事讲求的是一个‘活’字,万事变则通,不变则废,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变通。”

    张业颔首表示认可,却又补充了一句:“变通可以,但不能违背朝庭的政策。”

    变革本来就是向朝庭的政策挑战,不违背怎么去变?高峰暗叹一声说道:“朝庭的政策是有出发点的,第一是维护朝庭本身的利益,第二是保护百姓的利益,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保证了这两点,我相信朝庭会同意我们的相关措施的。”

    对这个观点张业没有表态,高峰算他基本上认可了,于是又道:“我觉得我们最主要做的事情无怪乎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二是开放,三是建设。”

    “能不能说细致一点?”张业追问道。

    “第一,保护。民众之利大于天,他们的聪明才智能不能得到发挥,全看能不能得到保护,社会秩序、人文环境、律法体系等等,都要尊重民众的个人正当需求,在此就要尽量屏弃和遏制无理的强权政治和霸道主义作风,还民一个朗朗的乾坤和清明的社会环境。”

    “第二是开放。在不影响朝庭主要政策的条件下,适当的对民众释放一些资源和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创造权,管理过死只会束缚民众的创造力,并不利于我们的政策实施。开放还要对外地商人进行引进,吸收他们的金钱、技术、人才和物资,从而使其成为本县的资源,可以想像,若外地的商人都来本地做生意,那我们这里将会有多么地兴旺发达!”

    “第三是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秩序的建设、地方法制的建设、官府机构的建设,如此等等都是建设的重中之重,若这些不完善,只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