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赝品 >

第44章

赝品-第44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六儿,你的功课到底准备得如何了?你平白将三品的职分送给了老四,却要走那科举之途,难道真的很有把握么?”杨继业又一次认真地问道。
  我微微一笑道,“这个请爹爹尽管放心好了!孩儿是不会打那没有把握之仗的!如果爹爹还有疑虑,不妨到我的书房看看。”
  “好啊!倒要瞧一瞧你究竟在做些什么!”杨继业点了点头,心里怀着几分好奇,随着我向后院我的书房走去。


第十八章 阴谋阳谋(下)
  “吱——”地一声推开了书房的门,一股墨香扑鼻而来。
  我将杨继业让了进来,坐到了上首,然后从书案上取了些东西过来。
  “爹爹请看,这些都是自开宝六年以历届科考的题目和高中进士的策论答卷,还有考官们的评语集录,以及考题所出之处,孩儿早已经逐一详细看过,并无半点遗漏。”我翻了两张有些发黄的卷子,指着上面的题跋对杨继业说道。
  “不错,不错!”杨继业一边翻动考卷一边说道,“可是你要知道,科考并非只考策论呀,帖经、墨义和诗赋同样要下功夫的,尤其是诗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呢!”
  “诗赋自不必说,就连圣上也对孩儿的诗赋非常欣赏呢!”我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至于帖经、墨义,爹爹更无须担心,孩儿对于自己的记忆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就算是有少许记不得的东西,也难不倒孩儿,请看这个!”
  我从书柜里面取出一套笔墨砚台来,放到了书桌之上,“请爹爹看一看,这些物件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杨继业将那些物件一只只拿在手中,凑在灯下翻来覆去地看了许久,方才回答道,“看上去并无奇特之处,只是上面的花纹细密,实在是难得的佳品,怕是花了不少的银子吧?”
  “银子并没有多花半两,不过功夫就费了不少。”我从腰带上摘下一只打磨成半球形的白水晶来,递给了杨继业,“请父亲用此物盖在那些花纹上,再看看有什么蹊跷的地方!”
  杨继业依言将那白水晶放在砚台的花纹之上,来回移动着看,果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忍不住大声赞叹道,“妙哉!怎么会有如此神奇?”
  我在一旁看着,心中有些得意,不过就是用上了微雕工艺将几本经书刻于这些笔砚之上而已,就连墨块儿上也颗了一部周易,可以算得上是物尽其用了,到时候用完之后再用水一研磨,顿时一团儿漆黑,叫人没有把柄可以抓住。况且,没有我自制的白水晶透镜来观察,肉眼所见的只不过是一堆细密的花纹而已,任谁也想象不出这上面居然将四书五经全文囊括了。
  “奇技淫巧,我杨家子孙怎么能行如此有失光明之事?这将置先祖的赫赫威名于何地?”杨继业看着看着,忽然将胡子吹了起来,有些不满地瞪着我看着。
  我有些愕然地看着杨继业,心中很是忐忑,原来以为他不会如此迂腐的,却没有想到万事已经俱备了,风向竟然发生变化了。若是杨继业不同意我带这些东西,那可真是有些麻烦,本着投入最少,回报最高的原则,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我并没有太上心,要是他横插一杠子,还真有些来不及了呢!毕竟离礼部的考试只剩下三四天了,我可不希望自己再把几本拗口的古书背上一遍,纵使是记忆力好的人,身体上也吃不消的!
  “你有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早些拿出来?你的几位兄长若是有此物襄助,不也能混个进士出身么?何必非要凭借祖荫一步步向上爬?”停了一下,杨继业义正词严地斥责我道。
  我听了杨继业的话后,知道老头儿是拿我寻开心,松了一口气后苦笑着回答道,“我说老爹,你说的也太轻松了!就算是有身有此物,也并不足为恃!如果没有对经书的深刻理解,这些东西也只是个摆设而已,就算是侥幸被皇帝点中,也是自寻死路罢了,到时候殿试那一关可不是好过的!这样的话,老爹你还是再也休提了。”
  “是这样啊?老爹我也没有参加过什么科举,只是想当然罢了,不过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杨家多出几个状元之类的改换一下门庭也是不错的!”杨继业嘿嘿地笑道。
  我翻了翻白眼无言以对,这老头儿什么都好,就是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一些。
  “对了,还有件事情我要问问你!”杨继业拍着我的肩膀有些怀疑地问道,“散朝的时候,圣上问了我一句,说是你近来有没有什么新作?好象他很关心的样子呢?难道你作的诗词真的能入得了圣上的法眼?”
  我心中暗暗笑道,若是出自我之口的诗词都不能入得众人之眼,那岂不是说三百年间的宋词就等于是粪土一堆吗?近来我也了解道,可能是因为太宗皇帝与已经故去的南唐后主之间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吧,他总是想要把李煜这个宋初诗词大家的风头给压制下去,凭他自己当然是办不到的,可是如果有臣属能超过一些,也算是他这个皇帝的风光呀!
  不过想一想,如果能凭借诗词获得皇帝的好感,也是一条通往权力之路的捷径,前车可鉴,皇帝们总是好大喜功的,总是希望有人歌功颂德的,总是喜欢附庸风雅的,替他们粉饰太平的人自然不会吃亏。
  “爹爹,明日早朝后,请将此物奉上,相信圣上必定会龙颜大悦的。”我从案头上取过一把新制好的折扇,递给了杨继业。
  “大冬天送扇子?不会有些太唐突了吧?”杨继业看着手中制作精良的折扇,有些犹豫地问道。
  “孩儿岂有陷害自己父亲的道理?”我笑着答道。
  送走了杨继业,我静下心来,思考今天在清源观中发生的事情,越想越觉得有些怪异。我明明觉得好象发生了一些事情,可偏偏就是想不起来究竟是些什么,这令我的心中有些烦闷,气闷之下将窗子推得大开,任由那些雪花在眼前纷飞,顿时觉得清醒了不少。
  “难道是被人下了禁制?”联想到以前的时候听说过的一些事情,我不由得怀疑自己被人做了手脚,很明显是有一段记忆消失不见了,可是在清源观中遇到四郎与潘家小姐的事情我却记得很清楚,这件事情要是人为造成的话,那人也太可怕了!
  “要是陈抟老祖在这里就好了!他可是一个见识广博的人哪!”我的心里有些怀念起这位华山的主人,开创了一代玄学的道门高人。
  想到了陈抟,我就不能不想到那些武备真藏中的财宝,那些数量巨大的国库黄金,还有那些足以令天下人疯狂的历代珍藏,唉!什么时候我才有能力有机会将那些东西从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偷偷地运出去呢?那可是一笔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呀!
  摇了摇头,把这些烦心的事情从脑海里面赶出,我从枕头下面取出一卷得自武备真藏中的《长春真气》卷轴来,细细地翻阅起来。
  “与天不老,与地同春?真得有那么厉害么?”对于这本自称是传自上古轩辕黄帝的修炼方法的古书,我的信心并不是那么充足。


第十九章 意外之得(上)
  “唉——”太宗皇帝放下手中的密报,揉了揉紧锁了几天的眉头。
  身后的王继恩非常知趣地凑了上来,端上一杯参茶。
  “宣齐王——恩,宣秦王——还有宰相赵普、枢密使曹彬进宫议事。”太宗顿了一下吩咐道,“另外吩咐下去,准备一桌酒菜,不要太复杂,简单一些就可以了,我要和几位大臣们边吃边谈。”
  “是。”王继恩一挥手,一名内侍领命退去。
  太宗皇帝拿起书案上面摆放的一把折扇,翻来覆去地看着,心中充满了奇异的感觉。早朝后,枢密副使杨继业进奉此物,说是其子延昭特意制成来献给皇帝的,他的心中还有些纳闷儿,此时节,天气早已冷得一塌糊涂,要这折扇何用,虽说样式的确新颖,较之艺宝斋进贡的扇品也不遑多让,可自己现在拿在手中臣民们作何感想呢?恐怕他们会猜测皇帝陛下的脑子不会有什么不妥吧?莫非已经到了寒暑不分的地步了?想到这里太宗皇帝笑了笑,轻轻地将扇面展开。
  湘妃竹制成的扇骨温润如玉,即使在隆冬时节摸来也不觉得冰手,最外层的表面用上了磨砂的打磨工艺,云纹图案隐约可见,顶端用犀角装饰,格调古朴高雅,白色底子的宣纸上面,是一副水墨画,几支梅花用简洁的笔调勾勒出来,花朵嫣红,在纸上散发出一种虚幻的美感,隐约之间有一股梅花的香气从扇面上扑鼻而来,令人心神皆醉。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太宗望着题在一侧的诗句,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诗啊,好诗!好一份高洁的志向,以物言志,偏偏不带丝毫烟火之气!真是没有想到,以武传家的天波杨家,居然会生出一个诗书画三绝的六郎来!偏偏他又是一员难得的骁将,这可令人难以把握了,究竟应该把他如何使用呢?若是他能够在礼部的省试和殿试中脱颖而出,难道朕真的要把他当作翰林庶吉士来对待吗?呵呵——”想到这里太宗皇帝不觉感到有些好笑,忍不住笑出声来。
  “王继恩,你说朕应该赐给他点什么东西呢?”太宗皇帝笑吟吟地问道。
  “内臣不敢妄加猜度!”王继恩安守本分道。
  “恩——”太宗思考了半晌后说道,“金石书画向来不分家,看他的书法功底,金石也弱不到哪里去,朕记得曾经得到过一块儿奇石,却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不如将它赐予杨延昭,也许能够做出点儿什么东西来呢!”
  “皇上英明,内臣佩服之至!”王继恩道,心里却将太宗皇帝鄙视了半天,一块不知道什么来历的破石头,就赐予给大臣了,真是无耻到了极点!
  “皇上,秦王等已经到了,正在殿外候旨。”一名内侍侯来报。
  太宗收拾起笑容,又恢复了庄重严肃的表情,口中威严地说道,“宣——”
  秦王廷美等三人上得殿来,行了大礼。
  “平身,赐座。”太宗吩咐内侍看座。
  三人落座后,秦王问道,“不知圣上宣诏,所为何事?”
  “西北之事,不知道诸卿有何高见?”太宗开门见山地问道。
  “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不是已经入朝了么?其族人也将迁入京师居住,陛下如此问,莫非是西北又有了变数?”秦王有些稀奇地问道。
  “朕原本是想要息事宁人的,奈何总有人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李继捧的族弟继迁,前日秘密来到了京师,似乎意图不轨。”太宗有些感慨地说道。
  “既然如此,为何不着刑部将其抓捕?”秦王道。
  “皇弟有所不知,此人乃是西北李氏的二号人物,若非有真凭实据,朕轻易是不会动他的,党项人本就桀骜不逊,匪性十足,此次李继捧来京相投,怕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如果此时抓捕了李继迁,恐怕会引起西北人心动荡,无端生出是非来!”太宗皇帝解释道。
  “皇上英明。”秦王由衷地赞叹道。
  “圣上以为应当如何处置?”宰相赵普皱了皱眉头问道。
  太宗皇帝却不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夏州知州现是何人?”
  “是新近归附的李克文。”枢密使曹彬答道。
  “我欲以尹宪知夏州,以曹光实为巡检,不知诸卿以为如何?”太宗说道。
  “既然陛下已有定计,臣等自当遵从。”三个人相互看了看后,秦王率先赞同道。
  “我有个釜底抽薪的计策,不知道可不可行,诸卿且替我参谋参谋。”太宗见众人没有异议,心中大悦,将自己的主意说了出来。
  “此计甚妙呀!”听了太宗皇帝的安排,三人都觉得可行。
  曹彬有些犹豫道,“陛下,此计虽好,但是臣恐尹宪等人未必能降伏得了那李继迁!此人乃是后周银州防御使李光日严之子,其高祖拓跋思忠,在唐中和元年随兄拓跋思恭帮助唐朝进攻黄巢起义军的战斗中阵亡,唐僖宗赠宥州刺史。李继迁少年英武,十二岁时就以射杀猛虎而闻名族内,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光睿爱他的机智勇敢,授他以管内都知蕃落使。此人在族中虽然位居第二,但是野心恐怕不小,况且实力颇为雄厚,一身功夫更是深不可测,族中人应者云集,一旦让他回了西北,必是祸端横生!”
  “国华且放宽心,朕自有人去对付那李继迁!既然他已经来了京师,那朕就绝对不会再令其回到西北!来去自如,柒当我大宋无人耶?!”太宗的眼中神光一闪而逝,狠狠地说道。
  众人见皇帝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当下也无话可说。
  “今日宣诏诸卿,一半公事,一半是为了饮宴,朕近来得了不少佳作呢,有道是奇文共欣赏,我们君臣同乐耳!”太宗一挥手,令内侍们上酒菜,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