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赝品 >

第237章

赝品-第237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大,你留这些人是何用意?”石胖子对我此举有些不解。
  在他看来,这些食客们显然就是些搅屎棍子,如果不是他们在这里蛊惑赵元礼起事的话,赵元礼也许并没有这个胆量,看上去那人很文弱的样子,根本就不像个乱臣贼子。而且这些食客当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如果留下来,保不准以后搞出什么乱子来给人添堵。
  我摇了摇头道,“你这话我不是很赞同!所谓物尽其用,这些人虽然不乏人品不好地,可是才干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否则当日在长街之上狙击我们的又是什么人?既然赵元礼已经失势了,他们也没有了依靠,若是任其流落,难免会落入我们的对头手中,那样才是给自己添堵呢!”
  “可是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第二次背叛主人呢?”胖子继续质问道,“如今他们可以扔下赵元礼四下逃窜,他日就有可能不顾我们继续第二次逃窜!”
  “呵呵——”我笑了起来,拍了拍胖子的肩膀道,“赵元礼本就不是可以成事地人,这些人跟在他屁股后面厮混,也不过是为了他头上顶着的皇亲名号,和那个清源军节度使的牌子,如今他去了这些牌子,就什么也不是了!而我们可不一样啊!就算是没有整个西北的几十万大军作为后盾,我们几个兄弟出来单挑,也能放倒一大片!只要我们自己屹立不倒,自然会有大批的来者追随!”
  “你说的倒也有些道理。”胖子点了点头,不再赘述。
  说话是说话,处理起后事来还是很令人心烦的。
  清源军节度使府虽然被我们给占了,赵元礼也落网了,可是外面飘着的大军还在南北两地呆着,我以平西王府与朝廷枢密院副使的名义,给他们的首领下了手令,申明了清源军节度使暗中与叛军勾结,意图不轨的事实,然后吩咐两之人马的负责人来阳曲述职,处理清源军在赵元礼去职后的各项事务。
  很快地,阳凉北关的守军统领郭利用就将大军整顿之后,将大权交给我派去的使者,然后自己带了几个侍卫,直接来到了阳曲的节度使府邸,向我述职。
  这倒也在我的意料之中,郭利用本来已经做到高级武官,再往上的话就得靠朝中的人事了,他追随赵元礼叛乱没有什么好处,若是失败了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此时我透露出愿意重用他们的意思后,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前来表达忠心。
  而平定军那边就有些不太顺利了,虽然对方也对我的使者以礼相待,却不愿意交出武装,但也没有向北行动投向契丹人,而是越过东方的山岭前往河北军所在的驻地联络,直接投了枢密使曹彬去了。
  “这也就罢了,反正算是顺利解决了清源军之乱,自此整个河东路除了北方的三关五寨之外,已经尽皆收入我的手中,其余的小地方,且待徐徐图之。”我想了一下,也觉得事情办的比较顺利,可以自我告慰一番了。
  眼下的河东路全境,可以说大事底定,值得庆幸的就是没有经过大的冲突就解决了清源军节度的二十万人马,这对于整个河东路都是有利的,对于我稳定山西,向东发展的战略也是一个有力地促进。
  不过通过这次平定赵元礼之乱,也使我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山西的军备力量实在是太差了,否则也不可能被我轻而易举地就解决掉,赵元礼虽然养了不少兵马,可是疏于管理,部将之间也是心存隔阂,心力不谐,各地守军之间的空挡互相推诿,无人照看。
  如果我接手的山西仍然是这个样子的话,那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块儿鸡肋,随时都可能被外来势力所侵蚀掉。
  为了加强我在山西在河东路的统治,是很有必要对这里的军政事务做一番彻底的整顿了。我决定了大方向以后,就开始拟定细节和章程,在新年之后对河东路所有的地方驻军进行整编,并从西北讲武堂抽调了一些教官,以军中的宿将和有经验的中级军官为主要培养对象,在阳曲筹办了西北讲武堂阳曲分院,以学习西北军先进经验为目的,开始了对原清源军节度的基层军官的短期集训。
  一时之间,整个晋军都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学习大练兵。


第十章 推心置腹
  原清源军大将郭利用来到了阳曲之后,立刻就来见我。
  “王爷,末将郭利用,前来听候差遣。”郭利用见到我之后,行了一个军礼,谦恭地说道。
  我看了看郭利用,此人不过三十五岁的样子,早年间参加行伍,一直在清源军中当差,积功升为清源军的统兵大将,直接管理南线的驻军,这一次赵元礼阴谋叛乱未遂,郭利用没有跟着他死硬到底,而是奉我的将令,将手下所统大军交给我的使者,自己只身来到了阳曲我的行辕。
  “郭兄不必多礼。”我抬了抬手,笑着将他扶了起来,然后说道,“这一次本王受朝廷委派,来到河东路,本是送两位知州大人履任,却没有想到碰上了这档子事儿,所幸你们这些军中将令还冻得把握分寸,没有闹出大乱子来。”
  郭利用有些惶恐地回答道,“王爷这么说,末将真是汗颜了!末将也是一时糊涂,没有看清楚形势,万幸王爷威临河东,一扫契丹蛮夷,二扫楚王乱军,使得清源军没有机会与二贼同流合污,赵元礼没有机会举起叛旗,否则的话,我们这些当兵的,都得跟着倒霉啊!如此说来,王爷是我们整个清源军的救命恩人!理当受我三拜!”说罢作势要拜。
  我将他拉住笑着说道,“算了算了,哪里有这么多的规矩啊!拜来拜去的,本王又不是佛爷菩萨。受不得这么多地礼拜,你就起来吧!”
  “多谢王爷厚爱,末将真是无以自处了。”郭利用站直了身子说道。
  我同郭利用谈了一上午。发现这个人很有些才干,为人含而不露,很懂得进退之道。在赵元礼的手下为将时。刻意地压低了自己的姿态。否则地话,我也未必就能如此轻松地攻入阳曲,这与他在阳凉北关的不作为是很有关系的。
  呵呵,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郭利用此人深得其中三昧了。
  我在考虑如何安排郭利用随后地职位时,郭利用却抢先说道。”王爷,属下有一事不明,想同王爷讨教,不知可否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愣了一下。我顿时反应过来,看来郭利用是要认真地考虑自己后半辈子该怎么过了,于是便大方地回答道,“当然没有问题,不如出去走走,边走边谈如何?”
  “如此甚好!”郭利用立刻点头赞同道。
  赵元礼设在阳曲地节度使府邸,距离悬瓮山不是很远,趁着雪后初晴,我带了些人,与郭利用一道,上了悬瓮山,一起游览晋祠。
  若说道阳曲风光,晋祠当首屈一指,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地美景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荃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哪道元的水经注有云,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呵呵,晋祠风光,果然赏心悦目。”我漫步在山水之间,微笑着对郭利用说道。
  郭利用的心思显然要重一些,闻言指着一条水渠对我说道,“这条河叫作海清北河,又叫作智伯渠,当初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地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千余年来,依然流水不止,令人看到之后不禁慨叹时光如白驹过隙。”
  我信步走上前去,口中吟诵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当初智伯为了攻城开凿了此渠,却未必想到过此渠会成为后人灌溉良田的晋水干渠,呵呵,所谓世事难料,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地清楚?”
  渐渐地走上一座亭台,四下望去,景色尽收眼底,侍卫们分散开来警戒,郭利用谨慎地看了看四周,然后对我说道,“王爷,看着这大好的河山,您难道不动心吗?”
  我笑了起来,很坦率地说道,“想当皇帝就是想当皇帝,跟这大好河山有什么关系?呵呵,难道说因为河山大好,就争个头破血流,河山不好,就弃之如敝履吗?我可不喜欢这些虚的东西,郭兄你如果这么掖着藏着,那也不必多说了!”
  “呵呵——”郭利用笑了起来,笑声很爽朗,摇了摇头道,“早知道王爷是做大事的人,不过毕竟不熟悉,末将总得先看看,王爷是不是有这个心思,否则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话,末将岂不是表错情了?”
  “要对自己有信心嘛!”我顿了顿说道。
  “河东这地方,守成有余,攻取不足,且北方受契丹人压迫,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支出,两翼皆为大山环绕,除了晋中与晋南地势平缓适合耕作以外,其他地方实在不值得一提,加上自太宗伐北汉之役后,河东路人口急剧减少,兵源也是不足,王爷如果要经营此地的话,怕不是一年半载所能见效。”郭利用分析道。
  这倒也是实情,可是赵元礼经营清源军七年,竟然拥兵二十万,我真有点儿怀疑这些人都是从哪里拉出来的,难道说整个晋中三分之一的男子都出来当兵了么?
  接着郭利用又说道,“赵元礼在清源军视事时,虽然算不上英明,却也是中庸之主,再加上朝廷重视防御北疆的契丹人,每年都会拨付大量的军费,因此晋北的军费,几乎占到了天下军费的三分之一有余!赵元礼在经手时克扣了不少,才养得起这只大军!”
  “清源军的实力究竟如何?”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些感兴趣。
  当初在攻打阳凉南关地时候。我依仗着重火器将城门给炸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服了胡云等人,基本上没有打什么硬仗。而后来夜入南关,又没有遇到大规模的反击部队,再后来郭利用听命交出了兵权。阳凉北关的大军纹丝儿没动。因此真地没有跟清源军实实在在地打上一场。
  自然对他们的真实战力不甚清楚,此时问起郭利用来,也是想知道以河东路的财力物力,究竟能够养兵几许?
  郭利用苦笑一声道,“让王爷见笑了!其实说老实话,我地七万大军。能够动用两三万就不错了,其他地人尽是些老弱病残,打仗地时候不拖大军的后腿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指望他们打胜仗?在三晋。真正能够打仗的队伍只有一支,就是那三关五寨的守军而已!”
  汗!我顿时有些惭愧,原来郭利用看起来人多势众,原来只是一只纸老虎啊!怪不得赵元礼窝在晋中不敢出来,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将大军堵在家门口严防死守,想来他自己也是清楚的,这样的人马拉了出去也只有丢人现眼而已,当不得真地!
  “那对于清源军,你可有什么建议?”我很快便想到了这个问题,既然清源军中大部分都没有战斗力,我又该如何安排他们这些人手呢?
  “裁撤!”郭利用的回答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
  我皱起了眉头问道,“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我要的是详细的可行地方案,不是一句空话!如果我将此事交给你来做,你会如何处置呢?”
  郭利用不慌不忙地从袖筒里面抽出一卷丝帛来,双收捧到了我的面前,微笑着回答道,“末将早有建议,只是不知道会落在谁的手中罢了,如今诚心献给王爷,还望王爷能够采纳!”
  原来是有备而来啊!我慎重地将卷轴揭了过来,有些迫不及待地一点点展开,就这么站在寒风之中看了起来。
  卷轴上面的字体圆润有力,题目便是《河东攻略》。
  我一看心中立刻有些好笑,听起来倒像是网络游戏的攻略一般,再看时,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条陈在上面,蝇头小楷非常之工整,便认真地看了下去。
  只看了第一条,我便觉得郭利用此人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实在是对不起他父母给他起的好名字了。
  “煤铁之力,解盐之利,自当通行天下,则三晋可聚天下财货矣。”
  下面几条提的也非常之中肯,比如同契丹人在北疆互市,以日用品换取契丹人的良马金银等物,还有一些针对军政弊端提出来的改进意见,看了之后我似乎觉得这些意见是专门为我而写的一般,于是感到有些惊奇,便问道,“郭兄,你这条陈,莫非是专门为我写的不成?为何每一项上面都似乎是以我西北为出发点?可是看这笔墨字迹,又像是陈年旧物啊!”
  郭利用顿时笑了起来,“这条陈确实是几年以前草就,只不过当时党项李氏称雄西北,我也是以之为出发点来写的条陈,却没有想到几年之内,王爷你平了党项,又占了关中,大军将整个西北尽收囊中,因此这条陈献给王爷你,倒是冥冥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