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赝品 >

第206章

赝品-第206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钦若被寇准说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红,大声咆哮道,“你——你——血口喷人“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站在那里指着寇准发抖。
  吕端身为宰相,自然是留守京师处理公务,环顾真宗的身边,最能说地上话地也就是寇准与王钦若了,尤其是这两个人都跟真宗地私交不错,因此两个人干起嘴仗来,真宗也没有什么脾气,只得说道,“两位卿家少安毋躁,此事却是急不来的,须得从长计议才好。”
  最终还是众人支持寇准的意见比较多一些,真宗犹豫了一阵子,终于又发令三军前行,走到大名府的时候,就接到探马的回报,说大辽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天雄军与德清军附近,两相接触之下,宋军不敌败退下来,眼下一路都是溃军与难民。
  “陛下,不能再往前走了!”王钦若看寇准上前方视察军情不在,就来到真宗的车辇之前,扶着车辕痛哭道,“契丹人地骑兵来去倏忽,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陛下身为天子,重在社稷,怎么可以亲身赴险?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了大宋的江山,万年的基业,微臣恳请陛下回京!抵御辽军,自然有大臣们去办!”
  这次没有了寇准这个主战派在身边,拖后腿的大臣们立刻站了出来帮腔,纷纷劝阻真宗速速回京,一时之间众人七嘴八舌地围在真宗地身边大放厥词,极尽蛊惑之能事。
  真宗毕竟年纪太轻了,也怪老子死得早,自己这个帝位还是大佬们势力角逐后得到的,此时出了京师,寇准又不在身边,一听众人蛊惑后,就有些拿不定主意了,思来想去还是回到京师比较保险,于是就动了回师的念头,刚要吩咐禁军回头的时候,又有探马传回了最新的线报。
  “什么?辽军前锋已经击败天雄军与德清军两路人马,一路南下去了?!”真宗皇帝的声音有些颤抖起来。
  王钦若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更是面如土色鸦雀无声。
  天雄军与德清军,正好处在真宗等人所在位置的东西两侧,现在的形势也就是说辽军大队正顺着宋军的两翼南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这只宋军大部队并两厢合围,一旦辽军主帅萧挞览反应过来,知道这里有大宋的皇帝,肯定会全力围攻大名府。
  可是现在的情况,欲退也是不得。
  东西两路的辽军已经位于宋军的南方,如若真宗等人此时返京,必然会落到辽军的包围之中,到时候前途未卜一片黯淡,停留在大名府也不是长久之计,天雄军与德清军初败,自然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萧挞览如果回过头来猛攻大名府这座城池,也是旬日之间就可以破城。
  虽然王钦若等人早就盼着要回到京师去,可是在这个关节上面,再傻的人也不会朝南走。况且宋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朝北走了百十里路了,真宗身边的禁军不过五六万人,辽军若是发现这条大鱼,只需要一两次攻势就可以克竟全功,王钦若等人自然是不敢再提出返京的话来,一时之间众人都埋怨寇准力主北上,结果现在陷众人于险地。
  埋怨归埋怨,主意还得有人来拿,结果就是当寇准回来的时候,众人包括王钦若都转了性一般地坚决要求北上,弄得寇准非常郁闷,不知道王钦若的脑袋出了什么毛病。最后看了战报之后才知道是辽军地先头部队已经断了自己的后路。
  “如今之计,我们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军必唯有北上才是出路!”寇准看了看脸白唇青地大宋君臣们烈辖自叹了口气道,“辽军虽然在我们的南方,但是补给匮乏。我估计也就是骚扰为主。只要我们北上至檀州一带。与曹大人的人马何兵一处,反过来包抄辽军后路,萧太后自然只有退兵一途可讲。”
  “寇大人所言即是,陛下,请下诏迅速北上吧!”王钦若忙不迭地建议道。
  此时所有人不管怀着什么目地,想法都只有一个。赶紧北上,与大部队汇合到一起,即便是同辽军决战,也胜过留在此地担惊受怕要好过地多了。
  真宗立刻下令北上。同时不忘派人通知驻守山西地人马向东北突击,以吸引辽军的注意力,分化辽军主力,减弱对于东路军的压力。
  “平西王的人马怎么还不到啊——”真宗很是发愁地叹息了一声,舍弃了车辇,纵马朝北方狂奔而去。
  几万人马很小心地将旗幡卷了起来,尽量将人马归拢在一处,闷声北上。
  而此时的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心中也是异常地郁闷,自己的人马一路打过来,虽然没有什么阻挡,堪堪地杀到了大宋河北境内,却始终没有遇到宋军地主力部队,此番出战,本来是想对大宋朝廷施加压力,从神木尊者之死上捞到些好处的,却没有想到两路前锋人马突进太猛,虽然主帅萧挞览与先锋大将耶律斜轸都是大辽的能征善战之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并没有得到与宋军主力交战的机会。
  “看来今次地南攻行动,又要草草收尾了。”萧绰暗叹了一声。
  虽然她也知道了大宋太宗皇帝新丧,新帝根基不稳,却也考虑到了自己的大军后勤补给的先天缺陷,这一次的行动,应当是威慑大于战果才对。
  “太后,萧大帅的人马已经到达定州了,耶律大人的人马已经扫平了天雄军与德清军两路人马,我大军不消五日就可以达到黄河北岸,威胁南朝京师了。”跟随在萧绰身边的近臣看了看新到的战报后,喜不自胜地对萧太后恭喜道。
  “恭喜太后!”跟随在萧太后身边的大臣侍中抹只笑着说道,“南朝的老皇帝刚死,小皇帝又少不更事,朝廷内部大臣不和,此次太后南征,以四十万人马倾力南下,必然可以越过黄河,攻取南朝京师,一举将大河以北的土地收归我大辽,或者能够一鼓作气,灭掉南朝也有可能啊!”
  “我军是不是推进得太快了?”有人立刻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却是萧太后的宗亲,枢密院副使萧银光。
  抹只笑了笑,脸上的肥肉不住地颤动着,“呵呵,萧大人真是说笑了!哪有嫌自己的人马速度快的?我们大辽的铁骑本来就是无敌的,这次又是攻其不备,怎么可能速度慢?如果速度慢了,那可就要追究将帅们的责任了!”
  “侍中大人说的固然没错,不过速度太快了也是个问题。”太后萧绰用手指轻轻的在大辽皇帝,年纪不过十几岁的儿子头上抚摸了两下,然后冷静地分析道,“我们契丹的骑兵虽然来去迅速,却也是要吃东西的,随身携带的食物,不过是够用五天而已,粮草辎重,尽管早已经备足,确实路途遥远,大部分的给养,还是要就地征用的。可惜这些南朝的军民都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对我们实行坚壁清野,最近的前方,粮食越来越不好找了,长此下去,总不是个办法啊!”
  众人都点了点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固然是兵家常识,可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如果契丹大军能够一举击溃宋军在河北的主力,却也就不存在补给的问题了,秋收毕竟刚过不久,在哪里找不到这些粮食啊,当然前提就是一点,不能有宋军的干扰才行。
  “我看大名府就是不错的选择。”抹只的胖手一指,落在了地图上面。
  萧绰点了点头,心中赞同。
  大名府算是大宋在河北的最大城市,屯兵也不少,更兼有统御河北诸军州的重任,如果能将大名府拿下,既可以解决补给上的问题,给大辽军队一个中转的基地,又可以极大地打击宋军的士气,为进军黄河南岸提供一个跳板,算得上是一举两得了。
  萧绰与众人议定之后,立刻派人下旨给前锋耶律斜轸,命他回师北上,将大名府给团团围住,务必要拿下大名府,为辽军取得一个歇脚的地方。同时,又以大辽皇帝与皇太后的名义给大同军节度使,楚王韩德让的兄弟韩德威下了一道旨意,让他调集人马向南走,争取将大宋的西北军阻拦在山西境内,不论是战是谈,是打是骗,都要将西北军给拖住一段时间,为辽军主力的下一步行动提供掩护。
  随后,萧绰吩咐催动车辇,中军继续南下。


第七章 东进河北
  我自绥德出发之后,一路上约束部众,缓缓而行,倒也是存了不做出头鸟的心思。
  公主因为修为日益高深,反倒有些不喜争斗了,只是躲在车厢里面静修,府上的人中,老七被我派去开发大西北了,军师也随之而去,跟随我前来的,不过是一些从讲武堂带出来的中级军官们,好在这次带出来的人马本就不多,又不是正面迎敌,三万人马倒也够用。
  “少爷,常言道兵贵神速,可你为什么要吩咐大家缓行呢?”杨排风的马跟在我的身后几步,青骢马的鼻息很响亮,喷出来的白气可以看得很清楚。
  我笑了笑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一次我们并不是正面迎敌,主要是绕到敌后跟他们找些乐子,如果进得太猛,被辽军注意到,转身围过来,反为不美。毕竟这次萧太后纠集了四十万大军南下,准备充足,兵马强悍,不是我们这只小队伍可以正面抗衡的,就算是朝廷的大军迎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一切都要相机而动!”
  “哦,那就是说要做缩头乌龟了——”杨排风微微皱着眉头轻声说道。
  我顿时给噎了一下,苦笑着回答道,“嗯,也不能这么说罢。”
  杨排风近来解除了心结,整个人看起来清朗了很多,再加上她的性子向来活泼,在天波府中倒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次东征。她非要跟着过来,我看她地功夫确实大有长进,一根槟铁棍下倒也难逢对手。为人也机灵得很,除了有时候喜欢大脑间歇性短路以后,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缺点了。便同意了她的要求,拨给她一路人马约有三千人左右。随同大军一起上路。
  大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地时候,接到了军报,原来老令公经营过的三关五寨派人前来相迎。
  “可知道来者何人?”我端坐马背之上,用收捋了捋系头发的带子,沉声问道。
  “已经打探得知。是三关副都部署齐士恭大人与老将宁素成,还有些其他地将领。”探马回报道。
  我点头道,“嗯,我知道了。着他们进来便是。”
  前方地队伍立刻让出一条通道来,远远地便看到一群人有七八个武将模样地行了过来,到了百丈之外便下了马,牵着缰绳一路奔了过来,我摇头笑了笑,看来自己这个王爷做的有些随意了,还是人家懂得礼数,当下便吩咐左右旗牌将仪仗摆了出来,以示对来者的尊重,自己催动座下的雪骥,款款地迎了过去。
  “下官等见过王爷——”众人见到我迎了上去,纷纷躬身施礼。
  我翻身下马迎了过去,亲手将众人扶起,温和地说道,“列为大人何须如此客气?大家都是素识,不必如此多礼,随意便好。”
  齐士恭是文官出身,虽然在边疆上一干就是五六年,却始终摆脱不了文人习气,对于上位者的规矩看得比较重一些,站在那里毕恭毕敬的,反倒是宁素成这些武将出身地显得大方很多。
  “自上次一别后,已是数年,属下等仍时常想起在昔日在老令公和王爷手下上阵杀敌的情景,心情犹自难以平复,王爷如今镇抚西北,消弭了党项之乱,功在千秋啊!”宁素成有些唏嘘地说道。
  经他这么一说,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令公和几位兄长,以及在金沙滩一战中的惨烈景象,再联想到现下的情景,不禁有些感伤地说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先父和几位兄长以死报国,却也是求仁得仁,倒是我们这些活着地人,需要多为天下苍生挑起些责任来。”
  “王爷所言极是。”几个人纷纷附和道。
  “呵呵——”我转言一笑道,“这次契丹人大军南下,四十万大军虎视眈眈,着实对我大宋威胁不小,诸位来此,可是有什么见教?”
  “诚如王爷所言,最近辽国大同军节度使韩德威似乎有些蠢蠢欲动,此人手下兵精粮足,能征善战之士颇多,而我等手中的兵马有大半都去了支援河北前线,恐怕有些难以支撑。”齐士恭看了一眼宁素成,恭声说道。
  “你们的意思是——”我沉吟道。
  “末将等人的意思是说,三关五寨地势险要,不容有失。一旦此地出了什么岔子,难免韩德威会趁机杀入并州代州,威胁河洛,进取关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希望王爷能够加以援手,确保三关的安全。”宁素成将道理说得非常明白。
  我踌躇了一下后说道,“这个本王自然也是知道的,不过朝廷的旨意非常明确,让本王的军队开赴河北前线,如果这么一耽搁,恐怕不太好吧?”
  这话说的倒是半真半假,站在臣子的立场上,违背朝廷的意思肯定是不理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