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赝品 >

第203章

赝品-第203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能有一个王爵的封号,办起事情来就很是名正言顺了,对我加强在西北的统治却也是一个强有力地帮助。
  举行了册封仪式以后,我在平西大将军府中设下酒宴,招待随同潘美一道前来宣慰的官员们,众人纷纷献上礼物,一时之间府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热闹非常。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酒至半酣,潘美忽然当着众官员的面,醉醺醺地指着我问道,“王爷!如今先帝猝然离世,诸位藩王依仗先帝赐下的权柄,漠视朝廷地法令,觊觎帝位,将有不利于太子殿下,如之奈何?!”
  我眉头微皱,心知这是潘美企图在众人面前让我许下承诺,以达到将我套牢的目的,但是以他的心思,又怎么能知道我心中的真正想法,于是便来了个顺水推舟,将面前的酒杯一推,猛地站了起来,慨然答道,“国之储君,社稷所重!朝廷法令,自当遵行!寡人蒙先帝之德,多方照应,方有今日之成就,虽然先帝后来为小人所蒙蔽,几欲将寡人冤杀,但是寡人知恩图报之心,拳拳报国之志,昭昭天日可见!太子身为储君,自当继承大统,以正视听!”
  说罢一招手从旁边的侍卫手中吸过来一只长戟,随手折为两段,然后大声喝道,“如若有人胆敢犯上,寡人定当起兵勤王,率大军破之!如有妄言,当如此戟模样!”然后将那断戟掷于地上,当啷作响。
  “好极了!”潘美在旁鼓掌称赞道,“我大宋有平西王这样的股肱之臣,何愁皇室不兴?何愁四夷不来臣服?老夫回朝,定然以实情上告,号召天下臣民都以平西王为榜样,效忠皇室!建功立业!”
  其余的官吏们纷纷叫好,大殿里面觥筹交错,唾沫横飞,众人的情绪激昂无比。
  我支持太子的口风被潘美放出去之后的当夜,蜀王的军师阴明雨就亲自夜访王府,前来见我。
  “王爷怎可出尔反尔,置我家主公于不顾?”阴明雨一见到我,就开门见山地质问道。
  “先生少安毋躁!且听寡人细细道来——”我也不生气,拉着阴明雨坐了下来,然后开始对他展开忽悠大计。
  我很诚恳地告诉阴明雨说,对于太子,他占了朝廷正统的优势,不可以正面力敌,只有通过其他的手段来拖他的后腿,让他自动下台,对于蜀王来说,目下正是积蓄实力,从这一场风波中争夺最大的权利的时候,不能公然争夺皇位,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阴明雨赞成我说的不宜过早与朝廷对抗的建议,却不能认同我公然支持太子登基的说法,最后还是在我答应以西北特产的装备来为蜀王武装一只骑兵以后,方才达成了一致,继续维持了同蜀王一派的同盟关系。
  蜀王与太子两派在争夺了一个月以后,终于达成了协议,太子即皇帝位,赐封蜀王为辅政亲王,专征伐之事,封地扩大到湖广及陕西南部一带,并特设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用来安抚蜀王。
  争夺了近两个月之后,大宋皇帝终于产生了,新皇即位,为先帝大殓,庙号太宗。
  在这次的皇位争夺中,我意外地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幌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第四章 西北方略
  当了王爷之后就是潇洒,在西北的地头儿上想咋就咋,看谁不顺眼就扁谁,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便是整个西北的官吏,也要经过平西王府的同意才能够履任,但就目下而言,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修建王府,并设立文武百官。
  目下西北的军政重地算是在绥德一带,然而放眼日后的发展前景,似乎不能再拘于一隅,因此大部分人都希望将王府修建在长安城里,以符合我统御西北的身份。
  “这怕是有些不妥——”王石雷对此提议却不是很赞同。
  “石雷有什么意见,不妨说来听听?”我已经将王石雷内定为王府丞相,自是要在众人面前确立他西北文臣第一的正面形象。
  王石雷犹豫了一下后,开口说道,“在长安城修建王府,其实好处不多,弊端却不少。长安虽然是数朝旧都,但是自唐末以来,屡次遭兵火侵袭,已然不复昔日的威盛景象,如果选择长安建府,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去修复旧城,凡四周城墙连绵数十里,岂是朝夕之间可以建成的?此其一弊也!且一旦建府长安,就意味着王爷有了东出潼关,顺流而下的意图,这对于朝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势必会激起反对势力对西北的攻击,得不偿失啊!”
  王石雷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在长安建府的弊端,顿时将众人地热情给打击了下来。而我此时要考虑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作为统御一方,有实力也有雄心横扫六合囊括天下的强势人物,我所要考虑地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同时也要兼顾军事以及人心。长安虽然已经破败,却始终是西北人民心中的首选建都之地,恢复汉唐旧貌。重使万邦来朝。这依然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且长安地地势也在西北举足轻重,雄关要塞环绕,军事意义重大,否则也不可能屡次被帝王们在此定都。
  我在西北推行地一系列政策,已使整个西北地面貌焕然一新,人心思定。相对与面临外敌侵扰的中原河洛地区,以及被皇位之争搞的充满变数的南方来说,西北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民迁徙至此。钢铁工业地飞速发展,为西北提供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农业的集团化操作也使得抗旱防害的工作更为有效,文化产业地发展更是远超国内各地,大量西北制造的纸张和印刷机械源源不断地流传到东南各地,为西北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
  即便是长安旧城,也在渐渐地恢复元气,城郭虽然还是老样子,里面的居民却已经逐渐向当初繁盛的时候靠近,长安府城丁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户,算是西北第一大城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必须要表现出一定的强势特征来,以稳定西北的人心,吸引更多的移民和商贾,使得西北的发展速度可以持续增长。朝廷那边,自然也是要敷衍一下的,也不能给他们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我命人将西北地图展开,对众人说道,“长安城是一定要建的,但是长安城也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我们的步子不妨放的缓一些,一年的工期可以变成两年,或者三年,我们不着急!关键是要让民众心里知道,我们稳定西北的决心。在建府的意见上,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没有必要非得将王府放到一个地方!绥德那里的建筑是现成的,这可以作为一个王府,长安这里可以慢慢修着,先把城池恢复了,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里——”说着将手指的方向一移,指向图中一点。
  “向西发展?”包括王石雷在内的众人都是一愣,目光落到了西方一点上,那里正是当初李继迁建立新城的地方。
  “这里怕是有些不妥吧?”王石雷对李继迁新城被黄河之水淹没的事情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地问道。
  当初我故意装神弄鬼,搞了一张神授之图留给李继迁,就是要他消耗人力物力,将大笔的金银耗费在修建新城上,确实收效显著,到了最后又被我的部将引来黄河之水,将新城给淹了个尽,使李继迁元气大伤,不得不依附于辽国的羽翼之下。
  想起这段故事来,众人都觉得新城虽然有李继迁修建的基础,却终究太过危险,光是黄河之水就是一个大隐患,一旦住进去,保不定哪天又会重遭共工之灾!更何况过于偏西了,很容易流于异族,因此很多人都不赞成我重新修建新城并作为王府所在地。
  “呵呵,诸位不必担忧。”我知道众人的心结,便笑着解释道,“新城的弱点,其实不足为虑!当时我是为了坑害李继迁,所以才设计了这么一张图纸给他上当,如今只要在城的西北方筑起一座土丘,在沿着城池将护城河的沟渠贯通起来,自然就可以将黄河水患给化解掉!另外,经过上次的水患之后,城中的居民基本上都流散已尽,正方便我们安置附近的移民,而城外的土地也由于淤积了大量的河泥而肥沃无比,在此地重新开发,实在是好处多多!”
  王石雷看了看地图后,立刻赞同道,“听主公如此一讲,属下倒是以为这新城是个好地方了!一则在新城建王府可以安抚朝廷,二则此地恰在黄河上游的关键之处,连接这附近十几个州府,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可以说占据了此地,河西诸地尽皆牢牢控制在我们的手中了!”
  本来象是在什么地方做战略性建设的问题,我是没有必要跟手下多费口舌的,只要一道手令下去,自然会有人遵从办理。可是现在我管辖地地方是越来越多了,也许以后还会更多,这就逼迫我必须而且尽快地将西北的管理人才培养提到日程上来。象这样的庭议,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收服了党项各部后起码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免除了大量粮草辎重地输出。稳定了动乱百年之久的西北各族。另一个就是控制了青盐的生产和销售渠道。
  这些轻易就可以开采出来地盐矿,基本上就等同于白花花地银子直接摆在我地面前,在我将通向东方的南方的运输线打通以后,日进斗金不是虚言妄语。
  “主公,还有一件事情是属下等刚刚知道的——”谈完修建王府的事情和战略性建设三个军政要地之后,王石雷接着说道。”今日听说邪异宗的林正霄并没有死于嵩山大火之中,而是逃了出来,只不过形同废人,一身功力尽失。他原先地一众手下群龙无首,已经闹起内讧来了。而神木尊者与无可上人之死,也在辽国与大理引起了轩然大波,目下两国厉兵秣马,颇有夹击大宋的架势。”
  “嗯——”我摸着下巴沉思道,“林正霄居然没有死,这倒真是一个异数!”
  不是我故作姿态,而是我真的对林正霄很佩服,先是被陈抟阴了一下,本身就有伤,在施展魔功逃生的时候又遭到两大宗师地联手夹击,伤上加伤,越过山火的时候,他一定用了什么快速激发潜能的方法,对身体的损害是可以预见的,就这样子,居然也能让他给逃生成功,我真是对他太佩服了,抛开立场不同外,此人倒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高手!起码是个打不死压不跨的蟑螂命!
  不过我还是认真地嘱咐了一下,“派人打听此人的具体下落,要是能顺便弄死更好!我们无法预料他究竟是真的丧失了功力还是暂时性地隐藏实力!毕竟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这家伙精通各种魔功,保不准哪一天可以咸鱼翻身,那样的话,我们可就过的不自在了!”
  众人都深以为然,若有一个大宗师级别的高手在暗中窥伺,准备对你下黑手的话,能够幸免的可能性几乎是等同于零的。
  “对于大理和契丹的挑衅,其实也很好办。”我接着分析道,“大理国小民寡,地形复杂,又有蜀王大军牵制,终究难成大器,此番无可上人被烧死,他们最多也就是表达一下愤怒的心情,贸然出兵几乎是不可能的!契丹人那里嘛,自然有朝廷的大军照应,还轮不到我们去操这个闲心,便是真的打将过来,我们也不怕,现在我们是依托崤函之固,大河之险,坐拥雄关,民丰物卓,进可攻,退可守,已经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再也不用担心有人牵后腿了!”
  王石雷点了点头道,“王爷所言极是!更何况现在大辽的国内也是异常复杂,虽然太后萧绰为人精明能干,又有韩德让这样的权臣相助,也未必就能将反对的声音完全压下来,贸然出兵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不过,目下朝廷那里也是乱作一团儿,如果萧绰能够下这个狠注的话,也不是没有机会的。”
  我点了点头,如今北方的防御力量,其实主要就是在三个地方,一个是现今曹彬所驻扎的河北军,一个是在山西北部的原来由杨老令公修建的连环工事,另一个就是我们这只西北军了,如果再考虑上机动力量的话,可以从海上进攻的大宋水师倒也是一只不可忽视的战斗力量,单纯从骚扰和辅助性进攻来看,水师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尤其是在苏州水师曾经成功地逼近大辽南京之后,契丹人确实对此非常忧虑。
  从这些方面来考虑的话,我觉得这次的嵩山事件可能以外交手段来解决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过了几日后,我正式任命了王府百官中的重要官吏,以王石雷为西北安抚使,加大丞相,赐爵诚毅侯,以七郎为讨虏大将军,赐爵平南侯,以接德军指挥使王凤珊为安西将军,属下各部将多有加封赏赐,并以王石雷的叔父原长安知府也就是京兆府尹王风仆为平西王府长史,执掌长安政务。
  接着就是对家里人的册封,首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