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赝品 >

第132章

赝品-第132章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征伐,于是便故意摆出大军压境的姿态,将我王师吸可到北疆,却迅速撤去,不留下率先攻击我朝的口实,而借此西北军力薄弱之机,撺掇党项人犯边,这不仅是调虎离山,还是借刀杀人之计啊!”
  众人点了点头,纷纷赞同,通过这一次的事情来看,契丹人里面一定有高人在筹划整个过程,否则不会做得如此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那依爱卿之意,朕当如何应对?”太宗皇帝虚心问道。
  王显启奏道:“臣副署枢密院事,对于各地情势比较了解,如今北疆的契丹人仍是我朝大敌,故而此处的兵力只能增加,不能减弱,为了抵御契丹人,不如将各地驻军略加调整,使其暗生疑心,不敢轻举妄动,以维持相持之现状,令其不能分心援助党项人。
  “有道理!”太宗皇帝点头赞同道:“那么,党项人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疥癣之疾如果不妥普处理,也会成为心腹大患的啊!西北军力物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朝廷要增加军费支出,也不是一句空话!如今北疆开支,多靠观盐收入,要想再拿出来一些,恐怕是有困难的。”
  户部侍郎、参加政事辛仲甫站出来说道:“今年因为刀兵方止。所费颇多。户部里面怕是拿不出多少银子了,誓到岁末或有好转。”
  太宗皇帝皱着眉头问道:“那么,仲甫。户部现在还能挤出多少银子来?”
  辛仲甫地头默算了一番后,回答道:“如果不影响正常的开支,户部每个月也就是能拿出十万两银子左右,再多怕就有国难了。”
  “这么少啊!”大宗很是吃了一惊。”西北军费所耗岂是小数?每个月十万两银子,也就能养个两万人马,唉——”言罢很是有些发愁。
  “臣等无能,让陛下忧心了。”辛仲甫顿时有些羞愧地告罪道。
  “唉,卿等也无需太过自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将醋茶。一样也少不得!为国理财,确宾不易!是朕治国无方了!”太宗皇帝倒是很能体谅,不愿自己的财臣如此尴尬。
  参知政事吕蒙正建议道:“西北之事,也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解决的。倒是北僵的人事需要尽快调整,臣建议以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为雄州都部署,以彰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王承衍为贝、冀都部署,郭守文及郢州团练使田钦诈并为北面排阵使,定国军节度使崔翰复为高阳关兵马都部署,令他们大规模佯动,以达到牵制契丹人的目的。”
  自赵普罢相以后,吕蒙正就成了事实上地首相。因此他的意见还是举足轻重的。
  “就依吕卿的意思去办!枢密院哥使王显才堪大用,就着他代署枢密院事罢!接下来,我们还是要讨论西北地具体应刘策略,众卿还有什么良策?”太宗皇帝首肯了吕蒙正削意见,提升了王显,然后对群臣提出了要求。
  大臣们大眼瞪小眼,一时之间都沉默了下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什么都是空口白话,养军队是要花钱的呀!
  “启奏陛下,司天监有急奏!”殿外武士启奏道。
  众臣与太宗皇帝都是一愣,司天监平时就是看看天气,算一算日食月食的时间,划定一下新年的节气,如果有急奏的话,只能是两件事情,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当然也有另外一种事情,就是祥瑞,不过那种情况实在是太少了。
  “宣他上殿!”太宗皇帝说道。
  司天监上殿之后,扑倒在地上,“陛下,今日有白虹贯日,其势大张,京师民众多有所见,乡里谣言四起,请陛下圣断!”
  此言一出,众人大惊,太宗皇帝更是不自觉地站引起来。
  白虹贯日,这可是大凶之兆!
  “气从何方而起?”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昉对术数颇有心得,急忙问道。
  “自西北而起,直贯东南!”司天监连忙回答道。
  西北,众人的脸色都忧郁起来,看来连老天都在警告,党项人是个大麻烦!
  “缠下,如今之计,解决西北之事已经划不容缓,以免党项人坐大!”吕蒙正出班启奏道。”臣以为,当派一允文允武之干练能臣前往西北,镇抚诸州,收复失地,以抗党项人马!”
  大宗皇帝听了有些沉吟,派谁去好呢?镇抚西北,这可是封疆大吏,专掌攻伐之事,这个位子说白了就是朝廷的西北王,信不过的人是不能放出去的,以前的老将们,声名久著,若是再占据这么大一块地盘,终是不妥,自己虽然有几个儿子,终是年龄太小老夫虽然能干,已经去了蜀地,因此想来想去,一时之间竟然计不能出。
  而群臣则考虑到推荐此人的风险实在太大,万一搞不好,事情办砸了,还会牵连到自己,因此都做了闷声葫芦,明哲保身。
  “启奏陛下,微臣保举一人,可定西北!”这时一个声音从大殿门口处传了进来,声音掷地有声。
  大家回头一看,进来地不是别人,正是参知政事,刚刚出使辽国归来的吕端。
  吕端虽然升任参知政事不久,但是名声在京师里面却很响亮,因为他是名臣干吏,不但清廉。而且能干。朝野中的名声都很好,况且与太宗的关系并不一般,众臣对他都比较看重一些,也许过不多久。他就能取代吕蒙正登上宰相之仕也说不定。
  吕蒙正见道吕端回来,却有些不自在。
  当时,太宗皇帝欲立吕端为相,便同也在相位上的吕蒙正商量,吕蒙正却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太宗皇帝回答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诗云,欲饵金钧深未达,石番浮须问钓鱼人。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几天之后。果然以吕端为参知政事。而吕端在任上祟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太宗皇帝直叹任用之晚。
  此事不知怎么样定漏了出来,两人之司就有了嫌隙。只不过两人都是极重身份的人,平素从脸面上看不出来罢了。
  以吕蒙正的看法,太宗皇帝迟早是要以吕端取代自己地,没有必要再与他争斗了。
  “易直,你回来了!此番出使辽国,事情可顺利?”果然太宗皇帝看道吕端回来,十分高兴。
  “陛下,微臣莽不辱命。”吕端含笑回答道。
  “好。好!”太宗皇帝喟叹道:“如今不但党项人在西北起事,攻城略地,戕害百姓,就连上天也降下凶兆,如之奈何?”
  吕端安慰道:“陛下勿忧,白虹贯日,古已有之,算不得什么凶兆,若是为了安定人心,陛下可以顺势而为,下一道罪己诏,以上祷于天,如此民心可定!至于西北边事,可效仿当年武侯屯边之举,派一为能臣前往屯田。一则可以减轻朝廷赋税地支应,充盈国库,二则也可以便宜行事,寻机剿灭党项人之乱!”
  “此计不是不好!只是需要既知军事又晓桑田经济之人,不知吕卿你举荐何人前往?”太宗皇帝更关心的是前往西北的人选问题。
  “杨延昭!”吕端轻吐三字道。
  太宗皇帝听了之后,有些意动。
  “世人都知道,杨延昭文武全才,弓马了得,且多次击败契丹人地进攻,又有在地方为政的经验,更难得是杨家上下一门忠烈,父子八人,大半皆为国尽忠,此人前往西北,必可消弭边患,庇护一方。”吕端接着说道。
  太宗皇帝点了点头,脑海里面想起了杨家在金沙滩一战中为了保护自己,父子四人战死疆场,二人失踪至今尚无下落,还有杨延昭亲率近卫,连赶千里,一力祗挡契丹数十万大军的景象,顿时感到有些对不住杨家,不由得对自己的决定有此懊悔。先前的顾虑实际上有些偏听偏信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偏偏有人在耳朵旁边嘀咕了两句,自己就把杨延昭给雪藏了,如今看来,实在是败笔,很伤人呀。
  “陛下,然则杨延昭正在丁忧,此事恐不可为。”礼部侍郎张宏进谏道。
  “这却无妨!”太宗皇帝下了决心,这回一定要重用文武双全地杨延昭,以弥补当日的错误,于是便郑重其事地对宰相吕蒙正说道:“杨延昭确是派往西北的不二人选,朕已经决定了,就此拟旨,将杨延昭夺情起复,加枢密院副使,陕西安抚使,崇仪正使,即日进京领命!待时机一至,便前往西北署理军政!”
  “陛下圣明!国家中甚!百姓幸甚!”
  群臣见皇帝已然决定,便也无话可说,纷纷附议。
  旋即,太宗皇帝又拟了一道圣旨,下诏罪己,诏曰,“朕以身为牺牲,焚于烈火,亦未足以答谢天谴。当与卿等审刑政之阙失、稼穑之艰难,恤物安人,以祈玄站。”以表明自己对于上天示警的积极改过态度。
  民间的谣言很快就平息了下去,毕竟人家皇帝就是天子,都是一家人,上天异像就是提醒一下而已,既然皇帝自己都已经认错了,上天自然不会再责罚,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六哥——”七郎冲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封公文道:“朝廷决定将你夺情起复了!”
  “哦,怎么回事儿?”我有些错愕。
  说到底,我对最近的处境有些忧虑,有些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太离奇,令我无所适从,就是这次暂摄雁门关军务,也是可好可坏,若是皇帝说你是越俎代庖,心存不轨,那也没有法子辩白,唯有认命而已,不过好在太宗还不算太糊涂。
  “六哥,皇帝已经下诏将你夺情起复,加枢密院副使,陕西安抚使,崇仪正使,即日进京领命!待时机一至,便前往西北署理军政!你就要成为封疆大吏了!”七郎将公文交给我,在旁说道。
  “哦?你又没有拆开,怎么就知道里面的内容?”我一见公文上面地火漆印记完好如初,不由得有些奇怪。
  七郎笑道:“这有什么奇怪?京师来的差人早就知道了消息,正准备讨赏呢!”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道。
  我看罢公文之后,眉头却又皱引起来,皇帝要我去西北,不仅仅是剿灭党项人的叛乱,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在西北屯田!可是西北那么荒凉贫痿的土地,真的能屯田么?我的脑海里面顿时浮现出自己带着一群丘八,光着膀子,晒着毒辣的太阳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野地里面拉犁耕作的场景,心中不由一惊,顿时没有了底气。
  靠天吃饭这种事情,也是要看地方的,就西北那种环境,我实在想不出除了做马贼四处劫掠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发财?
  “种地?这种事情咱们不专业啊!”我摇头苦笑不止。


第二章 面授机宜
  回到京师的时候,正赶上北方突现寒流,整个京畿之地都覆盖了倒春寒,兼且天降大雨,连绵不绝,一路上走得甚是辛苦。
  因为皇帝是急诏,所以我们一回到京师后,在家中稍微清洗了一下就被传到了宫中,觐见太宗皇帝。
  若说在雨雪的时候,京师之中还能保持洁净的地方,那就惟有皇宫了。
  青石铺就的地面被雨水冲刷过后,反而显得更加干净,整个宫城之内焕发出来的都是一片朦胧的青灰色,高大的宫殿之上的金黄色琉璃瓦散发着柔和的光晕,高大的石兽雕塑也被洗刷一新,雨水顺着高昂的兽头流了下来,滴答滴答地在地板上砸出一个个小坑来。
  “杨大人请——”领路的小太监非常客气,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不时地回过头来看我是否能够跟上。
  “请——”我伸出手来做一个请带路的姿势,一面有些好笑。
  一般能够得到皇帝亲自召见的,都是此德高望重的老臣,再就是来自民间的饱学之士,这些人虽然很受尊重,但是年龄不饶人,腿脚大多不便,因此行动迟缓,常常是一步当作两步来走,因此小太监们经常要从旁协助的,久而久之,便成习旧了。
  皇帝在书房里面接见了我。
  “臣杨延昭奉旨见驾,万岁万万岁!”我依足了礼数,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一般来说,行完礼之后,皇帝就会说爱卿平身之类的话,然后神采飞扬地勉励一通,再说明一下要执行什么任务。最后会许诺事成之后有什么奖励,我想今次也不外如是。
  结果久久没有听到皇帝说“平身”二字。我就那么趴在地上傻等着,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心中不觉有些嘀咕。
  大概过了总有三分钟的时间,太宗皇帝终于开口说话了,不过一开口就语出惊人,“杨延昭,你可知罪?”
  我有些发呆,看惯了电视的人,必然知道皇帝问这种话的时候。心态是比较复杂的,要么是掌握了对方确凿地犯罪证据。要么就是危言耸听出言恐吓,而应对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完企的奴才嘴脸,不管皇帝说什么,都答以“臣惶恐。臣罪该万死!”而另一种则是纯粹的忠臣清官形象。面不改色心不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