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大航海 >

第190章

三国大航海-第190章

小说: 三国大航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促成这次的弭兵大会,还天下百姓太平,为伤痕累累的大汉赢得喘息的机会。”

    杨彪见孙绍说得诚恳,一时没有说话,他捻着胡须沉默了片刻:“将军过谦了,关将军当世英雄,忠义无双,如果不是他,不可能出现今天这个机会。将军虽然年少,可是谋定而后动,见机而作,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多年官宦之人,也未必能有这份见识。说实在的,老夫到现在还有些不敢相信,总觉得将军背后应该还有高人指点。”

    孙绍掩饰的笑了笑,老杨这才叫火眼金睛,如果不是前世看惯了这些尔虞我诈,不是多了几千年的政治权谋,他确实不可能把时机掌握得这么好。他笑了笑,解释道:“杨公过奖了,其实,我这么做只是出于一个商人的本能,并非有什么真知灼见。”

    “商人的本能?”杨彪不相信孙绍的话,他盯着孙绍的眼睛,希望能从他的眼神里看了一些信息,但是孙绍的眼神很清澈,很坦然,一点退缩的意思也没有,反而让他不由自主的相信了他的话。

    “不错,杨公应该也听令郎说过,我去南海,本不是去征战的,我是去做生意的。”孙绍侃侃而谈,说着眼下最让杨彪这样的士大夫不齿的话题,脸上却没有一丝不安的神色。“做生意其实和作战、从政一样,也讲究出手的时机,不同的时机出手,获利的情况可能有天壤之别。”

    杨彪静静的听着,他忽然有些奇怪,他一辈子不愿和唯利是图的商人打交道,没想到今天却能坐在这里听一个年轻人谈论经商和为政的共同之处。

    孙绍略微解释了一下经商中时机的把握之后,话题一转,又说到了弭兵大会:“绍不才,敢以经商再论这次的弭兵大会。商人之中也有几等人。最下等的商人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他们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看起来是赚了钱,但是他们的钱赚不长,赚不久,时间长了,终究会被人唾弃,最后无立足之地。好一等的商人,能够知道细水长流,留心积累自己的信用和资本,这样虽然赚钱不是那么快,但是他能稳步增长,但是他们的眼光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低进高出,同样是唯利是图。而更高一等的商人,则不仅要自己赚钱,还能让所有人都获利,这样的人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做生意,他的身边总有一帮能够和他同舟共济的伙伴,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所有人都获利?”杨彪一下子捕捉到了孙绍要表达的意思。

    “对,这叫共赢。”孙绍赞叹的笑了,人老成精这句话在杨彪的身上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只要杨公能找到一个共赢的法子,这次弭兵大会才可能真正的成功,天下才可能真正的太平。”

    “难道只有利就可以了吗?”杨彪笑着反问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军不怕别人说你是唯利是图吗?”

    孙绍淡然一笑:“绍以为,天下之利,才是大义。”他顿了顿,又自我解嘲道:“再说了,我本来就是个商人,不怕别人说我是唯利是图。”

    “那……将军又想从此次弭兵大会中获得什么样的利呢?”杨彪半真半假的说道。

    孙绍翻身拜倒:“绍愿天子降诏,委绍组建大汉水师,乘长风,破万里浪,将我大汉威名扬于万里海域之外。”

    杨彪愣住了,孙绍的话大出他的意料。古往今来,勤王保驾之功是最大的,不少人凭着这一功劳平地青云,大汉历史上就有小小的宦官因为保驾有功而封侯的。孙绍现在的功劳岂止是保驾可言,他简直是再造大汉,如果不是大汉有异姓不得封王的惯例,他的功劳完全可以封王。可是他现在居然只是要求天子下诏授权他组建大汉水师,远征海外,根本没有在大汉现有的疆域内取得什么利益的打算,这未免太离谱了吧,换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纵使杨彪久经官场,见识老到,他也没想到孙绍会这样想,所以他根本没有任何准备。

    杨彪略作思索,有些明白了孙绍的意思,这次弭兵大会说白了就是分赃大会,在承认曹、孙、刘割据的基础上细分各人的势力范围,而孙绍原本属于孙权一方,不出意外的话,他的领地肯定要从孙权的势力范围内划出一块来,这等于损坏了孙权的利益,孙权肯定不会同意。为了促成弭兵大会,孙绍这是以退为进,先把自己撇出争斗之外,至少要消除孙权的怀疑。

    且不论孙绍的心里究竟在做什么打算,他能这么想,至少是心有天下的表现,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利益,也要促成这次弭兵大会,这就是他口中说的大利。

    杨彪很感慨,这个世风日下,人人想称王称霸的时代,一个以商人自诩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胸怀,不管他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都值得嘉奖。

    “孙将军,你说的这个共赢之中,可包括天子?”杨彪似笑非笑的说道:“天子的利在哪里?”

    “哈哈哈……”孙绍笑了,“老大人又何必来考我,眼前的这个局面,老大人洞若观火,陛下也是心知肚明,又何必遮遮掩掩的?不过,既然老大人垂询,绍也不敢藏拙,窃以为,大汉的火种不灭,便是天子之利。”

    “那天子的政令不出宫墙,也算是火种不灭吗?”

    孙绍皱了皱眉:“老大人是说,天下有道,政自天子出吗?”

    杨彪点点头,两眼炯炯有神的看着孙绍。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孙绍既然从张昭读书,这点基本功当然知道。杨彪并不奢望天下人能还象以前一样尊崇天子,但是他希望眼前这个孙绍是,这是个很有潜力的年轻人,如果他真是忠臣,那么只要加以培养,他就是以后天子可以借重的一股力量。如果他和曹操那些人一样,那么就没有必要费太多的心思了。

    “老大人,小子有一言,想请教于老大人。”孙绍沉默了半晌,忽然躬身一拜。

    “将军请讲。”

    “吕太公有言,‘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利者得天下。’何意?”

    杨彪沉默不语。

    “老大人以为,大汉四百年,可有一位先帝能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的?”孙绍的话变得很尖锐起来。杨彪眼睛一眯,一缕寒光一闪而没,随即又黯淡了。他沉默了好久,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老大人,文帝要杀惊马之人,张释之以汉家三尺律阻之,传为美谈。何以阉竖曹节一言,便可将普天之下的士大夫列为党人,禁锢终身?”孙绍直起腰,直视着杨彪:“老大人,大汉之火已经只剩下这一点火种,小子无能,穷尽心思,只能创造这么一个机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小子却是无能为力,所以请陛下请老大人不远千里赶到宛城主持大事。如果老大人此时此刻还只是考虑天子一人的权威,小子只怕这大汉之火终究还是还是保不住的。”

    杨彪长叹一声:“我明白了。孙将军,你虽然不精细事,但是眼光之远却非常人所及。有孙将军这样的年轻人,是我大汉之幸啊。”

    “不敢。”孙绍谦虚了一句:“小子无知,狂悖之处,还请老大人海涵。”

    吃完一顿便饭,杨彪走了,他已经摸清了孙绍的意思,心里有了底,所以走的时候虽然有些失落,但是脚步却很坚定。关羽和孙绍将他送出门外,看着他上了车,急驰而去,关羽这才转过头:“奉先,你们究竟说什么呢,一会儿说做生意,一会说治天下的,这里面有什么关系?”

    “嗯,怎么说呢?”孙绍挠了挠头,关羽虽然不是什么大儒,可是他和书呆子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属于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那一类。他想了想,解释道:“你读过太公的六韬吧?”

    六韬是兵书的一种,关羽当然读过。

    “六韬里面就有一句话,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也就是说,谁能找到一个让天下更多人得利的办法,他就可以得天下。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谁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谁就可以做天子。”

    “怎么能这么说,那仁义道德还有什么用?”关羽怫然变色:“你怎么说来说去,还是一副贱民的嘴脸。”

第一卷 江左风流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一百零一章 公道在人心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一百零一章 公道在人心

    孙绍眉头一皱,实在有些吃不消了。你真以为你读了几天书就成儒者了?名将张奂注尚书三十万字,儒生都不认可他是同道中人,还是以武人视之。你一春秋都读得半生不熟的,怎么比儒生还拗?

    “岳丈知道子贡吗?”孙绍眼睛一翻,非常不高兴的说道:“岳丈,你看不起我没事,可是你看不起子贡好象有些不妥吧?圣人都能接受商人做弟子,你怎么总跟商人过不去?再说了,没我这个贱民给你提供粮草军辎,你还有力气站在这里说话吗?”说完,不等关羽回答,拂袖而去。

    关羽被他说得愣住了,抬起手臂指着孙绍的背影,欲言又止。和孙绍认识这么久,孙绍还是第一次冲他发火,而偏偏这话说得他哑口无言,无从反驳。

    “这……这竖子怎么如此无礼?”关羽有些撂不下面子,胀红了脸强辩道。

    “阿翁,这可是你的不对了。”关凤见远处麋芳的脸色有些幸灾乐祸,连忙扯了扯关羽的袖子,把他拉到一边,低声埋怨道:“奉先为了你的事,也算是尽心尽力的,你怎么能当着这么人的面骂他是贱民?再说了,麋家也是商人出身,当初主公要不是麋家的资助,能起死回生吗?如今麋夫人死在长坂坡,两位小姐生死不明,麋家也是主公的忠臣,你当着麋家人的面说这样的话,岂不是给麋家难看?”

    关羽眼睛一瞪,觉得有些理亏,让他说软话又说不出话,只好哼了一声,不快的说道:“怎么你现在也敢反驳我了?”

    “在家从父,出家从夫,这不是你教我的吗?”关凤脱口反驳道。

    关羽语噎,气极反笑,挥了挥手:“去吧去吧,从你的夫去,别在老夫面前晃悠,看着心烦。”

    关凤知道关羽的脾气,知道他就算错了也不可能服软,只得笑了笑,还是陪在关羽身边。父女俩沿着城墙一路走一路说着闲话,关凤还算是高挑的身材在关羽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娇小,夕阳洒在他们身上,给一高一低的两个身影镶上了一道金边,使黑红相间的玄甲都柔和了许多。

    关凤回到府中的时候,孙绍正在和庞德下棋,看到她进来,只是点点头,一声没吭。关凤没吭声,冲着庞德行了一礼,自已进去洗漱了。庞德瞟了孙绍一眼,笑道:“吵架了?”

    孙绍白了他一眼:“想不到庞将军居然也会关心这些事?”

    庞德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个青囊放在案上,推到孙绍面前:“分别在即,无以为赠,这是我写的一些东西,也没什么稀奇的,就留给将军做个记念吧。”

    孙绍目光在青囊上停留了片刻,却没有伸手去拿,他双手扶在大腿上,直起腿,长叹一声:“时间过得真快吧,一转眼半年多了。”

    庞德无声的笑了笑,没有说话。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孙绍道:“将军准备什么时候出城?”

    “明天一早。”庞德有些歉意的说道:“杨公既然到了,丞相大人的使者也快来了,我想在他们进城之前先去见见曹公。”

    孙绍思索了片刻,点头道:“这样也好。”说完,起身走到书案前,打开砚盒,拈起一些墨片放进砚池,提起青铜水注滴了几滴清水,然后拿起青石砚子,轻柔的磨起墨来。庞德见了,犹豫了一下,赶过去在孙绍对面坐好,伸手去接砚子。孙绍看了他一眼,松开了手,庞德捏起砚子,慢慢的磨起墨来。孙绍铺开一张纸,提笔在手,略作沉思,一行飘逸俊雅的字在手下流淌出来。

    “后进孙绍致书魏王殿下……”

    他写得不慌不忙,也不见停顿,好象这些话早就在心里想好了一般,庞德看着他写好的文字,感激莫名,孙绍在简短的谦虚之后,主要就是向曹操讲述他在宛城的举动,表明他没有任何对曹操不利的行为,希望曹操不要对他产生什么误会。写好之后,孙绍又让帅增拿来一只锦盒,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只精美的千里眼。孙绍拿起千里眼,爱惜的抚摸着上面精美的花纹:“将军,这是我自己使用的千里眼,宾主一场,没有什么值得赠送的,就把这个送给将军吧。”

    庞德有些惊讶,他知道千里眼的重要性,孙绍部下的军官也没有几个有这个,关羽也有一个,但那也是孙绍送的,孙绍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他,实在些太重了。

    “这……使不得。”庞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