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国士 >

第90章

国士-第90章

小说: 国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看他说的极为郑重的样子,都禁不住想笑出声来,但正当此时谁敢出声,只能各自勉强忍住。
    郑云鸣更待要跟未来泰山多说几句话,突然看见大门后赖如月鬼鬼祟祟的露出半张芙蓉俏脸,悄悄的向郑云鸣勾了勾手指。
    郑清之和赖文恭不约而同的扭过了脸去,这等尴尬时刻,最好是让年轻人自己解决。
    郑云鸣匆匆告了个罪,快步来到大门后和赖如月说话。
    “你在这里好好待着,稍后我家里会派媒人前来问聘,三书六礼都要齐备的,总之不能委屈了你。。。。。。”
    赖如月满脸红晕的啐了一口,说道:“谁要跟你说这些了,前些日子石大哥托人带书信来,说到胡狼最近又跑到鄂州和江陵一带活动了,我。。。。。我现在只能在家中等着。。。。。。没有我在京湖约束着他,不知道他又会生出什么毒计来,你可得千万留神。。。。。。”
    “白军师已经安排了人手去盯梢了,那胡狼在襄阳活动了一年有余,结果在兵变之后的大搜捕里基本捣毁了他的情报网,要重建也不是那么容易。”郑云鸣说道:“你安心在家里等着就好,这些斗狠斗勇的事情交给男人去办。还有什么事?”
    “哼,还有就是告诉白翊杰。”赖如月咬着银牙恨恨的说道:“等我回襄阳去之后,看我不让魏姐姐好好的拆一拆他那几两骨头!”

第三十五回 劫波渡尽曲方谐(4)
    03…29
    “他真这么说?”白翊杰放下手中的铸铁枪管,回头问道。
    郑云鸣煞有介事的点了点头,身后的杨掞、王登、朱胜、秦武等人都掩嘴偷笑着。
    白翊杰又转回头来继续端详着手中的铁管,叹道:“夫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此话当真不假。”
    郑云鸣快马从长沙赶回到襄阳的当日,还能赶得上在襄阳城西的双井试验场里的竞标大会。
    所谓火器购买的竞标,是郑云鸣在幕府的协助下想出的新主意。由官府辖下的工匠和民间工匠提出自己研发的新式火器,然后在试验场给襄阳的将帅们进行演放,由官府决定是否进行大规模采购,如果官府决定采购,则生产的每一支火器官府都按照一定比例给付发明人一定的酬金,这一笔费用称作专享利权,简称为专利费。
    关于竞标办法的告示一经公布,马上在京湖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即就有热心工匠计算出来,依照官府公布的专利费提取比例,工匠们发明一件新式武器的获利要比往年的悬赏和犒赏高的多得多,即使是素来以悬红丰厚甲于西陲的郑云鸣副都统给予的赏钱都不及专利费带给发明者的好处。
    以在第一次京湖防卫战中大放异彩的竹将军为例,整个战争里京湖生产了竹将军一千六百支,其中大部分都是装备土龙军。依照官府的公布,每支竹将军发明者可以收取专利费一贯又二十一文,依照市面流通的七十七文贯钱计算,一千六百支竹将军将可以给发明者带来两千贯的利润。而接下来竹将军将在京湖大量制造,而且按照敌人每年秋冬季节必然进犯的规律,将来竹将军的制造数量岂止成千上万?那么仅凭发明这么一个小东西,就足以让人富甲一方了。
    所以当京湖制置大使司择日在双井试验场里公开开始对火器竞标时,不光是襄阳和江陵的工匠们,就连远在荆南、江西,甚至是上游的四川都有工匠陆续赶来,带着各种各样自己的奇思妙想前来博取制置使和各位将领的青眼相加。
    小小的双井试验场就如同热闹的集市,工匠们摆开了摊位大声招呼着将领们来看看自己发明的新兵器。
    白翊杰手中的铁管,是鄂州铁匠钱乙五的发明,他按照郑云鸣给火器起名的路数,将自己打造的这种小型火器命名为小号铁将军,但郑云鸣查看之后,认为将来要将多人协同演放、安放在基座上施放的大口径火器和单人施放的小口径火器区分开来,后来定了规矩,炮口直径在六分四厘以上者统称为炮,名号则以各种将军名之,六分四厘以下者统称为火枪,名号以各种铳号为准。
    铳之一字,原来是指的战斧上用来固定铁销的小孔,郑云鸣提议将其用于小型身管发射火器的统一名称,自此铳炮声威就成为荆楚军的标志之一。
    钱乙五的这支铁铳,铳身全长一尺二寸,膛深六寸有余,炮口八分,全铳分为铳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药室部分隆起用于填充火药,上面开有火门,可以填充引火线。火铳尾部可以安装木柄,发射的时候用手臂夹住木柄,以火点放。整个火铳重七斤半,一个士兵足以单人发射,但其仅仅使用重七钱的铅子作为弹丸,射程仅数十步,发射的铅子力道也很不足。
    郑云鸣对此很不满意,这件铁铳虽然已经大致有了一些金属火器的模样,而且看的出来发明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铁铳整体上还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竹将军的形制,只是为了单兵使用将其缩小了而已。并且看的出现这件铁铳制作粗糙,管壁厚薄不均,真的拿到战场去杀敌的话,只怕还没有发铳伤敌,自己就先被炸膛取了性命。
    他示意白翊杰放下这支火铳,沿着摊位一家家的查看。
    隔壁的这家是个造竹枪木枪的制枪匠,他看见副都统走了过来,赶紧一面打躬作揖,一面递上了一柄竹枪。
    郑云鸣初时颇为不解,今日是制置使衙门为火器竞标,为什么这人上来就呈上一支跟火器全无关系的竹枪呢?
    他仔细检视这柄枪才发现了其中的关节,竹枪的铁枪头后并不直接就是枪管,而是一段二尺有余的竹筒,竹筒用四道粗壮麻绳横箍,口滑膛光,后面插着枪杆。那制枪匠为郑云鸣演示了一下这竹火枪的演放办法,因为并没有开火门的缘故,所以必须先放引火线进去,然后放入三四钱火药压紧,再往竹筒内填入一枚弹丸。发射的时候士兵屈膝夹住长枪,点燃引火线,双手抓牢枪柄不可摇晃,发弹射敌,一发之后如果敌人冲近,则装上枪头作为普通竹枪使用。
    制枪匠自豪的将这种既可以当做火器又能当冷兵器使用的武器命名为快枪。郑云鸣也觉得这个思路颇为符合当下冷热兵器混用的建军思路,看起来使用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破绽。这种混合式长枪用于城池守备应该是一种很方便的武器。
    他当即下令以此为蓝本,尝试制造五百支作为守城兵器使用。
    看见有人成功中选,摆摊的匠户们都激动起来,许多人拿着自己的作品就要挤上前来给郑云鸣演示。
    在背嵬兵丁的呵斥拦阻下,好不容易才重新开始巡视。
    郑云鸣看见看见一名被兵士拦阻的工匠怀里抱着一个石头,好奇心大起,问道:“难道这也是火器不成?”
    那工匠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小的是个石匠,我听我在火药坊工作的表哥提起,现在经过都统的革新,火药的生产效率提高很多,各军的火药供应非常充足,但是用来制作铁火炮的铁壳每个月制造的数量都不够,这样铁火炮的产量就受到了限制。小的灵机一动,不就是个壳吗?小的在石头上凿一个窝,在里面填入火药加上引线发火,不是跟铁火炮一样使用么?而且石头这东西遍地皆是,不用愁材料不够。”
    “是个好法子,”郑云鸣赞道:“这样一来,守城用的铁火炮就再也不用发愁数量的问题了。不过石火炮的材料太过便宜,按照比例来收取专利费你也拿不到多少钱。”
    那石匠憨憨的笑道:“俺只是随便琢磨了个好玩,并不指望它能卖多少价钱的。”
    “这样,”郑云鸣说道:“我用二百贯买下你这个点子和制作的法子,胜似计算专利费增加许多麻烦,你看如何?”
    那石匠没想到自己如此简单一个点子也能得到如此丰厚的奖赏,当即忙不迭的称谢领赏。
    稍后马上又有人给郑云鸣献上了一个泥丸。
    郑云鸣几乎要笑出声来,他原本的打算是希望有人能够研发出金属身管的火器,自己只要采办就行了。不想先是有人献上竹枪,然后又是石头,现在连泥丸都呈上来了。
    他翻转检视这硕大的泥丸,泥丸上牵有一根引火线,显然里面装满了火药。
    “里面不仅仅有火药,而且还有引烟的毒剂,平时放在木桶里储藏,守城之时点火扔下,可以焚烧毒害敌人。”
    发明者虽然讲的滔滔不绝,郑云鸣却兴趣寥寥,大宋开国以后曾经发明过许多这样的纵火烧烟式的武器,远有靖康年的霹雳炮,近有端平初年的突火筒,这种被发明者起名叫做万人敌的大泥团,最多也就是这些武器的增强版而已。
    他只肯开价一百贯买断,不过制置使赵葵对这种传统武器的改进版本兴趣十足,在郑云鸣的赏格之外又额外加赏了五十贯。
    竞标会的气氛日益热络起来,郑云鸣应接不暇的时候,却发现角落里坐着一个中年人,他既没有像众人一样簇拥在自己身边,也没有大声吆喝叫卖着自己的发明。只是安安静静的坐着,就好像是一个无关的人进来看看热闹,并不想参与一样。
    郑云鸣看的有趣,吩咐马光祖和王登应付蜂拥而来的献宝者们,自己悄悄的来到这人的摊子前面。
    那中年工匠看见荆鄂副都统突然前来,登时慌了神,手足无措的想要拿起自己的发明给郑云鸣观看,不想过度紧张,一失手将手中的火铳掉在了地上。
    郑云鸣听见火铳坠地的声音,与前面那支粗制滥造的货色大有不同,登时来了兴趣。他俯身捡拾起这支火铳,在手中掂了掂分量,大率有十多斤重。主要的部分大体上和第一支粗制滥造的火铳相似,但仔细看来,在微末的部分却又不同。
    这一支火铳的前膛部分不再是直筒结构,而是从铳口到药室不断增厚。
    聪明的办法,郑云鸣想到,但凡火药击发时,以在药室中突然出现的膛压最大,越推动弹丸向铳口前进,其压力越低。这本是简单的道理,但这些工匠是在几个月之前才知道有身管发射弹丸的火器存在,能够参透这一条道理的人,必然是对事物观察极精细的人。
    他抬起头来笑道:“这个前薄后厚的火铳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那工匠见郑云鸣说话如同传说中的一样和善,心情稍微安定了一些,涨红了脸说道:“这。。。。这个。。。。。是。。。。是。。。。是很简单单的。。。。。。”
    郑云鸣看着他费劲说话的样子,微笑着拍拍他的肩头,示意他不用再说。继续把玩着手中这根新玩具。

第三十六回 书生坐谈安边事(1)
    这火铳的发明人的心思显然较之别人要细致,别人的火门都是敞口不加防备的,只有他的火铳上装上了曲面长方形的铜盖板。这样一来雨水和风沙都不会进入到药室中影响火铳击发。除此之外随着火铳还附有一个铁制的装药勺,勺子柄上刻着“重二两五钱”字样,显然如果每支火铳都备有这样的装药勺,那填充的时候就不必借助杆秤来反复称量计算药量了。
    除此之外,发明人摒弃了郑云鸣的竹将军用来压紧火药的蜂窝状盖板,毕竟这个小部件需要太多的工时来制造,他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木制构件来代替蜂窝盖板,不但压缩了制造成本和时间,比蜂窝状盖板更能有效的将火药爆发的推力集中到弹丸上来。
    “非常好!非常好!”郑云鸣一面称赞着一面轻轻的弹了弹火铳的管壁,清脆悦耳的声音与别家大不相同。
    “此非寻常熟铁,”郑云鸣说道:“这等材质非是第一流的工匠方能打造。”
    “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办法。”一说起兴趣所在,那工匠的口吃立即好了一大半:“炼钢之法,首在用火,锤炼钢材所用的火,以焦炭燃烧为最佳,其次木炭,最下为煤炭。许头领从您郑都统这里学到了制作焦炭的法子,于是在鄂州开了十多座砖窑,专门烧练焦炭。其练出的钢种最纯。欲联精钢之时,先以生铁在锅中融化,然后反复炒制锤炼,将铁中浊气化去,精华留存。再行反复捶打,使其结成块状,然后分割为铁条、铁方,以备使用。”
    他所说的炒钢之法,郑云鸣并不十分了解。实则这种方法是西汉末年以来,中原铁匠用来锻制宝刀名剑而采用的炼钢之法。虽然生产出来的钢铁质地十分精良,整个冶炼过程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个时候南方还有一种比炒钢法更加节省人力且生产出的精钢质地更坚韧的办法,乃是南北朝锻冶名家綦毋怀文所用之灌钢法。四川路、江南西路和福建路的锻冶名家们正在使用这种更高效的炼钢之法来淬炼精钢,但此时的京湖工匠们大多还在采用炒钢法。一直到后来从四川路辗转迁移到京湖安身的铁匠们将灌钢法传授给京湖工匠之后,京湖才逐步改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