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国士 >

第141章

国士-第141章

小说: 国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十四回 荆郊徒留杀人血(3)
    粘合重山已经孤注一掷!他无视忽都虎和抄思的反对,同时集结了抄思乃蛮军一千人。忽都虎的蒙古军一千人,和撤退下来重振旗鼓的汉军一千人,同时组成了三个不同的方阵,然后从左中右三面同时朝着中央车阵发起了攻击!郑云鸣骂了一句:“真是狗急跳墙!”话虽然不雅,但是粘合重山元帅最大的敌人的确已经变成了时间,哪怕多付出一些伤亡,也一定要迫使郑云鸣撤阵败逃。
    吴潜在城头上焦急的看着车阵里一进一退的攻防,心中很是担忧。他很敬佩赵制置使的魄力,若是换了他自己,他是断然不敢让郑云鸣出城作战的。小赵制置使照说官场上的经验不差,应该懂得郑官人在整个临安官场上的位置。这个时候的郑官人,对于整个大宋朝廷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个荆鄂副都统。简单来说,现在是四明人在官场上居于强势的时期,皇帝虽然强硬着不肯认错,但这一次防秋结束之后,势必要重新对临安的政局进行调整。四明人中会有一员重臣强势入主政事堂,四明人中最有可能性的,一定是此刻正在京湖后方督战的督视京湖军马史嵩之,由年富力强且经营京湖多年的史嵩之接替魏了翁担任这个职务是基于实际的需要,但对于皇帝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这次防秋不出大的纰漏,即使被蒙古人掳掠去了许多百姓和财物,史嵩之依然是镇守方面的有功之臣。尽管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但整个政治局面的压力必然推动着史嵩之入主政事堂,而乔行简虽然已经是丞相的储备人选多年,但此刻反四明人的势力弱势且四分五裂,谁也不可能给予沉稳的乔公予真正的支援。皇帝信得过的依然只有一个人,就是蛰居在家的郑清之。
    偏偏在这个微妙时刻,郑清之的二子正在京湖的最前线指挥御敌。这个时候郑相公的嫡子血脉,对身处天平两端的郑、史两位相公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郑云鸣在襄阳城下发光发热,无论对于史相公还是郑相公在政治天平上都同样增加了不轻的砝码,而对全盘政局的变动更是能产生谁也无法预测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郑云鸣在襄阳城下阵亡或者被敌人擒获。对于郑清之是不次于灭门的痛楚,而史相公大概也会背着谋害郑相公亲子的凶手的嫌隙,虽然立下大功而无法顺利升入政事堂。但对于皇帝,无论郑云鸣是活下来成为整个大宋的英雄,还是死在蒙古人手下,似乎都能从中攫取到自己的政治利益。
    但对于暂时还超脱在政争之外的吴潜来说,短短几个月的相处他已经和这位奇思妙想却又谦和风趣的官人产生了友情。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他更加不愿意大宋最有前途的少年将军就这样折损在锋芒乍现的时候。要知道,二十年后,也许三十年后,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在官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而那时候的郑云鸣,也一定成为整个大宋最可以依靠的统帅,至少目前来看,无人可以与他匹敌,那时候他们一文一武就将撑起江南的天空,或者还有那么一丝机会,实现三百年来万千士子的夙愿。光复河朔,直上燕云。单凭他吴潜,他不敢做这个梦,但有郑云鸣在,未必不可能。
    他决不能坐视这样光辉的未来被赵制置使轻易断送,回过头来焦急的说道:“敌军聚集上来了,我们是否应该出城支援郑将军?”
    赵葵从案几上拿起一支令箭,又缓缓的放下,沉声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对于郑云鸣的重要性他了解的比吴潜还清楚。但他更清楚的是现在还不是出击的时刻。现在,还不是敌人体力耗尽士气开始下跌的时刻。这是考校双方统帅的耐心与意志的紧要关头,他只有全心全意的相信郑云鸣,相信在转折点到来的一刻降临之前郑云鸣不会崩溃。如果赌赢了襄阳起码能赢得半个月喘息的时间,如果郑云鸣支撑不住,最起码也要能够保住小官人的一条性命。
    话虽如此,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小赵制置使要冒的风险其实不算小。眼看着蒙古的大队徒步战士从三面一齐围拢向郑云鸣的车阵,中央车阵就好像怒涛中摇摇欲坠的孤岛一般,随时可能被海水一样的敌人所淹没,郑云鸣随时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一刀解决了性命,哪里还还的及从城中派出援军?
    临近黄昏之时,这是一整天战斗中最激烈的时刻。数千蒙古军全部下马,围绕着宋军一个车阵徒步展开围攻,而宋军数千人亦全力坚持,和敌军在车阵内外展开混战。双方都清楚这一天的辛苦和血战,最后的结果如何只看这最后一个时辰的表现。中央车阵的两侧,拒马已经被冲破,铁蒺藜也已经被步兵清扫一空,相邻的车阵不停的发射将军炮和火铳,拼命的用强弩攒射包围在中央车阵周围的蒙古步军们,他们明白,本军的主将现在正是最凶险的时候,若是郑云鸣稍有差池,也许过不多久,整个土龙和振武军都将会不复存在。在远端的两个车阵甚至打开了车仗连环,步兵们举着盾呐喊着朝中央车阵奔来救援,但是很快就被散布在四周的蒙古骑兵们用一次次凶悍的突击所阻止。
    郑云鸣浑然不顾自己就在敌军包围中,推开上前阻拦的背嵬亲兵,纵身跳上令旗车,对传令兵喝道:“糊涂,叫他们不要这样白白把性命送在野外,照顾好自己就行了!”眼看着一个又一个自己的兵卒被猛冲而来的蒙古骑兵刀砍枪刺,跌倒在战尘中,郑云鸣叫苦不迭。他也知道这些士兵宁可冒着在野战中被敌军践踏的风险也要前来增援,是对他的无比忠诚。但这样将自身暴露在骑兵的突击下是最愚蠢不过的行径。即使郑云鸣现在就处于危险中,他依然不会允许违背兵法的做法。
    传令兵大力挥舞着令旗,传递着一个简单的讯号,不要增援,坚守自己的本阵。可是素来纪律严明,视上级的命令如天道一般遵行不二的荆鄂副都统的士兵却拼着性命将副都统的命令置于一旁,只是不断的朝着副都统的方向冲过来,期望能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主将的安全。
    郑云鸣焦躁的敲打着令旗车的栏杆,怒喝道:“这样愚蠢的忠心护主有什么用!我们要和鞑子打十年二十年,不是只打今天,这样白白送死的做法,就算保得了我一人的性命,又有何用。。。。。。”
    他高亢的声音突然像被掐断了一样,整个人突然朝后一仰,翻倒在了令旗车上。
    这个突然的变故让整个战场突然安静了一瞬间,一名蒙古将领站在左侧的偏厢车上欢呼一声,高高的举起了手中的大弓。
    陆循之咬牙切齿的呼喝了一声,他的目力极好,认得这是那个手举着绿色旗帜走在第二波进攻的胡人步兵最前列那个将官。虽然看不清面目,但他满身华丽的瘊子甲依然动作矫健的姿态,给陆循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混战中陆循之也来不及分辨他确切的位置,不料想他却在乱军中悄悄绕到大阵左翼一个合适的位置,依托偏厢车抢占了制高点,从这里突然放出一支冷箭,将郑云鸣射倒。
    陆循之几个箭步冲上了令旗车,分开高声呼叫着聚拢过来的背嵬将士们,将郑云鸣抱在怀中,口中不住的喝道:“郑叔谋!郑叔谋!”他的激动的有些颤抖的声音就如同投入湖水中的石子,很快将惊惶和不安的气氛在土龙军中散播开来,而另一方面,蒙古军中掀起一阵阵欢呼喝彩声,这一箭的成功,宣告了蒙古人在战局中占据绝对优势。接下来的不过是对宋军的随意草割而已。
    陆循之还在一遍遍的呼唤着郑云鸣,但铁灰色的面廉下的双目依旧紧紧的闭着,突然一只手悄悄抓住了他的袍袖。
    “低声!”陆夫子的耳中突然又响起了熟悉的声音,眼见着郑云鸣依旧闭着双眼,慢慢的伸出手来探入右侧的腋下,用力一拔,拔出一支驼骨箭来。这一箭真是万分凶险,刚刚擦着郑云鸣的右肋,卡在了细甲和鳞甲的甲片间,若不是他内衬细甲,这一箭定然会击中肋下了。
    他缓缓的睁开了眼睛,用一种俏皮的口气说道:“有这样的好运气,若是再不得胜,岂不是对不住老天保佑了?”
    他翻身而起,对身边泪痕还未干的任雄威拍了拍背脊,喝道:“刚刚哪个鸟人给我一箭的,给我原数奉还!”
    任雄威欣喜的满口应承,从同伴手中夺过一张弓来,张弓搭箭,朝着还在洋洋自得的挥动着大弓炫耀的那回鹘青年将官啪的一箭射去,正中那人的盔缨,那人猛吃一惊,慌忙从偏厢车上跳下,让几名亲随举起盾牌掩护。

第五十四回 荆郊徒留杀人血(4)
    第五十四回荆郊徒留杀人血(4)
    “让你原数奉还,你还真的也射歪一点点啊。”郑云鸣笑着微微摇了摇头,扭头对陆循之大声喝道:“陆翁,军旗给我!”
    陆循之有力的应承,几步赶下车来,从一名旗手手中接过朱红色的大旗,仰面递给车上的郑云鸣。
    郑云鸣擎旗在手,高声喝道:“今日但有战死的土龙军,没有逃走的土龙军!我在此地!有敢在我后者皆斩!前进!”
    突然复活的主帅将原本摇摇欲坠的宋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而蒙古军的气势则为之一沮。正在局面扭转的这个关键当口,襄阳城突然满城号角齐鸣。襄阳的西门缓缓的打开,数千名全副武装的骑兵夹着长枪蜂拥而出。不待列阵,径直朝着前方车阵的方向发起了冲锋。
    单以战术本身来论,赵葵不愧是能够和孟珙齐名的南朝一流名将。这个时候才出城增援已经在城外苦战多时的郑云鸣绝对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一方面经过鏖战城外无论是宋军一方还是蒙古军一方的体力都已经见了底。尤其是蒙古人没有料到郑云鸣的车阵如此坚固,反复冲击了多时也没有让其崩溃。这本身就是攻宋以来罕见的事情,毋宁说是郑云鸣部队的顽强与坚韧为赵葵的适时出击赢得了机会。另一方面,黄昏的辉光已经越来越黯淡,蒙古人即便在此时对出城的援军发动大规模突袭,时间也不够用了。
    而赵制置使在用兵上比乃兄乃父都要果断的多,如果是赵范在,是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将襄阳城中的骑兵一股脑的派遣作为先锋出战的。要知道这些骑兵是宋军在襄阳仅有的一点机动力可以媲美蒙古人的力量了。何况宋军并没有大规模使用骑兵的习惯。但赵葵懂得如何在最合适的时间里将他们投入战斗,果然当战场上罕见的宋军骑兵突然出现在蒙古骑兵面前时。这些鏖战甚久的蒙古骑兵并没有选择过多接触,而是选择了退避。对于激战之后兵困马乏的骑兵来说选择避战远遁是很合理的战术策略。
    但他们不懂得互相配合的道理。郑云鸣手握着军旗站在令旗车上,身边是严密护卫的背嵬军们,眼望着宋军骑兵冲入来不及退走的蒙古步兵群中。这真是绝大的讽刺,一个月前,不,十天之前让他预测两军交战的情景,郑云鸣也只会按部就班的猜想到自己的步兵和偏厢车在面对着敌军一**攻势之后终于让敌人的骑兵无可奈何的退兵而去。绝不会想到会是敌军步兵久战之余被赵葵派出的骑兵突袭而陷入被动。
    人道南人多机巧,在这种小格局的交战中赵葵精心设计的战术确实要盖过了粘合重山鲁莽而冲动的决策。郑云鸣看着第五十四回荆郊徒留杀人血(4)
    朝后方奔逃的蒙古步兵一个个从背后被宋军骑兵的马刀砍倒,这原本应该无数次出现在蒙古军取得压倒性胜利时的场景,没想到却以完全相反的景象出现在了今日。他看见卢庆春带着一小队土龙军和振武军混合的步兵正在前方斗的兴起,吩咐任雄威说道:“叫卢庆春不要再跟这些小虾米多费时间!集结起骑兵队来,加入进咱们的骑兵里去找一些大鱼来抓!”
    宋军骑兵掩杀着落荒而逃的步卒们,追赶出二里有余。檀溪附近的蒙古骑兵数千人这时候分成数路,也开始发起有力的反击,掩护溃败下来的本军步兵们。在昏暗的光线下双方交锋了几个回合,但很快就看不清楚敌我的方位,只得各自鸣金收兵。
    真是聪明的时机把握,如果再给蒙古骑兵多一点时间,哪怕只有半个时辰,这些凶悍勇猛的铁骑也能将出击的宋军骑兵击破并且趁势对赵葵步军重新发起冲击,也许还有转败为胜的良机。宋人的这一次大举出击,就以罕有的双方骑兵的不分胜负作为结局。
    在后世的宋军战史中本日的交战被称作第一次襄阳保卫战的初次外围接触战。在京湖制置使司上呈枢密院的捷报中,认为此次出击已经完美的达成了目标,蒙古人设置在襄阳附近的数百丈木制栅栏、挖掘的壕沟、堆起的土墙,都被完全荡平。城西南方向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