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第二帝国 >

第138章

重生之第二帝国-第138章

小说: 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尼古拉二世一拍大腿式的临时起意,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深刻原因。

1870年,霍亨索伦领导下的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久经战火淬炼的锋锐无匹的利剑瞬间捅翻了高卢公鸡,生擒法皇拿破仑三世,开启了德意志邦国分裂千年后重新统一的崭新纪元。这场战争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冠绝欧陆的中欧帝国的建立,更赋予了6000万德意志人战胜法国的强烈信心。随着这些年德国的经济工业以奔雷急电之势摩云疯长,德国战略家们更是对法国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一旦战争再度爆发。德国定然能像当年一样轻松横扫法国。一举登临欧洲霸主的荣耀绝颠。想想也是。当年普鲁士不过一邦之地,尚能把极盛时期的法兰西第二帝国轰然掀覆;现在统一后的德意志比当年有了改天换地般的飞跃革新,综合国力更是对法国呈现绝对碾压的态势,此番再度面对这个老对手,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除此之外,法俄联盟的另一方俄国的难以战胜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俄国拥有广无穷尽的回旋余地,他们只需不断后撤,便可让德国军队陷入一个漫无止境的战役。最终像当年拿破仑一样面临失败之局。更何况俄国由于领土广袤、人口众多,其作为庞然大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拿破仑东征的覆灭犹然历历在目,容不得施利芬不谨慎考虑。“在两面的战争中,整个德国必须扑在一个敌人身上,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身上,而这个敌人只能是法国。”法国和德国一样,只需2周时间就能完成动员,在第15天就能发动大的攻势,而这相比于铁道窳陋的俄国而言无异于要快太多了。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施利芬把目光锁定在了法国身上,意图通过一场1870年普法战争式的胜利来彻底解决来自于西线的威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未来的战争中应该在东线采取对俄国的防御态势,在西线应当全力进攻法国,德国在东西线所投入的陆军比例大致为1比8。在德国全力西向之际,由德军一部和奥匈主力先抵挡毛子一会儿,等到德国收拾完法国之后,再通过铁路快速调转兵锋,迎击正在缓慢调动集结的东方顽敌。

施利芬的算计异常精细:俄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整个欧洲都为之战栗的庞大军队,然而他们的动员速度却极为迟缓:一个被征召的俄国士兵前往前线的运输里程是700英里,是德国的4倍,而当时俄国在欧洲部分的铁路密度仅为德国的十分之一。凭借这种速度,俄国在东线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将极为迟缓,以德国一部和奥匈帝国的全部兵力作为屏障,足以在东线支撑2个月以上。而到那时,西线战端早已结束,德国陆军正通过国内四通八达的密集铁路线以山呼海啸般的速度调往东线,俄国将没有任何便宜可占。德俄两国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仇恨,双方皇室之间更是有着数百年的姻亲血脉;只要法国倒下,而德国主力已经迅速回防,那么俄国便不会再顽固地与德国为敌,从而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东线战局。

然而法国人不会傻傻的等着德国人将他们团灭。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元气大伤的法国人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虞,在临近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德法边界线上修建了一条极其坚固的筑垒防线,从南端的瑞士一直延伸到北边的卢森堡。这条一战前期的“马其诺防线”迎面抵挡在德国进攻法国的道路上,成为覆灭法国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受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以侧翼进攻歼灭罗马军团启发的施利芬,决定将西线的兵力大概以1比7的比例分作左右两翼。在计划对法国人发动攻势的72个师当中,有9个师被部署在洛林与法国要塞对峙,10个师放在凡尔登正面作为“两翼间的枢纽”,而剩下的53个师将全部部署在沿英吉利海峡迂回的右翼。一旦战争的电钮按下,这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庞大集群将借道荷兰和比利时,如同一把劈山裂地的锋锐血镰横扫法国北部,兵锋直至巴黎。

施利芬认为,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对于法国而言是奇耻大辱,因此法国一定会在开战之时集结大量兵力,对这两个在普法战争中并入德国的省份发动猛烈的攻势,一举收复失地以求血洗当年的耻辱。如此一来,本就弱于德国的法国陆军在北部边境的力量就会更加不足,面对德军强大的右翼兵力将毫无还手之力;德军在歼灭这些法军之后,一部进军巴黎、其余主力折返南下,会同留守洛林和凡尔登正面的19个师将南线的法军再来一次1870年式的色当合围。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德军在40天内就能够攻占巴黎并聚歼法军主力,赢得对法战争的胜利。

如此便可大功告成!

“截止到去年为止,我德意志帝国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6000万,其中将近五分之一都是适龄的青壮;如果能在和平时期便实施行之有效的训练动员,那么我们在战争伊始便能拥有超过170万人的军队,军容空前强大。而反观法国,他们全国的老弱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3800万,可动员的兵力数量远远低于我德意志;只要我们能将绝对主力集结于西线,那么法国将不可能抵挡得住我们的攻击,更不用说他们十之八九都会将主力放在南线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失地,北翼力量严重空虚了!”施利芬把手中的指挥棒往地图上一点,话语中满是尽在掌握之中的强烈自信,“这一回,我们要给法国公鸡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放血,让他们从准一流强国的位置上掉落到三流的境地,永远都不能对我德意志造成威胁。陛下您不是一直有去巴黎的心愿么?忠诚勇武的普鲁士军人会将它一举拿下,而后完整的呈递在您的面前!”

看着地图上那一根根代表德军进攻方向的粗黑箭头,威廉灰色的眼眸里精光闪烁,一张脸上渐渐露出兴奋激动的神色;过了半晌,他突然用右拳往墙壁上重重一捶,大声道:“好方略啊!由110万大军所组成的右翼战役集群在英吉利海峡奔腾席卷,风卷残云,足以一举战胜正面之敌,即便是法国人倾尽全部兵力也未必能够抵挡!我的伯爵,总参谋部已经制定好了详细的方略了么?”

施利芬微微一笑,道:“陛下敬请放心。这个计划倾注了我整整13年的心血,绝不会会让它因为细节上的疏漏而流产的。虽然现在这仅仅只是一个大体的设想,并没有做出详尽的实施方略,然而主干已得,何患枝节?只要再有5年时间,凭借着德意志参谋军官们的谋划策略,一定能够将它打造成为完美绝伦的艺术品,它的实施将完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对于这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总参谋部也会去悉心准备并拟定措施,以保证面对任何突发性的不测都能应付裕加。克劳塞维茨关于军事计划必须留下余地的前言告诫,总参谋部是不会忘记的。”

“还需要5年时间来对计划进行完善?”威廉眉头一皱,脸上流露出了一丝不解的神色。在威廉看来,目前俄国正在远东和日本交战,国内革命迭起,动荡不安,根本无力顾及欧洲的变故;如果能趁现在就对法国发动攻势,那么俄国将有很大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选择不履行法俄协约中所规定的内容,对德奥两国向法国宣战持中立态度。只要俄国不加入战端,德国就能够全力西向,以极大把握一劳永逸的解决来自于西线的威胁。而如果此时不出兵,迁延日久,那么无异于是坐失良机,平白给了俄国履行法俄联合防御条款的外在机遇!

第200章沙滩上的摩天楼(下)

施利芬似是看出了威廉所想,随即解释道:“陛下,如果仅仅是制定作战计划的话,那么总参谋部一个月内就可以拿出一套覆灭法国的方案;然而重要的不只是战术的制定,更多的是为战争而进行的其他事宜。目前帝国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做好打一场战争的准备:别的不说,光是在现有基础上再训练出120万素质能与正规军相比肩的预备役人员,便是一件极其繁重且花时间的事情。一支服从命令、战术精湛的军队不是几个月一两年就能够训练得出来的,需要进行持续反复的磨合才行。而要做到这一步,保守估计也需要3年以上时间。”

“在训练军队的同时,我们还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包括储备各种军用物资、为动员扩充后的军队生产战争所需的弹药武器等等。毕竟我德意志的常备陆军总人数只有54万,而战争爆发后的总兵力将是这个数量的3倍以上,我们必须保证仓库里的储备足以能让预备役人员一瞬间实现全副武装。除此之外,我们也还需要完善国内的铁路,以求在战争时期能有更多的军列开到指定的前线。”施利芬没有说太多,而只是草草的提了几个较为重要的关键点,“因此,虽然现在是我们发动战争的最好时机,然而德意志现在却并没有对法国的必胜把握。我们还需要等待,等到作战计划、主观意识和客观物质准备完毕之后再对法开战。”

经过片刻的沉默,威廉缓缓从施利芬所规划中的蓝图清醒过来,沉声道:“我的伯爵。这个计划的实施需要同时借到比利时全境和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盲肠。而这两个国家很难同意德意志军队通过他们的国境。尤其是比利时。他的中立地位是在1839年由欧洲五大强国所共同保证过的;如果德意志军队借到比利时,则无异于是直接侵犯了他的中立地位。要知道,我那位可恨之极的爱德华舅舅本来就是亡我德意志之心不死,他那颗肥猪一样的蠢笨脑袋里对我所拥有的力量抱有发自内心的恐惧;德意志侵犯比利时中立的行为将这很容易遭致这个可恶的老阿尔比翁的强烈反应,甚至教唆整个英国卷入到我们对法国的战争中去。而如果比利时坚持抵抗,而英国又因此卷入战端的话,情况可就对我们相当不妙了。”

听得威廉竟然能说出这番话语,清英眼中流露出惊讶的神色。随即了然。历史上,威廉其实是知道德军借道比利时的行径会引发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不过一直是自欺欺人的不愿意相信;而在这一位面,经过清英之前对于局势的直接挑明,他的意识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清英正自为威廉的变化而感到欣慰,却见施利芬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单边眼镜,嘿然道:“在这份计划中,我将用34个师通过比利时,而比利时总共才多少兵力?最多也就6个师而已!如果他们胆敢做出抵抗的话,我们不介意顺手将他们一同消灭。更何况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是出了名的贪婪懦弱。他不可能下令让他的军队和国家投入到一场注定会被毁灭的战斗中去。至于英国参战的可能,我也已经考虑到了。不过这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情。等到英国人准备把陆军运过英吉利海峡登陆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法国人给彻底击败;到那个时候,英国人又有什么能够和我们继续战斗下去的理由和能力?英国人的海军无法上岸,那支被布尔人揍得鼻青脸肿的陆军更是流传世界的笑柄,他们对我们造成的麻烦只怕还不如比利时人的那绵羊的梦呓。只要我们能快速击败法国,那么俄国和潜在敌人英国就都失去了击败我们的机会,只能和我们坐在谈判桌前。而接下来就是外交官们要去做的事情了。”

威廉长出了一口气,没有多言,算是默认了施利芬的论点。清英看在眼里,脸上露出了一丝凝重的神情。

对于施利芬入侵比利时的设想,清英其实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尽管历史上英国在一战中对德国宣战的理由不是基于1907年形成的三国协约,而是由于德国右翼力量侵入比利时国境,破坏了之前欧洲五大强国反复重申的比利时的永远中立地位,然而这不过是此前早就磨刀霍霍的英国向德国亮出兵器的一个最直接的借口罢了。对于德国这个能够颠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并且正在这么做的新兴势力,英国早就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直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即便是德国严守比利时的中立而不采取断然行动,英国也同样会以其他的名义对德国发动战争,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除此之外,从军事需要的角度而言,由侧翼通过比利时、绕过法国在德法边界线上修筑的坚固工事防线也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一旦欧洲大战开启,比利时的永久中立就成了一纸空言,谁也无法保证这个中欧小国不会在英法的利诱之下倒向德国的对立面。对于身处要害咽喉部位而又的摇摆不定的小国势力,必须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手段以消除隐患,二战中英德双方都不约而同的对挪威采取断然军事行动,便是基于这个缘故。施利芬的计划其实堪称完美:运用阿尔萨斯和洛林作为诱饵,引诱法军主力向南部集结;而后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