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神医 >

第231章

大宋神医-第231章

小说: 大宋神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成小老头,直接抹杀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很残忍的教育。
  没有人权啊!赵磊跟随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之后,看着小老头一样成熟稳重的皇子感叹的想到。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甘龄惯例的拉长声音高喝说道。
  “臣有本!官家八岁为太子镇我大宋国运,大宋方有二十年平安,今皇子年以十岁,又有刺驾之事发生,为大宋江山社稷计,臣请立皇子为太子。”三司使叶清臣第一个从百官群中走出,对官家赵祯朗声说道。
  皇仪殿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明白,既然皇子已经出现在大殿之上,而官家最忠诚的臣子叶清臣也开口了,说明立太子的事情已经定下不能反对了,再说立太子对大宋社稷也有好处,比如刺驾之夜赵祯被刺身亡,皇子也能顺利登记,如果没有太子的名分在,一旦皇帝意外身外,朝廷恐怕就会乱作一团。内斗不可避免,所以朝廷百官基本上同意皇子为太子地事情。
  “臣同意叶大人的提议。”早有准备的王素马上站出来支持叶清臣说道。
  “臣复议!”宰相杜衍、枢密使宋痒等人纷纷站出来支持叶清臣。
  将门代表王德用虽然有心反对。但文人担纲的朝廷内部根本没有将门发言的权利,所以皇子立为太子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既然各位爱卿都同意了,那么下午就祭奠太庙,宣告天下吧!”官家赵祯满意笑着说道。
  立太子在大宋可不是一件小事,诏告天下,祭奠太庙都是必须的程序,所以没有人反对,然而官家赵祯接下来的动作,却让一些人心中开始琢磨起来。
  “诏吧!”官家赵祯对身边的内侍甘龄淡然说道。
  甘龄听到官家赵祯的话。微微躬身之后,拿出一份圣旨,朗声念了起来:“奉天承运、皇上诏曰,着宰相杜衍、王素。参知政事王贻永、郑戬,枢密使宋痒,三司使叶清臣、国资院使赵磊七人为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钦此!”
  甘龄地圣旨一念,整个皇仪殿“轰”一声乱了起来,殿中文武百官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要知道大宋太子太傅一职一向都是单人担任,从来没有同时任命两个的时候,而现在官家赵祯同时任命七个太子太傅,而且都是朝廷三品重臣,这其中蕴涵地东西值得让人三思了。
  “三石!怎么官家同时任命七个太子太傅,这件事情你知道吗?”一身荣贵紫色官袍的宰相王素,脸色有些发怔的对身边的赵磊低声问道。
  赵磊当然明白王素的问这件事情是否提前知道,然而赵磊也仅是知道他要任职太子太傅,也没有想到太子太傅这么不值钱了,一任命就是七个,东西一多价值肯定缩水,所以赵磊有些不满的低声回答说道:“不知道,如果知道,我才不干这个太子太傅呢!”
  赵磊的不满绝对有道理,太子太傅是个
  位,荣耀不说,那可是未来仕途的基础,大宋开国以太傅,全部都做到宰相那个位置,没有一个例外,太子太傅本来就是太子的近人,太子登基后就是皇上的近人,这种亲近地关系是仕途的保证,如今这份保证被分为七分,难免有人为了太子的信任而钩心斗角,本来官场上钩心斗角已经很烦了,如果在教育太子问题上还要钩心斗角,这生活未免太阴暗一些了。
  —
  “官家这番作为可谓用心良苦,看来官家对十几年前的事情是刻骨铭心啊!否则不会一下子任命七个太子太傅,而且都是朝廷重臣,朝廷重臣都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就算官家有了意外,也不怕后宫有人出来干政了。”王素对帝王心术有所了解,猜到官家赵祯心中地顾虑,沉吟后对赵磊低声说道。
  “官家这一招还真是出人意料,不过这样一来,朝廷几大重臣之间,就会出现纠纷和摩擦了。”赵磊苦笑对王素说道。
  “这恐怕也在官家预料之中,吕夷简下台之后,朝廷太平静了,如果朝廷上下没有一点动静,官家反而不放心了,官家需要的是平衡,但平衡不等于团结,一旦百官团结到一起,影响就太可怕了,官家心里也担心啊!”王素官场经验可不是赵磊这个半路出家的人能比,低声对赵磊解释说道。
  王素地话音未落,百官之中已经开始有人反对官家赵祯的圣旨。
  “启禀官家,臣以为七位太子太傅没有先例,而且和向学之心不符,请官家收回成命。”低沉的声音在皇仪殿上响起。
  赵磊转头看去,却是刚刚提拔起来的侍御使包拯,而整个朝廷,敢让官家赵祯收回已经写成圣旨的命令之人,也只有那几个一根筋的愣头青,而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包黑子!”官家赵祯小声的嘀咕一声,有些恼怒的看着一脸坚持的包拯。
  说起包拯,官家赵祯是又恨又爱,恨的是这个包黑子铁面无私,谁的面子都不卖,就是官家赵祯的面子也是白搭,年前宗室子弟杀人撞在包拯手里,尽管官家赵祯下旨大赦,却被包拯无视发配到吕宋看大海去了;爱的也是包黑子铁面无私,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交到包拯的手里,肯定十拿九稳,再多的阻挠也不能挡住包拯那颗执着的心,不愧是朝廷铁面包御使。
  看着包拯开口反驳,官家无奈对宋痒使了个眼色,让宋痒跳出来和包拯争论。
  “所谓术业有专攻,叶大人精于算术、赵大人医术一绝、王大人明经惊艳、杜大人策论非凡,几位大人侧重不同,都是业内楚翘,共同教育太子,方能让太子学得真知,包大人岂能以没有先例为由破坏太子求学之心呢!”宋痒不愧状元出身,一番话说得不紧不慢,却让包拯不好回答。
  宋痒将包拯堵回去之后,杜衍和王素纷纷支持七太傅的事情,眼见朝廷三品官个个支持,而七太傅和其他官员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除了包拯,再没人反对,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立太子和太子太傅的事情定下之后,官家赵祯开始向包拯询问刺驾之事,得知毫无进展的官家赵祯火冒三丈大骂一通之后直接走人了,而这场庆历三年的第一次朝会,就这么结束了,从始至终,太子都稳重的坐在龙椅旁边,若有所思的看着大殿上发生的事情。
  赵磊的目光,一直巡视在太子的身上,一个九岁半的孩子,恐怕还不明白权利是什么东西吧!虽然身居皇宫,然而大宋的皇宫和唐时皇宫有着很大的不同,唐时的皇宫就是阴谋和造反的代名词,而大宋皇宫的环境比较清明,皇子又是官家赵祯唯一的儿子,这种情况下,皇子从出生到现在,得到的都是溺爱和恭维,没有阴谋相伴的生活使得他依然单纯,然而当了太子,有资格立足朝堂的皇子,将面临人生最大的转折,单纯的生活将一去不回,朝堂的政治纷争将波及年仅九岁的太子,年幼的太子,能够承受居然而来的转变吗!
  赵磊拭目以待,看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大宋太子,是否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
  第十三卷 十年改变
  第十二章 地理
  月初十,天空飘扬着晶莹的雪花,寒冬的汴京笼罩在里。
  皇城禁中,赵磊冒着风雪正朝太子寝宫的方向走去,他昨天才从西辅返回汴京,这么急着赶回汴京,只是因为身为太子的太傅,要承担教育的责任。
  初四一场大朝,官家赵祯唯一的儿子赵成为大宋太子,而太子太傅则一下子立了七个,初四下午祭奠太庙之后,皇子正式入住东宫成为太子,而太子太傅杜衍也开始行使太傅责任,在初四晚上教了皇子一篇论语,之后几天,宰相王素,参知政事王贻永、郑戬,三司使叶清臣、枢密使宋痒每人一天轮流教授太子的功课,而初十这一天,终于轮到赵磊教授太子了。
  这几天北风怒吼,寒雪飞扬,冒着风雪返回汴京的赵磊,心中一直在思索能教给大宋未来的皇帝,如今的太子赵什么样的知识。
  赵磊所学很杂,什么都懂一点,然而什么都不精通,上辈子的他根本不是什么好学生,打架斗殴到是一把好手,否则也不会考不上大学去当兵了,医术上那点知识,全靠家庭的熏陶,高二就去当兵的他,能够教授给北宋太子的知识,实在不多。
  教什么呢!数学!还是算了,上辈子数学考试从来都是在及格线上挣扎,如今都过去十几年了,很多知识都被时间抹去了,再说大宋的数学发展已经在封建社会的颠峰,《九章算术》里面好多内容都搞不明白,这门学科还是让叶清臣去教吧!赵磊走在去东宫的路上,有些为难的想到。
  语文!说起来有些丢脸。大宋地很多繁体书籍赵磊都读不下来,况且北宋一堆的文学宗师,关公面前舞大刀的事情赵磊可不会干。
  如果教太子英语,会不会有些可笑,大宋第二领导人,未来的大宋皇帝,学英语有什么用,估计一辈子都用不上。
  物理、化学!可以教一点,但赵磊会的也不多,能交给太子的就更少。
  想来想去。北宋人掌握的知识不比赵磊少多少,唯一欠缺的是千年历史的沉淀以及一些尖端科技,然而那些尖端科技比如电脑、导弹之类的,赵磊也没有办法搞出来,而千年历史地沉淀赵磊又不能教给太子,苦恼啊!
  当赵磊看到东宫大门的时候,苦思许久的他终于下定决心,先将地球的地理知识教授给太子,毕竟地理是千年里唯一没有太大变动的知识。
  ………………………………
  “臣赵磊见过太子殿下!”东宫书房之中,赵磊恭敬对少年老成的大宋太子施礼说道。
  “太傅免礼!”过了年已经算是十岁的太子。坐在书房中很稳重的对赵磊回答说道。
  东宫书房之中,除了赵磊和太子之外。还有一位伺候太子的内侍以及一位太子起居注。
  起居注是大宋朝廷编制中的正七品官员,分皇帝起居注和太子起居注两个职位,主要负责记录皇帝和太子地一言一行。
  赵磊和太子寒暄过后,开始了教授太子的第一堂课。
  “不知太傅何以教我?”太子看着赵磊空手而来,没有带任何书籍,十分好奇地对赵磊问道。
  “知天文而明气运,通地理而晓家国,今日臣将教授殿下大宋乃至整个天下的地理。”赵磊对太子朗声说道。
  赵磊说完之后,太子很聪明的从书房主位走了下来,随着赵磊走到旁边的教授席位。两人对面而座,中间是两张低矮的书案,书案上文房四宝整齐排列。
  看着太子身边的内侍已经开始研墨,赵磊含笑对太子问道:“殿下可知我大宋共有几路?”
  赵磊的问题让太子有些迷茫。太子虽然是大宋的太子,知道大宋就是他们赵家的,但赵家究竟有多少家底。太子还真不太清楚,虽然太子也知道大宋几路的名称,但具体有多少路,就不是十岁地太子能明白的了。
  “殿下知道多少路?”赵磊再次对太子问道。
  “我知道汴京附近有京西两路和京东两路,还有永兴军路,是和西夏战斗的战场,还知道吕宋路,是大宋刚刚打下的疆土,其他地就不知道了。”十岁的太子,听到赵磊的问题,开始掰着手指头回答说道。
  “好!殿下知道大宋六路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臣给殿下仔细说说大宋各路!”赵磊笑着夸奖太子说道。
  听到赵磊地夸奖,太子明显很兴奋的抓起毛笔,等待着赵磊的教诲。
  “大宋北方有五路,秦凤路西接吐藩,北连西夏,治所凤翔府,下辖西宁、兰州、秦州、岷州、熙州五州之地。
  永兴军路北连西夏,治所延安府,下辖庆州、渭州、麟州、府州、丰州五州之地。
  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这三路之地都北连辽国,是抗辽前线,其治所分别是太原府、真定府和大名府。
  北五路是我大宋战火纷飞的前线,驻扎禁军二十多万,边军十几万,是
  最重要的五个防御道。”赵磊说道这里,看着认真,含笑点点头,端起手边的茶水泯了一口。
  “如果说北五路是我大宋最重要的军事重地,那么京四路就是我大宋最重要的政治重地,京四路分别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这四路的治所分别是开封府、应天府、颍昌府和京兆府。
  京四路驻扎禁军十六卫,有四十万兵马分布各路,加上我大宋都城汴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三路是我大宋实力最薄弱的三个路府,利州路土地贫瘠,出产不多,全靠成都府路接济。治所兴元府,人口大约两百万,人少地贫,实力薄弱;而成都府虽然富有,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自给自足外可以支援利州路,别的就没有什么希望了,而广南西路,地大物贫。山道崎岖,人烟稀少,是犯官发配之地,这三路可谓大宋最薄弱的路府。
  大宋各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