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神医 >

第122章

大宋神医-第122章

小说: 大宋神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叔兄也想要报纸衙门?”赵磊好奇的问道,他不明白欧阳修为什么想要报纸衙门,报纸衙门归于新军后勤衙门,然后推出广告之后肯定会赚大钱,但是欧阳修又岂是见钱眼开之辈。
  欧阳修咬牙切齿的从怀中逃出一张汴京新闻报,递给赵磊说道:“看看!这是今天地报纸,柳永那个浪荡家伙居然占了三四版大半的版面,我欧阳永叔的名字只在报纸上出现过一次!”
  赵磊好笑地接过汴京新闻报,果然在报纸的三四版看到柳永的新词、柳永的新闻、柳永在***场的影踪,三四版几乎五分之一的版面,都在分析柳永的词和柳永的人,而欧阳修的名字,只在报纸上地偏僻角落出现过一次。
  赵磊终于明白欧阳修为什么死活要去新军,而且打报纸衙门的主意,要知道汴京新闻报是整个大宋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天数百万报纸,几乎覆盖整个大宋各州,每天都会船队和驿卒带着刚刚出现的报纸前往各个州县,为他们带去最新的汴京消息。
  而报纸衙门,不但管理着大宋所有州县出现的报纸,而且报纸衙门员外郎这个四品官职,还是汴京新闻报的主编,汴京新闻报每天上百篇文章的登录,都要通过报纸衙门员外郎,如果欧阳修掌控报纸衙门,当然可以让柳永彻底消失在报纸上面,并且可以通过报纸衙门的权位,让其他报纸也不能刊登关于柳永地消息。这就是所谓的北宋封杀了。
  “永叔兄难道还在乎这种虚名,柳永再出风头,也不过民间艺人,不足挂齿啊!”赵磊根本想不通欧阳修为什么和柳永处处针尖对麦芒,两人之间仿佛深仇大恨一样,随即疑惑问道。
  “不是虚名的问题。报纸有教化万民的责任,让柳永这种浪荡之辈长占版面,难道要大宋百姓都学柳永流连***场吗!”欧阳修听到柳永的名字,就咬牙切齿的说道。
  天生地对头!这是赵磊对欧阳修和柳永两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在他看来报纸不过是一种宣传和娱乐的东西,不必太过较真,柳永是放荡不羁,但是正是他这种性格,才成为大宋唯一的超级明星,封杀柳永估计会影响报纸的销量。
  想到这里。赵磊马上将想到的事情告诉欧阳修。
  “放心!我有分寸,我一定不会封杀柳永,而是打压而已!”欧阳修摆手对赵磊说道。
  “好!如果叶清臣将报纸衙门还有汴京新闻报交给新军后勤衙门,我一定禀明官家让永叔兄任职报纸衙门员外郎!”赵磊点头答应了欧阳修的请求。
  看到终于说动赵磊,想想以后可以掌控报纸衙门还有汴京新闻报。欧阳修心中冷好,决定给柳永一个好好的教训。
  ……
  赵磊打着呵欠坐在贡院一间书房之中,屋外烈阳高悬,屋内却寒冰四处,整个书房十分清爽。同样身为考官的欧阳修正坐在赵磊的对面,悠闲地吃着冰镇瓜果。
  “还是新军待遇好啊!看看这些寒冰,是那家富豪家里的藏冰啊!新军刚刚建设。肯定没有这个,皇城冰库不会把这些东西拨给新军,肯定是三石你从那个冤大头那里剥削来得吧!”欧阳修无耻的享用着书房中的冰凉和瓜果,还嘴里絮絮叨叨的指责赵磊说道。
  “有地吃,有的享受,你还乱说什么,没有看到其他书房热火朝天,看我们的眼色都红了,小心他们弹劾我们!”赵磊看着眯着眼睛享受生活的欧阳修。没好气的说道。
  “真怀念当年挥汗如雨大考地日子啊!当年的我是多么的单纯啊!没有想到在官场呆了短短几年,居然变得如此贪图享乐了。”欧阳修看看窗外炎炎烈日,还有迎着烈日在贡院中挥汗泼墨地六百士子,感叹的说道。
  “真是奇怪,朝廷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时候大考,春秋两季不是更好的时机?他们就不怕那些士子中暑!”赵磊想想外面的高温,有些恐惧的说道。
  “怕什么!没有看到贡院都是老房子,清凉啊!每个考区都有大批的茂密树木,都是从别处移植过来,专门为士子准备的,还有大批的凉茶,不会有人中暑,将省试放在酷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夏季衣服单薄,不好夹带作弊啊!”欧阳修要一口手中瓜果,含含糊糊地对赵磊说道。
  “今天考的什么策论,又忘了?”赵磊想着今天得到的考试题目,想了一会居然没有想起来,疑惑对旁边的欧阳修问道。
  “政见!”欧阳修悠闲的坐在一边,随意的回答说道。
  政见!这个题目好,范围够大,随便一个士子肯定有他们独特的政见,再从这些政见中发现他们的政治倾向,然后选择是不是值得重用!靠!这个题目简直太妙了,谁那么聪明想出这个题目啊!赵磊听到政见这两个字,马上恼怒的想到,因为他知道,这两个字不但代表着绝妙,而且代表着审阅的时候,必须一字一句全部看仔细了,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乱子了,而赵磊,现在最讨厌的,就是一字一句的批阅那些士子的繁体考卷了。
  希望明天的策论复杂一点,如果还是这么考,这几天又要失眠了!赵磊想起政见这个策论题目之后,心中郁闷的想到。
  (正在愁,北宋还有那位年龄适合的大腕能够参加科举并成为赵磊第一个门生!找来找去,不是年龄太大,就是年龄太小,那个合适呢???)
  第七卷 官场风云
  第九章 治水患,两相再相争
  大考的第二天,天气依然酷热如火炉,如果不是贡院的树木挡住热辣辣的阳光,赵磊甚至会怀疑贡院会直接被晒的着火。
  依然是赵磊的那间书房,依然清凉,欧阳修依然蹭在这里悠闲的批阅着省试士子昨天的考卷,而不同的是,书房中多了一个神色肃穆的中年官员,坐在本该属于赵磊的主位之上,而赵磊则咬牙切齿的坐在一边,恨恨的看着手中的考卷。
  果然是下梁不正上梁歪啊!欧阳修脸皮那么厚,他的老师也一样,本来以为晏殊是个稳重成熟的智者,没有想到居然也这么无耻!赵磊恨恨的看看考卷,再看看坐在本来属于他位置上的晏殊,大叹交友不慎。
  昨天欧阳修在赵磊房间享受一天之后,发现整个贡院只有赵磊房间有寒冰和瓜果,结果马上尽孝道将赵磊房间的事情告诉了他的老师晏殊,结果今天一大早,晏殊就公然霸占了这个房间的主位,谁让晏殊是官家亲点的主考官呢!赵磊只有含恨看着两个厚脸皮的师徒在这里反客为主了。
  赵磊看着手中一张河北士子做的策论,昏昏欲睡,头晕脑涨,本来看繁体字已经让赵磊头大了,再加上繁体的策论,还需要一字一句的斟酌,更是让赵磊有种昏迷的想法。
  幸亏今天大考的是杂科,对答案就行了,如果还像策论这么批阅法非要发疯不可!赵磊抱怨地想到。
  赵磊仔细的辨认着手中考卷的字迹和意思,突然听到欧阳修惊讶的声音。
  “这篇策论有意思,写的不错啊!居然以古论今,从秦汉到隋唐全部点评一遍,真是有意思,能写出这篇策论的人。一定是通古博今地博学之才,看看是谁写的!”欧阳修兴奋的看着手中的考卷说道。
  欧阳修的声音马上将晏殊还有赵磊吸引到他的身边,都好奇的看向欧阳修手中的考卷,能够让欧阳修都觉得博学之人,肯定是真正的人才了,科考不就是为了挖掘人才吗!
  “陕州夏县士子司马光!什么人?没有听说过!”欧阳修看到考卷名字那一处,疑惑的挠头说道。
  陕州夏县士子司马光!欧阳修说得这个名字,带给晏殊和赵磊两人不同地反映。
  “司马光!本官听说过这个名字,好像是司马池的儿子,从小聪慧过人。九岁就有砸缸救人的壮举,和十一岁灌水得球得文彦博并列大宋两大神童,他们两人的事迹在当时流传广泛,都被刻印成图画流传,印象深刻啊!”晏殊听到司马光的名字。沉思一会,感叹说道。
  而赵磊,早被司马光参加科举这个消息惊呆了,他明明记得司马光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才来汴京参加科考,并一举考上进士。现在才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司马光怎么提前三年前来汴京考科举了啊!
  苏轼提前三年出生,司马光提前三年考科举。究竟是我改变了历史,还是记忆中地历史本来就是错误的呢!赵磊愣在那里,迷茫的想到。
  “怎么了,赵大人!你认识司马光吗?”晏殊看着突然愣愣的赵磊,突然觉得赵磊好像认识司马光,马上好奇的问道。
  “哦!不认识,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地故事很有名啊!”被晏殊叫醒的赵磊,讪讪的低声说道。
  看着神情有些古怪地赵磊。晏殊只能摇摇头,然后对欧阳修说道:“将司马光的考卷给我,我亲自批阅!”
  面对老师的要求,欧阳修怎么可能不给,连忙将司马光的策论递给晏殊。
  而赵磊,则坐回原位沉思司马光提前出现对历史是不是会造成太大的改变!
  ……
  三天的科举省试转眼而过,赵磊被关在贡院三天,除了司马光居然没有发现一个熟知的士子,不禁叹息当年为什么不好好了解一下北宋群臣,导致现在连一个好帮手都找不到,就找到一个司马光,还被晏殊看上了,想从那个厚脸皮的中年执宰手中抢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六百士子地考卷,特别是第一天的策论,让赵磊等十几个考官用了十天的时间才勉强批阅,从中挑出最好的几个,上呈官家之后,就能评出今年的中举人员了。
  从科举开始这些天以来,为了防止舞弊现象,赵磊已经十多天没有回过赵府,本以为科考完了可以返回赵府团聚,却没有想到新的事情又来了。
  黄河大水,丰州河堤决口,整个京西路一百多万人口面临水灾的威胁,官家赵祯下令停止朝会,准备全面治理黄河年年决口的问题。
  “启禀官家!丰州水灾已经蔓延周边十余个州县,受灾百姓已经达到六十多万,经过户部清点,已经有四万多人死于水灾,还有一万多人失踪不见!”户部尚书段少连在大殿之上焦虑的说道。
  段少连,字希逸,开封人,参知政事晏殊的门生,刘太后在世时远贬南方,官家赵祯亲政后召为殿中侍御使,废后风波后同孔道辅和欧阳修等人同时外放,晏殊和张士逊返回汴京后也跟着回来,任职尚书户部侍郎,主管户部事物。
  赵磊听着户部最新的消息,心中十分震惊,要知道这次黄河水患的灾情比起去年的灾情不虚多让,但是历史上居然没有记载,看来历史果然已经被改变了。
  高高坐在大殿龙椅之上的官家赵祯,点头示意段少连下去,然后对上朝的文武百官冷静问道:“黄河年年决口,已经成为朝廷一大忧患,为此朝廷每年都要耗费一大笔钱赈济灾民和防范洪水,不知各位爱卿有何办法彻底根除黄河水灾啊!”
  彻底根除!听到官家赵祯的话,赵磊马上被赵祯的野心惊呆了,要知道就是千年之后的科技水平,依然搞不定黄河这条暴虐的黄龙,凭北宋这点能力,赵祯居然想彻底根除,只是自大加妄想啊!
  “启禀官家!黄河肆虐数千年,从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够根除黄河隐患,所以微臣以为官家刚才的要求根本无人能够做到。”同样看到官家野心的宰相张士逊,马上出列纠正官家的自大说道。
  赵祯也发现说错话了,连忙改口说道:“张爱卿说得对,朕失言了,朕想知道各位爱卿对治理黄河的看法!”
  这就是真正的北宋,皇帝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像其他朝堂那么对立和紧张,宋太祖那句“和士大夫共享天下”的话并不是废话,在朝廷中完全的表现出来,正是宋一代对士大夫的看重,才有后来宋亡之后崖山十几万百姓和无数文士跳海的壮举。
  “启禀官家,臣以为黄河水患的源头在于河堤不够坚固,河道太过狭窄,所以每至梅雨季节,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水患,所以臣认为黄河新的水道严重不足,朝廷可以修复黄河原有的堤岸,恢复黄河故道,让黄河水从京东路注入大海。彻底改变从河北路注入大海的局面。”宰相王曾听到官家赵祯的话,看到朝廷百官都犹豫不想说话,沉吟一会,第一个站出来说道。
  “万万不可,河北连年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如果再摊派他们修复黄河故道,河北百姓拿什么负担这个沉重的任务,修复黄河故道这个治河方针所耗人力、物力太多,时间也太过长远,这样会大大消耗大宋的国力,现在大宋四面不稳,根本不能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修复黄河故道,臣反对王大人的意见!”吕夷简听到宰相王曾的计划,马上出列大声反驳说道。
  “微臣也反对王大人的意见,修复黄河故道工程太过浩大,微臣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