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84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84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月后,冯德遐回到长安复命,与他同行的还有吐蕃的使节,使节此行的任务很简单,求婚。

求婚的请求刚一提出,李世民的头就大了,刚开始朝贡就惦记上大唐的公主了,成何体统?况且吐蕃离长安八千余里,又有哪个公主愿意去呢?

于是李世民干净利落的回复吐蕃使者:不许。

这样吐蕃第一次兴冲冲的求婚就失败了,国王松赞干布郁闷不已。

在松赞干布郁闷的同时,出使大唐的吐蕃使节还在掩饰自己的出师不利,这一掩饰就把吐谷浑当成了替罪羊。使节说道:“刚开始到大唐的时候,皇帝同意把公主下嫁,对我们也很好。但后来吐谷浑的人进朝了,挑拔离间,可能是因为礼物太少了,皇帝又收回了成命。”

明明是李世民当场回绝了使节的请求,到现在却变成了因为吐谷浑离间才回绝请求,如此一来使节没责任了,吐谷浑责任大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能忍婶也不能忍,不收拾吐谷浑简直没有天理了。

郁闷的松赞干布随即发兵攻打吐谷浑,向来不善战只会跑的吐谷浑延续了自己的传统:一击即溃,一打就跑。一跑就跑到了青海湖上,打不起,躲得起。

吐谷浑跑了,松赞干布的火气还没消,他要把在长安丢的面子给找回来。随即松赞干布调转兵锋,把矛头指向了唐朝的边境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这一次他率军二十万抵达了松州西境,同时又派出使节携带金银绸缎前往长安,再次求婚。

见过死心眼的,没见过这么死心眼的。

死心眼的松赞干布不仅派出求婚使节,同时还对自己的部属宣布: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意思是说,如果唐朝不嫁公主给我,咱就跟他们死磕。

松赞干布摆出一幅志在必得的架势,明白人知道这是求婚,不明白的还以为是武装抢亲。



无论求婚也好,武装抢亲也罢,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唐朝都没把松赞干布当回事。松州都督韩威更是没把松赞干布放在眼里,只带了几个骑兵就出来侦察敌情,结果这次轻敌让韩威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

吐蕃国尽管没有文字,还停留在结绳记事的地步,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骁勇善战。这些不识字的吐蕃士兵还是给松州都督韩威上了生动一课:轻敌是要付出代价的。

遭遇痛击的韩威勉强逃回了松州城,紧闭城门坚守不战,同时上疏李世民:不好,吐蕃大军压境。

到这个时候,李世民才明白,原来上次回绝求婚真的伤了松赞干布的心,看来当时回绝的有点急了。不过朕不给,他也不能抢啊?太子尚且如此,何况他一个吐蕃国王呢?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



李世民一声令下,侯君集迎来了那个叫吐蕃的山头。这一次他负责带兵出征,打一打吐蕃的嚣张气焰,省得他们在边境乱跳。

按照李世民的部署,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全军总计五万,出征松州。

出征路上,侯君集摩拳擦掌。这一次他作为行营大总管,指挥雄兵五万,按照侯君集的设想,一定要把吐蕃打的满地找牙,最好深入八千里,打到吐蕃的老窝去。

然而侯君集万万没有想到,吐蕃居然那么不经打。



贞观十一年九月六日,左武卫将军牛进达抵达松州城下,此时吐蕃军队已经围攻松州十余天了,气焰不是一般的嚣张。

牛进达远远地看了看吐蕃军队的大营,嘴角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在他的心中已经写下了两个字:夜袭。

夜袭在《三国演义》里都已经被玩滥了,可拿出来对付吐蕃军队已经足够了。想想一个结绳记事的王国能有多少谋略呢?在那时的吐蕃,小学毕业的中原学生就可以当吐蕃的国师,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

当夜,牛进达的队伍袭击了吐蕃军大营,极尽杀人放火之能事,当场斩杀一千多人。“白色恐怖”就此笼罩在二十万吐蕃大军的头上。原来唐朝不好惹啊,再这么下去可要唐朝不高兴了。

松赞干布虽然不识字,但他也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随即集合队伍,紧急撤退,没等侯君集抵达前线,吐蕃二十万大军已经远离唐朝边境,胜利大逃亡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撤退的松赞干布又一次向唐朝派出了使节,除了谢罪之外,又提出了一个请求:求皇上赐婚。

看来松赞干布真是吃了秤砣,而且还没少吃。



再次接到松赞干布的请求,李世民笑了,看来这个吐蕃国王还很执着,精神可嘉。赐婚就赐婚吧,难得他如此执着。

这一次李世民当面应允了吐蕃使节,吐蕃与唐朝的联姻就此拉开了序幕。不过这次联姻拖的时间比较长,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应允了这门亲事,贞观十五年皇族宗女文成公主才踏上了前往吐蕃的路。现在有了青藏线,从北京到拉萨,也不过四十八个小时。然而那时唐朝,交通基本靠走,而且走走停停,文成公主进吐蕃走了多长时间?不多,两年。



求婚成功了,吐蕃大军也撤退了,所有的人都很高兴,除了侯君集之外。做为战将,他是渴望战争的,可这一次,雷声大,雨点小,他还没来得及拔出剑来,敌人已经跑了,而且他还不能追,这仗打的,憋屈。

失落的侯君集不断地擦拭着自己的宝剑,他在期待着下一次亮剑的机会。

一年后,侯君集终于等到了亮剑的机会,这次山头的名字叫高昌。

灭国高昌

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至今那里还有高昌国旧址。高昌在汉代时是车师国的王庭,距离长安4300里,属下总共有二十一个城市,其中有两个比较大的城市,一个叫交河城,王庭所在地;另一个叫田地城,校尉城所在地。

总体而言,高昌国的生存环境非常不错,土地肥沃,谷麦一年两熟,远远高于中原地区的一年一熟。在农业立国的朝代,粮食就是生产力,有着一年两熟优势的高昌自然就有了骄傲的资本。

高昌骄傲的还不只是谷麦一年两熟,他们还有葡萄酒。唐诗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里的葡萄美酒可能就来自高昌;另外高昌还有一种神奇的草,草的名字叫白叠。高昌人采集这种草开出的花,然后就能织成布。这布如果放在现在,那就是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天价布了,卖多少钱都不算多。



说起来,高昌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原本还是很不错的,隋朝时两国交往甚密,隋炀帝还做主将宇文氏家庭的一名女子封为华荣公主嫁给了当时的高昌国王麹伯雅,甚至杨广征辽东时还带着麹伯雅一同亲临前线观战,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即使李渊以唐代隋之后,高昌与唐的关系也很不错。麹伯雅死时,继任的麹文泰还遣使报丧,李渊还派出使节专程前往吊唁。武德七年,麹文泰还为唐朝的动物发展做了一把贡献。他给李渊送来了一雄一雌两只宠物狗,名曰“拂菻犬”。拂菻就是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拂菻犬是在当地极受妓女和贵妇宠爱的宠物狗。麹文泰送给李渊这对,身高六寸,身长一尺,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中国有拂菻犬由此开始。

高昌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贞观四年。那一年,麹文泰前往长安朝拜,受到李世民的热烈欢迎。临走前他的妻子宇文氏还请求进入皇族宗谱,李世民大笔一挥赐姓李氏,封常乐公主,给足了麹文泰面子,高昌与唐朝的关系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然而按照历史规律,顶峰过后一般就是下坡路,高昌与唐朝的关系不可避免也落入了这个俗套。很快,两国的关系就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麹文泰变卦了。

麹文泰变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长安离高昌太远了,四千三百里的距离让麹文泰产生了“山高皇帝远”的错觉。更何况,离高昌不远还有一个不消停的西突厥。时间一长,外交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高昌亲唐,现在的高昌亲西突厥,朋友也就在慢慢的演变中变成了敌人。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纠葛。



在高昌从朋友变成敌人之后,西戎诸国与唐朝的联系就被生生切断了。这些国家想到长安朝贡都必须途径高昌,而现在高昌在国境内修起了收费站,而且这个收费站光收钱还不放行,一句话,此路不通。

切断诸国朝贡的道路已经足以让李世民愤怒,接着麹文泰又做了一件傻事。

高昌有个邻国叫伊吾国,原本臣属于东突厥,东突厥灭亡之后,伊吾就臣属了唐朝。原本这件事与高昌没有任何关系,可经高昌与西突厥一商议,幺蛾子就来了。麹文泰竟然与西突厥叶护可汗一起打起了伊吾国的主意,计划两国联合攻打,战后一起瓜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高昌与西突厥的馊点子很快就被伊吾知晓了,然后火速报告给了李世民,这一下李世民的火大了。一纸诏书把麹文泰训的狗血喷头,同时责令麹文泰的下属阿史那矩入朝,共同商议两国双边关系。

然而出乎李世民意料的是,麹文泰居然学会了阳奉阴违:明明李世民征召阿史那矩入朝,结果麹文泰居然扣住阿史那矩不放,只派出长史麹雍来长安凑数。

这孩子没救了。

没救的孩子麹文泰在没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中原很多百姓投奔了东突厥,等到东突厥灭亡之后,这些中原百姓有的又投奔了高昌。麹文泰就扣留下这些百姓为高昌所用。等到李世民照会麹文泰遣返时,麹文泰两手一推二六五,四个字,“查无此人”。

不久,麹文泰又出了幺蛾子,居然联合西突厥攻打了臣属唐朝的焉耆国。一下子攻下了三个城市,掠走了城中的男女老少,生生让人家改了国籍。受了欺负的焉耆国王紧急上疏李世民:老大,麹文泰他又欺负我了。

麹文泰的劣迹就这样一笔笔在李世民的心中存了档,上了帐,用不了多久,就会一一清算。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开始清算高昌国麹文泰的劣迹,在他看来,这个孩子不是该打,而是该死了。

劣迹一:数年不往长安朝贡,没有藩臣之礼,居然在本国内设置与唐朝一模一样的官职体系,哪有点藩属国的样子?

劣迹二:贞观十三年岁首,万国来朝,唯独麹文泰不到。据说他在国内增高城墙,挖深战壕,准备打仗,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劣迹三:面对大唐使臣,出言不逊,居然说‘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意思是说,老鹰在天上飞,野鸡在草里跑,猫在亭台楼阁上玩耍,老鼠在老鼠洞里自己玩,各有各的天地,谁还不能独立生存啊。言为心声,看来麹文泰确实想甩开唐朝单干了。

劣迹四:西域各国无论想来长安朝贡,还是想来长安贸易,无一例外都被麹文泰扣留了。

劣迹五:对薛延陀汗国挑拨离间,派使节对薛延陀国王说‘既自为可汗,与汉天子敌也,何须拜谒其使。’意思是说,你既然是可汗,那么跟唐朝的皇帝是平起平坐的,你还朝拜他干吗?

综合以上五点,李世民总结陈词:不按时进贡,鼓动周边小国家造反。这样的罪恶还不足以去诛杀他吗?明年就发兵攻打!

自此,攻打高昌进入倒计时,等待倒霉孩子麹文泰的要么赶快认错,要么准备收尸,倒霉孩子会选哪一样呢?

倒霉孩子居然两样都不选。

正式出击高昌之前,李世民准备给麹文泰最后一次机会,再次下诏,征之入朝。如果麹文泰就坡下驴到长安认错,一切还能挽回,然而麹文泰再次拒绝了李世民的好意,给了李世民一个冷冰冰的回复:抱歉,我有病去不了。

给脸不要脸,还蹬鼻子上脸。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四日,李世民正式下诏,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及突厥、契、苾之众,步骑数万出征高昌,高昌之战由此开始。

对于这场战争,很多人并不看好。此去征战高昌,天高路远,途径沙漠,四千三百里用兵,恐难得志;即便得胜,又离长安四千三百里,驻守也难。然而即使公卿近臣不断上书,李世民坚决不听,在他看来,高昌不除,国无宁日,高昌不除,万国来朝就会成为空谈。

没困难要打,有困难咬紧牙根也要打!



一个智者,会在事情发生之前洞悉一切蛛丝马迹,然后果断趋避。然而一个弱智者则会对一切蛛丝马迹视而不见:明明身下的柴堆已经着了火,却不停地对自己说,我很好,我现在很好。

相比之下,李世民是智者,麹文泰就是弱智者。

麹文泰为什么如此有恃无恐呢?说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