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4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4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但他的心里早有了标准答案:射中眼睛即为优秀。

前面几十个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答这道题,同时那些人的箭法也无法精准到射中孔雀的眼睛,结果几十人射下来没一个人答对,无疑他们射的都不是地方。李渊最后一个出场,两支箭,命中两只眼睛,窦毅一看一表人才的李渊,心中暗喜:“恭喜你,答对了,你将获得你的家庭梦想!”

拉着李渊再一盘问,窦毅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个获胜者正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六岁就袭了唐国公的爵位,现在担任皇帝杨坚的千牛备身,更关键的是,他还是独孤皇后的嫡亲外甥,而且本人长的也比较帅呆!

什么是缘分?缘分就是随随便便射两箭就能射出一生的爱妻;

什么是缘分?缘分就是在人生的拐角不经意就遭遇爱!



窦毅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不久之后,已经完婚的窦小姐羞涩地告诉母亲,李渊“体有三乳”(《新唐书》高祖本纪),窦毅的兴奋已经难以形容了,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的周公也只不过“体有四乳”,如此说来,李渊比周公其实只差一点!

原来,这女婿真不是一般人。

尴尬:姨父离家出走了

成婚后的李渊非常幸福,因为窦小姐不仅人长得好,而且心眼也好,照顾得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不说好,李渊的母亲更是合不拢嘴。这位苦命的独孤皇后远没有妹妹风光,妹妹的皇后身份是现任的,而她的皇后身份是追认的;而且她的一生也很坎坷,四个儿子,李澄、李湛、李洪、李渊,前三个全部早卒,而且李澄和李洪连子嗣也没有留下,这无疑是老太太一生中最深的痛。还好现在有了窦氏,老太太的心情才逐渐平复了下来。

李渊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姨父一家却出了状况,什么状况呢?

姨父杨坚离家出走了!



皇帝居然离家出走,这是什么世道啊?为什么?被独孤皇后逼的!



独孤皇后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嫉妒,而且越老越嫉妒。隋文帝杨坚总共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并不是杨坚不想广有子嗣,实在是独孤皇后看得太紧,管得太严,久而久之杨坚心中也有了心理障碍,即使跟别的美女云雨,质量也不高,再加上年龄也不饶人,所以杨坚的儿子数量就定格在五个。一统天下长达二十多年,居然一个子嗣也没有增加,这是他心中小小的遗憾。

本来情况还有改观的趋势,结果这个趋势还是被独孤皇后给无情地中止了。

这些天杨坚先生正宠幸一个姓尉迟的女子,彼此感觉非常不错,可能是尉迟小姐被宠幸之后有点高调,这让独孤皇后很不舒服,索性趁着杨坚上朝的功夫,把她处死了。就这样杨坚先生和尉迟小姐的爱情刚开头就收了尾,杨坚先生能不崩溃吗?



太过分了,太过分了,有这么欺负人的吗?



一气之下,杨坚打马出了皇宫,李渊和其他千牛备身只能远远地在后面跟着,谁也不敢上前去劝。这节骨眼,皇帝正在气头上,谁上去劝就等于给九族找坟地,谁去找那不痛快呢?

还好还有些重臣,比如高颎、杨素,这两个老臣冲了上去,杨坚看着两个老臣,一声叹息:“我贵为天子,怎么连泡妞的权力都没有呢?”(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高颎赶紧接话:“陛下啊,你怎么能为一个老娘们而轻视天下啊!”(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唉,话是惹祸机器,高颎高大臣就因为这句话被独孤皇后记恨了一辈子:“敢说本宫是老娘们!”

原本高颎和独孤皇后之间还是非常有情谊的,高颎的父亲曾经长期为独孤信老爷子效力,后来一度还被赐姓独孤,因此独孤皇后称呼高颎从来都是“独孤”,那意思是根本不当外人。现在高颎一句话把几十年的感情喊没了,所以说言多必失,尤其是在皇帝面前,少说两句没人把你当哑巴卖了。

最后,在高颎、杨素的调解下,独孤皇后痛苦流涕地向皇上承认了错误,两人又重归于好,只是嫉妒的种子自此又在独孤皇后的心里扎下了根。

外放,插上梦想的翅膀

目睹了姨父与姨妈的战争,李渊着实有点尴尬,姨父和姨妈也有点别扭,这弄点绯闻马上就传到亲戚耳朵里,以后家庭聚会实在不好意思打招呼。再说李渊当千牛备身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基本上是“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他好大家好”的局面,是时候给孩子一个出身了。



说起官职,李渊心里也有点不自在。自从姨父当上皇帝之后,李渊在表弟杨广面前头就没抬起来,人家杨广十三岁就被封为晋王,并州总管(大军区司令级别),而自己呢,十六岁才当上大头兵,而且每天还得站着吃盒饭,所以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人比人就得气死人。后来经过了三十来年的努力,李渊终于当上太原留守,这下才勉强追平了杨广十三岁时的纪录,李渊只能感慨地说:“我用了三十年才能与你坐下来喝杯茶。”

对着大隋的地图,姨父杨坚在“谯州”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就去那里吧,先从刺史做起。

当时杨坚已经废除了州、郡、县三级体制,改成了州、县两级体制,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级市,所以李渊外放的起点就是谯州刺史。按照隋朝官制,谯州这样的州属于中等,州刺史的级别正四品,这个级别可不低了,比御史大夫也就低一个级别。当然杨坚先生不会想到,自己给李渊插上梦想的翅膀之后,李渊居然有一天会用翅膀掀翻了自己的王朝。

其实也难怪,按照王朝更替的惯例,推翻前一个王朝的往往就是这个王朝本身所滋生的,比如隋灭周,唐灭隋,后梁灭唐,总之一句话,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李渊的谯州是个什么样呢?这个州对应的是现在安徽省的亳州市,当时管着六个县,七万四千多户,跟现在动辄几百万的大城市没法比,不过在那时也算比较大的州了。

从长安来到谯州,李渊感觉重任在肩,从一个管刀的上升成一个管几十万人口的地方大员,这个担子可不轻。以前自己站着吃点盒饭一天就打发过去了,现在可是要管几十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李渊想想就头大。不过跟后来管全国几千万人吃饭相比,其实这点人口又太少了,当然这只能是李渊当皇帝之后的想法。

那时的李渊实在太不起眼了,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他在谯州做的好人好事。我们只知道他豁达开朗、性格率真,领导关系非常好,群众关系非常好(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新唐书高祖本纪》),总之一个字:非常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渊从谯州调到了陇州,又从陇州调到了岐州,岐州对于首都大兴而言,就相当于现在天津对北京的作用一样:拱卫京畿!

岐州对应的是现在的陕西凤翔县,管着九万多户,在当时算得上等州郡,州刺史级别为从三品。

岐州的太守并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因为李渊是本朝的外甥,再加上群众关系比较好,他就插着梦想的翅膀从不起眼的谯州飞到了皇帝杨坚的眼皮底下,他的翅膀也一天天硬了起来。在他看来,接下来自己进入中央系统,进入六部甚至三省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这仅仅是他的一相情愿,接下来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第三章

夺嫡,皇子的内战


夺嫡,一场旁观的闹剧

两条平行线之间有和谐的美,优雅,矜持,就算岁月走得再远也不会改变,我们无法靠近,我们也不曾远离,李家和杨家的日子,其实就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李渊插着梦想的翅膀当天使的时候,杨家的日子却平地起了波澜,隋朝第一家庭在经历了夫妻感情危机之后,又出现了更大的危机。

什么危机?继承权危机。



但凡是皇帝一般都要经历这天下第一头疼的难题,到底选谁当继承人呢?尽管有“立嫡、立长、立贤”这些所谓的标准,然而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老皇帝一天不死,太子没有从准皇帝变成皇帝,那么这场继承权的斗争就永远没有停止的那一天。

李渊站在李家的平行线上,平静地看着杨家的平行线,在这场斗争中,他的身份就是光看不说的看客。

这场夺嫡斗争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五个表兄弟谁当皇帝都没有关系,他的身份无非是从当朝外甥变成当朝表哥。对于天下而言,杨家是一个集体符号,而对于杨家的五兄弟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个体符号,谁都想当皇帝,谁都想自己一统天下,可惜千古难题就在这里:僧多粥少,狼多肉少。



其实“僧多粥少”,“狼多肉少”还有解决的余地,大不了大家吃大锅饭,分大锅肉,二一添作五,平均分配也就完了,可惜皇位这个东西恰恰不能分,要能分杨坚先生早就分了。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杨氏五兄弟的争夺其实是杨坚先生一手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对封建制还有一丝留恋,这跟他自身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的时候其实没有遇到多大抵抗,因为北周实现的是郡县制,北周皇族尽管地位崇高,但大多数皇族根本没有独立的兵权和领地,杨坚夺得中央大权之后,北周的宇文皇族全都成了赤裸羔羊。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杨坚就一直对封建制耿耿于怀,要是国家有个灾难,连个管用的自己人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呢?

所以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他的治下,一直都留有封建的痕迹,太子留守中央,其余四个儿子分别镇守几个重点地区,而这些地区一律为总管体制,相当于大军区的建制,相当于历史上的割据诸侯。直到杨广上台才彻底废除了几个地区的总管体制,这才算彻底消灭了封建制,不过也消灭了在危机关头挽救自己的稻草。试想,如果在李渊占领长安以后,还有几个管用的杨姓总管(大军区司令),那么隋朝的国运是否还能延续呢?这是一个天问。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没等李渊起事,几个杨总管已经跟杨广打得跟乌眼鸡一样,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证明。



杨氏五兄弟的继承权之争主要集中在长子杨勇和次子杨广身上,其他的杨俊、杨秀、杨谅因为年龄太小,两位大哥根本不带他们玩,他们三个只有在旁边鼓掌加油的份。

杨勇与杨广的继承权之争开始的准确时间点已经无法可考了,总之是随着杨广的成长和功绩的突出开始的。这一点其实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初期相安无事,中期矛盾渐起,后期你死我活。

开皇元年到开皇八年(581—588)这一时期应该是杨勇和杨广的平静期,这个时期杨勇安心做他的太子,而杨广则在父亲的安排下当亲王、总管、尚书令,两个人井水不犯河水。而从开皇八年冬灭陈开始,两个人的矛盾出现了,杨勇作为储君尽管安稳,而杨广作为亲王已经迅速地积累了功绩,南下灭陈,北上防范突厥,这些功绩如果安在大将身上已经快到“功高不赏”,而安在亲王身上那就是“功高震太子”了。

风起,老二也能当皇帝

杨广的战功震动的不仅是太子,同时震动的还有自己的内心。



开皇九年(589年)四月,杨广率领平陈大军威风凛凛地进入大兴城,他此行的目的是展示平陈的战果,在他前面走的是南陈亡国君臣,他们是作为战俘献给太庙的。陈氏亡国君臣低着头走完这条路之后,晋王杨广高昂着头,享受着围观者的山呼海啸,就在这一瞬间,他的心中起了波澜:“我是应该拥有这大场面的人!”

也许就是从此时起,杨广的心里开始不平衡了,凭什么早出生几年就可以当太子,做储君,晚出生几年难道就要晚一辈子吗?所谓“立长”就是亘古不破的吗?非长子难道就没有机会吗?

机会总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杨广暗暗下了决心,并且以行动为自己未来的女婿李世民做了榜样:“小子,看好了,咱做次子的一样能当皇帝!”



说机会,机会就来了,杨广的战功是靠平定陈国取得的,而他获得争取皇位的机会其实也跟陈国有关系,因为在平定陈国的第二年,原来陈国的那片地区又出事了。

开皇十年(590年)十一月,原陈国地区的苏州、婺州、会稽州都反了,这下杨广的机会来了。眼看着这些地区不安稳,不弄个管用的皇子过去镇着是不行了,派谁去呢?当然还得是杨广,陈国就是他平的,那么稳定陈国还得靠他。

从这个月起,杨广从并州总管改任扬州总管,从此拉开了他长达十年的扬州总管生涯,也正式拉开了杨氏五子夺嫡的序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