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229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229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三角城是靠山而建的战术城堡,史思明准备用来储备军粮,他给史朝义的工期是一天。太阳偏西,史思明来验收工程,到现场一看,主体都完工了,但墙体还没有抹泥。史思明动了肝火,效率太低了,整整一天都没干完,居然连泥都没抹!史思明命令左右就在现场监工,督促抹泥。不一会儿工夫,泥抹完了。史思明依然难消心头之火,冲着史朝义说道:“等拿下陕州,一定斩了你这个狗东西!”或许,史思明只是说说而已。然而,史朝义却不只是听听而已。正是这句话要了史思明的命。当晚,史思明下榻于鹿桥驿站,给他担任护卫的是心腹曹将军;史朝义下榻于当地旅店,与他在一起的是部将骆悦和蔡文景。史思明很快进入梦乡,史朝义这边却睡意全无,他们都在琢磨史思明白天说过的话。骆悦说:“我等与大王,不知道将来哪一天就会死。自古就是有废有立,请大王召曹将军来一起共商大事。”史朝义不敢表态,低着头不作声。骆悦继续说道:“大王如果不同意,我等今晚就去向唐军投降,到那时,大王你想自保都难!”骆悦把史朝义逼到了墙角,他不得不表态。

史朝义哭了,他不想迈出那一步,然而他又不得不迈,一边是要置他于死地的父亲,一边是威胁要离开他的部将,无论选择哪一边,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史朝义终于下定了决心,既然父不仁,就别怪子不义了。史朝义说道:“你们好好去干吧,别惊动圣人(当时称呼皇帝为圣人)。”这就是一句废话,惊动的就是圣人,不惊动圣人,怎么成大事呢?得到史朝义的许可,骆悦派人召来了给史思明宿卫的曹将军。骆悦跟曹将军一摊牌,曹将军惊呆了,他下意识地想表示反对,但一看屋里杀气腾腾的气氛,他腿软了,众怒难犯,看来人家已经准备好了。曹将军艰难地点了点头:“我同意!”半夜,骆悦带着三百全副武装的士兵包围了史思明下榻的驿站。宿卫士兵看到这么多人闯入,大为奇怪,然而一看领头的居然有曹将军,一个个都不敢动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进去。在他们进去之前,史思明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史思明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群鹿到水边喝水,正要喝的时候,水中的沙上来了,水却干了,没有喝到水的鹿一个一个都渴死倒在了沙里。这个梦意味着什么呢?鹿,禄也,水干鹿死,你的禄到头了,你的路也到头了!从梦中醒来的史思明当时并没有理解梦的含义,他迷迷糊糊地去了厕所。就在这个当口,骆悦带兵进来了。骆悦一看史思明的床空了,顿时变了脸色,马上持刀逼问史思明的近侍,近侍硬挺着不说。骆悦一刀一个,连砍几个。这时一个近侍用颤抖的手指了指厕所方向,骆悦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此时,史思明已经意识到发生了兵变,他翻过围墙,钻进马厩,装好马鞍,一翻身上了马。只要骑马冲出驿站,他就能找到一条生路。就在史思明准备骑马冲出驿站时,骆悦的手下抬手射出一箭,正中史思明的臂膀,史思明应声落马,束手就擒。史思明怒问道:“带头作乱的是谁?”

骆悦说:“奉怀王史朝义之命。”史思明明白了,都是说话惹的祸。史思明叹息一声,说道:“我白天说错话了,应该有这个报应。然而你们杀我太早了,为什么不等我攻克长安呢?你们这样终究成不了大事的!”骆悦没有再给史思明解释的机会,一行人把史思明押到柳泉驿站囚禁了起来,然后向史朝义汇报:“大事告成!”史朝义明知故问道:“没惊动圣人吧?”骆悦回应说:“没有!”虚伪到家了!擒住了史思明,事情只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是接收史思明所率领的后军,此时后军正由宰相周挚、许叔冀率领,驻扎在福昌(河南宜阳县西福昌镇)。史朝义先派许叔冀的儿子前去通知周挚和许叔冀兵变的消息,许叔冀毫无反应,周挚当场晕倒在地。这次晕倒要了周挚的命。随后,史朝义率军到了后军大营,许叔冀和周挚出来迎接,史朝义顺势拿下了周挚,斩首!谁叫你忠于史思明!接收完后军,骆悦马不停蹄赶到了柳泉驿,史思明还在这里苟延残喘呢。骆悦看了史思明一眼,他知道,自己已经把史思明得罪到家了,他多活一天,自己就危险一天,还是趁早解决吧!

骆悦下了死手,他用一根绳子结束了史思明波澜壮阔的一生,然后用毡毯裹住尸体放到骆驼的背上。没能马革裹尸的史思明,就这样毡毯裹尸,被骆驼驮回了洛阳。

如果从他跟随安禄山范阳起兵开始算起,到此时,不过五年多的时间;如果从他诛杀安庆绪算起,到此时,不过两年时间;如果从他自称“大燕皇帝”算起,到此时,还不满两年。

现在,一切都结束了,那个自命不凡、与李光弼、郭子仪棋逢对手的史思明已经消失了,留下的只是骆驼背上那已经发硬的尸体。这是安史之乱中死去的第三个“皇帝”,他们都没能逃脱死亡接力棒上暗含的咒语。接下来,还会有第四个,那个在洛阳称帝的史朝义。

回到洛阳,史朝义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显圣”。登基仪式结束,史朝义马上着手一件大事,他要让多年的郁闷之气,一吐了之!史朝义给“散骑常侍”张通儒下了一道密诏:诛杀史朝清、辛皇后以及其他数十位不听命令的官员。范阳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忠于史朝义的部队,与忠于史朝清的部队在范阳城中打成一团,足足打了数月,死了数千人,范阳才平静下来。恶战的结果是,史朝清、辛皇后跟随史思明而去,再也无法与史朝义争夺“皇位”。随后,史朝义委任大将李怀仙为范阳尹、燕京留守,显然,史朝义把李怀仙视作可以信任的人。他哪里会想到,几年后,就是这个李怀仙,飞起一脚,将他狠狠踹进了地狱。

坐上皇位的史朝义长长出了一口气,他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那个时常想将他置于死地的父亲已经去了,世上应该没有人再能威胁他的生命。他安全了!真的安全了吗?未必!此时的洛阳已经是一座孤城,方圆数百里内,州县都是废墟,纵使史朝义想抢,都没有可以下手的地方。更糟糕的是,虽然他自称“大燕皇帝”,但他这个“皇帝”的辐射半径已经大大降低。

史思明在世时,还能勉强约束那些飞扬跋扈的节度使,史思明不在了,那些节度使根本不买史朝义的账。试想,节度使们当年都是安禄山旧将,与史思明平级,只不过史思明号称二号狼王,他们才勉强听史思明的差遣。

现在,二号狼王已经去世,二号狼王的狼崽子想拿鸡毛当令箭,别白日做梦了。自此,“大燕帝国”的节度使们多数不听史朝义的指挥,只是保持名义上的松散直属关系而已。表面看上去,“大燕帝国”还跟原来一样庞大,但实际,已经风雨飘摇。史思明临终那句话发自肺腑:“你们这样终难成大事!”一语成谶!

峰回路转

如果从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范阳起兵开始算起,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四个主要军事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以及李光弼。安禄山死后,主要人物就剩下三个。现在,史思明也意外挂掉了,主要人物只剩下两个,郭子仪,李光弼,至于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他顶多算半拉主要人物,一般不带他玩。历史总是充满了玄机,在史思明发生意外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生活也发生了意外,所不同的是,李光弼从此走上了下坡路,而郭子仪则东山再起。李光弼走上下坡路与洛阳惨败有关。洛阳惨败之后,李光弼主动上疏请求处分,同时坚决辞让太尉头衔。李亨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不久,李亨任命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河中节度使,虽然依然位高,但与以前相比,含金量已经明显下降。从这个任命来看,李亨有意把李光弼放到冷板凳上,就像当年对待郭子仪一样。然而,李亨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尽管他一度想把李光弼闲置,但转念一想,普天之下,他还能找出几个像李光弼一样的将领?不行,这样的人不能闲置不用。一个月后,李亨再次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兼河南、淮南、山南东道等八战区特遣部队元帅,率军镇守临淮(江苏盱眙县淮河北岸)。这个任命意味着,李亨对李光弼依旧信任,不过略打了一点折扣,从此他不再奋斗在平叛一线,而是退到了平定叛乱的二线。从此时起,李光弼与河南、河北主战场渐行渐远,他更多地奋战在江淮一线,虽然也非常重要,但与昔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李光弼而言,更加不利的是,他在无形中得罪了宦官鱼朝恩,从此,鱼朝恩视他为眼中钉。不仅鱼朝恩对李光弼充满敌意,鱼朝恩的朋友、同为宦官的程元振也看李光弼不顺眼,这两个宦官在敌视李光弼的道路上“同仇敌忾”。

正是因为两个死宦官从中作梗,李光弼与长安皇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从当初的亲密无间,发展到最后的相互猜忌,而李光弼的功绩也随着与皇室关系的疏远被渐渐漠视。

于是,这个唐朝中兴战功第一的战将与长安越来越远,不是他不想接近,而是他不能接近。这都是拜死太监所赐!在李光弼与朝廷渐行渐远的同时,郭子仪却在东山再起。郭子仪东山再起,是形势所逼。准确地说,是两起骇人听闻的兵变所逼。公元七六二年,当唐朝军队还在与史朝义叛军缠斗不已的同时,河东、朔方两大兵团发生了兵变。首先发生兵变的是河东战区,起因是一匹马。当初王思礼任河东节度使时,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在他的经营下,河东战区除了满足自己的军需外,还节余一百万斛大米,王思礼主动上奏,将五十万斛大米运抵长安,充实长安国库。就是这么殷实的家底,在王思礼去世后,很快就被折腾光了。接替王思礼的人是一个好好先生,管理松散,而且纵容左右贪污,仅仅几个月时间,王思礼的仓库都被折腾光了,偌大的仓库里只剩下一万斛大米,而且还是发霉变质的陈化粮。李亨很快得到了举报,便把接替王思礼的人撤职查办,同时调原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接任河东节度使。邓景山临危受命,不敢大意,一进入河东战区就开始调查粮食腐败案,这一查不要紧,几乎河东战区的将领人人有份,河东战区陷入集体腐败的漩涡。

如果邓景山是个吏治高手,他应该将陷入集体腐败漩涡的将领们区别对待,惩罚罪大恶极者,放过随波逐流者,这样尽管会让多数人占了便宜,但可以最大限度地稳定人心。

邓景山没有这么做,他把案子挂了起来,悬而未决。这下,将领们都忐忑了起来,他们不知道哪一天会受到邓景山的重罚。这时,正巧发生了一件事,一位裨将触犯了军法,按律当斩。眼看同事将被斩首,其他将领有些于心不忍,便一起向邓景山求情,请求邓景山放裨将一马,以观后效。邓景山态度决绝地予以拒绝。随后,裨将的弟弟向邓景山求情:愿意替兄长去死,以自己一命换兄长一命。邓景山还是拒绝。最后,有人向邓景山献了一匹马,想用这匹马为裨将赎罪。邓景山居然鬼使神差地同意了!河东战区炸了锅。众将一下子发了狂:“我们居然连一匹马都不如!”欺人太甚!公元七六二年二月三日,众将发动兵变,将邓景山斩于军中。在此之后,诸将一起向李亨上疏:请求任命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辛云京为河东节度使。接到奏疏的李亨大吃一惊,他明明知道这是一场兵变,但他不敢追查到底,如果再追查下去,谁能保证不发生下一次兵变?李亨感慨了一声,便不再追究,同时任命辛云京为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生逢乱世,连皇帝都要学会妥协。

河东战区兵变发生不久,朔方兵团也发生了兵变。兵变发生之前,朔方等兵团特遣部队驻扎在绛州(山西新绛县),负责统御他们的是特遣部队总指挥官李国贞。

李国贞原名李若幽,原本在长安当宫中总管(殿中监),深得李亨赏识。后来李亨便把李若幽派到绛州,出任朔方等特遣部队总指挥官,这是一个关键职位,一般人李亨信不过。

临行之前,李亨还给李若幽起了个新名字:李国贞。希望你忠君爱国,成为国之栋梁。带着李亨的殷切期许,李国贞来到了绛州,一到绛州,他便暗暗叫苦,绛州的情况太糟糕了。由于近几年战乱频仍,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民间发生饥荒,政府应收的粮食、税赋都无法足额征收,即使想强行抢夺,都没有可以下手的地方。这样一来,驻扎绛州的士兵就惨了,不仅粮食短缺,而且皇帝的赏赐也多数是空头支票,口惠而实不至。目睹绛州惨状,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