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208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208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闪电告别,一切都那么闪,前后不到半个月。要说张介然的运气也真够差的,他刚到总部陈留郡几天,安禄山就到了,他在城里,安禄山在城外。张介然抖擞精神作了战前动员,然后给士兵发放守城武器。发完武器,张介然心说:“完了!”拿到武器的士兵一个个战战兢兢、瑟瑟发抖,眼神里没有自信,只有恐惧,指望这些吓破了胆的士兵守城,比指望文盲拿诺贝尔文学奖更不靠谱。张介然心中暗暗叫苦,这叫什么火线提拔啊,分明是火线送死。几天后,张介然的叫苦变成了现实,陈留郡太守举城投降安禄山,包括张介然在内的近一万名士兵都被卖了。如果没有陈留北城城门上的那张告示,或许张介然等人还有一条活路。然而,一入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看到了那张告示。告示上分明写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原太仆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已被斩于长安。告示本身只是一张纸,而这张纸却搭上了近一万条人命。得知消息的安禄山放声大哭:“我儿子有什么罪?你们就把他杀了!”哽咽的安禄山一指投降的士兵,一个不留!一万余人就这样逝去,火线提拔的张介然名列其中。从陈留郡往西,就是荥阳郡(河南郑州)。在荥阳郡,安禄山大军没有遭遇多大抵抗。战鼓一响,号角一吹,荥阳城上便出现了奇特一幕:守城的士兵像瀑布一样哇哇哭号着往城下掉。这不是因为地球引力,而是吓破了胆,于是鼓声一响,他们就成了惊弓之鸟。没费多少劲,荥阳郡落到了安禄山的手中。从荥阳郡再往西,便是武牢,过了武牢,洛阳就在眼前。驻守武牢的,正是封常清和他新招募的六万大军。这一战,安禄山的士兵算开了眼界了。

打了那么多仗,什么凶神恶煞的兵都见过,可没经过训练就敢上战场的兵还真没见过。这仗还用打吗?武牢一战,封常清六万大军惨败;退到蔡园,封常清集合残兵再战,再败;退到洛阳上东门,再战,再败!三战连败后,安禄山大军已经兵临洛阳城下,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前后不到一个月,他们居然打到洛阳了。太不禁打了。四天后,洛阳城破,安禄山大军从四门如潮水般涌入。三败将军封常清鼓足勇气再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到洛阳皇城宣仁门,再战,再败!封常清一看不对头,再败,恐怕连屡战屡败的机会都没有了。趁敌军还没有包围上来,封常清率领士兵推倒了皇城西墙,向西落荒而逃。屈指一算,此时距离他向李隆基拍胸脯承诺剿灭安禄山,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话说大了,不仅容易闪了舌头,更容易闪了腰。封常清和他的六万大军跑了,留给洛阳城官员们一个两难选择:投降,还是赴死?河南尹达奚珣很快作出了选择:我投降!难题留给了其他官员,你们怎么办?东京留守李憕对御史中丞卢奕说:“我等担负国家重任,虽明知不能敌,但也要抵抗到死!”卢奕(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郑重地点了点:“我愿意!”李憕收拢来数百名残兵,准备进行最后一战,然而,人心已散,数百名残兵一哄而散,只剩下李憕一个光杆司令。李憕叹了一口气,转身一个人进了东京留守府,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自己的命运结局。与此同时,卢奕打发老婆孩子怀揣官印从小道逃回长安,他自己则穿戴好上朝的官服,安坐在御史台。左右随从都跑了,偌大的御史台只有卢奕一个人。卢奕淡然一笑,该来的,迟早都会来。不久,李憕和卢奕被抓到了安禄山的面前,安禄山一看,不降?好,那就成全你们。斩首之前,卢奕大骂安禄山,一件一件历数安禄山的罪名。骂完安禄山,卢奕转过头来看着安禄山的乱兵说:“做人应该知道什么是逆,什么是顺,我虽死,但没有失去我的气节,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说完,从容赴死。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谨以这句话献给李憕、卢奕那些国难时刻坚持职守的人!

自毁长城

几乎与李憕、卢奕从容赴死同时,封常清率领残兵败将退到了陕郡。到了陕郡一看,已是一片兵荒马乱,陕郡太守早已闻风跑到了河东郡,其余官民能跑的都跑了,没跑的要么是腿脚不好,要么是脑袋长包。封常清在陕郡防线上上下下一看,心里凉了半截,还得继续跑,这里的防线根本挡不住安禄山。

封常清对老领导、时任副元帅的高仙芝说:“我连日与贼血战,发现贼寇兵锋真的不可阻挡。目前潼关没有军队驻防,如果贼军绕过我们突袭潼关,长安就危在旦夕。况且陕郡肯定守不住,不如引兵退到潼关,把贼兵挡在潼关之外。”

早在安西战区时,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老搭档,高仙芝做节度使,封常清做辅佐他的判官,高仙芝一直都很重视封常清的建议。

听封常清如此说,高仙芝便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那五万鱼龙混杂的士兵恐怕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更要命的是,陕郡防线也靠不住,一旦敌人绕过这道防线,不仅自己将腹背受敌,长安也危在旦夕。

高仙芝下定了决心,撤!撤退也是一个技术活,而高仙芝的五万大军干不了这个技术活。高仙芝一声令下,五万大军便乱哄哄往西跑,听说安禄山大军已经迫近,这五万大军跑得更快了。跑着跑着,队形便乱了,部队建制也不复存在,人挤人,人踩人,没见到安禄山,自己人倒踩死不少自己人,五万大军就这样乱哄哄跑进了潼关。

高仙芝不敢大意,马上命令修筑城防工事。城防工事刚修完,安禄山的侦察部队已经到了潼关城下,在潼关城下盘桓一会儿,又拍马离去。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才喘了一口气,接下来,潼关可少不了硬仗了。先不管那么多,先休整几天再说。高仙芝、封常清休整期间,李隆基也没有闲着,他在酝酿御驾亲征。为了御驾亲征,李隆基连下几道诏书,征调河西、陇右、朔方三战区部队进京勤王,除留下少数士兵驻守边防外,其余部队一律由节度使率领,二十天内到长安报到。病急乱投医,拆西墙补东墙。李隆基这几道诏书非常致命,一下动摇了王朝的国防体系,原本只是东北安禄山作乱,现在河西、陇右、朔方部队被调走,三个地区的边防已经脆弱成一张白纸。若干年后,吐蕃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与李隆基这次“拆西墙补东墙”有着莫大的关系。

然而李隆基已经顾不上了,他要不顾一切掐死那个叫做安禄山的胡人。遗憾的是,杨国忠没给他那个机会。听说李隆基要御驾亲征,并且御驾亲征期间由太子监督国政,杨国忠一下便慌了。

杨国忠一直在李隆基面前玩得转,在太子面前却玩不转,而且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杨国忠与太子很少走动,这就注定一旦太子监国,杨国忠处境将大不如前。

杨国忠思前想后,决定阻止李隆基御驾亲征。杨国忠找到了三位堂妹,短暂寒暄之后,便给他们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太子素来厌恶我们杨家,嫌我们掌权太久了,一旦太子监国掌握大权,我们几个的命恐怕就到头了!三位堂妹被杨国忠描述的未来吓住了,顿时哭出声来,这时杨国忠走上前,与三位堂妹一起抱头痛哭。

哭过之后,四人决定,一定要让杨贵妃说服李隆基取消御驾亲征。自此,李隆基的“御驾亲征”无疾而终,再无人提及。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李隆基把目光投向了潼关。这里是长安最后的防线,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幸好,那里有高仙芝、封常清两员大将镇守,应该出不了大问题。如果李隆基的这个想法能够持续下去,或许安史之乱的历史就会被改写,最起码,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可惜,几天后,李隆基的思路被一个宦官左右了。左右李隆基思路的宦官是边令诚,时任高仙芝大军的监军。原本边令诚和高仙芝关系不错。当年在安西战区时,高仙芝有一次出战立下大功,兴奋之余,高仙芝便自作主张向李隆基发出了得胜喜报,然而这封得胜喜报犯了上司的忌讳,恼怒的上司一见面就把高仙芝骂得狗血淋头。这一骂把高仙芝得胜的喜悦心情都骂没了,反而还得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危,因为上司说了:“如果不是看在你立功的分上,就一刀斩了你这个高丽狗!”

这时,作为监军宦官的边令诚看不下去了,他上书李隆基为高仙芝鸣不平,他说:“高仙芝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现在却还要担心自己的生死!”

这封奏疏一上,高仙芝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变,李隆基索性将高仙芝的上司从安西战区调走,转而任命高仙芝接任安西节度使。从这件事情来看,边令诚不啻高仙芝的伯乐。这一次担任高仙芝大军的监军,边令诚以为会跟以往一样,哥俩你好,我好,大家好。然而,这次却不同,边令诚向高仙芝提出很多要求,高仙芝都没有满足,这让边令诚心中非常不爽。可能是边令诚胃口太大,也可能是高仙芝军务在身没时间应付边令诚,总之高仙芝把边令诚得罪了,而且得罪得很深。俗语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边令诚就是小人,而且是身体有残缺、心中有变态的小人。这样的小人基本等同于小鬼。边令诚决定报复,往死里报复。

借着回长安奏事的机会,边令诚狠狠参了高仙芝、封常清一本:封常清夸大贼势动摇军心,高仙芝没有诏命擅自弃守陕郡以西数百里土地,而且还盗卖军粮和陛下给部队的赏赐。

无中生有,无风起浪。边令诚所说的这些其实经不起调查,如果李隆基能耐着性子派人仔细调查一番,真相自然水落石出,然而,在最需要耐性的时候,李隆基失去了耐性。一听奏报,李隆基火冒三丈,这样的人留他何用,斩!悲剧向高仙芝和封常清迎面扑去,高仙芝毫无察觉,而封常清已经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

洛阳兵败后,封常清曾经三次派人向李隆基汇报战局,然而,三次李隆基都没有给予接见。封常清意识到不妙,便亲自去长安汇报。走到半路,关于他的处理决定已经出来了:“免去所有官职和爵位,以平民身份回高仙芝军中效力。”

久在官场,封常清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他作好了最坏的打算,提前写好了给李隆基的遗书。遗书中,封常清写道:“臣死以后,望陛下不要轻视此贼(安禄山),请陛下一定要记住臣这句话。”

这句话与一个月前封常清的夸口形成巨大反差,这说明封常清已经意识到安禄山的可怕,然而,满朝上下,大难临头,还在不以为意。乐观,可怕的乐观。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八日,集小人、小鬼于一身的边令诚回到潼关,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悲剧即将达到高潮。边令诚先捆住了封常清,宣读李隆基的诏书。封常清微微摇了摇头,这一天还是来了。封常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遗书,交给了边令诚:“请帮我转交圣上。”说完,封常清从容就死,完成了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角色。封常清被处斩时,高仙芝被迫在刑场监斩,眼看多年老友与自己生死离别,高仙芝心如刀绞,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即将与封常清殊途同归。斩完封常清,高仙芝步履沉重回到办公室,刚在座位上坐稳,边令诚跟了进来,身后跟着一百余名刀斧手。边令诚从嘴里挤出了几个字:“皇上对将军也有诏书。”高仙芝诚惶诚恐地走下座位接旨,随后听到了让他五雷轰顶的诏令。高仙芝悲愤地说道:“我遇敌而退,处死应该。然而,今日上顶青天,下踩大地,说我盗卖军粮和圣上的赏赐,纯粹是诬陷!”然而,再多的话边令诚已经听不进去了,他把高仙芝押到了刑场。刑场边,围满了士兵,这些人中,很多人是高仙芝在长安招募的。高仙芝对这些士兵说:“我从长安把你们招到军中,招募时你们虽然得到一些朝廷的赏赐,但更多的还是想建功立业,我也想带你们一起建功立业。然而,没想到贼兵势大,只能先退到潼关,守住这道防线。现在我问你们,如果我真的盗卖过军粮和皇上赏赐,你们就说是,如果我没有,你们就说枉。我到底有没有盗卖军粮!”

“枉!枉!枉!”喊声震天。

高仙芝惨然一笑,冲着血泊中的封常清说道:“封二(封常清在家中排名第二),你从微不足道到成就功名一直跟着我,我先是提拔你当判官,后来你又接替我做节度使,今天咱俩又要死在一起,或许,这就是命吧!”

说完,高仙芝赴死,人生悲剧达到最高潮。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无法将高仙芝、封常清之前的功绩一一列出,我只能说这是两个对帝国有巨大战功的将军,他们的人生顶峰在安西,他们的麦城在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的无辜被斩,于我心中升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