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96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196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月十五夜,太子李亨出游,与自己的大舅哥韦坚见了面。

如果仅仅是李亨与韦坚见面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韦坚与李亨见完面后,又与皇甫惟明见了一面。

这下就说不清楚了。

受李林甫指使,杨慎矜首先上了一道奏疏:韦坚身为皇亲国戚,不应与边防将领交往。

这是李林甫发出的第一发炮弹。

紧接着李林甫亲自上阵,发出了第二发重磅炸弹:韦坚与皇甫惟明密谋,意图拥立太子提前登基!还有比这更重磅的炸弹吗?韦坚与皇甫惟明就此被打入大狱,负责审问他们的是杨慎矜、御史中丞王、京兆府法曹吉温,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李林甫的人。

按照李林甫的本意,他准备借此机会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一并除掉,顺便再把火烧到太子身上。

然而,尽管李隆基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密谋,但他不想闹得天下皆知。

如果大肆处罚韦坚和皇甫惟明,最终就会牵连到太子,毕竟他们都与太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续。

六十一岁的李隆基不想再折腾了,他不想把太子牵连进去,索性授意李林甫:大事化小,低调处理。

天宝五载正月二十一日,韦坚和皇甫惟明等来了处理结果:韦坚贪得无厌,不断要求升官,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浙江省丽水市)太守;皇甫惟明离间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贬为播川(贵州遵义)太守。

葫芦僧断葫芦案。

韦坚、皇甫惟明被贬之后,李适之的宰相也当不下去了,虽然李隆基没有赶他下台,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皇上的信任,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了,不如早点知趣离开。

天宝五载四月,李适之上疏李隆基,恳请辞去宰相职务,改任闲散官职。

四月八日,李隆基批准,免去李适之宰相职务,改任太子少保。

当了四年宰相,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败下阵来,李适之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他知道自己不是李林甫的对手,单论权术,自己是业余初段,李林甫则是超九段高手。

不久,李适之深刻体会了一个成语:人走茶凉。

他的儿子卫尉少卿李霅在家中请客,请柬发出去不少,然而到请客这天,别说人了,连条狗都没来。

在李适之之后,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被擢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替李适之与李林甫搭档。

事实证明,陈希烈正是李林甫想找的人,因为面对李林甫,他只会说一个字:是!多好的班子成员。

以往惯例,宰相一般下午一点半才下班回家,现在李林甫建议李隆基:天下太平无事,宰相不必拖到一点半下班,建议改为上午十点下班。

李隆基表示同意,从此李林甫宰相上午十点下班,随后便返回自己家中,军国大事从此不在宰相的政事堂决定,而改在李林甫的家中决定。

秘书们要做的事很简单,只需要把文件送到李林甫的家里,待签署完意见后,再回政事堂找陈希烈补一个签名。

这才是李林甫想要的生活。

惬意的生活过了几个月,李林甫又迎来了更加惬意的事。

韦坚一家自乱阵脚。

将作少匠(建设部副部长)韦兰、兵部员外郎(国防部军政司副司长)韦芝都是韦坚的弟弟,韦坚被贬之后,他们开始为韦坚辩护。

可能是太急于辩白,结果自乱阵脚,居然在辩解奏疏中引用了太子李亨的话。

如果不引用李亨的话,或许韦坚还能迎来转机,这一引用,等于引火上身,因为这正好触及到了李隆基最反感的地方:太子与大臣勾连。

李隆基雷霆大怒,韦坚的处境更加艰难,太子李亨也陷入泥潭。

为了自证清白,李亨拿出了壮士断腕的精神,上疏恳求与太子妃韦氏离婚!这必定不是李亨的真实意思,但为了摆脱嫌疑,只能出此下策,先脱了干系再说。

李隆基批准了离婚请求,从此李亨与韦家再无关联,所有的问题韦家只能自己扛。

天宝五载七月二十六日,韦坚又被贬了,由缙云太守贬为江夏别驾。

与此同时,那两个病急乱投医的弟弟也被贬往岭南。

人在仕途,就如同攀登雪山,上山时费尽心力,未必能爬多高,而一旦不注意,脚底踩空,就会急速下坠,迅速将登山成绩清零,有的甚至直落谷底。

韦坚会滑到哪里呢?他奔向了谷底。

不久,李林甫又把韦坚、李适之等人捆绑到一起,然后重重地往谷底摔了去。

理由是韦坚和李适之等人结为朋党。

这个指控非常致命。

伴随着这个指控,韦坚连江夏别驾也做不成了,被永久流放临封郡(广东封开县)。

李适之的太子少保也做不成了,被贬为宜春太守。

之前被李林甫打压的裴宽也被捆绑进来,被贬为了安陆别驾。

前前后后,因为韦坚被捆绑连坐的达到数十人,连薛王李业的儿子李琄也被贬为夷陵别驾,薛王妃(韦坚的姐姐)跟随李琄前往夷陵安置。

这会是最后结果吗?还早!痛下杀手天宝五载,对于太子李亨而言,注定流年不利。

太子妃韦氏一家刚出完事,太子良娣杜氏家又出事了。

杜氏的父亲叫杜有邻,此时正担任太子赞善大夫(太子宫参议官)。

杜有邻除了杜氏这个女儿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左骁卫兵曹(管理兵籍的官员)柳,正是这个人,将一家拖入了深渊。

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柳与杜有邻的关系非常恶劣,两人水火不容。

久而久之,柳的眼中已经没有了老丈人,有的只是仇敌。

柳决定,将杜有邻推向深渊,然后踩着他的身体升官发财。

不久,柳举报:杜有邻妄称有神秘预言,与太子李亨交往,指摘当今皇帝。

聪明人各有各的聪明,愚蠢人各有各的愚蠢。

如果柳只是指控杜有邻,或许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他却捎带上了太子李亨,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六十一岁的李隆基并非绝对信任李亨,但他不能容忍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往李亨身上泼脏水:这是让李亨难堪,同时也是让自己难堪!他已经因为听信谗言逼死了三个儿子,现在每次听到别人往他儿子身上泼脏水,他就会条件反射,想起那三个冤死的骨肉。

柳栽了,杜有邻也栽了,此时的李隆基除了护着自己的儿子,其他人在他眼中都可以消失。

天宝五载十二月二十七日,柳、杜有邻被乱棍打死,李隆基这个葫芦僧又断了一起葫芦案:如果柳举报属实,那么乱棍打死的应该是杜有邻;如果柳举报不属实,那么乱棍打死的应该是柳;现在柳和杜有邻都被打死了,举报到底属不属实呢?如此看来,六十一岁的李隆基已经成了一个糊涂法官,居然判决原告和被告同时败诉,太有才了!葫芦判决之后,太子李亨又断了一次腕,他把太子良娣废为庶人,赶出了太子宫。

幸亏那时实行一夫多妻。

时间走到天宝六载,葫芦判决的效应还在扩大,一举突破了杜有邻和柳的范畴,牵连到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柳的口供!李林甫指使酷吏吉温用柳的口供做成了一条食物链。

这条链是这样形成的。

当年,柳结交广泛,众多朋友中有一位就是淄川太守裴敦复。

裴敦复又把柳介绍给了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又把柳介绍给著作郎王曾,这样大家都成了朋友。

柳下狱之后,被吉温屈打成招,在口供中牵连出王曾,就此,一条食物链形成了:柳——王曾——李邕——裴敦复。

由柳发端,到裴敦复结束。

因为柳一次不成功的举报,食物链上的四个人殊途同归,统统被乱棍打死:可怜李邕一代名士,只因为交错朋友,便落得如此结局;可怜裴敦复曾经贵为刑部尚书,只因为柳的口供,便如此凄惨谢幕。

这一切都是李林甫幕后指使,为的是让裴敦复永远闭上嘴。

只要裴敦复闭上嘴,就没有人知道李林甫曾经做过手脚,曾经挑动尚书斗尚书。

现在裴敦复永远闭上了嘴,李林甫却不准备收手,顺着裴敦复这条藤,他决定继续深入下去。

在这条藤上,还有裴宽,还有李适之,还有韦坚,还有皇甫惟明,只有让这些人都消失,李林甫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李林甫上疏李隆基:被贬的官员对朝廷有怨言,不如将他们全部诛杀!但凡一个智商正常的皇帝,都不会同意这样的建议,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六十二岁了,早已意兴阑珊,无意朝政,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在公报私仇,但是他不想深入追究,他已经累了。

奏疏被批准了,李林甫的屠刀举了起来。

被李林甫派出执行这项艰巨任务的是酷吏罗希姡В娜挝窬褪撬退斜峁偕下贰

接到任命,罗希姡Т颖焙?ぃㄉ蕉嘀荩┏龇⑶巴肽希赝揪胤剑斜峁僖宦芍锷薄

远在宜春郡(江西宜春)的李适之看到了罗希姡У男谐瘫恚雷约旱哪┤盏搅恕

没等罗希姡У酱铮钍手阋┒懒恕

并非所有贬官都像李适之一样就死,安陆别驾裴宽就是一个顽强求生的人。

罗希姡私峥肀扑溃匾馊频澜税猜健

按照前几个郡的经验,往往罗希姡б蝗刖常欧缍谋峁俦阕晕伊硕狭恕

然而等到罗希姡Ъ脚峥硎保峥砣椿故腔钌摹

只听扑通一声,裴宽就跪了下来,恳请罗希姡Х抛约阂惶跎贰

不知是罗希姡Я夹姆⑾郑ò此挡换幔故抢盍指ψ钪站龆ǚ排峥硪宦恚凑谂峥砉蛳轮螅尴'再没有逼迫,而是转身离开了安陆,裴宽就此躲过一劫。

其他地方的贬官就没有裴宽的运气了,韦坚、皇甫惟明纷纷被诛杀,全部倒在李林甫的算计之中。

至此,李林甫完成了一箭N雕。

在这支箭上,他射死了韦坚,射死了皇甫惟明,射死了李适之,射伤了太子李亨,同时射怕了皮肤白皙、留有胡须的裴宽。

在中国的成语故事中,一箭双雕非常有名,成语典故的主角便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昇。

如果长孙昇再生,遇到李林甫,恐怕也要自愧不如,虽然他能一箭双雕,但毕竟只能一下两个,而李林甫,一下N个!野无遗贤整肃完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李林甫长长出了一口气。

然而,李隆基的一纸诏书,又让他紧张了起来。

在诏书中,李隆基宣布要大规模延揽人才,凡是具有一门学问的人就可以报名参加,由皇帝亲自面试录用。

李林甫反复看着诏书,他意识到这背后潜藏着危机:如果这些应考的考生口无遮拦,当着皇帝的面控诉自己,那么自己就会非常被动。

得想个办法阻止皇帝与这些考生直接见面。

随后,李林甫对李隆基说:这些应考的考生多数出身卑贱,言语粗俗,恐怕到时会用粗鄙的语言污染圣听。

不如令各郡太守以及各县县令先加以考察,选拔优秀的推荐到尚书省,由御史中丞主持考试,择优录取其中的佼佼者。

李隆基一想,李林甫说的不无道理,便同意了这一建议。

不久,佼佼者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齐聚长安,期待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然而等到开考时,考生们全傻眼了:本来说的是有一门学问就可以录用,结果考察他们的还是常规项目——诗、赋、论。

虽然这些东西对于常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而言不算难题,但对于这些具有一门学问的特殊人才而言,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考试的结果出来了,一举创造了世界考试史的纪录:全军覆没。

就此李林甫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在您的英明领导下,野无遗贤!野无遗贤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已经都被朝廷网罗到帐下了,民间没有一个有才华的人被遗漏!真的野无遗贤吗?不是。

杜甫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参加了这次考试。

可惜,李林甫已经定下了野无遗贤的基调,于是像杜甫这样不世出的诗人,也没能通过那场苛刻的考试。

这一切只是因为李林甫的私心作祟。

到此时,李林甫的真面目暴露于全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第一宰相是一个孤独的领跑者,他不能容忍别人超越、并排,甚至追赶。

尽管他表面上对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对那些有文学才能的人更是尊重,每每交谈,嘴里恨不得吐出蜂蜜,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在他嘴吐蜂蜜的同时,心里却横着一把剑。

口有蜜,腹有剑。

口蜜腹剑四个字由此而来!





第二十一章 彻底清除


机关算尽木秀于林天宝六载的李林甫春风得意,这一年他将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等人彻底清除,从此这帮人再也没法威胁到他的相位了。

环顾四周,似乎已没有人能够对自己形成冲击,李林甫这下终于放心了。

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