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318章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318章

小说: 壮哉大唐少年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史那思摩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跟大唐骑兵正面袭杀,而是意图以放风筝的战法战术,依仗突厥人的习性,依仗他们先天善射的特点,将唐军歼灭。

  他不信唐军的骑射水平,能够比得上在他们马背上的民族?

  阿史那思摩对于他们部落的骑射有着极大的自信,吹起了颈部的骨笛,以笛音来指挥族人作战。

  随着骨笛声此起彼伏,突厥骑兵不约而同的取下战弓,并且将箭羽含在口中,做着第一波驰射的准备。

  对面的唐朝骑兵似乎放弃了骑兵的度,在徐徐进兵,但突厥骑兵却飞的前进,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

  三百步!

  二百五十步!

  二百步!

  一百九十步!

  一百七十步!

  ……

  快了!

  阿史那思摩看着度贼慢靶子一样的唐兵,眼中闪现炽热的光芒……

  快了,就快了!

  一般而言,突厥的有效射程在一百五十步,但是突厥骑兵以骑射为主,他们需要不断的射箭来保证自己的杀伤力,因此所有战弓都是利于骑射的短弓,射程要比一般的突厥兵要近一些,在一百三四十步之间,但是续航能力却大幅度的上升。

  阿史那思摩瞪大着眼睛,等待着双方的间距进入一百三十步,这个最有利射程的瞬间。

  便在这时他突然现,唐军从背后取出了一物……

  “不好,”他脱口而出,心寒胆裂!“散开,快散开!”

  一个个慢悠悠前进的唐军,从竟然从背后取出了已经上了弦的弩箭……

  这古往今来,弩箭就是他们草原民族最大的天敌。

  从秦朝起,强弩便压着寻常的弓箭一筹,随着科技的展,弩箭的强势越来越明显。汉朝的李陵,便是凭借汉朝的大黄弩,以五千之众力敌十万匈奴,甚至还杀伤数万的记载。这展到了唐朝,陌刀阵中的伏远弩更是让他们吃足了苦头。

  现在唐军竟然还是用弩……

  一看到弩箭,阿史那思摩脑海中本能的浮现出伏远弩的神威……

  那射程可达三百步的强劲利器,一箭就能洞穿数人……

  比马蹄还要急促的弓弦声响起!

  弩箭越空,漫天的箭羽如飞蝗一样,跃阵袭来。

  这加疾驰中,临时临急的下令“散开”,就算是弓马娴熟的突厥人也做不到这点。

  顷刻之间数以百计的突厥骑兵惨叫着中箭摔倒,混乱的波动扩大开来,乌默部密集的骑射阵的中间一带瞬间崩溃!

  阿史那思摩心疼之余,意外现伤亡远不如他想象中的惨痛,弩箭的威力也不及他想象中的可怖,顿时恍然:唐军用的不是可怕的伏远弩,而是威力差伏远弩数筹的弓弩。

  念及于此,阿史那思摩已经有了计较,高呼道:“唐军的弩填装慢,咱们继续前进,加前行!咬住他们射。”

  他命令一下,随即现对面的唐军度也提上来了,他们不再是悠哉悠哉的移动,而是加快了度撤退……

  没错是撤退!

  他们三个队列,第一列队的骑兵射了之后。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在第一时间里,一条线似的分别往左右飞奔,迂回着后撤。

  弩箭接连射来,已经带走了他们五百余战斗力。

  唐军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撤退的时候,熟练老道的在马背上安装着弩箭,然后回身扣动括机。

  阿史那思摩傻眼了,整个人都不好了:唐军竟然用的是他们一模一样的战术:打算放风筝的他们,现如今反而让对方放了风筝。这之间的差别,让他有一种吐血的冲动感觉。

  作为骑射行家,他看的出来。唐军在这方面下过一番功夫,但是论驰射的度,论变向转向的灵活,远远比不上他们,但是偏偏唐军的射程在他们之上。就是比他们远上五十步。这五十步的优势,掩盖了一切的不足。他们现在毛都没有触碰到唐军,唐军却凭借弓弩之力射伤了他们五百余兵卒。

  弩箭的安装有些繁杂,不如弓箭直接,但在繁杂的安装也有安装好的时候……

  弩箭袭击再次破空而来。

  苏定方老道老练的指挥着唐军骑兵放着风筝溜着狗,作为天赋绝佳的用兵奇才。他在秦风提出如此战法的时候,用最快最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这套战术的精髓。就如一员经验丰富的老将,指挥的有条不紊。况且,他也亲眼目睹了这套战术的威力,故而推崇倍至。

  相对于阿史那思摩依仗骑射的胜券在握!

  苏定方的胜券在握在于知己知彼。

  唐朝为什么打的这么顺?

  并非秦风有通天彻地,翻云覆雨之能,而是在于研究在于琢磨。

  李世民在朝廷上用他的阴谋诡计,削弱突厥的力量。在边境的秦风当然不只是单纯的练兵……

  包括李靖、李绩,他们早已将目光放在了草原上。

  对于突厥的信息与资料,秦风的都督府中关于他们的资料能够堆满桌子,上到部落的实力,可汗领的性格品行,下至麾下诸将的情况,都在练兵的一年中,不断的传到秦风的手上……

  突厥人的骑射水平,天下皆知。秦风又岂能一点防范也没有?

  弩骑兵在秦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是因为弩箭上弦的度太慢,不够灵活,并不适合真正的战场。可是对着以骑射称雄,意图打骑射放风筝战术的乌部落,弩骑兵射程远的优势却稳占上风。况且,唐军还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射出来的箭矢,威力更加倍增。

  当前的局面正应对了一句话。

  胜利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为了打赢突厥,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论是在朝堂上的李世民还是在前线的秦风,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现在就是他们回收战果的时候。

  “射!”

  苏定方此时手中也拿着一张角弓弩,用劲的拉弓上弦,安装弩箭,也在尽着自己的一分力量。

  虽然他擅于用弓箭,却也不得不承认在射距上。相对于弓箭而言,弩箭有着先天性的优势。

  唐朝军中盛行的弓弩分为四种:耳熟能详的自然是伏远弩,除了伏远弩,还有擘张弩、角弓弩、单弓弩。

  时代在进步,科技自然亦是如此。汉时的强弩改良与秦国,唐朝的强弩也传承了前人的科技,加以改良,成为战场上杀敌的利器。伏远弩、擘张弩是弩手用的强弩,伏远弩威力最强,需要脚踏双手拉弦,方才能够上弦,臂力次之的还拉不上。擘张弩不需要脚踏,但也需双手猛力拉扯才能上弦劲射。

  这两种弩威力固然是强劲,实不能用于马战。

  角弓弩则是改良与秦汉时期弩骑兵所用的臂张弩,射程远威力大,最适合马战,在大唐一支骑兵队,往往会在有一成骑兵持配备强弩,冲杀在最前线,以强弩先一步获取战斗优势。

  但若秦风这样。将所有强弩聚集起来,组建成一支弩骑兵却是头一次。秦风便是根据草原民族的依仗他们的风筝战术打消耗特别训练的,反风筝打法。也因此杀的阿史那思摩措手不及。无从应对。8



第425章:阵前授艺

  

  裴行俭眼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他一直觉得奇怪,他知道虎贲军是秦风一手带出来的精锐,也知道秦风的练兵之法效果显著,可他一直认为练兵厉害不表示打仗也厉害,一直以来,裴行俭认为只有指挥过军队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做出有利于乙方的部署,将战果最大化,将己方之损失减少到最低,要不然,读再多的兵书也只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赵括,可是秦风却用一次又一次的大胜告诉他,这个世道是有天才的存在的。当他成为虎贲军一员的时候,心态慢慢的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置疑、不屑,演变成了现在崇拜,同时,也发现秦风最大的特点是未雨绸缪,每一次都能在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故而,即便到了战场,战局朝着不利于己方发展之际,他也能应对自如。正因为准备充分,他才能在用兵之上行云流水、无迹可寻。

  以前,裴行俭是斥候,没有参与过这种类似的大战,尽管他们在大漠深处也打了不少,可那些与眼前相比,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

  万多人的厮杀,裴行俭还是第一次经历。当他看到唐军用强弓硬弩追着突厥杀的时候,当他看到唐军一脸轻松的收割突厥骑兵性命的时候,再看着敌人一个接着一个的从马背上掉了下来,然后让己方踩成肉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强大的突厥骑兵在虎贲军的心目中,根本就是活靶子,也才知道原来打仗是如此之简单。

  “就这么打?”裴行俭有些呆愣愣的自语着。

  “对,就这样!很简单的。这是大将军发明的战法,这种战法的精髓就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看见没有!我们就当是在遛狗,溜着打……宁愿少放一箭。也别让他们追上!”苏定方一边大声的下令,同时又是在回答裴行俭的疑问。正所谓近墨者黑,跟随秦风久了,素来稳重的苏定方也是嘴巴不饶人。

  从开始他始终控制着双方的距离。将放风筝的战术打法用到了极致,不断的以弩箭距离的优势,消耗着阿史那思摩的兵力。

  “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听着这十六字诀,裴行俭震撼不已,越是品味,越发现这十六个字里头蕴含着无穷的用兵哲学,他发现这十六个字不仅在战场上可行,而且完全可以通用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种用兵思想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将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是这种战法的终极奥义。”苏定方一边注意战局,一边不忘指点这个十分投缘的少年郎,“等灭了这支军队,我们就用这种战术去对付颉利,让他烦不胜烦,战也不是,不战也不是。”

  裴行俭听到这里,脑海中轰然炸响,只觉得眼前豁然一亮,忽然之间,他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当然,同样的战术由不同的人来执行,效果却是大大的不同。如果这种战术用当初的边军来执行,恐怕还没突厥人还没有冲上来,大家就一哄而散了。所以说一支军队关键的是战斗力,一支拥有战斗力的军队才能委以重任,才能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踩着敌人的尸体活下来。与此同时,狭路相逢勇者剩的‘亮剑精神’战斗意志也是必不可少,所谓亮剑精粹就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失败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你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军人,是国家、民族、团队真正的不屈的脊梁!虎贲军兄弟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在大将军的特训之下变得更加的强大,大将军麾下的虎贲老兵,只要一声令下,哪怕是死,他们也不皱一下眉头,与虎贲军老兵比起来,他们还差了一些。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战争,什么样的战术,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的属下有没有完成这种任务实力与魄力。大将军说,这叫以人为本。人,才是一切的基础,才是制胜的关键。”

  “字字珠玑,末将多谢将军指点!”裴行俭只听得热血沸腾,一股难以言喻的魄力自心底涌出,他出手一箭,射倒了一个突厥兵。

  “哈哈,你可不要往我脸上贴金,这是大将军的话。以后,多随大将军学一学,你将受益一生。大将军是我见过的最厉害的天才,他就是一座无形的宝库,与他相处久了,你会发现自己会变得更加聪明!”秦风的思想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连苏定方这种绝世名将都成了脑残粉。

  “儿郎们!狭路相逢……”苏定方说得兴起,猛然高声呼道。

  “勇者胜!”正在杀得畅快的将士们,只感觉自己浑身的热血找到了出处一般,甚是整齐的喊道。

  “兵锋所指……”苏定方继续高呼。

  “所向披靡!”将士们竭尽全力的嘶吼着,有甚者,脸型都见了扭曲!

  唐军人数不多,只是突厥的一半,他们之中也没有虎贲军的老底子,因为正面对决的秦风更需要那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但尽管如此,这些将军也绝大都是跟随着秦风进入突厥“打猎”过几回的久经战阵的骁勇之士,以少打多,在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倍于己的突厥兵,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反而令他们有着一股优越感。

  这就是秦风带出来的边军,一次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已养成了他们超人一等的自信心,在他们眼里再多的兵马在他们面前都是杂碎、渣渣:他们是大唐第一少年大将军亲手训练出来的兵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