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315章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315章

小说: 壮哉大唐少年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靖这位名不虚传的大唐军神,在得到秦风的战报的那一刻起就下了一部弥天大棋。

  秦风、李绩虽不是他手上的棋子,而是下棋之人,但是他们下的每一步棋都在千里之外的李靖所预料之中。

  至于颉利、义成公主、赵德言乃至于薛延陀都是李靖手上的棋子:他兵临城下而迟迟没有攻城,让颉利可汗误以为李靖没有把握而更坚定了他固城而守的打算,然后利用颉利可汗多疑自负的性格,依仗即将兵临城下的秦风西路大军,令他相信唐朝的战术就是要将他围困在突厥汗庭,围而歼之,使得他坚定不移的相信,李靖出现的地方,必然有他的五万大军。他还算准了颉利有死战到底的勇气,但没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只要有人劝说他跑,他一定会跑。

  义成公主一直教唆颉利南侵,对于身处突厥的隋朝后裔照顾备至,所图所谋,可见一二。赵德言更是因为在中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万里迢迢投突厥效命,功利心极其严重。此二人在颉利心中的地位极高,有他们的存在,颉利可汗定然不会在定襄城下死战。在前有秦风、李靖,后有薛延陀、左有李世绩的情况下,颉利也只有选择向右突围……

  至于薛延陀的心思更容易猜透,夷男野心很大,所谋甚广,突厥的覆灭对他大有好处。这举手之劳,也必定会鼎力相助。

  将所有人的能力性格拿捏到位,能能用的一切有利环节统统用上,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布下如此巨网困住颉利。

  除了“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秦风想不到用什么词语能够形容这个时候的李靖。

  太了不起了。

  如果这盘棋由秦风、李绩来下,他们根本不可能下得如此精湛,下得如此的完美无缺。

  现在秦风固然已经猜测到了李靖的全部意图,可依旧慢了一大截,很有事后诸葛之嫌疑。就算猜到了绝大多数,可如果没有史书的辅助,恐怕至今依然猜不到李靖所布下之兵力了吧。

  颉利可汗北逃无望之下,他只能率领残兵败将选择西逃,除了投奔具有共同血统的西突厥,他将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现在西突厥称霸西域,军事实力之雄厚,毫不逊色现在的大唐,若在加上臣服西突厥的西域诸国,比硬实力现在的大唐犹自要逊色一二。

  颉利想要投奔西突厥,必须要往西逃窜,要过阴山逃好长一段距离。

  而李靖出兵的方向便是西方,他的五万大军现在就在西方的恶阳岭一线……

  这场战争从开始打到现在,可以说李靖是一城未下、一军未斩,即便此刻有人向李世民说李靖是寸功未立也并非是冤枉他,要是李靖遇到的不是李世民,恐怕到了现在,中路军主帅、战争的主帅早就易主了。

  李靖不作为,不是他能力有限,对付不了颉利可汗,攻克不了定襄城,而是刻意把颉利可汗困守孤城,为秦风、李绩创造战机,而中路军真正的目的是守株待兔截击西逃的颉利。

  而让人连后路都算计得分毫不差的颉利可汗却天真的以为自己有着坚城把守,再加上恶劣的天气,李靖要么就是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冰面上与刀刃一样的风雪攻城,要么,就是坐等着粮草用尽而撤军。自以为是的他浑然不知,自己坚守定襄恰好落入了李靖的算计之中。

  颉利可汗天真的以为李靖会急于求胜,会按耐不住当前的胜果,急匆匆的攻打定襄。很明显他不了解自己的对手,或者他与他的汉奸团体了解,但却报着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求那么一线机会。

  若用一种动物来形容李靖,突厥人信仰的狼恰好是唯一的答案。

  李靖战无不胜的诀窍就是有狼一样的耐心,有狼一样的狡诈,有狼一样的凶悍,有狼一样的冒险之心。他从来不打贸然进攻,凭借着出色的耐心,等着对手露出破绽。一但现战机,立刻转守为攻大胆勇猛穷追突进,一举定乾坤。

  如唐平定萧铣之战,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唐军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李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不久,开州蛮人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再之后,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背后突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萧铣。

  再如平定辅公祏的战役中,李靖依然是利用如此战术,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创造战机,适时转入进攻。那一战他运筹帷幄,等战机出现,果断出击,率军一口气将辅公祏打残打灭。

  李靖多年来的破敌战术战法始终如一,他却以这简单如一的战术败遍天下群雄,实是本人将这套战术玩的如火纯情,万般变化,皆在其中。

  如今与突厥对决亦是一样,步步为营,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势要逼得颉利可汗自露破绽,一战决胜。

  试问一头盯着猎物的狼,他会为了一点点的蝇头小利而冒然突进嘛?

  答案显然是否定了!

  尽管颉利可汗做出了要与李靖对峙的态度,李靖却依然稳坐钓鱼台,继续采取之前的战略:一方面依旧用左右二路大军破了颉利可汗可能存在的援军;一方面却另有计较。

  正当秦风思索的时候,李靖突然站起来道:“秦风听命。”

  秦风神色一肃,起身抱拳道:“末将在!”

  “你立刻回营地,整备兵马,现在颉利可汗跑了有不少的时候了,现在突厥军兵虽急于逃命,但全军衣衫尽湿,一旦没有现我军之踪迹,必然停下来更换衣服,生火取暖,你此时追击正当其时。手上的伤兵步卒尽管交给本将看护,你率领两万可战之骑兵立刻马不停蹄的追击颉利。那些让颉利抛下的百姓、伤兵,交给我便是了。”

  秦风若有所悟的看了李靖一眼,明白了他的意思。

  李靖这是将擒获颉利的大功让给他了。

  不贪功,不争权,无怪李靖拥有翻云覆雨的通天之能,李世民依旧对李靖信任备至,但凡有重大军事上的决定必先求问他的意见建议。

  这一战,李靖可谓是把功劳都分给秦风与李绩了,一人负责擒拿颉利可汗,一人负责大破突厥之汗庭,功劳可谓是相当。

  现在李靖布下了如此的天罗地网,秦风、李绩作为当世少有的名将,那里还能看不透目下的关键所在?

  秦风回到军营之后,立刻点齐兵马,将手中可战之兵、可战之战马通通聚集起来。8



第421章:厄运


  “我们全军几乎所有人都会骑马?全部都带去?”作为副帅的程咬金,也跟着回来了,见秦风让所有人都带走,心里觉得十分意外。 ?

  也不怪他如此,要知道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缺少战马的,会骑马的人是少之又少,也正因为有着先生性的劣势,所以历朝历代最优秀的统帅、名将、将领、军师无不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把步兵挖掘出更多的潜能,如此一来,步兵绝对是中原的王者之师。程咬金潜意识的认为,即便唐军现在有了骑兵三宝,可以让大唐骑兵有所依仗,可会骑马与骑战是两码事,他不认为会骑马的人就会在马上作战。

  “是的!”秦风笑着说道:“在我军中,不会骑战的人根本不存在,骑术只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不会骑马的人都让我们剔除了。朔方处于边境,出自边境的士兵几乎都会,而在我麾下除了边民,还有着大量南归的青壮,这些人在突厥生活了几年、十几年,骑马更不要话下。”

  说到这儿,秦风语含深意的对程咬金道:“边军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他们的体魄与战力绝非生活在腹心地带的普通士兵可比,况且边境城市的每一家每一户百姓,与突厥几乎都沾仇带恨,他们上了战场,个个都是敢战之士,至于南归的士兵就更厉害了,他们是敢死之士,也可称之为死士。”

  “准备得如何了?”此时,几员主将已经走了进来,秦风询问道。

  张士贵道:“人员、战马等各方面已经全部到位,就等大将军一声令下了。”

  “都是双人双骑?”秦风多问了一句。如今追击颉利可汗,需要日夜兼程,需要马不停蹄,甚至在马背上休息。无论如何,他们就要将颉利阻拦下来,将他们歼灭。

  时至今日,颉利可汗的军队已经被大唐吃的差不多了,剩下精锐部队已经没什么了,大军所需的粮草大量粮草,全部囤积在定襄,这一战他们仓皇而逃,根本来不及焚烧,他从各地收集起来的粮草现白白便宜大唐。至于颉利可汗的军队,现在只能就地征收,突厥人的军纪又差,一旦生征粮之事,绝对会与途中的部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到时候,面对着如过境蝗虫一样的颉利逃军,路上的突厥百姓定然是望风而逃,到时颉利可汗将会陷入无粮可食的绝境,在这冰天雪地里能否如历史上一样走到阴山还是两码事。

  也正因为如此,秦风不想在这紧要关头,让颉利可汗喘息的机会,无论如何,他都要将颉利可汗阻拦下来,将突厥彻底的歼灭。

  **********

  突厥的一切,逃不出秦风之所料!

  宛如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率领残兵败将没命的跑,

  颉利虽然比他早跑大半日,但是颉利可汗并非如追击而来的秦风一样轻装上阵,更没有领着残兵没头没脑的跑,他们每到一个部落,就卷起遇到的部落上下全部逃跑,一段时间下来,北逃之大部队是越来越多,但也因此,行程给耽搁了不少。

  这并非是颉利可汗脑子秀逗了,跑路了还带着百姓,而是颉利可汗不能不带、不得不带。这种情况是由游牧民族的天性所决定的。

  突厥并非是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山林遍布,小兵小将没有人权。中原要是遇到这档子事,只要家人隐姓埋名或者找个地方躲起来就不会存在大问题,但是突厥不同。他们这里环境恶劣,脱离部落群体等同找死,而且他们所有领兵的人物都是各族的酋长领。

  他们要跑路,不可能丢下妻儿不管,家眷是必带的。他们这些领也有自己的心腹,为了拉拢心腹,也将真实的目的告诉了他们。

  他们虽然寻求保密,恶劣的情况也不可能瞒过所有的人。许多侍卫之士、柘羯这些在颉利左右的最强兵卒战士,隐隐约约的得知一些情况,也暗中通知了家人跟上。这一个传一个,拖家带口的累积下来数量不少。对此颉利心中固然愤恨与焦虑,却也无可奈何。在此绝境之下,他不可能对付自己的族人下手,在目前这种情况,再起事端,难保不会造成哗变,就算明知他们会拖延度,也不得不带上他们。

  然而就在他们亡命奔逃的时候。不利的消息开始在军中蔓延流传。

  才不过短短的半日时间,他们一行将近十万之众上上下下都确切的知道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逃亡,在他们的背后十三万的唐军正穷追不舍。随时可能杀到,要了他们的性命。

  不安,恐惧,在每个人的心中蔓延。

  面对死亡的威胁。有些人很理智的选择了脱离了逃亡的大部队。偷偷带着家人亲友一起逃离了颉利可汗,自谋生路去了,反正草原辽阔,随便往哪里一躲就安全了,反正,唐军的目的与目标是颉利。唐军也不可能因为他们这些小虾米而白白的浪费人力物力及宝贵的时间,即便是倒霉的遇到了唐军,大不了投降便是。

  有些人因为度不够快,不得不离队成为无助的孤家寡人。而更多人则是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不得不反身折了回去,要去寻找他们的家人。

  如此一来,掉队逃离的情况在第二天早晨就出现了……

  第三天……

  情况越来越严重,大有崩盘的节奏了……

  “可汗,可汗!”

  颉利睡的迷迷糊糊的只觉得一个急切的声音不住在呼叫,声音好像就在耳边,又好像存在梦里……

  头晕脑胀地从马背上坐了起来。用力拍了拍脸颊,只觉得脑袋上捆了勒紧的绳子一样。挤压着他的脑袋:因为太担心情况,连着四天都睡不好觉。直到着第五天的凌晨方才精神疲乏,趴在马背上合了一下眼睛。

  这绷紧的神经,突然松懈,还没有睡足却让人吵醒,整个人的感觉就跟要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