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263章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263章

小说: 壮哉大唐少年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太上皇。”四周静悄悄的,李世民把秦风的话听在了耳际,有些尴尬有些无语的说着,只因他第一次到了这般的李渊的时候,李渊给他带来的冲击更甚。

  李渊七岁就世袭成了唐国公,开始自力更生,年少老成,弓马娴熟,深得隋朝两帝杨坚杨广的器重,称一句当世英雄也不为过。

  李世民自小跟着李渊学习骑马射箭,当时在贵族圈里,尤其是在李渊的社交圈子里,他的箭术骑术都是第一的。所以小小的李世民自小就怀着崇拜的心态跟着父亲学艺。

  现在长大了,而且也成为了一国之君。固然知道自己的父亲因为当了皇帝、当了太上皇后疏于弓马,日渐发福,不比以前。却万万想不到,自小崇拜的父亲,已经标成了这番模样的大胖子。

  这理性上知道面前这位大胖子是自己的父亲,但是感性上竟然有点小小的排斥了。

  这是李世民当初的心态,故而,他十分理解秦风此刻的震惊。

  “见过父皇!”李世民作揖行礼。

  “免礼免礼!都是一家人,不必多礼,都自己找地方坐!”李渊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

  秦风震撼的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见李世民如此,也忙着补充:“秦风拜见太上皇。”

  “秦风?”

  虽仅有二字,但话音中却充满了无上威严。下一刻,无形的气势陡然从他身上传来,四面八方蔓延开来,秦风一瞬间便觉得头顶上犹如泰山压顶。

  李渊悠然而然的坐了起来,锐利的目光一闪而没,那是一种上位者应有的威势。刹那之间,秦风觉得李渊整个人似乎跟环境融合在了一起,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

  “不错。”李渊,又变成了一个人畜无害的老人。

  秦风借机偷偷的瞄了瞄李渊。李渊虽以六十有余,且成了一个大胖子,但其眼精目灵,额角宽广,相貌堂堂。无怪李世民这么帅气,老爹的出色基因摆着呢。

  “是一个不错的少年英雄!”李渊笑着赞了一句,随即道:“你不怕我?”

  “怕!”人家好歹是过了气的太上皇,面子还是要给的。

  “我也见过别家孩子,他们看见我,多半会出汗,我问他们,他们都说看见我感到惶恐,故而汗出如浆!”李渊盯着秦风问:“为何你也害怕,却不出汗呢?”

  秦风在心中暗笑,从前世算起,如今他都快年届不惑了。如果看见一个比自己大十几二年岁的人就害怕,他还混什么?要他装害怕没问题,要他吓到出汗,估计比让刘备不哭还难!虽说心中不怕,但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秦风装作颤抖道:“小子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小子要得!”李渊哈哈大笑道:“配得上我家丽质。”

  李渊似乎心情舒畅,大笑道:“这几日我心情不好,胃口极差。而今天有了小酌几杯的雅兴。小子不妨留下。陪我喝上几杯!”

  秦风也不拒绝,只是道:“长者赐不敢辞,但长乐在家中等候,还望您派人吱会一声。”结婚这么久,长乐天天晚上都等他一起用膳。有时候事务繁重,难免耽搁时间,但长乐依旧如故。看的他好是心疼,也多次劝说,但长乐却道:“等郎君回府一同用膳也是一种幸福呢!”秦风听了更是感动,从那时起,若不是真有要事,他都会尽早的赶回家,有时要与朋友外头吃饭,也会事先让人通知,以免长乐久等。

  这虽是小事,但却很有夫妻间温馨的感觉。

  李渊、李世民父子二人略微怔了怔,在这男尊女卑的世界里,想不到秦风有这种想法,李渊更是大笑:“应该的,应该的,你如此爱护丽质,足以证明丽质眼光不差,没有看错人!”

  秦风不以为意的笑了一笑,他虽以融入大唐,但骨子里还是存有一些二十一世纪人的思想,对于自己的老婆自然有着异于他人疼爱之情。

  李世民让人去驸马府吱会长乐一声,拉着秦风陪李渊聊家常,秦风妙语如珠,把李渊逗得十分高兴,这期间,当然少不得表演了凝水成冰、空中飞人等绝技,让李渊叹为观止。

第353章:李渊的坦荡


  “对突厥你是怎么看的?”聊着聊着,难免会聊到了天下格局,尽管已经被退休,可不见得李渊就不关心时政,只因他在位的时候,突厥给予他的屈辱太多了,故而,对突厥是念念不忘。

  “大唐威慑天下垫脚石。”

  李渊道:“这话不假,可是与突厥一战,大唐只能胜不能败,而且还是大胜,不灭国,便是失败。唯有如此,才能震慑宵小,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大唐立国之初,我们还没有资格与突厥一争高小,所以,我只能忍。现在,我们是有一战之力了,可形势依然严峻,因为我们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了将万劫不复,要怪只怪杨广把大好江山败得太彻底了,人口是大唐致命的短板,没有人口,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军队。当初,我唐军是内战的一把好手,杀得各路诸侯溃不成军,可为何遇到了突厥就一厥不振了呢?很简单,我们军队是一群放下锄头的老百姓,借助猛将的威势,与同样的军队打仗自然顺风顺水,可是面对突厥这种强兵,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只能忍。只能当孙子。强汉是怎么来的?是经过三四代人当孙子的代价换来的。汉武帝是厉害,可如果没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积累,他打得过强大的匈奴吗?”

  “父皇……”

  李渊的话,让李世民神色动容,低头道:“儿臣……。”

  “父皇知道!”李渊神色复杂,轻叹道:“知子莫若父……哈,这话在我说来确实有些惭愧……我一直以慈父自诩,到了最后才现不过是个糊涂父亲。这些年我深居太极宫,自我反省终于意识到,造成当日那局面,我是罪魁祸啊。我太原起兵,不数年间一统河山大唐定鼎。常人都认为我以拯救天下苍生于沸鼎,纯出公心,所以天命在身,得上天庇佑,获得天下。可是谁知道为了这个天下我所失去的?太原举事,导致河东老家受到牵连,除建成、元吉外,所有儿孙子女家仆妾俾都遭杀害。我自幼丧父丧兄,年不过九岁便继任国公,未能体会到亲情的感觉。这午夜梦回,自是伤怀万分。我常年奔波在外,以致儿孙有爹如同没爹,甚至累得他们惨死,心中难安,也倍加珍惜你们。以至于犯了弥天大过……我当皇帝时,因为欠你们实在太多太多,所以对你们确实纵容过度。元吉所作所为若依法理处置,百死难辞其咎,我心如明镜,却依然包庇纵容,耐心呵护。纵观古今,找不到一个皇帝如我那般,因爱子情深,看淡了君臣礼法,枉顾了国家的律法”

  李世民低头不言,心下却是万分赞同李渊的这番话。

  李渊对他们几个儿子的宠爱放纵,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试问有那个皇帝纵容自己儿子自己拥兵开府、分权割地,甚至影响到圣旨的权威,也不闻不问。

  李渊续道:“这俗话都有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可我对你们的放纵却导致太子令与二王教命至,官员竟如圣旨一般承办,若有冲突唯以到达先后为准,无大小之别。你与大郎、四郎虽无皇帝之名,却掌着等同皇帝的权势。你自小便逞强好胜。有此权势,如何能够不动他心。是我自以为是,单方面的以为你们兄弟齐心……实在未曾想到,因为我的纵容、懒惰,铸造了人伦惨剧。”

  “儿臣……”李世民喉咙哑。在他的父亲面前无法否认,这个皇帝之位,来的确实不正当。

  李渊示意他不要说下去,“这立长不立幼虽说是古来的祖训,但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皇帝严苛遵守?我并非迂腐之人。也想大唐千秋万世,长盛不衰。你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你的功劳,朕如何不知。也不是没有人跟朕提议,说秦王功高盖世,理应立为太子。针对这方面,我并非没有考虑过,而是经过多番慎重的思考。选择你大哥。绝不是是因为古训也不是因为父皇偏心,而是我觉得大郎更加适合。至少在当时看来,大郎确实你比适合的多……”

  李世民心中不服。

  李渊依旧笑着摇了摇头,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大郎、你还有平阳这三个子女。你们都是人中龙凤。拥有着远胜他人的干略能力。有子女如你们,作为一个父亲,我怎能不骄傲。但你们性子各有不同,大郎性子温和,处事面面俱到,有理有据。而你性子刚烈,虽智勇兼备。却喜欢争强好胜,满怀雄心壮志。至于平阳。刚直不阿,情义双全。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世人得一麒麟子便足以自豪,父皇我有三位,早已知足。平阳身为女儿家,自是不论。大唐第二世皇帝毫无疑问的就在你们兄弟之间。你们都有那个才智能力,但是我认为天下初经大乱,需要的是治理,需要的是巩固,而不是过量的野望。你大哥有文景之能,而你却有汉武的野望。我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历代的史实得出了一个结论,你大哥更适合当太子当皇帝,因为这天下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不是连续不断的战争。你的性子太过好强,我担心你承受不了突厥给我大唐的屈辱,而选择愤然一战,就像当初的杨广。”

  李世民心中一禀,想不到自己这位父亲竟然将他看的如此透彻,忙道:“儿臣绝不会步入杨广的后尘。”

  “这个,我是不是应该回避一下。”一边的秦风,只听得心惊胆战,汗流浃背,这种皇家秘密真是要他这外人的命。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如坐针毡。

  “不必。”李渊、李世民父子异口同声的说着,而后又相顾一笑。

  李渊对秦风道:“这是我思考多年的一点心得对你也一样有用,放在国家是国之大事,放在小家亦是治家之道。悲剧生一次,就足够永世难忘,我不希望后人再次上演当天的悲剧。这种事情,人家不说,不表示不知道,不说是因为害怕而已,既然生了就不怕人说,不怕人念,人家念了才让我们记得更加深刻,才能引以为戒,终身难忘。”

  秦风心里明白李渊这是将他视为自己一家人了,所以不怕出丑丢面子,便也不在乎什么。当然,他也知道李世民的为人,自然不会因此而责怪自己什么的。

  “你聪明,那么你就凭良心说说,这杨广是好人还是坏人。”李渊把矛头指向了秦风。

  秦风知道李渊、李世民不需要听假话,稍作思忖,便道:“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杨广是一位试图延续辉煌、维护国威的皇帝,并且一直以理想主义治理国家,但他的自负心理与官宦背景,严重左右了他的治国理念与方法,最终导致统治的失败,国家的灭亡。虽然我们不能否认隋炀帝的美好初衷,但滥用民力、铺张浪费、迷信武力、炫耀国威的做法必须予以批判。历史上留下的关于隋炀帝的材料非常少,其中还增添了许多虚假成分,使得隋炀帝千百年来一直是昏君的同义词。但是不能简单地得出隋炀帝是昏君、暴君的结论。与此相反,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泽被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他执政时期的一系列改革,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做了必要的准备。隋炀帝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人物。各种历史版本都在说杨广恶劣到了极点,不但杀父,淫庶***亲妹,而且还有着佳丽三千,可事实上,杨广根本不是好色之徒,他的女人就那么几个,这一点,单从他的子嗣就可以看出一二,他堂堂一代帝王,就只有杨昭、杨暕、杨杲,以及一个早夭的杨铭,而且,都是萧皇后生的。至于女儿,也就南阳公主与嫁给李世民的杨妃而已。仅是这一点,说他荒淫成性就说不过去。

  “‘弊在当代,功在千秋’?这话说得很好。只说过而不论功,对他有失公允。”

  李渊点了点头道:“现在世人谩骂杨广,将杨广贬的一文不值。主要还是乱世时,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名望,让百姓拥护而恶意散布的一些根本不属于他的谣言罢了,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咱们的功劳。”李渊说得很坦然。

  “我相信,如果我失败,或者大唐失败了。我们也与杨广一样,背负着本不属于我们的恶名。”

  “二郎,你认为杨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认真的听着,对于李渊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听李渊问到自己,不假思索道:“风儿年少,你不知杨广,情有可愿。其实我们这些有机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广并非一无是处。他能力不差,只是没有看清天下的本质。前朝经过大乱之后,民心思定。文帝杨坚极擅敛财,国库虽然充裕,却是典型的国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