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186章

大唐虎贲-第186章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堪一击的事件,数不胜数。但是在唐朝,这种情况却是反着来的。
  这也跟唐朝的崛起密不可分。
  唐朝立足关中之后便采取了以关中战天下的国策军制,在关中秦川一代建立十二军府,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关中十二军。罗士信昔日负责训练的天节军就是其中之一,除天节军之外还有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袱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等等……
  大唐征伐,必调关中十二军,几乎可以说整个大唐江山绝大部分都是十二军打下来了,关中十二军的强弱能够直接代表着大唐王朝的战斗力几何。
  因为关中十二军过于强势,大唐军队的发展也向着关中十二军。一切优良的装备先满足关中十二军,有赏赐先给关中十二军,有荣耀也是关中十二军的。长此以往,关中十二军越来越强,而边军心底各种不平衡,也就丧失了因有的斗志。
  也造成了突厥大军一来,边军龟缩着,护着主要城镇不让突厥攻陷,而如狼似虎的关中十二军在李渊的调派下奔向了前线战场。
  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唐太过依赖十二军了。
  历史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李渊觉得天下大定,关中十二军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撤销了十二军建制。结果突厥大军袭来,唐军被打的落花流水,以至于将士慑惧,三军大骇,不敢与战。
  李世民不得不亲自率领玄甲军百骑掠阵,领着百人在突厥五万大军面前叫阵,鼓舞士气,这才逼退了突厥大军。
  李渊亦在此战后,恢复了十二军建制,足可见大唐对于关中十二军的依赖。
  因为罗士信的出现,李渊并没有撤销关中十二军,也不存在什么百骑掠阵的事件,但是大唐对于关中十二军的依赖是依旧的。
  这也是为什么边兵弱如绵羊的缘由所在。
  这一些都是罗士信经过一夜苦思想到的缘由,将这些对着薛永、苏定方细说。
  薛永、苏定方面面相觑,方才明白过来。
  “原来如此!”薛永颔首道:“大将军说的应当不错了,十二军过于强势,以至于边军的风头都让抢了过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军心不定,人心不在,长此以往,也就成了今日毫无上进心的边军。”
  苏定方接话道:“因为他们觉得就算是在努力,远在朝堂的陛下大将军也看不到,觉得朝中的文武都将重心放在十二军上,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他们越这样想,表现的越不经如人意,表现的越差,越得不到军人的一切。直接堕落成今日的边军,不知上进,不思进取,混吃等死。”
  “这样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持续发展下去,边军就要废了!”罗士信沉吟片刻,道:“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就给我对症下药,将风气给我改过来。我会向上面申请一批全新的兵器铠甲,让所有兵卒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待遇是跟关中十二军一样的。至于你们两位,不管怎么样,先将军纪给我拉上来,让他们有一个军人样子。从最基本的抓起,时间我们有,就算是一群猪,我们也要把他们身上的膘给剐了,在贴上老虎的毛。至于让他们找回军人的荣耀,这一点我倒有些想法。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你们留意一下。我相信所有边军中还是有可造之材的,还是有有怀才不遇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好兵,将他们早出来,特别照顾,我有大用。”
  薛永、苏定方沉声道:“末将领命!”
  “你们回去,是练出一群嗷嗷叫的雄兵,还是灰溜溜的撤退长安,就看你们的了。”罗士信笑着拍了拍两人的肩膀,鼓励着自己的爱将部下。
  薛永、苏定方只觉得双肩重若千斤,目光也先后凝重而坚定。
  他们能有今日,皆是罗士信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在罗士信需要他们,各自告诉自己决不能辜负厚望。
  两人先后抱拳退了下去。
  罗士信对于他们并没有任何不放心的,苏定方自不用说,一等一的大将之才。薛永在历史上名声确实不显,但为人沉稳持重,多年相处下来,亦知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对象。
  比之他们,莫虎儿这里还需他多费些心思。
  以能力而言,莫虎儿为人机灵,这些年跟着他也学了很多东西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但是年纪却是一个硬伤,不过二十出头,比他还要小一些。
  虽说能力与年纪无关,但任何一个人,接受一个比自己小许多的人调遣调派,还是会存着些许排斥。毕竟与他不同,莫虎儿缺少他这一身藐视一切的实力与威望。
  不过罗士信也没有想着直接插手,让莫虎儿自己折腾。这不尝试跌倒,永远也不会走路。
  “也许莫虎儿自己克服了难关也不一定!”罗士信对于莫虎儿还是给予着一定的厚望,更因为他是都督,手握三州军政要务,不能如以往一样。这里掺和一步,那里掺和一点,凡事都插手过问。放权任由麾下亲信处理,他把握大局是他这个身份必需要学会的事情。
  苏定方、薛永、莫虎儿在学独当一面的同时,罗士信自己也在学习如何当一个大都督,做上位者应当做的事情。(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


第八章 修书求贤

  罗士信将庆州这里的情况详细写了下来,将他所需求的兵器、衣甲都记在心中,然后又写了一封公文,以公文的形式向李世民讨要军备物资。
  做好这一切,罗士信派人将公文与信一起送往长安。
  处理好这桩事情,他信步来到都督府的档案室,档案室里王玄策与一伙文士正在整理档案资料,身为都督,地方上的军事统帅,所管辖的事情就多了。不只是练兵那么简单,掌诸州兵马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兵器铠甲,粮草军饷,城池防御,城池修葺,地域防卫都是归他管。
  若他再如昔日当大将军一样,事事都要插手过问,保管活活累死,英年早逝。
  军事上他能够放手,但是军务上,便不得不慎重以待了。
  他的根基出生,终究浅薄了一些,手上的文臣太少,武将能够凭借习性,从右骁卫里调人帮忙,但是文臣却没有几个愿意跟他一起来的。毕竟一个是在天子脚下,一个在北方边境,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差别。
  武将通过军功晋级,跟着能打胜仗的将军就有前途,而文官的晋级却要看运气与天时地利。但毫无疑问,在长安天子脚下的机会远远大过在庆州当任一个都督的幕僚,虽然职位上去了,但晋升机会也跟着大幅度减少,得不偿失。
  尽管他们对于自己这位给右骁卫带来极高荣誉的上司并无恶感,反而充满了敬意。但人都是现实的。没有人会与自己的前途过不去,他们敬重罗士信是一回事,要不要放下目前的一切。跟着罗士信去庆州就是另一回事了。整个右骁卫营也只有四个新上任的文官,愿意跟着罗士信来庆州。其他人都婉拒了,罗士信为人直爽,人家不愿意来自然不去强求。
  至于那新上任的文官多半也是因为自身的资历太浅,在最下层的右骁卫镀金,不如先到庆州谋个出身,寻个好的履历。以便日后推销的出去。
  罗士信也不在乎他们的想法,他手上正缺处理事务的文官,对他们来者不拒。通通丢给了王玄策,让他带一下,看看有没有可造之材。
  四人都是依靠科举上位的,文化水平都还不错。但受到自身才能的所限。当不了大任,但是处理一些公务上的杂事,还是绰绰有余的,给王玄策减少了许多负担,但是三州的各种杂事,只由五人处理,也实在紧张了一些,尤其是王玄策。大事情都要他来把关,任务最是繁重。看着眼睛充满了血丝一样的少年郎,罗士信心底实在有些过意不去。王玄策经过他的提携,在右骁卫混得风生水起,已经有着一定的根基。但是因为他的开口,他毅然选择了放弃面前的根基,跟着来到了庆州,做他的司马,帮他处理事物。
  这份心意情意,罗士信记在心底。
  大步走进了档案室,罗士信道:“小王,别太累了,休息会儿,事情总有做完的时候,你要是累到了,那我可是要哭了。这么繁重的事情,还要撂倒我头上,我可做不来。”
  王玄策从容一笑:“殿下放心,这点事情,可压不垮我。”说着,还将手中的资料交给了一旁的副手,吩咐他注意细节,他笑容中带着疲惫,但神色沉稳,言语干练,点到即止,指挥起人来颇有大将风范。
  罗士信有些讶异,这还是王玄策嘛?
  细细一想,心中恍然,会意的笑了笑:王玄策本就天赋过人,而他麾下的文臣谋士又少,绝大部分的事物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压榨着他的潜能。王玄策没有被压倒,换来的自然是自身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想象,经过如此强度的历练,王玄策的自身才华得到了充实,他的路一定会比历史上走的更远。
  罗士信退了下去,心中依旧想着招人的事情:繁重的政务固然不断地敲打着王玄策这块好钢,可再好的钢,敲打过头也会毁掉,何况是人?
  必需要找一些人来帮王玄策分担政务。
  罗士信琢磨着,忍不住搔了搔头皮,这军事不顺,文事也不顺,这都督当得,有些憋屈啊……
  他有些泄气,但想到自己事事旦旦的表示整备边军,直捣突厥汗庭的的“大话”,拍了拍脸颊,现在还不到泄气的时候。
  他忖道:“我就不信了,凭借穿越者的优势,还找不到优秀的行政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岑文本……
  一个个贞观朝的行政人才都在他脑海中过一遍,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让李世民这个坑爹的家伙给挖去了……他难道还能挖李世民的墙角不成?
  想着想着,突然一个人名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罗士信惊喜的跳了出来,叫道:“就是他了……就是说嘛,天无绝人之路……老子就不信,我堂堂罗士信身怀几千年的知识,还会让人才憋死。”
  李世民固然是一个擅于识人擅于用人的好皇帝,但是天下人才何其之多,就算李世民在如何会用人,也有遗漏的人物……刘仁轨,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极为出名的一个。
  刘仁轨生长于隋末动乱时期,因为天下动荡,不能安静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在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但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高宗朝,他才真正的闯出一片天地,尤其是在留守平壤的时候,算无遗策的打通了新罗的运粮道,还与白江口痛击日本海军。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决战,便是刘仁轨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小日本。
  其后他治理百济,效果卓越,最后位极人臣成为大唐宰相,得到了高宗李治、武则天的器重……
  如此文武双全的人物,现在正在某一个地方当任一个小小的芝麻绿豆大的官,混吃等死。
  罗士信毫不犹豫的立刻执笔,再写了一封信,他记得刘仁轨的英雄事迹,但是对于没落的时候刘仁轨的事迹却不晓得,也不知现在他在什么地方。不过但凡唐朝官员都会有文档记录在案,这个繁重的任务就交给李世民去头疼了。(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第九章 一定要帅气

  黄昏夕阳笼罩着整个皇宫,将巍峨的太极宫显得更加雄伟气派。
  东宫太子府已经换了主人,李世民在继任太子之后,依然从承乾殿搬到了东宫入住,成为了大唐王朝的继承人。
  李世民刚刚处理好繁重的国事,在后堂小歇了片刻,问道:“今天是那几位先生值勤?”
  立刻有侍婢答道:“是盖文达、褚亮、苏勗三位先生。”
  李世民颔首道:“请他们来书房,我正好有事情与他们商讨。”
  盖文达、褚亮、苏勗是文学馆十八学士中的文学大儒,李世民自由酷爱军略,对于政务有些反感,是故领军作战,战无不胜,政治水平只能说一般。但自从动了夺嫡心后,也知自己的不足。在房玄龄、杜如晦的出谋下,设立文学馆,招揽天下大儒。
  李世民所招募的人都经过严苛把关,文学馆的文士擅长的不是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而是时事政治,治国方略。
  李世民从中选出十八位最出色的号称十八学士,让他们十八人分为六组,轮流值勤,住在李世民的家里,每每空闲,便召见其中三人商讨时事政治,学习治国方略。李世民本就天资聪颖,又下了这番功夫去学,自是成绩不凡。现如今他坐上太子之位,这个习惯依旧不改,每天都会与十八学士中的三位谈古论今,商讨治国方略。
  盖文达、褚亮、苏勗得李世民这个时候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