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奋斗在晚明 >

第93章

奋斗在晚明-第93章

小说: 奋斗在晚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修抓住机会道:“孙兄不妨试试这道醋溜土豆丝。你放心,那半盘子薯条不会有人动的。”

    孙悟范被说的面色一红,便重新拿起筷子夹了一刀土豆丝。

    醋溜土豆丝显然符合东方人的味蕾。它酸咸得当,在刺激味蕾的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孙悟范闭着眼睛咀嚼着土豆丝,看表情简直精彩极了。

    “宁贤弟,这些菜的做法你是怎么学到的?”

    “自然是伊尹他老人家托梦于我。”

    “。。。。。。”

    孙悟范睁开眼睛白了宁修一眼:“跟我还说什么谎话,你觉得我会信吗?”

    “确实是托梦啊,不然宁某怎么可能突然之间学会这么多菜肴的做法?”

    宁修倒不是有意骗孙悟范而是无可奈何。

    他能怎么办?难道他要说这些都是几百年后的日常菜肴?

    孙悟范眼皮跳了跳。

    算了,纠结这些作甚,有好菜吃他娘的就是。

    三样菜对孙悟范来说简直就是开胃的,用了不到一刻钟孙悟范便全部吃光。

    他拍着肚子打了个饱嗝,十分满意的说道:“啧啧,宁贤弟啊,不是为兄夸啊。你这土豆宴怕是要席卷荆州了。”

    “孙兄就没有什么建议?”

    “建议?不存在的。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啊。”

    。。。。。。

    。。。。。。

    如孙悟范所说,宁记酒楼推出的土豆宴真的在荆州大地掀起了一阵美食狂潮。

    食客盈门自不必说,还有许多大户人家的仆从提前一天来排队,为的就是能够给主家占到一个位置。

    土豆宴的美名一传十十传百,别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士绅公子都对这种美味十分倾慕。

    宁修根本不需要做什么营销,仅仅靠食客们的口耳相传就够了。

    这种火爆的场面自然把宁良乐坏了。

    老爷子迎来送往满面春风,数钱的时候总是笑出声。

    自家儿子真是出息了啊。照这样下去家财万贯算什么?十万贯,百万贯也不是不可能啊。

    便在宁良乐的合不拢嘴时,宁修又提出一个令他瞠目结舌的建议。

    提供餐食外卖服务。

    据宁修解释,这外卖服务就是把做好的酒菜按照食客提供的地址送去,不同于堂食,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宁良起初不怎么愿意,因为这加大了酒楼的工作量,还得单独雇佣一些外卖员。

    但在宁修的一番劝说下宁良还是同意试一试。

    这小子鬼点子多,万一又让他赌对了呢。

    外送服务一开始并不算多火爆,主要是食客们担心菜肴会在配送途中变凉,影响口感。

    对此宁修调整了策略,只对那种对温度要求不高的菜肴配送,其余菜肴一概堂食。

    而且配送范围被他限定在方圆一里以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菜肴的口感。

    如此一来外卖变得火爆了起来,宁记酒楼接受的订单无数,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将订单全部配送完。

    甚至县衙、府衙都希望宁记酒楼可以定时配送菜肴。价钱嘛,反正是衙门来出,好商量。

    也有唱反调唱衰宁记的,但那些都是一些同行。他们眼红宁记酒楼的生意火爆,便编排出许多段子来诋毁宁记。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流言蜚语并没有对宁记酒楼的生意造成多大的印象。

    那些唱衰诋毁宁记的同行也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的好处,他们的酒楼前仍然门可罗雀。

    另一些同行比较有想法,他们派出伙计扮成食客的模样混到宁记酒楼试吃新菜,并将菜肴的品式口味记下,照葫芦画瓢模仿了起来。

    可他们毕竟没有掌握这些菜肴的核心工艺。即便能弄到原材料,做出来的菜肴味道也和宁记的“原版”相去甚远。

    食客们都是极为挑剔的。他们也许会去试吃一次,但发觉味道不对后,绝不会再去第二次。

    饮食业的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哪怕菜式相仿价格更优,但如果菜品的味道比不过也是不可能招揽到食客的。

    。。。。。。

    。。。。。。

    热书推荐:猫腻大神新作《》




第一百八十二章 医者之道(第四十七更,求订阅,求月票!)

    唯一有些不幸的是,宁修的娘亲宁刘氏染了咳疾怎么也不见好,且有愈咳愈厉害的趋势。

    宁修不敢大意,连忙去医馆请坐馆的神医李时珍前去帮母亲诊治。

    宁修去时李时珍恰巧在医馆,这可谓是幸运了。宁修知道李时珍自从辞去太医院官职后便一直云游行医,走到一个地方停下来待上几年都有可能。

    李时珍虽然是湖广人,可并不一定一直待在湖广啊。

    万一他老人家突然高兴,又开始云游,那宁修可去哪儿找人?

    所以宁修见到李时珍的那刻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有李神医在,老娘的咳疾还有啥可愁的?

    李时珍本就是医者仁心,别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找他就诊他都会接诊。

    不过他有一个奇怪的规矩,那就是一般不上门亲自问诊。

    除非是官府强招,他是不会轻易离开医馆的。

    宁修本以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时珍就会松了口风。

    谁知李时珍却一直咬死不松口。

    宁修不由得急了。

    “事急从权,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家母咳疾甚重,李神医忍心看她忍受严寒到医馆来吗?”

    若是一般时候也就罢了,偏偏现在是寒冬。

    朔风吹到脸上跟刀子一样刮的人生疼。娘亲本就染了咳疾,万一受了凉病情加重可该如何是好?

    宁刘氏虽然不是宁修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却给了宁修许多关爱维护。

    宁修依稀记得父亲数落他时,宁刘氏总会站出来替他说话。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相处的时间久了,宁修早已把宁刘氏当作母亲侍奉。

    如今母亲有了疾病,他自是四处寻医。

    李时珍提出到医馆就诊,这个条件太无理了。

    “这是李某的规矩。便是达官显贵也是一样的。”

    李时珍却是丝毫不为所动。

    宁修冷笑一声道:“李神医的规矩好没有道理。既如此为何官府征召时你会前去衙门诊治呢?这难道不是坏了规矩?”

    “这。。。。。。”

    李时珍蹙起眉头,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一直坚持在医馆问诊确实是他多年以来的规矩。这倒不是他耍大牌,而是他认为这样可以诊治更多的病患。

    试想若是他挎着药箱前去一名病患宅中诊治,来回路上都得耽搁很长时间。再加上外出医诊期间医馆无人坐诊,有前来求医的病患必定不知所措,却会贻误了诊病的时机。

    所以在他看来外出就诊看似是为病患考虑,实则会牺牲更多病患的利益。

    两者一相比较,李时珍便坚持坐馆诊病了。

    可方才宁修对他说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

    他确实是无条件的接受官府的征召,前去衙门诊病啊。

    这难道不是坏了规矩吗?

    再退一步,若是朝廷征召,天子下旨命他再度入宫给宫中贵人诊病,他是去还是不去?

    圣旨不可违逆,他当然还是会去,这不也是坏了他自己立下的规矩吗?

    这样看来他的这个规矩设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李时珍陷入了沉思。

    为官府,为朝廷,为天子坏了规矩和为小民,贩夫走卒,百姓坏了规矩有何区别?

    难道因为前者身份尊贵他坏了规矩就能认为是理所应当吗?

    如此不公允,岂不是违背了他从医的初衷。

    毕竟在他看来任何病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那么,他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呢?

    见李时珍陷入了沉默,宁修也没有逼问。

    他静静的等着,他相信李时珍最终会明白的。

    果然过了半晌李时珍长叹一声,幽幽说道:“宁小友一席话让李某如醍醐灌顶啊。李某半辈子没想明白的问题,宁小友一句话便点醒了。”

    宁修连称不敢当。

    “方才小子一时情急,话语之中多有得罪,还请李神医莫要在意。”

    李时珍推了推手道:“宁小友言重了。你点醒了李某,李某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责怪你?再说,李某若是心胸如此狭隘又怎配从医救人?”

    宁修心中一暖,不光是因为李时珍愿意去府宅为娘亲看病,还因为他方才的那番话。

    这才是写下《本草纲目》这样巨著的人该有的胸怀啊。

    李时珍倒也是干练,跨上药箱便和宁修出了门。

    此时虽然并未落雪,但气温仍然很低。李时珍却没有丝毫的畏缩,迈着方步沿着街道前行。

    宁修不由得感慨,或许这便是心中有道的人吧,任何外物变化都不足以改变他们。

    二人来到宅中,宁修把李时珍引入内院。

    老爹宁良早已急得团团转。七郎、十郎也是一脸忧愁。

    见宁修来了,宁良面色稍稍和缓。

    他上前一步道:“李郎中可请来了?”

    宁修连忙介绍道:“爹,这位便是李神医。”

    李时珍被他左一句神医右一句神医叫的面颊一红,推了推手道:“甚么神医,李某就是一个云游天下的郎中罢了。”

    “李神医过谦了,若您都不能算神医,这天下怕是没有人能算神医了。”

    李时珍感到颇为不解:“宁小友何出此言?”

    “这个小子不能说,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也难怪李时珍疑惑。他现在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名医,还担不起神医的名号。

    之所以后世尊奉他为神医,更多是因为《本草纲目》的缘故。

    而现在《本草纲目》刚刚问世,所知者甚少,口碑还没有发酵。李时珍当然不认为自己担的起神医的名号了。

    不过就像宁修说的,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却说李时珍在宁家父子的陪同下进入了宁刘氏的屋子。

    一进屋他便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药汤味。

    宁修搬了一把凳子放在床头,李时珍也不客气撩袍坐下。

    他放下药箱,沉声道:“需要李某悬丝问诊吗?”

    宁良抢在宁修之前回答:“不必了,李郎中就正常诊病吧。”

    他听说悬丝诊病诊不出啥,没必要为了面子贻误病情。

    李时珍点了点头便用一个小枕垫起了宁刘氏的手腕,开始把脉诊病了。

    。。。。。。

    。。。。。。

    热书推荐:猫腻大神新作《》




第一百八十三章 御史抵荆(第四十八更,求订阅,求月票!)

    李时珍号起脉来不发一言,眉头深锁神情肃然。看的宁家父子俩十分紧张,生怕诊治出什么恶疾来。

    宁修也知道在这个时代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即便是李时珍这样不世出的神医也不能保证医治百病。

    许多在后世能够轻松治愈的疾病在明代却可以轻易的索人性命,这当然让宁修忧心不已。

    “无大碍,令堂只是染了风寒,故而会咳的厉害。李某开一记方子,宁公子照着去抓药,连服十日令堂的病定能好转。”

    李时珍突然发声吓了宁修一跳,但听到李时珍说娘亲只是染了风寒,他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风寒并不是大病,只要调理得当按时吃药是一定能够好转的。

    看宁刘氏咳的那么厉害,宁修生怕她是得了肺痨。肺痨也就是肺结核,在后世都不一定能够治的利索,在大明更是绝症了。

    宁修感激的冲李时珍拱手道:“多谢李神医。李神医大恩,小子没齿难忘。”

    李时珍推了推手道:“宁公子说的哪里话,治病救人,这是医者之心。”

    说罢他坐在桌前开起药方来。

    不多时的工夫李时珍写好了药方,将其递给宁修嘱咐道:“令堂的病虽然并无大碍,但这些日子切不可受风。不然病情恐怕会反复加剧。”

    宁修连忙点头应下。

    李时珍跨起药箱便往外走,宁修跟着出去,把李时珍送到了府门才折了回来。

    “臭小子,快去给你娘抓药,你娘这里有爹照顾呢。”

    “哎,儿子这便去。”

    。。。。。。

    。。。。。。

    万历六年,腊月二十三。

    赶在年关之前,新任湖广巡按御史贺文程抵达武昌。

    贺御史今年五十有一,本来要任职吏部文选司主事,结果朝廷一纸调令把他派到了湖广来。

    若是放在一般时候,贺御史早就炸了。

    可他被张阁老私下叫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