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七品封疆 >

第15章

七品封疆-第15章

小说: 七品封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怎么不想扩充部下?可是扩充出来的部分,朝廷是不给钱的。锦衣卫在香山的处境,也不比你衙门好多少,我如果带人上街收税,咱们两个衙门就要起冲突。”
  锦衣、地方官府,都是吃着街面上这点效益,很多地方,都为了收税的事,爆发衙役与锦衣卫的群体冲突事件,俗称斗殴。这种对打,多半就是看谁靠山硬谁有理,过去锦衣卫的靠山是陆炳,陆炳的靠山是皇帝,自然是横着走。
  如今陆炳已死,朱希忠为人内敛,朝内又是徐阶为首辅,号称群贤毕至,众正盈朝,正是文官当道的时候,锦衣卫气焰大挫。固然亲民官不能与清流官相提并论,但是如果知县和个锦衣卫小旗发生摩擦,倒霉的也只会是瑞恩斯坦。
  如果两人位置调换一下,李炎卿倒是可以不在乎,脱光膀子大干一场。大不了就是丢官,我反正都混到香山这倒霉地方来了,还能往哪降?拿丢官吓唬我,当我害怕么?
  可是瑞恩斯坦这种铁杆的自带干粮五宝钞,没他这么淡定。在地方关系上,也是宁可自己受点损失,也不敢和亲民衙门发生冲突。若不然凭他的本事,不混锦衣去当水贼,早就发了大财。
  李炎卿道:“这事好办,咱们两家不一定是竞争的关系,完全可以携手合作,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么。我想的就是,衙门和锦衣卫联合出击,搞一次大行动。为了整顿咱香山的县容县貌,规范市场环境及经营秩序,搞一个整顿县容县貌,百日商业大整顿行动。行动的具体内容,就是规范整个香山县内各门店的经营,对于其经营范围,货品码放,着装卫生以及纳税情况进行整顿,主要手段就是收税和罚款。活动由本地衙役与锦衣卫协同完成,大家齐抓共管,不留死角,利益均沾,皆大欢喜。瑞恩老哥你觉得这个买卖干的过么?”
  瑞恩斯坦和他的几个嫡系部下这几年来都穷的厉害,若不是还有点锦衣卫的体面,怕是早就弄条小船,下海去做海贸了。李炎卿肯把县衙门的收入拿出来和他们对分,这当然是高兴,可是到门面收税这事,瑞恩斯坦还是有些嘀咕。
  “刘兄弟,你来的时间短,还是不太清楚。这门面铺户,不比那些游商。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根脚,有的是本地几个宗族家的人开的买卖,还有几个,则与府城里的佐儿杂官有些往来,你动他们,怕是要惹大篓子。你前任蔡知县,也只敢用白条消费,不敢真的带人去收税的。”
  “他不敢,我敢。光脚不怕穿鞋的,大不了把我赶回老家种地去,我就不信,我要不出他们的钱来。你们锦衣卫也不必直接动手,只要在后面看着,对方动手打人时,你们再上手也不晚。”


第29章 歪打正着(上)
  征收商税这事,早在李炎卿的盘算之中。县令四大工作,赋税钱粮应该排在第一位,没钱他干什么来了。
  大明号称重农抑商,结果实际就是农税加上各种提编,练饷等等高的吓人,商税一个三十税一外,能收的就剩点门摊,牙税之类,远比农业税为低。更有甚者,就是那些开着门面的买卖人,想尽办法偷逃税款,拒绝交纳。
  从明面上看,香山这地方商业十分发达,三街六巷,大小铺面林立。可实际上,这些铺面不曾为大明经济贡献过半文钱,那它有和没有还有什么意义?
  李炎卿谈不到是大明忠臣,但既然做的是大明的官,吃的是大明的俸禄,那怎么也得坐在大明朝廷这边。端碗吃肉,放碗骂娘,这种不是人的勾当,他还是干不出来。
  以他现在的身份,区区一七品县令,还是个举人出身的杂流,要想在全国范围内,逆转这种多收农业税,少收商业税的现象,那是不自量力。但是在香山县,他却是唯一的官员,那么收一下商业税,还有谁能有意见?
  而且香山除了没有佐二之外,还有个好处,就是文风不盛。这地方秀才屈指可数,举人、进士一个没有。那几位中了进士的老爷,如袁三接之流,都搬家到省城去了,宗族不在这边。黄佐的家倒是在这,可他自己已经死了,儿子又不成话,在家里结交朋友,无心仕途,头上只有个秀才功名,还是大宗师看在他爸爸面上关照他的。
  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使得他的收税行为,缺少许多阻力,没多少人能干涉他,唯一影响他的,就是声誉。这些商家肯定会戳他的脊梁骨,乃至散布对他不利的流言,可是他在乎这个?
  养望这种事,那是仕林清流中人才需要的东西,自己一个杂流官,养的什么望?他是彻底的没有顾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有香山县内,舍我其谁的架势,他想收税,谁能拦的住他么?
  如果说过去不敢收,还是考虑武力不足的问题,如今连这个问题都没有了。锦衣卫与县衙门联手合作,其武力上的保障,足以支撑整个行动。
  同时,由于衙役在之前的一系列光复县城,恢复香山衙门威严及经济秩序的战斗中,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及辉煌战果,让香山县的地痞无赖闲汉等等,在黑暗中发现了光明,纷纷前往衙门,要求充当帮役。
  与正役不同,帮役是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正式开支的。所费钱粮,由地方自筹,属于地方行政力量的补充,想招多少,给什么待遇,都由知县自己决定。反正也是从你地方财政里支出,上头才懒得管你。
  看着下面那群长短不齐的帮役,李炎卿也懒得多说什么,只是吩咐道:“本官手里,还有三个转成正役的名额。另外本县还没有典史,这些岗位,都是留给有冲劲,够机灵的人来做的。至于谁能做,谁不能做,本官现在还没定夺,全看你自己表现了。”
  等到当天散衙,先有一个衙役送了只烧鹅过来,又有两个帮役领了个羞的抬不起头的姑娘过来,说是自己的妹子,来给大老爷收拾被褥,做个粗使丫头。等到他们被轰出去,第三个进来的,却是本衙的兵房书办。
  “老爷,我那娘子出身书香门第,能读书识字,还炒的一手好菜。老爷虽然试过了九大簋,可是这小家碧玉,家常小菜,自有一番风味。今日乃是小人当值,大老爷可来我家中,尝尝手艺。”
  李炎卿忍不住拍了拍这书办肩膀“我本欲引你为心腹,你何以如此?”
  那书办扑通跪倒在地“老爷,这是我家娘子点了头的,只要小人能做的了典史,其他什么都不在乎。”
  李炎卿自然不会到这下属家去品尝家常小菜小家碧玉的味道,他要是想要女人,带着七百文去掌握香山就好了。眼下要紧的,还是把衙门的人心笼络到手,同时让他们能按自己的安排行事,不至于闹出,自己喊打下面却没人动手的尴尬事。
  这些新来的帮役由老衙役带着,操练几日,上街实战了几次,果然合用。他们本就是地面上的牛鬼蛇神,百姓见了,先要胆战心惊。这回有了官衣护身,就更加威武霸道,渐有天下无敌之势。
  尤其他们不在正役,犯了事大不了就开革。反正老爷有话,今天开革,明天就起复,怕些什么?结果一次出去,所得战利,可比正役三次出征之获。
  眼看大军气力养成,李炎卿一声令下,命张元德挑选良辰吉日,大队人马誓师出征。适日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普照,李炎卿连喝几声“好兆头,好兆头。今日天公作美,我军此战必胜。”
  一干衙役并锦衣卫中人,皆饮了壮行酒,又带好了应手家伙。这段日子县衙门战果累累,手中有了积蓄,衙门里的武备也就大为提高,正役挎腰刀,帮役持木棒,县令将乌纱丢在一边,却换了顶武士巾,官服下摆一撩系在腰里,做了个小衣襟短打扮模样,手中也提了条水火棍,走在队伍最前端。
  等一出衙门,就有百姓高喊“大事不好,这一回是县太爷亲自带队下山,大家快跑啊。”
  这些日子被帮役们搞的焦头烂额的小贩发一声喊,就四下散去。那些帮役只好道:“今天这事与你们无关,不要乱跑,再跑逮到以后就罚款了。都老实待着,我们今天对付的是商铺。”
  出发前就有人问过,是先找当铺下手,还是先找酒楼开刀。李炎卿都一摇头“先找春风楼下手。”
  “大老爷,春风楼可不是好惹的地方。他背后有梁员外撑腰,从佛山五虎门,雇了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子弟保镖护院。当年曾有个一剑震闽南,号称是天榜排行第九的高手,跑到咱香山想要霸王女票。结果十几个五虎门的人加上龟公、茶壶一起上,将他打的鼻青脸肿,在春风楼做了半年苦工才放人的。咱们这点人,到底是不是对手啊。”
  李炎卿自然不能放任这种畏难情绪蔓延,若是连个小小的清楼都不敢搞,今后还怎么做大事?他带领大队二话不说,直扑春风楼。只见这队人马面带杀气,行动如风,在后还有几名锦衣卫合后,当真如同下山猛虎,又似出海蛟龙,其势几不可当。
  大队人马刚到春风楼前,就见二楼的窗户掀动,几道人影飞跃而出,有人还喝道:“好厉害的鹰爪孙,居然识破爷爷的下落,不过想要捉住爷们,等下辈子吧。”


第30章 歪打正着(下)
  这时还是白天,不到清楼营业的时候,李炎卿挑这个时候来收税,为的也是尽量把事态控制住。如果查一个清楼,还不算什么,如果因此犯了众怒,就合不来。
  可是没想到大白天,怎么闹了这么一出?二楼窗户开处,三条汉子翻下楼来,结果其中一人时运不济,正踩在一块瓜皮上,下盘不稳,没拿住桩,一下子把脚崴断,疼的起不了身。李炎卿吩咐声“与我拿了。”
  那干急着补正役的帮役们,哪管对面是什么路数,只管一窝蜂般的扑将上去,拳打脚踢,又擂了几记黑砖,将这条大汉打的晕死过去,上了绳索。另外两人本有心前来救人,却见后面压阵的,居然是锦衣卫,当即变了脸色,头也不会,撒腿就跑。
  这些衙役们见这三人身手了得,若非其中一人命数太弱,实在是一个也拿不住。自己这点本事,还是不要前去送死为好,叫的凶狠,可是没人上前。那两人眼看就能逃脱,不想从对面小巷里杀出一队人马,见面二话不说,就是一通排子枪。
  这些人持的是西洋短铳,射程有限,可是这种近距离内多铳齐发,威力甚大。那两人皆是江湖上高来高去,飞檐走壁的好手,可惜一身武功对上洋枪,就无了用处,惨叫数声,倒在血泊之中。
  只听一个女子的声音喝道:“洪四妹与梁瑞民结的是死仇!不管是哪路好手,给梁瑞民做护卫,就是我洪四妹的仇人,我认得他,我手里的快枪需不认得,咱们走。”
  那队人马来的快,去的急,转眼之间,又退回了小巷。眼看这些人手上拿着枪,再看看自己这边,无非是木棍单刀,两下武力不成正比。李炎卿素日里最慕俊杰,又爱惜人命,急忙吩咐“速速救治那两个受伤的狗头,看看他们是什么路数。这些持枪的歹徒,也不可放走,咱们要仔细查访,顺藤摸瓜,莫叫走了一个。”
  瑞恩斯坦也没想到,好端端的联合收费行动,怎么会杀出一队枪手来。等他点燃了火绳,带队杀出时,那队人马已经逃的不知踪迹。自己人单势孤,全伙人马只有一杆火枪,还是不追为妙,就也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帮着衙役救死扶伤。
  这些锦衣卫手脚利索,远比衙役们专业,没几下,就见瑞恩斯坦站起身子,来到李炎卿面前,兴奋的摇起了他的肩膀“刘兄弟,咱们发财了。这次真的要发财了,你猜我搜到了什么?白莲印鉴,他们是教匪,还是大头目。发了,发了,这回我可以回省城工作了。”
  大明几大祸害里,一是南倭,一是北虏,内部就是白莲教。这些人本是龙凤皇帝韩林儿的一脉,个个都有昧着良心说谎话的绝活。一讲起道来,就说当年朱元璋游而不击,自己龙凤天子才是抗元主力,结果与蒙古人对战中流干了鲜血,被大明拣了桃子。
  这种鬼话虽然荒诞不经,但一样能糊弄不少蠢才。认为韩林儿才是天下正统的傻瓜,始终死而不绝。
  这教门,也就从大明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当年唐赛儿山东倡乱时,打的就是白莲教旗号。到了正德朝时,教主李福达化名张寅甚至混到了太原卫指挥的位置。
  对于这等邪教,朝廷自然是严令捉拿,锦衣卫与白莲教,就是不死不休的仇恨。两下里你争我斗,彼此不知杀伤对方多少人命。于白莲教的内情,锦衣卫也颇为了解。
  其普通教徒,无非是喊两声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拜拜弥勒三世佛,烧符治病,外加装神弄鬼,托言鬼神,愚弄无知乡民。他们身上,也不会有任何证明自己是白莲教徒的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