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新宋 >

第572章

新宋-第572章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姚兕才令田宗铠率十名死士半夜出城,突围请援。
  结果,只有他一人活着过了苦河。
  田宗铠的介绍,让唐康面红耳赤,既羞且愧。在说到他们等了两日而援军却按兵不动之时,田宗铠的眼睛中,并没有半点责怪埋怨之意,相反,唐康甚至能感觉到他的理解。在这点上,田宗铠继承了他父亲的胸怀与气度,而这却让唐康尤其的无地自容。
  他欲待解释两句,但一向能言善辩的他,望着田宗铠的眼睛,竟不知如何措辞。
  “唐大哥,方才听何将军说是你亲自领兵前来,实是让我喜出望外。”田宗铠欢快的说道,他是完全的信任唐康,相信他绝对不可能见死不救。
  “哦,我还带了一封姚太尉的书信,是给援军的主将的,见到唐大哥,我差点忘记了……”田宗铠不好意思的挠挠头,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来,双手递给唐康。
  唐康接过书信,小心的打开火漆,取出信来,跃入眼帘的,是姚兕那刚劲的大字。他低声念着:“……吾之必守深州者,非有奇谋也。吾以为二十年来,两国交通,前古未有,辽之知宋,犹宋之知辽,两强争胜,实无奇谋可用,惟勇者可胜!深州者,河北之中,其势不可让也。北朝谓己强,大宋又岂得甘为弱……”
  “两强争胜,惟勇者可胜!北朝谓己强,大宋又岂得甘为弱?”唐康喃喃重复着姚兕信中的话语,心中大受触动,“我率军万余虎罴而来,岂能临战而惧,坐壁上观?!”
  正想着,却见李浩兴冲冲的闯进帐中,高声笑道:“康时,好卦,好卦!”
  “唔?是何卦象?”
  “是第十八卦,蛊卦!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李浩高兴的说道:“我查过历书,七月三日是甲申日,先甲三日,六月月小,咱们二十九日渡河!”(按:此处是李浩机械的解释卦辞,实则“甲”不必理解为“甲日”,亦有数之首,事之始之意;大川亦不必理解成河流。后文唐康不过顺水推舟,读者不必以为唐康时连孔颖达的注疏亦未读过。便是李浩,亦非读书不至,不过专事附会而已。)“不必!”唐康望着李浩,“咱们今晚便渡河!”
  “什么?!”
  “后甲三日,二十二日是甲戌日,今日正是良辰!”
  “这……来得及么?”
  “万事俱备,来得及!”唐康望望李浩,又望望田宗铠,“咱们连夜渡河,正是出奇不意,打辽人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百二十五节
  
  由袁谭渡至深州城南门这四五十里的地区内,主要是以河流稻田为主,尤其是靠近深州南门的一二十里内,地形极不利于骑兵展开,但是在袁谭渡苦河的北岸,却有南北约三十里,东西约四五十里的地区,是一片较为平坦的碛地。苦河之水不能饮用,亦不能用于耕地灌溉,因此沿河的许多地区,要么是寸草不生的沙碛地,要么是杂草丛生中点缀着稀疏几棵树木。
  这样的地形,对于唐康来说,既可以说有利,也可以说不利。这是一片天然的战场,他的骁胜军与环州义勇全是骑兵,渡河之后,这样的地形便于他们布阵展开,但同样的,这样的地形,也便于契丹骑兵活动。
  因此,唐康与李浩一早就预料到,渡河之后,必然将有一场恶战。
  不过至少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辽军并没能阻止他们渡河,或者趁他们立足未稳发动猛攻,甚至半渡而击之。
  宋军早已做好了渡河作战的各种准备,在下定决心之后,虽然有些突然,但是在衡水的巡检与百姓帮助下,宋军利用早已准备好的渡船、铁链、木板,不过一个时辰的工夫,就迅速地在并不算太宽阔的苦河上,搭起了十来座浮桥。
  从亥时开始,宋军点燃火矩,开始有条不紊的渡河。除了辎重部队继续留在衡水外,所有的作战部队,在子时之前,全部渡过了苦河。唐康和李浩并没有刻意掩饰他们的行动,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做到,既然契丹人反正会察觉,那么尽快的渡河布阵,便成为比掩藏行踪更重要的事。
  渡河之后,除了何灌率领环州义勇负责警戒以外,骁胜军开始迅速的背水列阵。这自然是些冒险,对于骑兵来说尤其如此,在使用骑兵上,宋军与辽军的理念几乎是完全相同——他们永远都需要足够的回旋空间。坚若磐石一样的阵形,是步军的任务。但是此时受限地形,他们不得不犯一点兵家忌讳。
  因为骁胜军是宋朝的教导军,这带来的问题是,他们实际上是由各种各样的骑兵兵种构成。这包括大约有两个指挥约六百六十骑的重骑兵,八个指挥约二千八百骑的轻骑兵,同时也是枪骑兵,还有十个指挥约三千四百骑的弓骑兵,以及五个指挥约一千七百骑的突骑兵——这是一个特别的兵种,它早已有之,但仍属于枢密院的一个尝试,他们希望在每支禁军中,都有这样一只部队:他们全部骑着最快的战马,装备最轻的铠甲,由最优秀的士兵组成,根据战场的需要,精于突袭、诈败、侦察、诱敌、包抄……然而不幸的是,这种骑兵,也就是刘仲武的第二营,目前还从未被应用于实战,而也许他们第一次上战场,就将面临一个极不利于他们的环境——预定的战场上可能没有空间可供他们施展。
  唐康很明智的暂时将骁胜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李浩。
  而对自己的军队十分了解的李浩并没有选择传统的阵形。
  他将重骑兵以什为单位,列成五排,布成六十个锥尖向外的锥形小阵——另有六十骑是这两个指挥的军官与军法官,他们也一起布阵,但分散在各自的位置上——然后,所有的这些重骑兵稀疏的分布在前阵的最前列。
  在这些重骑兵的后面,紧跟着队形较为密集的轻骑兵,他们全部以二十五列四排为一小阵——实际人数是则一百零五人,包括各都的五名武官与军法官——这样的小阵一共是二十四个,每十个锥形重骑兵阵后面,跟着四个轻骑兵阵。
  这构成了他的前阵。
  然后,他以弓骑兵分居两翼,以突骑兵为中军,而环州义勇在阵中实际担当“无地分马”(注:参见《新宋·权柄》第四册附录,指轻锐机动部队。)之任。
  这是一个明显的攻击阵形。这样的阵形,让所有的宋军将领都有些兴奋与紧张:在步军阵法与马步阵法上,宋军都有丰富的经验,但在骑兵阵法上,宋军的经验其实并不多。如李浩所列的这种阵法,便从未经实战检验是否可行。
  万余人马喧闹了小半个时辰,在各军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李浩并没有下令连夜朝深州前进。保持战斗阵形前进是非常缓慢的,连夜行军也会让士兵与战马易于疲倦,与其累得筋疲力尽再被辽军邀击,倒不如便在河岸从容休息到天明。
  于是,在衡水征募的一千多民夫又忙碌了小半夜,在大阵的外面布满了粗陋赶制的拒马,才撤回衡水。宋军燃了一夜的火炬,将苦河北岸照得恍若白昼,除了哨探外,绝大部分的宋军便随地打个木桩,拴好战马,然后倚偎着自己的坐骑,囫囵着睡了小半夜。
  直到夜空终于开始发亮。
  二十六日的清晨,苦河北岸,寂静得让人不敢相信。辽军不仅晚上没有来骚扰,既便天已大亮,唐康也仍然看不到一个辽人。
  但这并不能让人轻松。
  果然,唐康还没来得及啃完自己的干粮,哨探便很快传来消息,在十里以外,出现了大股的辽军。
  显然,辽人并非没有做出反应,而只是因为不知虚实,不愿意冒险半夜奔袭数十里。
  “韩宝果然不愧是北朝名将。”李浩就着水送下一口干饼,一面斜眼望了一眼唐康,唐康知道他是想看到自己吃干粮难以下咽的情形,虽然这干饼实在是唐康有生以来吃过的最难吃的东西,但他仍然让自己微笑着,慢里斯条的啃着,他并不故意大口的吃给李浩看——那样就会露出破绽,而是细嚼慢咽,仿佛这就是他平常吃的食物一般——尽管平常唐康一顿饭花的缗钱,可能足够买几百万个这样的大饼。李浩看了一会唐康,略感失望,然后才继续说道:“此人真是沉得住气。”
  “他知道咱们必要往深州,于是等在路上,以逸待劳,却并不急于来攻打咱们。”唐康接着他的话说道,“咱们列阵行军,人马疲乏不说,阵形也易出现破绽。”
  被唐康说出心中的想法,李浩更觉不快,他重重地哼了一声,道:“那便看看他这算子打不打得响。”
  他说完,一口吞下最后一口干饼,随手在袍子上擦了下手,高声命令道:“传令!准备列阵北行!”
  随着李浩的一声令下,宋军的临时营地再次喧闹起来,士兵们狼吞虎咽的赶紧吃完手中的干粮,抓紧时间再给战马喂最后一口水,梳最后一下毛,然后骑上马力较劣的那匹坐骑,在令旗的指挥下,一队接一队的向北而行。
  这是一支东西连绵数里之长的部队,队伍行进的速度十分的缓慢,每走一段距离,李浩便下令停下来休息,重新整顿阵形,不过七八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一个多时辰。
  在距离辽军大约两里的地方,这片平坦碛地上的一个坡度很小的坡地上,李浩下令大军停了下来。此时他们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两里以外的辽军,辽军同样也占据着一块小坡地——虽然在这块平坦的碛地上,这些所谓的“坡地”,对于骑兵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但是两军交战之时,任何一点点的有利因素,双方将领都不愿意放弃。
  辽军的阵形宽度同样的绵延数里,黑压压的,如一条长蛇一般,盘亘在宋军的前方,人数大约与宋军相当,万骑左右。让唐康觉得安慰地是,他并没有看到韩宝的帅旗,也没有萧岚的旗帜,从旗号来看,对面可能是一支宫卫骑军——对于辽军来说,也许这已经代表着对骁胜军的重视了。
  双方开始了短暂的对峙。
  两边的将领都利用这个时间观察着自己对面的敌人,而士兵们则抓紧时间完成最后的战斗准备。宋军的重骑兵们在扈从兵的帮助下,在披挂铠甲的余下部分——为了节省马力与体力,他们事先只是穿好身甲,披膊、臂护、垂缘、膝裙等部分,以及胄、兜鍪、面具都要临时披戴,战马的马甲则在上次休息整顿队形时已经披好。然后,在扈从兵的帮助下,重骑兵们被一个个扶上他们的战马。
  辽军并没有趁势发动进攻,一直到看到宋军停下来之前,他们甚至都没有骑上自己的战马,这也是他们的士兵上马,检查自己的兵器、装备的时间。
  唐康知道这是辽军的风格,他看过职方馆的细作发回来的数不清的报告,这只也许是正处于鼎盛期的军队,无论面对着什么样的对手,都总是能保持着从容不迫。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天阴沉沉的压着头顶上,空气中一点风都没有,唐康仿佛这才意识到天气的闷热,而身上那珍贵的犀甲虽不如将士的铁甲沉重,却也远不如丝绸织成的袍子舒适,他不由得抹了把额角的汗,斜眼去窥李浩。李浩的中军将旗所在,由四辆战车及数十骑手挚各色令旗的传令兵组成他的指挥系统。在这些颇费周折才运过河的战车上面,除了有指挥作战的五色令旗外,还有几面大鼓、以及钲、角等物——这些都象征着战场上的指挥权。此时,李浩身上披着一套普通的瘊子甲,登高站在一辆战车上,抿着嘴,目不转睛的观察着对面的形势。
  他希望从辽军的大阵中,寻找一个破绽,但是唐康从他的神色中,看得出他并没有成功。
  “一锤子买卖!”冷不防,李浩嘴里恶狠狠的吐出这五个字来,“便攻辽狗的正面!撕开直娘贼的!”
  他的话音一落,唐康便见几面大旗向前点了几下,战鼓声、号角声,突然之间一齐响起,他的耳中响彻着震耳欲聋的“咚咚咚咚……”“呜呜呜呜——”的声音,紧接着,雷鸣一般的声音从脚下的大地传来,仿佛地面都在摇晃——骁胜军的前军高喊着“杀啊!”“杀啊!”如同一条条巨蟒一般,冲向辽军。
  一瞬间,唐康屏住了呼吸。
  他看见有数百骑的辽军迎了上来,引弓射向骁胜军。但是辽人的弓箭射到冲在最前面的重骑兵的身上,便如同稻草杆一样,纷纷落了下来,那些辽军不甘心的射了几轮箭,眼见着宋军就要到身前,不再抵挡,朝着两边逃了开去。
  他们身后,另一队挥舞着狼牙棒、铁锤的辽军冲了上来,但他们同样也无法阻挡住冲锋的宋军,在他们的兵器能碰到宋军之前,重骑兵手中平持的长枪,已经刺穿了他们的胸膛,或者将他们带落马下,跟在后面的轻骑兵轻松的用长枪扎穿他们的身体,或者干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