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253章

大唐极品闲人-第253章

小说: 大唐极品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发怒,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在印度,有一种种姓制度一直沿袭到了后世,在种姓制度中婆罗门自然是最为高贵的,作为社会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着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第二阶级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因此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其次就是刹帝利,作为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三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

在印度,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

这个坎德拉港的官员就属于刹帝利阶级,在坎德拉港这个地方,他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着吠舍和首陀罗两个阶级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发火,那些平民立刻噤若寒蝉的原因。

官员似乎非常满意自己的威势带来的效果,强打起精神,直了直腰板,仰视着从桥板上走下来的杜睿等人。努力想要自己表现的威严一些,就像震慑那些贱民一样,震慑这些外来人。

杜睿一眼就发现了那个衣着明显不同的中年人,其他男人下身穿着的托蒂都是麻质的,而这个中年人却是白棉布,上身的恰达也非常华美,想来应该是个有身份的。

周围的民居显得非常破落,由此也可以看出戒日王朝日薄西山的窘境,和很多的封建王朝一样,戒日王朝经过了辉煌时期之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败。

这也是难以避免的,首先政治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就决定了一切,在戒日王朝,国王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还赐封给寺院、官吏、王公贵族以采邑。封建赐地分为两类:一类称作“阿格拉哈拉”和“梵分”或“梵封”,即豁免国家赋税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赐赠给高级婆罗门、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庙、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类是封赐给世俗高级官僚贵族、作为俸禄或服务报酬的职田或禄田份地。被封赐的村社变成新兴封建领主的私有领地,赐地文书规定,国家的官吏和军队不得进入,原来由国家直接管辖和控制的自由农民已经沦为向封建领主交租纳税、受其管辖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采邑制得以确立。

国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权削弱,促使封建领主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实际上成了依靠封建纽带联系起来的许多封建小国的结合体,缺乏统一的政治经济基础。

这种制度发展到最后,不可避免的将会出现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不灭亡,那可没有天理了。

杜睿想着已经顺着桥板走到了陆地上,直接站在了那个中年人的面前,打量着对方,虽然中年人固执的保持着自家的威严,但是却给杜睿一种色厉内荏的感觉。

“你好!我们是来自大唐帝国的使者!”杜睿张口就是印地语,前世作为仅次于汉语的,人类覆盖范围第二大的语种,杜睿会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个中年人明显被吓了一跳,等明白了杜睿的意思之后,一双眼睛顿时瞪得老大:“唐人!你们~~~~~~~~~真的是唐人!”

杜睿微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我们确实来自大唐帝国,穿越了无尽的海洋才达到这个地方,奉我大唐皇帝陛下的旨意,前来拜会戒日王。”

杜睿的话又让中年人一阵惊讶,他是知道大唐帝国的,因为如今正有一个大唐帝国来的人在他们的国都,而且还是戒日王的座上宾客。

“梵天在上!这简直不可思议!您好,欢迎您的到来,来自大唐的客人!我是戒日王朝坎德拉港的行政官普拉纳布!请问我有什么能为您效劳的吗?”

杜睿一愣,他可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在印度这个地方享受到这样的礼遇,不过惊讶只是一闪而过,接着笑道:“当然,我们现在非常需要您的帮助,比如,您可以派人带我们前往曲女城!”

“当然!当然!非常荣幸能为您效劳,尊贵的客人!我觉得由我亲自带您前往国王的都城,是最好的结果!”

普拉纳布说着,一双眼睛还不断的朝着杜睿的身上看,特别是杜睿身上外面套着的那件丝绸质地的长袍。

杜睿顿时明白了这个普拉纳布的意思,难怪这个人会表现的这么热情,原来是别有用心。

这个时候,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接触虽然不是很多,但是通过一些流落到印度的安南人的介绍,印度当地人还是不难了解到关于大唐的信息,大概这些人首先了解到的就是关于大唐的富庶。

杜睿突然觉得自己就好像唐僧西天取经遇到了索要人事的莫克切叶,阿诺陀,对着身边的杜平生耳语了几句,杜平生点头返回到了船上,很快就取来了几匹丝绸。

“普拉纳布大人!对于您无私的帮助,我无以为谢,这几匹丝绸希望您可以收下!”

普拉纳布一双眼睛顿时瞪的老大,伸手小心翼翼的在丝绸上轻抚了一下,满脸都是满足的快感。

“哦!您真是太客气了,梵天在上,保佑您在戒日王朝的一切都顺利!现在请跟我来吧!我会为您准备好马车,最迟明天傍晚,我们就能到达曲女城!”

第三篇远洋第七十四章人生何处不相逢(第二更)

戒日王,古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当地兴都斯坦族人,他诞生的时候,正值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击下土崩瓦解的年代。

在笈多王朝覆灭之后,北印度又恢复到了从前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强国,分别是以德里附近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附近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在长期的合纵连衡之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为另一方。

戒日王就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他的父亲在位之时,逐渐吞并邻近的小国;开始强大起来;进入了诸雄争霸的行列。由于自称属笈多王族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戒日王朝视为笈多王朝的延续。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长罗贾伐弹那原为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以加强两国的联盟关系。

公元604年,年仅15岁,尚为王子的戒日王随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人残余势力,此时国内发生了大变局,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与此同时,夙敌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起来,大举发兵进攻坦尼沙的盟国穆里克,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兵败被杀,王后拉芝修黎被俘。

两国军队还准备进攻坦尼沙,值此危局,戒日王随兄罗贾伐弹那快速返回国内,罗贾伐弹那立即继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国内,自率万余骑兵进援曲女城,在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却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群龙无首的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此时已是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了战胜比他势力雄厚的设赏迦王;戒日王一方面与慑于设赏迦王的扩张势力的阿萨姆王结盟,造成两面夹攻设赏迦的形势。另一方面;针对设赏迦王迫害佛教的行径,采取了敬礼佛教的政策;邀请摄铠王从小的好友,在当时拥有众多信徒的佛教大师日友入朝参政,使他获得莫克利王国的臣属及民众的好感,从而有助于他将设赏迦王驱逐出莫克利王国的领地。

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时,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已从高达国王设赏迦那里逃脱,便率部分人马离开战场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其姐。

回到战场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大获全胜,赶跑了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由拉芝修黎担任名义上的女王,实际上由戒日王统治。

经过六年战争,他不但收复了穆里克王国及后笈多王国的领地;而且征服了恒河流域其它一些小王国。统一后的国土已从奔罗伐弹那延伸到比阿斯河。

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确立,后来在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戒日王朝的开端。

戒日王随后建立了建立了象、车、马、步4大兵种,将象军扩大到六万,马军十万。依靠这支庞大的军队,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统印度的战争。

公元620年左右征服信德地区;622年左右兼并孟加拉;630年使富饶的海岸王国伐腊比臣服。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在637年设赏迦王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

公元633年;戒日王聚集了全部兵力,打算征服南方之雄的遮娄其王朝,英勇善战的摩诃刺陀人奋起反击;使他未能取胜,这也是戒日王的征服史上唯一的一次败仗。这一仗将其势力范围的南部疆界限定在纳巴达河。

戒日王没有因此而放弃战争;又将征伐的矛头指向奥里萨地区。公元637年;征服乌荼国;642年左右将繁荣的海港王国恭御陀划入其帝国的版图,这是戒日王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至此,戒日王达到了其统治的极盛时期。

他已经拥有恒河流域的全部,他的势力范围东达布拉玛普特拉河,西临印度河,北到雪山,南至纳巴达河。达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整个北印度地区,统治人口据称达到2150万人,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尽管如此;戒日王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的庞大的帝国只是个依靠武力结成的松散联盟。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在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个王国各有其君主、军队;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们只是屈从于戒日王的威力;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称臣纳贡。

为了维系这个靠武力征服的帝国的统一;戒日王建设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戒日王更重视象军的建设。他初继位时只有象军五千,到了公元612年,将象军扩大了十二倍,其数目由五千一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