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第三帝国 >

第408章

我的第三帝国-第408章

小说: 我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人真的打回本土,他这个“英奸”自然是第一个要死的存在,所以他更是不可能提出动用公海舰队这种愚蠢的要求。
  对于张伯伦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德军海军派出一支分舰队,由几艘巡洋舰或者几艘驱逐舰组成,为北部英国去炫耀一下武力,即便这些战舰全部被击沉,也无伤大雅。日本人如果怕了固然不错,可是即便是真的动手了,损失也都是德国人的,和他张伯伦没什么关系。
  不过德国人显然有更好的选择,派出了一支远洋潜艇舰队,去太平洋这个是非地。这样一来张伯伦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德国人给足了北部英国脸面,派出了10艘潜艇这样一个还算可观的阵容。
  不过相对于巡洋舰和驱逐舰动辄30节的航速,潜艇的速度确实有点让人欲哭无泪的感觉,在一路开往太平洋的地区,大部分时间潜艇都只能有10节左右的航速,如果遇到情况甚至要下潜降低航速到5节。这种速度对于等待救援的遥远的澳大利亚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将近2万公里的距离,一路开过去弄不好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与其说是增援澳大利亚,不如说是报复日本入侵澳大利亚。估计这支舰队进入太平洋的时候,日本已经占领了澳大利亚,向着美国本土一路高歌了。
  但是张伯伦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他知道即便是德国的公海舰队现在拼命赶往澳大利亚,到了那里估计日本也已经占领了澳大利亚了——美国人可不是真的送澳大利亚给德国人,而是用了一个计策坑了德国人一次而已。所以这根本不怪德国人见死不救,而要怪美国人卑鄙无耻。
  就在德国急三火四的派出潜艇,准备在太平洋上显示自己的存在感的时候,日本人可没有闲着。他们扣押了几乎所有亚洲的轴心国商船,彻底与轴心国集团翻了脸。这让日本发了一笔横财,多了不少来自轴心国的免费货物。
  这些商船因为开战的原因无法返回欧洲,毕竟到处都是英国海军战舰的印度洋对于轴心国商船来说绝对是一个禁区。所以这些商船留在亚洲,做一些短途生意,偶尔客串一下情报收集工作。借用西克特的面子还有日本的顾忌,这些商船甚至干起走私生意,把美国的军火偷偷运往中国。
  不过这一次显然日本人是真的打算撕破脸全面开战了,竟然扣押了这些商船。并且打死了船主,把船员送往集中营,没收了船上的各种货物。包括橡胶还有粮食,甚至包括枪支还有弹药。
  得到了这个消息的柏林德国政府并没有发表什么声明,毕竟两国之间已经开战,再说什么也无济于事。现在德国人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那些前去太平洋的潜艇,发回一些可以利用的消息来。
  “先生们。”邓尼茨在潜艇离港之后第5天里对前往北冰洋执行封锁任务的潜艇指挥官如此说道:“我们的战士已经正在前往太平洋的道路上了,我们潜艇部队永远是元首的复仇之剑,永远是帝国骄傲的杀手锏!希望你们这一次前往战场,能为帝国带回更多的荣耀!”


第588章 588克里木

  其实阿卡多有从德国到马来西亚的精确航行时间。这个时间其实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两个月零6天。这个时间是另一个时空中一艘德国潜艇造访日本得到的精确航行时间,如果排除掉大西洋上躲避英国反潜力量的时间,可能这个航行时间要被压缩到2个月以内。
  这对于一支规模并不庞大的舰队来说,其实只是一次陌生一些的远航训练罢了,毕竟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不必作战,只是在海面上行驶而已。
  至于两个月之后他们到达了太平洋上之后,那里的情况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其实都已经无所谓了。本来这一次出击就是为了政治目的服务,主要是远洋练兵。而实际可以取得的战果,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澳大利亚自然是守不住的,张伯伦非常清楚这一点。
  试问美国明知道守住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不太容易的事情,会不会让澳大利亚靠向北部英国?反正北部英国或者说其背后的德国没有能力来接管这个澳大利亚,到最后这个澳大利亚必然还是美国和英国说了算多简单的一个政治手腕。
  而相反,北部英国却无法忽视这么一个投诚,毕竟现在承认北部英国的原大英帝国殖民地凤毛麟角。好不容易有一大块殖民地主动承认了北部英国的地位,张伯伦必然会应承下来,事情就是这么顺理成章。
  那么日本会不会因为澳大利亚背后的主子从英美换成了德国就放弃侵略呢?显然是不可能的。最近日本人击败了美国人,在太平洋上自认霸主,怎么可能顾忌一个在太平洋上毫无根基的遥远德国?
  其实大家都是在装样子,一步赶一步而已。政治这种东西,就是表面文章吧?澳大利亚在美国的授意下对德国投怀送抱这没有任何损失,德国也无法把手真的伸进太平洋,而日本入侵澳洲这是既定攻击路线,不可能因为遥远的德国放弃攻击,于是德日两国的宣战就必然会生,但是生是一回事,真正打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德国象征性的派出自己的舰队去太平洋上露个脸,表面功夫要多于实际作用,目的只是为了安抚北部英国而已;而日本拿下澳大利亚是既定国策,也不会因为澳大利亚的一份声明更改大家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战略,只是因为美国的一次成功的外交陷阱,导致了德日双方宣而不战罢了。
  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矮小的男人正愁容不展的坐在椅子上,他手里拿着酒杯,望着一旁站着的元帅先生。现在他们两个都是苏联的罪人,是有家不能回的可怜人。
  他们两个就是退守到克里木半岛还有乌克兰南部地区的赫鲁晓夫还有伏罗希洛夫。他们带着溃兵一路撤退到这里,却不敢回莫斯科跟斯大林交差,于是他们类似半**状态就这么吞并克里木,没有人过问。
  大约有1o个师的部队偷偷离开了他们,返回到正面战场,加入到苏联与德国人的对峙中去。这些离开的部队被斯大林褒奖,也没有追究他们的任何罪责。
  不过伏罗希洛夫还有赫鲁晓夫两个人手里还有接近3o万的大军,他们对于防守住克里木半岛信心满满,甚至赫鲁晓夫还以此和斯大林讨价还价,妄图一直守在克里木半岛,做一个无冕之王。
  不过无冕之王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好做,毕竟克里木原本还有一些部队,还要储备海军的物资,所以经过一个月的对峙和消耗,赫鲁晓夫突然现自己的储备物资用的七七八八了。现在军队数量庞大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而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虽然说在克里木,苏联为了舰队储备的物资并不少,粮食也绝对算是充足,可是谁曾想一口气退到克里木将近5o万的部队,还一点儿粮食都没带,这就有点让克里木地区储备的粮食有点儿捉襟见肘了。加上又供养了大军一个月的,剩下的粮食估计再有几个月,就会被军队吃光。
  可想而知赫鲁晓夫是不会得到斯大林的增援的,他的部队也没有勇气反击,夺回一些地区。和德国人和谈买粮食的想法也胎死腹中,毕竟如果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赫鲁晓夫也就算彻底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上现在虽然和斯大林不太友好,可是毕竟大家只是默认,没有真正撕破脸面。
  “莫斯科方面把我们的电报当做废纸了么?3o万大军的口粮和弹药他们都不打算提供了么?”伏罗希洛夫元帅比赫鲁晓夫要着急,他知道自己的部队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虽然距离揭不开锅的程度确实还算遥远,不过弹药得不到补充,整个克里木地区的6军武器储备只能算是勉强够用,一旦德军起大规模的攻势,那么他和赫鲁晓夫将没有能力阻止德军进入克里木半岛,苏联会因为内讧丢掉整个黑海舰队。
  而事实上,苏联的黑海舰队其实也已经和毁灭没什么区别了。与土耳其的外交环境恶化,以至于黑海舰队失去了大量的机动空间,也无法出海针对德国进行地中海作战,所以苏联人把大量的海军士兵调上6地,参与防御与作战。
  苏联海军在文化程度上要远远高于6军,而且训练准备更加充分,所以其体现出来的战斗力也更强。这些苏联海军士兵被当做精锐步兵使用,部署在克里木半岛的要害位置上。
  “斯大林现在来的电报只有一个内容,那就是让你我赶紧返回莫斯科去,他甚至连一个安全的保证都不愿意留给我们两个,除了让我们立刻回到莫斯科,竟然什么都不说。”赫鲁晓夫沮丧的喝了一口酒,醉醺醺的冷笑了一声。
  咬了咬牙,伏罗希洛夫还是开口说道:“不行的话,我们调1o万部队北上,交给朱可夫,他欠我们的人情,所以必然会接受这批部队,和他换点军火什么的,也好在这里稳住形势,多坚持个一年半载?”
  “那我们剩下这2o多万人,怎么可能继续守住整个克里木?到了那个时候,德国人只要以进攻,我们连讨价还价的本钱都没有了。”赫鲁晓夫意兴阑珊的站起身,摇晃着走到伏罗希洛夫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道:“老兄!我们被……斯大林给害了!他先和德国人……德国人眉来眼去的,后来……嗝……又和美国人勾勾搭搭,结果……结果在根本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让我们去前线督战,起对德国人的进攻……现在……现在他却让我们两个背战败的黑锅!”
  当时是谁在斯大林面前说这一次开战稳操胜券的?当时是谁抢着要上前线,哭着喊着要为国尽忠的?还不是你自己?伏罗希洛夫叹了一口气,他才是那个躺枪的倒霉蛋,当时他还有点小病,是被赫鲁晓夫拉着上前线的。
  想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指了指赫鲁晓夫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克里木地图,无奈的说道:“我们正在加强几个要塞的防御工事,可是缺少原材料,火炮的数量也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外围的牵制力量。”
  朱可夫在克里木方向上部署的部队并不多,所以一旦双方战斗开始,很可能整个克里木地区都会被舍弃掉。这样一来苏联方面也缩短了防线,德国也同样可以减轻防御压力,所以放弃这里对于苏德双方确实都有好处。
  如果德军进攻,朱可夫很可能立刻让出克里木半岛的入口位置,将部队撤退回梅利托波尔,在那里组织新的防御。而这样一次撤退,至少能够给朱可夫节省下来过2o万的兵力,用来在其他方向上参与反击作战。
  一旦这个推想成为现实,那么克里木就成了被围困起来的一个包围圈,一面是德军士兵,剩下的三面都是汪洋大海。到时候就真的成为了瓮中捉鳖,而这个鳖不是别人,正是赫鲁晓夫和他伏罗希洛夫。
  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掉,现在的局势对于赫鲁晓夫和伏罗希洛夫两个人来说,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了。因为这个原因,赫鲁晓夫最近整天喝的醉醺醺的,虽然因为很少外出,手下的人还不知道这个影响士气的情况,可是作为搭档的伏罗希洛夫可是一清二楚。
  “事情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德军想要稳定后方,至少要有两个地方必须解决,一个是巴尔干半岛,这里干系到轴心国的油田安全;另一个地方是北非,那里也同样重要。”伏罗希洛夫还是劝说了几句:“短期内,似乎不会有针对我们这里的军事行动。”
  “你说的对!嗝!”赫鲁晓夫打了一个酒嗝,走到自己的单人床边,一头栽了下去:“可是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等死,等着德国人或者斯大林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就来这里抓我们了!”


第589章 589兵进埃及

  在德国占领托布鲁克之后,隆美尔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德军的汽车沿着公路一路向前,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一般。而公路的边沿上,德军的坦克也烟尘滚滚的前进着,看上去煞气十足,威风凛凛。
  这一次北非军团大约抓了盟军3万1000名俘虏,其中包括了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同盟军的9000名澳大利亚士兵。这些士兵来自澳大利亚,自然不能再以俘虏对待,可是非洲军团依旧不敢把差不多1万人的澳大利亚部队就这么编进自己的战斗序列里。
  于是这支澳大利亚部队奉命移防到后方去,和那些被隆美尔抛在后脑勺的意大利二流部队一个待遇——意思也再明显不过了:打仗我们不用你,麻烦你在后面修桥铺路别捣乱就行了,非常感谢。
  洋洋得意的隆美尔终于吐出了一口浊气,他从大本营返回非洲之后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就以胜利告终。意大利人为了感谢法国人对此次会战的支持,甚至调集了一些二流部队,帮维希法国在西非殖民地重新占领了一些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