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 >

第162章

大唐-第162章

小说: 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其仇恨靖神社,不如消灭敌方的国运,不如祭祀自己地英雄
  当日,也正是祭祀后,新堂初建,万人灵牌祭入在内,皇帝亲临上香,得知这个消息,杨宣凝正在后殿。
  知道这个消息后,杨宣凝久久无语
  神殿之后,有个花园,杨宣凝的思想影响了这个世界的神殿模型,在杨宣凝看来,神殿不但是神圣之地,更是修养安息之地,所以后面有周回外廊,阳光洒在这幽静的后园。
  皇帝度步而走,浏览沿途,仰望假山,以及石块间顽强生长的草木,当转过了一处庭院,看见了一处新靠地湖泊时,突然之间,不由泪水飞溅。
  侍从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言,小心翼翼,直到皇帝命他们退下,连忙退到十数丈之外,不敢靠近
  水流声,在远方隐隐传来在小亭上,杨宣凝提起酒壶,斟满了二杯,自己拿起一杯,另一杯放在对面,默祈片刻,然后,一杯饮尽了
  良酿入喉。酒味醇厚,香味浓郁协调。
  杨宣凝说着:“世民兄请坐,此酒不错吧!”
  再倒一杯,一口饮尽,说着:“朕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心以你为目标,多少夜晚。朕苦心思考,如何消除你的腾龙之势,如何夺取你的气数,如何培育朕的大运!”
  说着,满是缅怀:“朕在原本世界的。曾经读过银河英雄传说,里面地皇帝莱因哈特知道了杨威利的死信后,曾经动容失态。”
  “他说:朕曾从你这儿听到过无数次的噩耗,这次最令朕难以接受。是谁允许你有让朕如此失望地权利?”
  “如今朕才明白这时的心情,只是朕毕竟不是莱因哈特。也不是杨威利,虽然朕也想招降于你,或者容你离开。在以后岁月中,能够能与之继续互斗智慧谋略,甚至共建天下,但是,朕反复思考,还是许之镇南王全权其事。”
  “朕还没有足够的器量和胸襟,容你退到突厥与朕为敌,也不想因此而彻底把你定性于国之叛逆。族之奸贼,天下到了这个地步,再无后路可说,朕只有如此行事。”
  “不过,世民兄请放心。朕还不至于向你家小杀戮以绝祸端,朕一统天下。要造远胜于你的盛世,岂会连这点气量也没有?”
  说完,把第三杯倒上,一饮而尽,然后直丢到湖中,转身就走,再不回头,直跨出这门,他心中浮现出奇异的感受。
  那是空白,那是沉稳,那是手掌一切的安然,一瞬间,再无半点迷惑和迟疑。
  汉中城外,一处古刹静室,一人抬头而看。
  这人,灰色僧袍外披上深棕色的袈裟,身型高欣挺拔,额头高广平阔,须眉黑漆亮泽,脸形修长,双目闪耀智慧地光芒,看完,合什低读佛号。
  “智慧大师,不知有何见?”简单地石室中,除了两个坐垫外,再无一物。
  师妃暄盘膝坐在其中一个软垫上,眼中异采闪起,凝注着这个圣僧。
  “青龙气折,白龙腾飞,天下已定,再无可改变。”智慧大师如此说着,可是情绪却无半分波动,只有看到她时,露出一丝慈爱之色:“妃暄还要坚持入宫吗?”
  师妃暄幽幽一叹,她这时,已经武功尽失,再无一点真气在内,但是,那种出尘之色,却越发明显,在她在世,似乎世界都变成了安详平和的禅境:“这别无选择,当日,我虽命僧兵反戈,但是本想让李世民突围而出,不想还是失败了,这事虽没有蛛丝马迹,但是却未必就真的不知。”
  智慧大师神色转淡,不含丝毫人世情绪,说着:“当日,有宋缺和石之轩在,李世民落败身死,已经再难避免,我等三人,再难出手互助,否则的话,只怕这一世之劫都难以度过。只可惜了妃暄,妃暄有大智慧大剑术,有望冲破颠峰,但是却只有如此。”
  师妃暄淡淡说着:“我区区一身又算了什么,只是以后怎么办?佛传中土三百年,才得如此基业,如世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智慧大师说完,又微微一笑说着:“世事无常,娑罗双树花凋谢,这世上,又有谁能安得长久?”
  “天命虽改,然青龙气尚未绝,李世民今年已有一子初生,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我方已经取之而走,以待后来。”
  师妃暄回复恬然,悠然说着:“如此最好,妃暄以后再不问这事。”
  智慧大师静若止水般微笑着:“妃暄果有大慧根。”
  两人对换一眼,同时闭起双目,进入禅定地境界。
  汉中一破,李世民死,随行精锐尽折,李靖截断后路,而这消息传到关中,附近郡县纷纷震动,顿时,正在潼关作战地李唐军,虽然还不至于立刻投降,但是士气大跌。
  此时七月初,洛阳内阁
  诸臣正在办公,李播这时。其实年方过五十,一身首相衣冠,与当日相比,还是那副温厚从容的风范,只是多了几分百官礼让地气度,对着内阁诸相,神情倒是相当的从容高兴:“陛下这次去。到真是顺利,果然真天子无往不利。”
  这些话当然有些深意,只是这时也不必多说了。
  “汉中已得,潼关是不是催一下?”李百药说了一下,顿时。在场地人都看了过来。
  李播心中明白,眼下因为汉中之胜,关中已经打开了缺口,朝廷中自然出现了求急进的意见,并且这种意见还相当有市场。而且言灼有据…………只要潼关一破,关中自然平定。
  如果拖了下去,说不定无论是刘武周宋金刚还是窦建德。都要不顾一切的反扑,毕竟谁都明白,一旦关中落下,那连最后一线争夺天下地机会都会失去。
  李播摇头,说着:“陛下还没有改变计划的旨意,而且,潼关之事的重要性,大将军罗士信也清楚的很。自然有所把握,我们作臣子的,没有办法对此进行改变。而且,各军各镇,防备的战线一点也不能动。各位,现在天下已定。只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就可得胜,何必冒得大险呢?”
  “我们作内阁辅臣的,只要效法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就已经是作了本分了。”
  “可是为何让镇南王领兵攻向陇西?”魏征不由说着。
  宋缺现在是镇南王,但是对朝廷其实并没有立下为王地大功,只是当时时势之然,但是如果立大下功,声威赫赫,日后就更是难制……
  “陇西有薛仁杲、突厥、李唐军,竟然三十万众,除了镇南王,谁人能以六万众而破之?至于其它,陛下自有考虑。”李播说着:“兵员,粮草,武器,都要按照计划,加快运输到汉中,以备大战之用。”
  这时,已是下午,阳光自窗格透入,落下细碎光斑。
  汉中拿下,李靖带走三万,而宋缺带走六万,还有五万留在汉中,但是其中有一半是伤兵,还必须修养一段时间才能作战,幸亏现在又有二万,连同一批粮草物资,运输到了汉中,自然无忧。
  “陇西李唐军,主帅已死,军心大乱,又截断后路,粮草全无,当是易事,薛仁杲连年大战,又受围困,也难以坚持,只是突厥之事?”参政平章事,礼部尚书虞绰想了想,问着。
  “突厥此时不可为大战,所以镇南王这次去,仅仅是收复陇西,突厥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此时是七月,突厥马匹要过冬,必须储备粮草,并且吃地马肥,留给突厥的时间并不多,坚持二个月,必退之。”
  “陛下的旨意,就是立刻在陇西驻重军,并且建马场,待得日后,兵熟马壮时,再与突厥分个高低。”
  历史上,大唐之马政繁盛,为历朝之冠。
  唐之初,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二十年后,得马四十万匹,如此才能延续作战。
  “陛下又有一旨,来由内阁副签,是以百姓百姓畏苦,多不畜马,今陛下旨意,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征行,因此可见陛下的雄心,诸臣不可懈怠了。”
  “我等明白。”
  要与突厥争锋,就在于饲养马匹,其实相对游牧民族地逐水草而居地放养式畜牧,内地王朝以更先进的厩养,可产出更多地战马。
  宋朝无马,不但是因为失了养马之地,也在于人口稠密,再无养马空间,当然,阉割和马种退化,以及良马种难求,也是问题。
  话说,那时连胡种,也知道保守国家资源,严令禁止马匹对宋朝的出口。
  只要占着陇右养马之地,又全国养马,自然有着源源不断地骑兵,以后对外作战,就算一时落败,也有再来的余地,毕竟中原统一,国力人力远不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能比,突厥举族全民皆兵,死一个少一个,死一匹少一匹,无论怎么样骠悍,再怎么善战,都无法承担。
  只要把握这点,那草原民族其实不足为患,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即使战争上没有被败,却也被疲于奔命地战争给拖跨了,历史上,东西突厥、后突厥、铁勒、薛延陀等,或是覆亡或求和称臣,莫不是如此。
  杨宣凝早有此意,群臣当然明白,无不暗佩英明。
  庙堂之胜,在于远略。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三章 … 一子定千秋―
  七月二十一日,宋缺大破李唐军,收编降军八万,以此势,又直逼于薛仁杲,薛仁杲二面受敌,粮食又尽,相持半月,其将梁胡郎降杨唐,不得已,八月十六日,薛仁杲去帝号,白衣出降,受封知势侯。
  突厥与宋缺对抗,各有胜负,提出了几项要求,其中有割地,称臣,贡金之说,宋缺大怒,亲率骑兵破阵,杀二千骑,突厥后退三十里。
  这时,时已近九月,再不马匹养膘,来年马群至少折三成,杨宣凝许之丝绸五千匹,白银二十万两,突厥得了面子,退兵,顿时陇西之地尽归杨唐。
  陇西一得,整编二十万军,杨宣凝下达圣旨,诏告天下:“天下已定,此时来之可共富贵,不来则必讨平之。”
  这是开元元年九月,经过隋末十年的混战,天下局面已经明朗化,杨唐之势已经势不可挡,因此,关内各世家,各郡县,都纷纷依附前来,有的甚至直接易帜,接受杨唐的统治。
  李靖所到之处,基本上无有障碍,大批原本李唐军直接收编。
  九月六日,潼关兵变,献关,罗士信率十五万军,入关直逼长安,与李靖会师。
  九月十八日,杨宣凝亲临长安,此时,长安城下,已经集了三十五万大军,而长安城中,虽有士兵十万,却心无斗志,特别是各家各族,都已经私通杨唐,以图后路。
  在这样出者无门,战者无力的情况下,九月二十一日,李渊去帝号,出降,被封安平侯。关中顿时一统,杨宣凝入得长安,百万军民山喊万岁。
  十月,杨宣凝颁布圣旨,对整个关中的郡县系统进行任命和重组,确定县、郡、州三级,规定县令七品。郡太守五品,州牧三品,当然按照规模大小,以及文武分家,又有调整。其它地点,暂时不论。
  十一月,又颁布圣旨,确定了度量衡,规定了米为距离单位。克为重量计量单位,又采取十进制,以一两为五十克。十两为一斤,百斤为一石,千钱为一贯,又命官员以楷书为官体字,进学公文,都用此
  十二月,积蓄了大量新钱,开元通宝正式发行天下。同月,宋玉致产一子,这是嫡长子,顿时,人人注目。上表庆贺不计其数
  别小看这四件事,都是关系国本的大事。天下都知必是混一天下,治平天下。
  长安的皇宫,由隋帝二代而建,由皇城、宫城两个部份组成。
  皇城皇宫的主门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三道门,皇城正南是遥对城南主门明德门的朱雀门,以长安第一大街朱雀大街连贯。
  宫城正南地主门是承天门,连接承天门和朱雀门的一截街道称为天街。朱雀、承天、玄武三门,形成皇城宫城的主轴。
  宫城由三个部份组成:中为太极宫,西为掖庭宫,东为东宫。
  太极宫内共有十六座大殿,最主要的四座大殿为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和延嘉殿,均建在承天门至玄武门的中轴线上。太极殿又是隋帝接见群臣,处理政务的所在地。
  而杨宣凝此时,却在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扩建而成的宫苑。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现在地上林苑,就是皇家园林,规模扩大,划分为三十六苑,又有十二宫,还有许多御池,但是又不是宫禁,因此是招待一些特殊人士的最好地点。
  此时,上林苑,论主家,最贵当然是皇帝杨宣凝,其次就是淑妃石青璇,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