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 >

第109章

大唐-第109章

小说: 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顿时变色。
  杨宣凝看都不看,直凝望着外面的雪花,语调平静的说着:“石公动心了。”
  “恩,圣舍利关系着我圣门兴衰,也关系着我之大愿,唐王予我舍利,什么要求都只管说来,我必助你一统江山。”石之轩深深的望了一望圣舍利一眼,然后说着。
  “如果石公只想要圣舍利,武功大进,那只管现在取去,孤绝不阻挡,如是石公要振兴圣门,还与我在此多说一会。”杨宣凝淡然自若说着,心中一片平静。
  事实上,他时到今日,和胡教,特别是北方胡人世家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未必能够赶尽杀绝,但是必分得一方胜负才可。
  得了杨公宝藏,舍利落到他手中,是肯定隐瞒不了太久,对专于武道的人来说,圣舍利的价值,更在武器和财富之上,别的可以不要,这舍利万万不可放弃。
  如果专心私用,那无论怎么样,他直接面对的是。胡教,魔门,甚至大明尊教等一系列人的打击,这在夺取天下地关键时间点上,无疑是错误的,现在既然已经吸取了大半,不如直接把舍利抛出,不但转移了众人视线,同时也可结好石之轩。
  更重要地是。石之轩就算一统魔门,在现在的情况下,也利大于弊,如果魔门和胡教纠缠不休,那才是大好事。
  但是,能够把隐藏生死之秘的圣舍利,就这样抛出,这种气魄,就算知道利弊得失。又有几人能够?
  石之轩伸出手来,抚摩着圣舍利,感觉到里面隐藏的浩瀚元精,目光仍凝注往亭子下面,还没有结冰地溪水上,深深叹息一声,冷酷的眼神忽然生出变化,露出缅怀回忆的神情,语气却出奇的平静:“唐王真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王者气魄之人。我在这一刻,才真正相信唐王能够夺取天下了,说吧,唐王要我作些什么?”
  “圣门不可统,而诸子百家可兴,石公如有此心。当可为孤臣。”
  “唐王要兴诸子百家?”石之轩眸子露出了精芒。
  “怎么,不可吗?石公在武功上的成就,孤当欣赏,但是孤最欣赏地,却是石公在政治上的成就。”杨宣凝从容自若,淡淡说着:“石公出山,圣上初位,入西域。”
  “五胡乱华,虽然汉族受到前所未有之浩劫,但是实际上。入得中原的胡族,也在与汉族二百年冲突中,大半折损,余者也不得不进行部分汉化,突厥人原本只是柔然治下的一个奴隶部落,但自西魏文帝大统年后,突厥横扫草原,灭国无数。”
  “突厥的强盛,给原本是主子地五胡王国巨大的压力。不得不争相向突厥人纳贡示好,以免腹背受敌。鲜卑族的北周。亦饱受突厥欺凌,北周武帝甚至不惜迎娶突厥木杆大汗之女为后,而让他自己的原配窦氏退居侧室,其卑躬屈膝地程度一致于斯。”
  “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之后,隋文帝与突厥交恶,突厥南侵,隋军尽起精锐相抗,却仍被杀得节节败退。隋将达奚长儒率两千隋军与十万突厥军在周桀拼死一战。是战隋军将士昼夜拼斗,血战三日,士兵手中武器全部损耗殆尽。突厥人死伤万余。”
  “由此可见石公之经略。石公不带一兵一卒,仅仅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短短数年间,突厥分裂,内战连连,元气大伤,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甚至不得不采取表面臣服于隋的政策,诚可谓是泽及后世。”
  “古今英雄,唯石公也,石公在《西域图志》中自信满满地以‘浑、厥可灭’来做结尾,当是英雄之言,孤虽有志于天下,也不得不赞叹石公之伟业。”
  原本世界中,前有邢漠飞指责裴矩令其国破家亡,后有师妃暄说他意图分裂国家、祸乱天下。这其实全部是狗屁,别的不说,就说一个事实——唐代几乎完全继承了隋炀帝时期地西域政策,不但对西域各民族分而治之,甚至经略西域时先取吐谷浑的步骤都与隋炀帝如出一辙。而唐太宗、高宗两朝亦相续大举征伐高丽,乃至唐太宗临终死,尤以未能平高丽为念。
  当然,在平抚西域地过程中,难以避免如邢漠飞之辈的怨恨与血泪,更会激起胡教的愤怒,由此可见,日后宁道奇为了胡教利益,约战宋缺,四大圣僧围攻石之轩,实在是无耻之极,可杀。
  辽河流域位居中原王朝与突厥势力地交界点,对中原王朝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只要控制了辽河流域,也便可以控制东胡各族及国家,如此便可斩断势力已达此地的突厥人之左膀右臂,进而构成夹击突厥的有利形势。
  高丽占据了辽河流域之后,不但由此获得了肥沃农田,从而经济
  涨。更以辽河流域为基地,开始将东胡各族的控制权在了手里,形成了突厥与中原王朝两大势力间一个微妙的“关键少数”。
  更有甚者,高丽控制着辽河流域这样地战略要地,如果其与突厥相勾结,则隋将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严重威胁,这实是中原心腹之祸。
  知道了这些,就明白为什么高丽女人跑来刺杀隋炀帝,念念不忘祸乱中原了,二小强。认贼作母,以后更是说什么为了“娘”,不肯对高丽动兵,对比之下,二小强的见识,简直是连蚂蚁也不如。
  他们懂得什么?无非是混混!
  “至于远征高丽,更是必须,石公实是高瞻远瞩,只是石公得以经略西域的成功经验。操之过急,也使圣上身败名裂。”杨宣凝最后遗憾的说着。
  雪愈下愈密,石之轩似泥雕木塑的人般,动也不动。他年少风流,惊才绝艳,虽有挫折,但是还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似乎天下任由取舍。
  只是。先有祝玉妍,再有碧秀心,最后有着石青璇。
  几点雪花微风拂来,转瞬被舍利黄光所排斥,远处大雪一片,虽数十人,几如在荒空,虚寂无声,只有一点光色从天际下落下,轻照雪林。
  他想起了。当年一封封战报传来时,石之轩那由巅峰跌至低谷地心情。数年之功,毁于一旦,而且毁得如此彻底。历史习惯了成者王候,败者贼;不论你的动机如何,只要你输了。你就抢失去了历史的话语权。以石之轩的智慧,如何不明白等待自己地,只能是千古骂名。
  遭逢此情此景,心里涌起的第一个念头只怕也就是——回家。
  然而,当满怀着无奈与期待交揉着的复杂心情的石之轩,挤出一丝笑来快步走入幽林小谷的时候,迎接他地却不是期待中那温柔的微笑,还有可爱的女儿。
  而是碧秀心的黄土。
  慈航静斋说,石之轩故意留下了“不死印法,害死了碧秀心”!
  这半点黄土下埋葬掉地。几乎已经是他对人世间所有美好的全部记忆,慈航静斋何其残酷,而碧秀心何其无情啊!
  用情之狠,无过于慈航静斋。
  此时,圣舍利已经在手,只要吸取了,自己就可具备统一魔门地力量,便自己武功,达到了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巅峰。但纵是如此。又如何呢?
  一点雪花落下,忽然间。他宛从梦中挣扎醒来般,猛地回复过来。这点雪花虽小,但是寒冷入骨,石之轩心中泛起一种再世为人的滋味。
  往事已过,一个时代过去了。
  石之轩哈哈一笑:“唐王真是有心,我也应了,只要唐王能够履行诺言,我就再为你之臣,又有何妨?”
  顿了一顿,又说着:“四大寇十日内必归降于你,你大可用之。”
  说着,他取下圣舍利,直飘然而去,根本不望杨宣凝。
  宗师境界,大宗师境界,这可是这个世界最高地个人武力,就算是弩弓千余,甲士万许,又怎么样呢?
  只要打上游击战,谁人不可杀?
  飘然出尘,与世独行。
  一言悟得,石之轩似乎无需舍利,就恢复了当年那种肆意而行之晋士风流。
  “唐王?”罗士信上前问着。
  “你准备接受四大寇吧,四大寇的曹应龙,就是石之轩记名弟子,四大寇总数高达五万之多,虽然杀人放火,涂炭生灵,但是其中的确有不少强悍之辈,正好充实我军。”
  “唐王,曹应龙会来吗?”
  “当然,石之轩既然如此说,这四大寇肯定会来,这本是石之轩以前在南方埋下的火种,只是因为大变,他这几年没有调度控制而已。”杨宣凝说着。
  按照历史,石之轩日后,入仕唐朝,历事诸主,均受礼遇,以熟悉故事,常受咨询。官至吏部尚书。
  此人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杨宣凝深知自己崛起南方,不但要解决熟胡世家,也要解决生胡突厥,而对胡人之事,这世上实是石之轩称第一,有没有他,完全是二回事。
  日后平定西域,缺少了他不行,为了这个,他绝不吝啬封王之赏。
  论武功,石之轩世上第一。
  论政治,宗师无人可及之。
  当真是无双国士。
  杨宣凝徐徐舒出一口气,现在万事具备,就等一月一日,登基为王了。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七十三章 … 登基称王―
  月一日,本是大年初一
  但是这时,会稽城却人声鼎沸,二万军驻扎在祭天坛四周,而天也作喜,五色的云彩让整个天空绚烂多姿,太阳光照耀着整个世界。
  “先祭祖宗!”在城中,新建的祭庙上,三代直系已经确定,而杨家族人,各房各支,已经赶来二百人,其中一个是年近四旬的中年,面容颇为清秀,这是离杨宣凝最近的一房族主——杨凌。
  杨凌一声令下,各房按照辈分站好。
  对于登基为王来说,祭祖就相对简单了许多。
  “诸位亲族,我这一房杨氏,一门传承千年,豪杰英俊之士辈出,今日列祖列宗在上,重新登录杨宣凝入族谱。”
  杨宣凝亲自上前,二叩八拜之后,念了一篇骈四俪六的祭文,并且进行祭祀。
  等祭祀完毕,时间紧张,立刻起驾出城,以在吉时完成登基典礼。
  二千五百御卫,身披铁甲,外罩锦袍,旌旗如云,杨宣凝换上了王服,帝十二旒冕冠,王者九旒冕冠,丝带系颔,允耳低垂,身披冕服,白色镶黄上衣、朱色下裳,其上绘有各类古老的章纹,踏赤、着蔽膝、戴佩绶。
  杨宣凝瞑目在车架之中,不言不动,一旦吉时已到,顿时大钟响彻城内,而几乎同时,下面礼官扬声高喝:“起驾!”
  顿时,五乐齐奏,各种各样的旗帜飞扬。
  也就是这时,那个“吾王千岁,千岁,千千岁!”的声浪,直扑而来。虽然早有准备,但是还是被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传播到了全身。
  杨宣凝瞑目不动,仔细体会着这种感觉,从今日开始,他就是六郡之王,日后也必是南方之主,统治百万千万军民。
  在统治力量下,仪队沿路的百姓,早已经受了号令。不论贤愚老幼,愿或不愿,皆鲜花香案摆放于门前,全家老幼尽出,远远见了杨宣凝仪卫过来,尽皆山呼千岁,跪拜不休。
  这种不可思议的王者威严,使随行地人都个个面面相觑。
  徐子陵这时,是少数能够随驾的白身之一。这时向四周望去,只见无论何家何姓,无论白发老者,稚龄幼童,壮汉妇女,都尽皆跪伏于二边,这种生杀予夺的威严,甚至让徐子陵脸色大变,心中一片空白。
  “这就是王者之尊吗?”观礼的商秀珣也为之变色。
  当然,不但是百姓。这时,虽然天下称王者不少,但是真正有成王之制,成王之基的,也只有杨宣凝,因此来观礼的。不但有各地世家,还有他们的门生子弟,如此这般竟汇集了数千人,各自观看。
  祭天台临近,更是近卫重重,上万军兵团团而立,上千弩弓,五千骑兵,数百高手,全部准备。那种沉凝如实质的王者威严,令人咋舌,让人敬畏。
  祭天台,经过一个月的建造,已经完成,高九丈九尺,下面是黄土,上面是白色大理石所建,望之光滑如镜。而文武百官按官职爵位分列两侧,躬身迎驾。
  乘舆落地。杨宣凝负手而出,顿时,钟鸣不绝,礼官高声应和,群臣跪伏在地。
  杨宣凝步上三十六阶,直上祭坛,祭坛上,直望青天。在这一瞬间,一切地杂念都消失了,杨宣凝的心神,和这个天地,这个万众合而一。
  在万民的欢呼之中,一种奇特的脉动,自身中而起,使风吹动冕服,而其余有资格随祭各人,一一紧随杨宣凝身后而行。
  杨宣凝定了定神,开始祭天登基,这祭文是先预备好的,当下念着,然后等祭文念完,由杨宣凝领头,向上天,三跪九叩礼。
  等他一起身,顿时所有群臣,所有军民,全部跪伏在地,高喊千岁千岁千千岁。
  顿时,身份就不一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