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风流 >

第102章

大唐风流-第102章

小说: 大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易之看着高延福这诡异的笑容,听着他诡异的台词,不由想起前世某个广告。明明是想全天下都知道,却还是努力要装出‘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样子,真是有些好笑。

“这次,你们定州张氏将有一人要致仕,其子嗣将会得到一个庇荫为辽山县尉员外同正的机会。想想,圣人对于你们张家真是着紧得很呐,一般的这种事情,都是由天官衙门那边定的,独有你们这职位由圣人钦点。别看这只是一个辽山县尉,比起三省六部九寺里一般的庇荫官职位小得多,这却是圣人的另外一番心意呢!在朝中当一个六七品的小官,通常只能在四五品的贵官后面唯唯诺诺,一天除了点头哈腰,几乎没什么正紧事可干的,更不要说立功升职了。而在地方上为官就不一样了,就算是一个九品小官,只要好好当差办事,总有立功的机会,以后平步青云,就指日可待了!”不知是不是出自武则天的授意,高延福不但说出了张易之将会被委派的职位,似乎还担心张易之不满意,顺带着还解释了一番。

但高延福的这番解释显然没有让张易之彻底打消疑虑。张易之疑虑的并不是这个官职本身的大小,而是那‘员外同正’四个字。

武则天践祚之初,为了收买天下人心,大肆扩张官僚队伍,其主要的方式就是设置试官和员外官。

试官,就是试用期的官,一个人觉得自己有担任某职位的能力,就可以申请在这个职位上进行试用。为了避免恶意试用,朝廷又规定,试官如果不合格的话,要受到严惩,有的甚至要掉脑袋。

而员外官就是某个职位按照编制已经满员,特意又在原编制之外再添加一些名额。员外官如果不加‘员外同正’,地位比正式编制的官员要小一点,加了以后,俸禄和职权就和正式编制是一样了。

因试官和员外官过多,很多衙门,尤其是地方衙门已经出现了一个房间里摆不下那么多个座位的地步了。

张易之之所以疑惑,是因为按理道理,庇荫的官员,乃是正途出身,没有理由给加上这么个恶心的‘员外同正’。

高延福显然没有注意到张易之的疑惑,他对自己的解释很满意,所以觉得张易之也会很满意,便向张易之道:“五郎你就先准备准备吧,决定好什么时候启程,派人去奴婢的宅子里说一声便是!”

张易之心不在焉的应了一声,将高延福送了出来,立马回到内院,找到臧氏,把这件事情说了一遍。

臧氏听得张易之的话,自然有些失望。毕竟,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合家团圆是最重要的事情,先前虽然也曾考虑到儿子可能外放为官,当这种可能性成为事实的时候,她也是免不了失落。

不过,臧氏并不会把这种负面的情绪表露在面上,进而让儿子受到感染。她只是说道:“你说的是,这‘员外同正’的确是有些蹊跷。不过,这官场上的事情,我不懂,你可以找那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人去问吧!你前几天不是招了两个幕僚吗,现在就是用到他们的时候了!”

张易之听得臧氏的语气里,对于刘家父子也是颇为不满,顿时汗颜,笑道:“大人提醒的是,我都差点忘记这两个人的存在了!”说着,便辞了出来,找到了刘思礼。

刘思礼刚喝了点酒……这时候正坐在他自己所住的院子里大树底下眯眼打盹,见到张易之前来,他也不起身相迎,而是毫不客气的说道:“学生伤势未愈,起身不便,五郎见谅!”

张易之心下暗骂一声:“操!你受的不过是一些皮外伤,比起我当初所受的那些伤来差得远了,居然给我装死,真是太不把我这个东主放在眼里了!”只是现在有事相询,他脸上只好装出礼贤下士的样子,不动声色的笑道:“刘公莫要客气,你虽然名为客卿,也算是我的长辈,自然无需像一般的客卿那样多礼。”

刘思礼不置可否的笑笑,道:“五郎此来,有甚事吗?”

张易之便又将高延福的话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然后坐下来静待刘思礼的回答。

刘思礼微微迷上眼睛,静静的坐在那里,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

时间,就这样缓缓的在这种安静之中流淌着,刘思礼始终没有开口。

耗尽了所有的耐心之后,张易之终于忍不住,在一旁轻轻的提醒道:“刘公……”

不想,刘思礼听得他这声轻轻的呼唤,吓了一跳,浑身一颤,身子便向个倒去。好在他及时反映过来,才没有当场摔倒在地。

张易之见了刘思礼这番反应,先是一愣,随即终于明白过来:这厮原来并非在思考什么,他根本就是在打瞌睡!

霎时间,张易之有些恼怒,道:“刘思礼,你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刘思礼赧然一笑,道:“五郎莫怪,学生并非故意给你难堪,方才学生本来是在思量对策来着。只是没想到想着想着,就这样睡着了,莫怪,莫怪!”

张易之心中不由涌起了一个念头:“这厮到底真的如此昏聩还是假装出来的无能。”结合当初他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术士的一番话,张易之觉得前者的可能性大得多。当下,他下定决心,若是此人真的一点本事也没有,只会混吃混喝,还是早早把他打发掉为好。否则的话,浪费粮食是小事,就怕哪一天被他坏了大事。

当下,张易之问道:“那么,刘公是否已经想到了对策呢?”他已经做好了决定,一旦刘思礼自承无计可施,立即翻脸,将他请出张府。

“惭愧,实在是想不出对策……”

张易之一听这话,正要发作,就听刘思礼又加了一句:“不过,学生知道有一人,定能给五郎一个满意的回答!”

“哦!”张易之顿时把正要出口的话给咽了下去,道:“却是谁?”

“这个人五郎也认识,而且……”看见张易之的脸色有些不善,他的脸色顿时变得讪讪的,也顾不得继续卖关子,道:“便是王循!”

第一百六十二章:王循解惑

张易之来到了王府,光明正大地递上拜帖,然后被隆而重之的引了进去。

若不是刘思礼提醒,他还不知道,辽山县便是箕州的治所,而前任的箕州刺史,恰是王循。他先前只是把目光集中在县尉员外同正这个职位之上,反而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一边缓缓的走进王循的书房,张易之心里一边忽然又冒出另外一个想法:“刘思礼当初不就是被派去接任王循,当箕州刺史的吗?虽说没去成,对于‘箕州’二字,他难道不会比一般人敏感一点?方才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怎么会睡着了吧?莫非这老家伙心里有话却不愿说或者不敢说?”

正思忖间,王循的书房到了,张易之只能暂时按捺下心中的疑惑,和王循打起招呼来。

经历了一场以身家性命为赌注的合作赌博之后,张易之和王循之间明面上的关系没变,见面时却明显多了一种惺惺相惜。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双方之间少了一种客套,多了一份自然。

没有等王循吩咐,张易之自己在上次坐过的位置上坐了下来。而王循则立马向下人吩咐:“我和张郎之间有要是要谈,你们在外面看着,闲杂人等一概不许靠近。”

待得下人答应之后,王循又关上门,这才返身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两个人对视一眼,各自发现了对方眼中的笑意。随即,两人的笑靥都渐渐扩散开来,进而转化为大笑。于是,就像比试一般,两个人的大笑之声响彻了整个书房,让屋顶的瓦片都隐隐有抖动之声,而外面守着的那群下人们更是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平日里守礼到了近乎刻板地步的王循居然也会有如此奔放的时候。

狠狠的笑完、发泄完之后,张易之和王循终于平静了下来。

王循率先举起了自己的杯子,道:“来,咱们以茶代酒,庆祝一下此次合作的成功!”

张易之微微一笑,举杯饮了一口。

若有深意的看着张易之,王循的眼中毫不掩饰地掠过赞赏的光芒:“有品有貌而且还不缺才智,现如今像张郎这样的好男儿的确是不多了,可惜了……”

随即,他的语气变得有些喟然:“可惜,若不是因你那兄弟的缘故,就算全天下包括我那妹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看不上你,我也会执意把她交给你,因为你是一个靠得住的男人。眼下,我只能说声抱歉了,三年之约,我知道你会去努力,但我实在很难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罢了,罢了,不说这些扫兴的话,你今天来,有什么事吗?”

张易之便把事情的经过细细的向王循说了一遍。

“圣皇派你去辽山县当县尉,还员外同正?”王循听得目瞪口呆。在他看来,如今张昌宗既然已经飞黄腾达,从白丁之身一下子蹿升为正五品的中郎将,张易之的封赏也必然极为丰厚才是,再怎么的都该有个六品以上才像话,怎么可能给安排一个从九品的县尉,还要员外同正一下?这似乎,根本不算什么封赏。

“正是!”张易之很确定的应道。

王循的脸色顿时阴郁下来:“哎,当今朝廷的官员升降速度固然是十分快的,但你以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起步,三年之后能混成一个六七品的官儿已经算得上难能可贵了,又怎么可能把你那兄弟从宫中弄出来呢?”

张易之心中苦笑,面上却只能做出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王公莫要说这等话,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可能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一直对我自己有信心,所以也请你对我多一点信心。”

王循见说,也不好再多言,只好说道:“你要打听辽山县的情况,我恐怕帮不上你什么。我当箕州刺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说实话,也说不上什么感觉。箕州濒临北京府,离我大周和突厥、契丹的交界处不远,时常会面临战争的威胁,所以民风比较彪悍,而地方比较贫困,这也是应有之义。

至于箕州的官场,我在任上的时间不长,倒是未能看出有什么异常之处。至少就我眼前看见的,一切都极为正常。只是有一点很奇怪,就是箕州的官员,尤其是那些重要职位的官员,比如刺史、长史、录事参军等等,要么就是在本地待的时间特别长,要么就是特别短。就拿刺史来说,我前面一年之内,已经换过四任了,而我也不过是呆了三个多月而已。这一点,不知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

张易之听得出神,暗忖道:“这么说来,箕州的水,很深啊!”

“不过,你一个县尉,而且还是员外同正,和这些事情离得太远。这些事情和你说了也没有用。关于你们辽山县,我实在不熟悉。不过,有一件事情,你要特别在意。就是辽山与乐平两县交界之处,有一座观风山,这山上聚着一伙强人,时常对周围两县的百姓造成困扰,但是官府对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那山一半属于辽山县,另一半又属于乐平县,两县为了剿匪的责任相互推诿,长期不休,反而耽误了剿匪。”

“哦!”张易之讶然道:“既然如此,州府为什么不出面剿匪呢?”

王循眼中闪过沉痛之色,显然张易之的话问到了他的痛处:“怎么没有出面,别人的任上我不知道,反正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剿匪。可你也知道,州府本身并没有多少武力,除非动用军队,否则还是要靠县里的衙役。按照大周的军制,调动军队十分麻烦,所以我当时还是决定集中两县的衙役,由他们的县尉带头,共同进发,合作歼敌。只可惜,他们相互之间各自为战,根本形不成配合,反而被山上的强人打得大败……”

说到这里,王循摇着头,长叹一声。很显然,这次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次极为惨痛的回忆。回忆起这件事情,对他来说,不啻一种煎熬。

“总之,你去了辽山之后,对这伙强人多加小心把!不过,按理说,你是员外同正,这种剿匪的任务多半也落不到你的身上。”

张易之轻轻的点了点头,心下却生出了不同的想法。对于他来说,在未来的三年之内,一定要努力向上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切的机会都要尽量抓住。正因为这剿匪的事情如此艰难,对于他张易之而言,才越像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想一想,如果别人常年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这功劳岂不是很大?

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王循忽然又‘哦’了一声,道:“还有一件事情我差点忘记了。二十多年前,还是天皇大帝当朝的时候,箕州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案子。当时,州录事参军张君彻等上书告蒋王李恽谋反,天皇大帝命人传召蒋王进京的时候,蒋王却自杀了。然后,关于蒋王谋反的罪证却一直都没有找到,天皇大帝只好将张君彻等人以诬告罪处死。这时候已经过去多年,本来应该是不会对如今的箕州形势造成影响的。但我最近专门翻查了一下箕州的具体资料,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