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国色生香 >

第170章

国色生香-第170章

小说: 国色生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岑嬷嬷马上去安排,脚步轻快,跟过年似的。
  饭菜转眼摆好,宋嘉宁抱着黏她的女儿,赵恒抱又沉又淘气的儿子,一家四口围成一圈,欢声笑语传出去,终于打破了笼罩寿王府四个多月的漫长沉寂。饭后昭昭、祐哥儿都困了,宋嘉宁把孩子们留在上房,她跪坐在床上,亲自哄姐弟俩睡觉,给她们讲故事。
  祐哥儿很快睡熟,昭昭拉着娘亲的手,明明很困,却倔强地睁着眼睛,不知第多少次问娘亲:“娘,我睡着了,你会不会走?”她怕睡醒了,娘亲又不见了。
  宋嘉宁躺下去,抱着女儿哄道:“娘哪都不去,昭昭快睡吧。”
  昭昭点头,小手环住娘亲脖子,不安地睡了。
  宋嘉宁怜惜地亲女儿。
  默默看了许久的赵恒,忽的从后面贴上来,小心翼翼将娘俩一起拥入怀中。
  

第223章 223
  继续装了几天病, 回京第五日, 宋嘉宁、赵恒带着一双儿女, 一块儿进宫去探望宣德帝。
  宣德帝还在用药,但已经能上朝理事了,对宋嘉宁这个儿媳妇, 宣德帝最深的印象就是貌美丰腴, 如今见儿媳妇瘦得这么厉害, 确实像大病一场的,宣德帝被吴贵妃勾起的那点不满便没了,抱着可爱乖巧的昭昭,勉励了宋嘉宁一番。
  见完皇帝公公,赵恒留在崇政殿陪宣德帝论政,宋嘉宁带着孩子们去给李皇后、淑妃请安。
  李皇后依旧柔声细语的, 维持着面子活, 宋嘉宁客套客套, 在中宫待了两刻钟就出来了。淑妃那边,宋嘉宁已经知晓淑妃帮她挡了两个美人的事, 真心实意地谢了番,淑妃拉着她手,亲昵道:“都是一家人, 跟姑母客气什么。”
  宋嘉宁笑着点头。
  淑妃命宫人做了昭昭爱吃的糕点, 昭昭陪祐哥儿去暖榻上玩了,淑妃看着一大一小的两个孩子,不知怎么, 突然想到了十几年前。当时庭芳、端慧在榻上爬着玩,侄子郭骁大点,懂事地站在榻前,防着妹妹们往下爬。
  往事历历在目,淑妃悲从心起,低声同宋嘉宁叹道:“看到昭昭祐哥儿,我就想到了平章他们小时候。”
  听到郭骁的字,宋嘉宁笑容微敛,见淑妃伤怀,她便柔声劝慰。
  淑妃擦擦眼角,强颜欢笑道:“不提了不提了,只是姑母有件事要请安安帮忙。”
  宋嘉宁恭敬道:“姑母您说。”
  淑妃叹气:“这都一年了,端慧还是不肯出门,皇上病了她才进了几次宫,皇上一康复,她又把自己关起来了。安安啊,姑母人在宫中,不便行走,你看你身子养好了,有空多去看看端慧,开解开解她?平章出事,我也心疼,可端慧才十八岁,以后日子长着,一个人怎么行?”
  宋嘉宁心情复杂。郭骁抢了她,害她与家人两地分离,如果可以,她这辈子都不想再提郭骁的名字,真去了公主府,见到端慧公主,她能不谈郭骁?应该说,端慧公主的所有亲戚中,她是最不适合去劝的。
  但面对淑妃悲伤忧虑的注视,宋嘉宁无法拒绝。
  “嗯,我试试,只是,公主与我……”宋嘉宁苦笑,她想帮忙,端慧公主未必领情啊。
  淑妃也是碰运气了,望着榻上两个孩子道:“你带上昭昭祐哥儿,热热闹闹的,端慧天生好玩,兴许会动摇。”
  宋嘉宁点头。
  回到王府,乳母领着孩子们去玩了,宋嘉宁端着茶水走到赵恒旁边,轻声提了此事。
  赵恒想到没想,直接道:“派人送礼便可,你不必去。”
  宋嘉宁犹豫:“娘娘那边……”淑妃好歹帮了她的忙,王爷不在乎,宋嘉宁挺感激的,不然凭白多两个美人进府,还是皇上皇后赐的,就算王爷不碰,有俩侧妃或妾室在那摆着,她都堵得慌。
  赵恒朝她招招手。
  宋嘉宁起身,疑惑地走过来。
  赵恒将人抱到腿上,看着她清瘦的小脸道:“你去了,只会挨骂。”
  宋嘉宁不信,端慧公主再刁蛮,她奉淑妃所托去示好,端慧公主也不会上来就骂她啊。
  赵恒亲了亲她秀挺的鼻梁,笑着道:“过几日你便知。”
  宋嘉宁越发糊涂了。
  赵恒却没再解释,道:“换身衣裳,去国公府。”太夫人、岳母都很担心她,既然回来了,该去见见了。
  一提回娘家,宋嘉宁立即把端慧公主抛到了脑后。
  两府紧挨着,没多久,宋嘉宁就扎到了母亲林氏怀里。女儿瘦成这样,林氏心疼地不得了,当然也训了女儿好半天,嫌女儿不肯让她见正脸,宋嘉宁装乖扮傻糊弄过去了。转到太夫人面前,太夫人摸摸小孙女头发,仔细端详一番,意味深长地问道:“跟王爷,一切可好?”
  宋嘉宁心头一颤,紧张地看太夫人,太夫人只慈爱地笑。
  宋嘉宁有点不知所措,心虚道:“挺好的,王爷叫我多吃饭,早点养回来,没嫌弃我长疹子。”
  夫妻恩爱就好,太夫人放心了,不再追问过去的事,笑着逗昭昭祐哥儿。
  国公府的三位老爷都在府衙办差,二房的双生子被郭伯言扔到军中历练去了,赵恒也无需大人招待,给太夫人请过安,赵恒带着小舅子茂哥儿去逛国公府。茂哥儿今年九岁,喜欢练武,自从听说王爷姐夫在边疆屡立战功,茂哥儿可钦佩姐夫了,兴奋询问军中情形。
  其实茂哥儿与郭骁长得有几分相像,都随了郭伯言,单论容貌,赵恒很难喜欢茂哥儿,可谁让这孩子是她的亲弟弟?赵恒只能敞开胸怀,告诫自己不能因为郭骁迁怒无辜的小舅子。
  赵恒亲自提点茂哥儿弓箭,练了片刻,昭昭丢下弟弟跑过来了,要跟舅舅玩。茂哥儿最喜欢小外甥女了,高兴地陪外甥女看花捉蝴蝶。赵恒负手站在花园外侧,看着看着,忽然注意到,女儿冒冒失失往前跑时,茂哥儿心细,快跑几步,帮昭昭推开了一支斜伸出来的月季花枝。
  “上面有刺。”茂哥儿举着花枝提醒外甥女。
  “那朵花好看!”昭昭只往前看,跑得小脸红扑扑的。
  茂哥儿主动帮外甥女摘花,谁也没把刚刚的小事放在心上。
  赵恒却想起这几年大年初一,茂哥儿塞给女儿的鼓鼓红包,那是舅舅给外甥女的压岁钱。
  “父王看,舅舅给我摘的!”昭昭抓着一朵雪白的月季跑过来,朝父王炫耀新得的花。
  这朵月季开得确实好,足有海碗大,花瓣洁白娇嫩,花香扑鼻。赵恒笑着夸好,然后摸了摸茂哥儿脑袋。
  茂哥儿并不知道王爷姐夫在想什么,没心没肺陪外甥女去找姐姐显摆月季花了。
  寿王一家一直在国公府待到了傍晚。
  郭伯言回来了,宋嘉宁赶至前院拜见,赵恒瞒了她很多,因此宋嘉宁并不知道,郭伯言早就知晓她失踪过。
  “叫父亲担心了。“宋嘉宁恭顺地道。
  郭伯言没有看女儿,没脸看,垂眸道:“王妃康复就好,太夫人跟你娘都急坏了。”
  宋嘉宁微微低头。
  赵恒示意她再去给太夫人、林氏辞别。宋嘉宁猜到王爷有话与继父说,告退离去。
  福公公与郭伯言的亲信也都退到了厅堂之外,不许任何人靠近。
  郭伯言纵横沙场多少年,不畏强敌不怕刀剑,此时此刻,赵恒只是坐在太师椅上慢慢品茶,郭伯言手心竟冒出了一层细汗。王爷有确凿证据证明劫走女儿的人是他的平章了吗?王爷杀了平章吗?王爷会要国公府上下赔罪吗?
  应该不会,安安那么受宠,王爷怎么忍心迁怒林氏与茂哥儿?
  可那是王爷,天家贵胄行事,岂是常人能预料的?
  他就像站在悬崖边上,王爷只是一句话,就能左右郭家众人的命。
  “世子辞世已久,国公准备,何时请封另立?”放下茶碗,赵恒平静问,目光对着厅堂门外。
  郭伯言就好像看见,一道道巨石突然冒出崖底,瞬间填平了他脚下的悬崖。
  “王爷问的巧,臣端午才与太夫人商量,想趁祐哥儿抓周皇上龙颜大悦时,请封茂哥儿为世子。”郭伯言笑着道,神色恢复如常,到底是浸淫官场多年的老狐狸,主心骨不倒,便没有什么能让他失态。
  赵恒颔首,沉声道:“王妃只这一弟,望国公多费心,严加管教,莫再疏忽。”
  郭伯言眼底下的筋肉微不可查地跳了下,怒火无声肆虐于全身。他的平章已经死了,已经自尝恶果,王爷还想怎样?除了在情事上糊涂偏执,郭伯言自认他的平章没有任何令人诟病之处,王爷凭什么还要言语侮辱?
  可想到儿子的死,郭伯言的怒火又灭了下去,化成无尽的悲凉与悔恨。王爷骂得对,他是疏忽了,早在发现儿子对安安存了那种心思时,他就该打断他的腿,叫他彻底死心。
  “臣遵命。”闭上眼睛,郭伯言弯腰行礼。
  赵恒冷冷看他一眼,接了妻儿回王府去了。
  当晚,郭伯言一个人在前院坐到夜半三更,才踏着月色去后院找妻子。林氏睡得迷迷糊糊的,听到动静,她睁开眼睛,看见丈夫背对她脱衣,肩膀宽阔,却隐隐有些佝偻。林氏揉揉眼睛,再看,丈夫又恢复了正常,依然像初遇那年,高大健壮。
  “怎么这么晚?”林氏坐了起来,看着他上床。
  郭伯言背靠床头,将陪了他十年的妻子搂到怀中,揉着她长发道:“白日听到些谣传,与世子之位有关,我仔细想过了,等祐哥儿办完抓周宴,我便递折子,请皇上立茂哥儿为世子,免得外人乱嚼舌根。”
  林氏身子一僵。郭骁死后,她听说过些流言蜚语,传郭伯言想立茂哥儿,太夫人更偏心二房的双生子,但林氏很清楚,太夫人对几个孙子一视同仁,或许更偏心最小的茂哥儿,迟迟无人提册封世子的事,是因为郭家上上下下都没忘了死去的那道身影。
  林氏也忘不了,继子才走一年,她根本没想过那些身外虚名,她也不希望郭伯言想,怕郭伯言思子悲恸。
  “茂哥儿还小……”
  林氏想说点什么,郭伯言按住她软软的唇,低声打断道:“你不用说,我都知道,只是平章走了,咱们还要继续过下去,早日定下,早日安各房的心。庭芳那里我会写信,那孩子最懂事,不会介意的。”
  林氏如鲠在喉,欣然接受,显得她无情,继续婉拒,则会加深丈夫的丧子之痛。
  她只能抱紧自己的丈夫。
  郭伯言握住她手,良久之后,他胸膛高高鼓起又落平,呼出一口长气,百感交集。
  五月底祐哥儿抓周,六月初,郭伯言果然上书,请宣德帝封他的次子为国公府世子。
  茂哥儿是他名正言顺的嫡子,五官出众聪明伶俐,宣德帝朱笔一挥,准了。
  消息传到王府,宋嘉宁有惊无喜,心头盘旋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复杂,国公府世子,前世她唤了七年的世子,变成了她的亲弟弟。她感慨两世变故,公主府,得知表哥的世子之位被茂哥儿抢了,端慧公主大怒,冲进宫找宣德帝闹去了。
  宣德帝哪有心情管区区国公府的世子?因为他的御桌上,堆满了大臣请封太子的奏折。
  

第224章 224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君臣之间绝非简单的强权与服从。宣德帝初登基, 在朝堂边疆实施了一连串的权术, 最终大权在握,那时的宣德帝政令英明,所以大臣们都服他, 两三个不服的, 这会儿坟头可能都长草了。但从宣德帝第一次北伐后, 武安郡主、皇叔秦王先后因他而死,后有北疆两次大败于辽、蜀地暴政民乱,诸如此类,宣德帝在臣子间再无圣明可言,外面的百姓,也都议论纷纷。
  而造成这种局面, 根本还在于宣德帝专断独裁, 听不进臣子谏言。一个大臣怕他, 两个大臣怕他,当半数以上的朝臣都心怀不满纷纷上奏时, 就轮到宣德帝害怕底下的臣子们了,只要他还在乎青史上的名声,只要他不想当昏君, 当务之急, 就是先平息臣子们的怨言。
  战事结束了,臣子们都不担心国破家亡了,宣德帝喘气的时候, 他们也得了空闲,开始指责、数落宣德帝的过失,大大小小的事情总结起来,就是两件:第一,宣德帝应自省自查,给朝堂百姓们一个说法,第二,宣德帝老了,体弱多病,为了江山社稷,必须立太子了。
  两座大山一压,宣德帝险些又病倒,焦头烂额的,宣德帝想到了一个人。
  被废了两次的宰相赵溥。
  宣德帝一边放不下当年赵溥反对他继承兄长帝位的旧事,一边又时不时需要倚仗赵溥治理天下的手段,特别是他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帝王在京城惦记赵溥,寻思着如何宣赵溥进京又不让赵溥看出他有求于他,河阳呢,老狐狸赵溥也猜到了京城的情形,便主动送了一封奏折进京,称其听闻皇上龙体抱恙,忧心惦念,恳求皇上允他进京探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