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7章

残明-第7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这样,那我就试一试吧,将来军旅之中还请云台多多指点!”汪晟郑重地施了一礼,几天接触下来,他对汪克凡的军事才能非常佩服,还以为这个四弟早有投军之志,暗中已熟读兵书。

    能者为师,汪晟既然投身军旅,就对汪克凡愈发的尊重。

    ……

    汪晟当晚就住在汪克凡家中,两人抵足而眠,通宵长谈。第二天一早,汪克凡将征兵的收尾工作交给史阿大等四名队官,和汪晟一起乘船赶往崇阳县城。

    到了崇阳之后,两人一起去拜见了县令许秉中,然后在码头分手,汪晟乘船去武昌府投军,汪克凡却出城向东二十里,来到了山谷书院。

    到了书院后办理退学手续,师长同学都十分惊讶,问起退学的原因,汪克凡也不隐瞒,坦言自己弃文就武,已经加入了恭义营。

    婉言谢绝师长的再三挽留,坦然面对四周的议论纷纷,汪克凡销去书院的学籍后,找到了胞弟汪克斌。

    “四哥真的已经从军?七品把总吗?好威风呀,我也要去!”汪克斌少年心性,一听之下欢呼雀跃,吵着嚷着也要退学,跟着汪克凡去当兵。

    “不行!”汪克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你年龄太小,先好好地在书院读书,过上两三年再说。”

    “我已经十七岁,不算小了!”汪克斌不死心,辩解道:“我身体强壮,君子六艺又最爱剑术,上阵杀敌绝对没问题!”

    “只会剑术就能带兵打仗了吗?!你学问未成,心志不坚,最多做个厮杀武夫,怎能担任一军之将?”汪克凡放缓语气,和蔼劝道:“我汪家兄弟既然从军,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你先好好磨练几年,知兵明理之后,再说投军的事情不迟。”

    血缘关系是天生的纽带,汪克凡对这个唯一的弟弟寄予厚望,不愿拔苗助长。

    再过上两三年,就到了南明和清军决战的时候,汪克凡自信也将羽毛丰满,那时候把汪克斌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能帮上自己的大忙。

    汪克斌眼睛一亮,兴冲冲应道:“明白了!我以后一定熟读兵书,勤练武艺,早一日投军帮助四哥!”

    “不错,兵书武艺都是要学的,经史文章也不能荒废,武官发展的空间太窄,很容易受制于人,必须要考个功名。嗯,最少也得是秀才身份,举人就更好了。”汪克凡回想历史,南明朝廷也办过科举,并从中选拔了不少官员,汪克斌如果能得个功名,为官行事就方便得多。

    “谨遵四哥之命!”汪克斌蒙憧地点了点头。

    兄弟俩正在说话,突然一阵脚步声传来,门帘一挑,走进来两个青矜秀才,前头那人身材高大,嗓音洪亮,一见汪克凡就佯怒皱起了眉头。

    “云台,你竟然跑去投军,怎么不叫上我?!”

    汪克凡连忙起身让座,这两人是他在书院中的好友,一个是岳州谭啸,一个是通山周国栋,都是世家子弟,秀才身份,汪克凡这次回山谷书院,有一半就是为了他们两个。

    “怎敢不叫?怎能不叫!岳州谭啸志在公侯,眼下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机会,我这不匆匆忙忙就来找你了?”

    “算你还有几分眼光!”谭啸是个外向的性子,当即转怒为喜,啪啪在汪克凡肩膀上拍了两下,自顾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又说道:“我听说你从军,就想立刻退学跟你去,要不是国栋这个书呆子拦着,早脱掉了这身青皮……”

    谭啸家中是岳州大族,几代子弟中不乏士子高官,偏偏谭啸是个另类,虽然被父母逼着拿钱买了个秀才,却像《水浒传》里的九纹龙史进,从小不爱读书,只喜欢舞刀弄棒,看些兵书战策。

    汪克凡笑着点了点头,转脸向周国栋问道:“噢,国栋为什么要拦着?不赞成我们从军吗?”

    “云台误会了!国家养士二百余年,当此社稷将倾之时,我辈理应为君父分忧,我早有投军平贼之志!”周国栋个子不高,举止言谈都带着一股书卷气,眼神中却有几分执拗,一看就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犹豫了一下,说道:“但你我都是书生,不知兵事,不擅厮杀,贸然从军怕带不好兵……”

    不等他说完,谭啸就嚷了起来:“谁说我不知兵事,不擅厮杀?国栋,你随便找一个来,我跟他比划比划!”

    “我说的是我自己,行吗?”周国栋伸手一指自己,语气态度很不友好,给谭啸碰了个大钉子。

    谭啸却并不介意,挠挠头发愁地说道:“这倒是个麻烦。国栋读书是块好材料,带兵打仗恐怕够呛,不过咱们兄弟三个一向志同道合,绝没有扔下一个的道理……”

    “谁说书生不能带兵?”

    汪克凡笑着插言道:“选将在于忠义血性,勤恕廉明,简默朴实,坚忍耐劳,不计名利……,以我看,这些条件国栋全都符合,如果投笔从戎的话,日后必成良将!”

    周国栋是个书生并不要紧,军事经验可以学习,关键是要思想品质过硬,汪克凡作为旧时空解放军的一员,对此深信不疑。

    熟读兵书有什么用?赵括纸上谈兵,却断送了四十万大军,满清名将只看过《三国演义》,却在明末所向无敌。

    军中宿将又有什么用?无论是南明的军队还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全都征战多年,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他们都不是清军的对手。

    必须另起炉灶,重新培养一批将领,既没有明军中的各种恶习,也没有对清军的恐惧心理,像周国栋、谭啸这样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家族背景资源,是汪克凡能找到的最佳人选。

    “云台谬赞,实不敢当!”周国栋矜持地拱了拱手,又得意地朝谭啸一笑,突然转过脸问道:“《武经七书》我也曾涉猎,从未见过云台所说的选将标准,不知是那位名将所述?”

    “这个……,从一本旧书里看来的,应该是一位遗失乡野的大贤……”

    汪克凡不愿在这个敏感问题上纠缠,岔开话题说道:“这位大贤对书生带兵非常赞同,兵家胜负不但要靠三军用命,更取决双方的粮饷供给,谁的士卒训练有素,谁的甲坚兵利,城坚寨硬……,说到底,拼的都是一个钱字!我朝素以士大夫治国,书生虽然缺乏带兵的经验,却能更好地和各方面沟通,筹钱措饷……”

    打仗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在明朝的历史条件下,士大夫体系中的人能更好地整合利用国家资源,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言情掌笑道:”有道理,书能借我看看吗?〃或周国栋越听越兴奋,树大有道理!言前人所未言,尽解我心中顾虑……云台,你那本旧汪克凡正在尴尬,谭啸却不耐烦地叫了起来:“好啦,好啦!既然没了顾虑,还在这里磨蹭什么?赶紧和我去销了学籍,一同去恭义营投军!〃

正文 第十一章 路遇犬吠用脚踢

    “向左——转!”

    “向右——转!”

    ……

    早上七点多钟的光景,东湖岸边传来一阵阵操练之声。

    这是恭义营的新兵在训练,汪克凡、汪晟、谭啸和周国栋相继投军之后,都被授予了哨官职位,他们很快招来了四哨青壮,每天操练不停。

    胡大海正在营房中睡懒觉,被吵醒后从床上坐起来,恼怒地朝校场方向唾了一口,嘴里骂骂咧咧。

    “这帮乡巴佬,一大早不挺尸就在穷折腾,一天一操要作死吗?!”

    明军惯例五天进行一次操练,恭义营在何腾蛟的督促下改为三天一操,众军本已苦不堪言,没想到那伙新兵竟然一天一操,又搅了胡大海的好梦。

    胡大海懒洋洋地起床下地,披上件衣服推门出屋,一边摸着肚皮一边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来到院外,就看到几名军官站在一个小土丘上,向着湖边的校场指指点点。

    “老胡,来来来,快来看个热闹!”一名姓王的旗牌官看到胡大海后,连连招手把他叫了过去,又喜眉笑眼地指着校场方向说道:“这帮乡巴佬今天又出新花样了,转来转去的已经大半个时辰,乱七八糟的笑死人!”

    校场上站立着数百名新兵,以队为单位分成十几个方阵,正在队官的口令下练习转向,但是其中很多人分不清左右,每次转向都会乱作一团,引来围观众人的一阵嘲笑。

    “嘿,你看,那个胖子最笨,每次都会转错,只要和他反着转就错不了!”

    “那个,那个傻大个才可笑,像木桩一样动都不动,好容易跟着转了,又转到屁股后面去了!”

    ……

    校场之上,队官们连骂带打,对转错方向的士兵毫不留情,看到那些士兵狼狈的样子,周围的笑声更加响亮。

    胡大海看了片刻,一撇嘴蔑视地说道:“转来转去的像耍猴一样,最多练个花架子罢了,上了战场有个屁用!”

    “哎呦,老胡,你还真把汪克凡当个人物了?秀才带兵嘛,还不都是瞎胡闹!”王旗牌官掰着指头说道:“每天早上起来先跑上十里,跑完了走,走完了转……这帮乡巴佬倒真听话,就由着那几个秀才折腾!”

    “撑不了多久的。”胡大海冷冷说道:“士兵既然一天一操,就得管他们三顿饭,军粮肯定不够吃的,等士兵们都饿肚子了,再想折腾也折腾不动……”

    胡大海突然心里一动,这四哨新兵如果断粮,肯定会大闹一场,到时候军法无情,不砍了汪克凡等人的脑袋,最少也得赶出恭义营。

    营中的军粮都在提调官手里捏着呢!胡大海眼珠一转,向王旗牌官问道:“老王,新来的提调官是你老乡吧?……”

    ……

    汪克凡和士兵们一起出罢早操,留下他们练习队列转向,和汪晟几个一起去中军领粮。

    高强度的训练下士兵们一个比一个能吃,十几天就吃光了一个月的军粮,汪克凡只好报请牛忠孝批准,把下个月的军粮领了出来。

    众人押着粮车回营,谭啸和周国栋一路上不停地抬杠,汪晟却皱着眉头,很是担心。

    “云台,这样寅吃卯粮的不是办法,是不是削减一下士兵的口粮,每天改吃两顿饭?”

    “不妥,士兵们只吃两顿饭,会影响训练的效果,大鱼大肉供不起,起码把饭吃饱。”汪克凡想了一下说道:“嗯,挑几个会撒网的去打点鱼吧,每天给大家炖上一锅鱼汤。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在东湖边上总得沾点鱼腥。”

    谭啸叫道:“还让他们吃鱼?你这是养兵还是养少爷?”

    周国栋瞪了他一眼:“又不是什么麻烦事,举手之劳就能提高士气,就按云台说的办,明天我领着去打鱼。”

    一物降一物,谭啸的个子比周国栋高出整整一头,被他呼来喝去的却不生气,当下嘻嘻一笑说道:“那我也去,我打鱼也是一把好手,给你们露两手瞧瞧……”

    他们二人说笑不停,汪晟仍然非常严肃:“云台,一锅鱼汤只是杯水车薪,粮食还是不够吃的,总得想个长久的法子。”

    “没关系,总有解决办法的。”汪克凡微笑说道:“咱们刚刚成军,困难总是多一些,以后慢慢上了轨道,来钱的路子就多了。”

    下个月的军粮还没有着落,汪克凡却并不担心。

    两世为人,这点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就像一位九段国手面对初学围棋的爱好者,哪怕让对方摆满棋盘,也有信心赢得胜利。

    谭啸是个天生的乐天派,笑呵呵地接话道:“不就是缺些粮食嘛,没问题!真不行的话,我出钱买上几百石米,让弟兄们放开肚皮吃!”

    他家中是岳州豪族,又得父母宠溺,出手一向豪阔大方,对他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汪克凡笑道:“这是养兵,哪怕有一座金山也给你吃空了,咱们还得另辟财源……”

    “嗨,姓汪的,站住!”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大喝,站定脚步回头一看,却是胡大海那伙人,从后面急匆匆地撵了上来。

    “有事?”汪克凡问。

    “有事!——想和你比试比试!”

    胡大海兴冲冲去找提调官,不料晚了一步,军粮已被汪克凡领走,又急忙追来挑衅,挽胳膊就要动手。

    “没兴趣。”汪克凡转身要走。

    “怎么,害怕了吗?”胡大海一伸手,拦住了汪克凡,身后的几名军官也纷纷鼓噪帮腔。

    “别做缩头乌龟,和胡哨官比一场!”

    “是啊,身为武将,比武切磋都不敢吗?”

    “秀才来当兵,本来就是个笑话!”

    ……

    谭啸挺身而出:“胡大海,我来跟你比试!”他身材高大,正好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