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501章

残明-第501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淏听说后惊疑不定,这才暂缓反清的节奏,暂时处在观望之中。

    这一切,不可能完全瞒过满清的耳目,朝鲜是满清的属国,但还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如果闹得不是太过分,满清也不愿兴师动众去攻打朝鲜,况且多尔衮又在重病之中,暂时就忍了这口气,只是下诏书要求朝鲜免去宋时烈的官职,把金自点等亲清派的“汉党”领袖送到北京去。

    让多尔衮头疼的,不仅是朝鲜,还有蒙古。

    明末清初的蒙古人,早就没了当初元帝国的辉煌,草原上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总体上臣服于满清,但也有很多不听话的部落动不动就会造反,山西姜瓖之所以突然反清,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地区有蒙古部落发生叛乱,清军大举向山西北部集结,姜瓖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才抢先下手,竖起反清大旗。

    此时的蒙古各部落,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自己人之间往往打的头破血流,连松散的联盟都算不上。既然蒙古人没有能力管好自己,满清也没有精力去当保姆,就扶植拉拢了一些亲清的蒙古部落,其他的部落都任其自生自灭……没想到的是,随着清军不断被明军打败,这些蒙古部落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向亲清的蒙古部落发起挑衅和洗劫,甚至窜到通辽、赤峰一带,对满清的根基造成威胁。

    这股歪风一定要压下去!亲清的部落都是满清扶植的鹰犬,如果他们被打败,蒙古将陷入长期的混乱,满清再没有安全的屏障,难道堂堂的大清帝国也要像明朝一样,供养一支庞大的九边官军来保障北方的安全?于情于理,清廷都应该立刻出兵征讨那些反叛的部落,但是多尔衮实在无兵可派。

    想来想去,只能从山西调兵,多尔衮被迫抽调了一万多清军,进入蒙古草原作战。内蒙的冬天极其寒冷,好在八旗兵从来不怕冷,在亲清部落的配合下,与反清部落进行了一场恶战,并将他们全部击溃……捷报传来,多尔衮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同时得到一个消息,趁着清军分兵攻打蒙古的机会,大同城里的明军有一部分趁机突围,城里还有一部分明军继续坚守,姜瓖本人下落不明。

    满清三个半邻居里,三家都在给他们找麻烦,另外那半个也不安生,日本的态度最近也发生转变,和满清几乎断绝了贸易往来,和郑成功却走得很近,明里暗里支持反清势力,再加上西北各族不断骚扰陕西,清帝国刚刚建立不久,就处在水深火热的内忧外患中。(未完待续)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一九章 束手无策

    桂林的冬天,干冷,一阵风吹过城墙,刺骨。

    从城下胡同的甜水井到城墙上,青壮们排成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尾,他们肩挑手提,小步快跑,把满当当的水桶顺着马道运上城头,城墙上,女墙后,垒砌着一排简陋而实用的灶台,下面柴火烧得通红,上面一口口大铁锅蒸汽腾腾,水花翻滚,看到哪里有西军士兵攻上来了,隆武军的士兵就会铁锅,把开水倒进巨大的竹制水槽,顺着城头倒下去。

    桂林围城战已经打了两个月,还看不到任何结束的迹象,城里的物资渐渐匮乏,滚烫的火油虽然令西军闻风丧胆,但是仓库里的存量已经不多,西军攻城不太急迫的时候都用开水代替。

    随着盔甲锁叶碰撞发出的哗啦啦响声,一队披甲劲卒登上城头,队伍前面一面黄色龙旗,身穿戎装的隆武帝来到女墙前,手扶垛口向城下看去,脸上略带病容。

    这几个月,隆武帝心力交瘁。

    见到皇帝亲临前线,城头上的士卒青壮纷纷山呼万岁,一个个面露喜色,士气振奋,隆武帝向周围摆摆手,面带和蔼从容的微笑,转过脸再看向城下西军营寨时,神色却变得异常凝重。

    西军营寨连绵不断,配上几道壕沟、垒墙组成的防线,包围圈的纵深长度超过五里,在冬天的薄雾中透出一股肃杀之意。城南方向,清晰可闻的战鼓厮杀声不断传来,西军今天选择那里作为主攻方向,西门这边相对平静一些,文武大臣才同意隆武帝上城头视察,虽然暂时没有战斗。城上城下各种激战后的痕迹却清晰可见,还未湮没的血迹,城墙上破损的墙砖。田野里密集的箭杆,都充分说明前天最危险的时候战斗是多么激烈。

    西军太能打了!

    隆武帝投入血本编练新军。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都是最好的,练兵的法子也是从楚军那里照搬过来的,稍有小成的时候多次请专业军事人士看过,这支新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大明官军,谁知真刀真枪的对上西军之后,还是明显的差了一截。

    围城两个月,西军多次攻上城头,还有两次在城墙上凿开了一个大豁口。要不是城内预备队足够,说不定桂林已经被攻破……桂林的城墙还算坚固,但终归比不上武昌、杭州那样的坚城,城墙上的防御设施相对较为简陋,只要西军瞄准一点发起猛攻,十次有七次能攻上城头,只是因为后续部队跟不上来,才一次次又被隆武军赶下去。

    只凭几锅开水,就想挡住连续不断的进攻,未免把当年纵横天下的大西军看得太简单了些。如果继续这样耗下去。万一哪里防护不周,或者反应稍慢,立刻就是城破兵败的结局。对于这里面的危险。朝廷里有很多有识之士看得很清楚,一面顶住西军的连续猛攻,一面积攒力量出城发起反击,试图夺回几个关键的外围据点,在西军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口子,改善桂林城防的形势,但在野战中隆武军明显更逊一筹,接连几次被西军击败,反而损兵折将。现在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维持城池不失,再没有能力发起反击。桂林解围也就无从谈起。

    隆武军没上过战场,哪怕练到极致。也比不上久经沙场的西军。

    要想为桂林解围,只能寄希望于外援。

    但是外援迟迟不到。

    两广、江西和贵州的可用之兵,早就调到广西来了,要么折损在柳州之战中,要么守在桂林城里,随着西军对桂林发起进攻,隆武朝廷不惜从福建的东征前线抽调部队回援,但是大军长途奔波三千里而回,早就成了强弩之末,刘文秀只分出三五千西军人马,就在桂林以东挡住了福建来的勤王军,勤王军连败三阵,不得已退后一百五十里,才避免了被彻底击溃的危险。

    三十里为一舍,一百五十里算“五舍”了,比退避三舍还多两舍。

    楚军谭啸、周国栋所部驻扎在湘西南湘桂交界地带,距离桂林不到二百里,却一直按兵不动,隆武朝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舍近求远,紧急调四川官军回援桂林。四川总督揭重熙倒是个忠心耿耿的忠臣,立刻筹集粮饷,派郝摇旗、刘芳亮所部回广西勤王救驾,这两支部队虽然都是半独立的军阀,但是揭重熙本来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性质的四川总督,手下没有多少嫡系部队,能把郝摇旗和刘芳亮派来广西,已经是他的最大诚意,费了不少真金白银和人情脸面。

    病急乱投医,隆武朝廷岌岌可危,也不在乎郝摇旗和刘芳亮的出身,只要能把西军赶走就行,隆武帝亲派使者赶往郝刘军中,许以丰厚赏赐,勉励二将奋勇建功,郝刘二将俱都慷慨应命,郝摇旗更是刀划掌心,歃血明誓,原为隆武朝廷赴汤蹈火,必将与刘文秀决一死战云云……郝刘二将麾下有三万多人马,都是出自大顺军的精锐,足可与西军匹敌,隆武帝接到回报后,对郝刘二将充满了期望,决心继续坚守桂林,但是坐等郝摇旗不来,右等刘芳亮不到,城外的刘文秀攻势不减,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干扰,终于斥候送来消息,郝刘二将走到贵州的时候,被孙可望派出的兵马拦截,郝刘二将打了败仗,面对大名鼎鼎的孙可望不敢直掠其锋,带着部队向东避走,进入了湖广境内。

    这是要绕路来桂林吗?

    好吧,再坚持一段时间,再等等。

    这段时间里,刘文秀一边继续攻城,对隆武军不断保持压力,一边开始在城墙外堆砌修建土城,堆土城虽然是个笨办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非常有效。紧挨着城墙的土城一旦堆好,一旦高过桂林城墙,西军就可以如履平地般跳上城头,再也无法阻挡。

    眼看土城一点点的升高,隆武帝束手无策。(未完待续)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二零章 援兵

    这个时代没有钢筋水泥,没有工程机械,搭建土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单用沙包土石堆垒,每高一层所需的土方就会以几何基数增长,城墙上的敌人又不断用火炮石砲进行骚扰,费尽力气搭起一座土城只能攻破一道外墙的话,还不如用别的方式进攻,所以用土城攻打桂林这样的城池已经是极限,遇到武昌、襄阳这样的坚城就没多大用,遇到南京、北京这样的天下雄城更不用考虑。

    总而言之,垒土城进攻是个笨办法,小城池不用这么费劲,大城池没有用。

    但是桂林不大不小,偏偏威胁很大。

    西军的土城在护城河外二十步处开始垒砌,正好卡在弓箭火铳的射程边缘,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位置较低,站在城墙上的隆武军不断射击,给西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随着土城一天天升高,早晚有一天会超过城墙,到时候攻守之势发生逆转,就轮到隆武军只能挨打无法还手,如果西军再把大炮拖上土城,就会形成强大的火力掩护,攻上城头再没有任何阻力。

    桂林偏处西南,少经战乱,城池修筑的不算太坚固,没有南京、武昌那种复合式的城墙,一旦城头失守,整个防线就会崩溃。这座土城的威胁实在太大,西军今天虽然把主动方向放在南城,隆武帝却专门跑到南城来了,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土城的进度。

    进度不慢!

    束手无策!

    毫无疑问,土城筑成之日,就是桂林城破之时。隆武军虽然用尽各种方法骚扰西军,延误筑城速度。但是大致估算一下,最多还有二十天土城就会高过城墙。

    桂林城中。民心军心已然不稳。

    刚刚和西军开战的时候,隆武朝廷上下慷慨激昂,以为西军只是张献忠留下的一支残部,这两年远遁云南,在蛮荒之地艰难求生,兵疲师老,定然不是隆武军的对手。不料柳州一战西军大获全胜,攻到桂林城下后,朝廷文武更是亲眼见到他们的赫赫兵威。和隆武军两下一对比,才知道人家是恶狼,自家是土狗,桂林多半是守不住了。

    既然守不住,当然要另寻出路,有些大臣提出和西军议和,立刻被众人的口水淹没……开玩笑,西军可不是给点甜头就会收兵的番邦外虏,而是打着永王朱慈焕的旗号来争抢大明统继的。隆武朝廷有一个算一个,从隆武帝到普通的文官武将,都和永王政权是你死我活的仇敌,绝没有谈和的可能。除非让隆武帝退位归藩,让大家也都放弃已有的高官厚禄,才有一线希望和西军签订城下之盟。

    守不住。又无法谈和,剩下的唯一出路只有弃城而走。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逃跑。

    和崇祯当年困守北京不同,隆武朝廷的文官武将大都赞成撤退。并没有死劝隆武帝死守桂林。

    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闯的大顺军已呈席卷天下之势,大明王朝眼看就将覆灭,崇祯朝廷的文武官员都做好了跳船的准备,准备投靠大顺新朝,顺应改朝换代的历史潮流,没人愿意陪着崇祯帝瞎折腾……隆武朝如今却有一定的实力,以大明正统自居,放弃桂林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文武百官投靠孙可望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当然不愿在桂林等死,搞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南党、楚勋、东林党等等都主张立刻撤出桂林,西军攻势虽猛,但是他们从云南千里远征而来,没有水师配合,抓紧时间从东城漓江码头上船逃走,成功的把握最少有八分。东林党希望返回江南,楚勋希望隆武帝去杭州,南党希望他去广州,总之“天子守国门”是值得颂扬千古的壮烈之举,“天子守桂林”就没有必要,不值得。

    真正不愿放弃桂林的,主要还是隆武帝本人,以及一部分坚定的帝党官员,从广西之战爆发以来,隆武帝舍上了血本和西军拼命,如果现在退出桂林,就等于前功尽弃,元气大伤,以后更无法控制各路军阀。

    “坚持最后五分钟”,隆武帝虽然没听过这句话,抱的却是这么个打算,他还想坚持一下,不到最后关头不认输,看看是否会有奇迹发生。

    城墙下,一队队的西军士兵往来穿梭,忙碌不停,骚扰进攻一直没停止,在堆砌土城的同时他们也在尽力破坏各种城防工事,填平护城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