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448章

残明-第448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楚军是汪克凡手中的利剑,必须常常磨砺,保持锋芒。

    ……

    晓行夜宿,乘舟骑马,张煌言、朱以江一行过了宁国府后,进入楚军的控制区域。

    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扑面而来,让张煌言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这并不是对方刻意威慑,与之相反,沿路遇到的楚军官兵对他们都很尊重,友善而又礼貌,接待他们的楚军将领没有故意展现实力,无意中露出的肌肉反而更让人心生敬畏。在浙江和福建,鲁王政权就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子,小胳膊小腿一点点的个子,每迈出一步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和清军正面对抗,和当地百姓士绅打交道的时候也非常谨慎,楚军却像一个自信有力的成年人,一举一动都雷厉风行,治下的军政事务都在高效运转,充满活力,兴旺蓬勃。

    差距太大了。

    在溧阳县城内,张煌言没有遇到楚军的大部队,只遇到两支奉命调动的百人队,见到有上官陪同的贵客,那些士兵的脸上都带着善意,有些还露出温和的笑容,却无法掩饰他们身上那种充满威压的锋芒,就像一柄曾经饮血无数的钢刀,哪怕放在角落里,也会让人感到一股突兀的杀气,浑身不自在。

    张煌言是带兵的儒将,对士兵的素质最为敏感,只看对方的坐立站行和军容姿态,就知道他们都是第一等的精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生死考验,这些士兵本身已经被塑造成了最凶狠的武器,就像那柄曾经饮血无数的钢刀。

    相比之下,鲁王政权的军队就差的太远,基本的军人气质都不达标,如果和楚军发生冲突,肯定会一败涂地……

    过了溧阳县,张煌言一行取道金坛县,前往长江岸边的燕子矶,郑成功的军营。

    他和朱以江是以私人身份来南京的,直接和隆武朝廷的高层接触有诸多不便,郑成功和鲁王政权经常打交道,由他在中间缓冲斡旋一下,事情就好办的多……这是临来之前由鲁王朱以海钦定的方案,经过各位重臣的反复商议,即不能伤了朝廷的脸面,也不要无谓的激怒唐藩政权,这中间的分寸朱以江肯定把握不住,全靠张煌言来拿捏。

    毫无疑问,此次出使南京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不管张煌言如何努力的为鲁王政权争取利益,最后都会被人骂,被人误会,被人鄙视……鲁王政权在官面上,一直不承认隆武朝廷的合法性,视为一个篡夺皇位的伪政权,某些居心叵测的极端派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更是自欺欺人地总摆出一副强硬姿态,鼓吹和隆武政权的那些乱臣贼子不共戴天,早晚必将与之一战云云,经常能得到满堂喝彩,就连张肯堂和张名振也弹压不住。

    在宁镇会战中,金坛县虽然几易其手,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激战,县城保存得还算完整,张煌言等人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决定入城休息一晚,在城门处受到了严格的检查。

    “原来是鲁王派来的贵客!不好意思啊,鞑子大军虽然已经退回南京,却留下了不少细作,所以进城的规矩比较多,还请各位仔细看一遍,免得引起误会。”守门的军官验过关防文牒,让开道路放他们进去,又指着城门洞里贴着的一溜告示嘱咐了几句。

    张煌言只是路过,在城里没有安排任何活动,对这些告示只是随便地扫了一眼,就向城内走去,目光无意中扫过贴在最后的一份告示,却突然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份《讨虏檄文》,纸张挺括,浆糊未干,看样子刚刚贴出来不久,告示下有几个人正围着看,其中一个还边看边念:“为传檄事:自清虏入关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以千万计,蹂躏州县六千余里,悉令汉人削发易服,是使中国之人废坏纲常,坏先代之服冕而忘其根本也,我大明达人志士,每有冠履倒置之叹……”

    这份檄文半文半白,通篇没有用什么生僻的典故,普通人只要识字都能看懂,檄文的前半段痛数满清的罪行和暴政,又回顾大明开国历史,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事迹来号召民心,紧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了卫道救民的口号,号召所有汉人都起来共同抗清。

    和普通的檄文不同,这篇檄文对各个阶层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士绅阶层以维护名教为号召,指出满清原本是蛮荒夷狄,他们如果一统天下,必将阉割和篡改汉文化的正统传承,呼吁读书人都要卫道护儒,与满清势不两立。对普通百姓则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号召,指出满清入关必将奴役亿万汉人百姓,楚军起兵就是为了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

    “写的不错!”张煌言暗暗点头。

    满清和蒙元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汉文化的继承者,对汉人中的士绅地主采取怀柔拉拢的政策,才能迅速控制北方各省,很多汉人士绅地主觉得只是换了个皇帝,也就没了反抗的心思,但是这篇檄文却指出,满清只是沐猴而冠装样子罢了,一旦坐稳江山后就会行焚书坑儒之举,扼杀读书人思想的自由。

    到那时,将是一个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明朝中后期开放的学术风气将荡然无存,读书人将迎来一个最黑暗的年代,这番言论初看似乎危言耸听,仔细推敲却合情合理,以满清入关后的种种作为来看,他们就是打算杀尽汉人的礼义廉耻,只留下一些驯服而麻木的奴才。(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五七章 解读

    张煌言入城之后,寻了一间客栈住下,向小二要了些饭食用过,仍在回味那篇讨虏檄文。

    他今年刚好三十岁,崇祯十五年考中的举人,虽然是文举,却以“慷慨而知兵事”闻名,算得上文武双全的儒将,博洛率大军南下后,他在浙东四明山一带长期领导抗清义师,对各种檄文见得多了,自己还亲手写过两篇,对其中的高下优劣,以及隐含的政治潜台词都有非常敏锐的嗅觉。

    和常见的檄文相比,汪克凡发布的这篇《讨虏檄文》更加深刻,兼顾的受众面也更广,除了最重要的士绅地主和读书人之外,对普通百姓和敌占区的士农工商兵都有明确的政策引导,争取民心的力度就大了许多……檄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争取民心,军心,这篇檄文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细化,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利益考虑,就比空泛的号召更加有力。

    在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江南地区就像一处安稳的避风港,没有太大的战争和灾祸,无论士农工商兵,大家的日子都还过得去,清军南下之后,大部分人都不愿拼上身家性命去反抗,一起向满清投降……那个时候,抗清是少数人的事,士农工商兵的主体阶层都选择了投降,士绅地主以钱谦益等人为代表,军队以江南四镇和左良玉余部为代表,商人阶层以徽商、淮商和郑芝龙的海商集团为代表,普通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更是一盘散沙,只有少数明王朝的死忠仍在坚持抗清,所以一步步丢掉了南直隶,丢掉了浙江,丢掉了福建和江西。从弘光帝到潞王朱常淓、从福建的隆武帝到浙东的鲁王朱以海等等。这些明王朝残余势力建立的政权都相继被清军消灭或者击败。

    江南地区投降之后,换来的却是满清的种种暴政,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江南的士绅地主在明朝占惯了便宜。在清朝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几十万明军甘做满清的走狗。但是骨头只有那么几块,像田雄那样得到重用的绿营将领只是个别现象,商人集团中,除了徽商抢下了盐政这块肥肉,大多数商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处境更加悲惨,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

    多尔衮在江南地区推行各种暴政,虽然有错判形势的原因。但也是为了服从整体的战略需要。那个时候清军刚刚入关,北方各省都被打烂了,恢复生产要好几年的时间,清廷占领的地盘虽然很大,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为了进一步占领整个中国,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清廷撕下伪善的怀柔面具,对江南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经济剥削……在明王朝时期,江南地区出身的文官最多。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在他们的拼命维护下,大明虽然亡国了。江南却依旧歌舞升平,富得流油,就像猪养得太肥连哼哼都懒得哼哼,正好送到多尔衮的刀下。宰掉这口大肥猪后,清廷才有能力对南方各省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让十多万八旗兵都领上了铁杆庄稼,恢复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社会秩序,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说到底,清廷的战略其实还是以战养战。中国这么大,他们一口吞不掉。每打下一块地方都要连骨头渣子都嚼碎了才能罢休。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和军阀们一开始对满清抱有幻想,以为投降归顺就能保住他们的富贵安逸。就像强盗闯进了家门,赶紧好酒好肉招待,以为能躲过一劫,但是多尔衮又怎么能让他们的小算盘得逞,你不造反我逼着你造反,一个剃发令下来,清廷在江南地区屠杀了上千万汉人,抢走了无数的财富,然后开始远远高过明王朝时期的残酷剥削(在顺治前期,清廷对江南一直课以重税,这个是有史料支持的,不多引用了)。

    士绅地主开始反抗,比如钱谦益辞官后一直暗中联络抗清;军阀开始反抗,比如金声桓,比如历史上的李成栋,还有郑芝龙投降后的郑家余部,直接举起大旗和清军作战;普通百姓开始反抗,比如各地的抗清义师,虽然屡屡被清军剿灭,却又屡屡揭竿而起,郑成功和鲁王政权正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才能在东南地区一直坚持抗清,直到康熙年间。

    在历史上,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这个时空里,楚军横空出世,终于促成了宁镇会战的辉煌胜利。军民是胜利之本,除了楚军英勇善战之外,江南各省百姓的支持,也是楚军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

    “倘有抱道君子,痛鞑虏之横行江南,赫然奋怒以卫中华者,本国公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倘有久陷清虏军中,以城来降者,本国公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到,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很厉害!让读书人捍卫名教(名教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抢占大义名分上的制高点,对普通百姓又提出“匹夫有责”的口号,同时又号称要“遣兵北逐清虏,拯生民于涂炭,复中华之威仪”,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号召力,看到这篇檄文后,江南各地必将云起响应,各方人才纷纷加入楚军阵营,绿营兵却会失去斗志,成建制的向楚军投降,除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州府外,其他地方多半会传檄而下,汪克凡兵不血刃,就能占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

    光是文章做得好还罢了,关键是时间点抓的好,江南各地这几年苦于满清的种种暴政,抗清意愿非常强烈,楚军又打赢了宁镇会战,腰杆正是最硬的时候,百姓们当然一呼百应……如果单论做文章的本事,鲁王朝廷里也能找出几个笔杆子,却写不出这样有力的檄文,原因很简单,鲁王政权的实力不够,还没有摆脱灭亡的危险,说什么解民于倒悬的话,连自己也不敢信。

    在檄文的最后一段,是展望抗清斗争的前景,除了“胡虏无百年之运”这种振奋人心的空话之外,还对满清的国力、军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三百年前历经百战,完全是靠自然淘汰成长起来的蒙元相比,清军的军队的建制和规模、兵员素质、将领的能力,武器装备,实际的战斗力等等都差了一大截,檄文中有数据化的对比分析,总而言之一句话,八旗兵天下无敌,是笼罩在汉人心头的一朵乌云,这个神话在宁镇会战中被彻底打破,必将极大地鼓舞军心民心,最终把满清逐出关外……

    这篇檄文很长,通篇将近一千字,如果不再进行深入解读,只做简单的推断的话,鲁王政权的生存空间必将受到严重挤压,但是张煌言反复回味,又觉得其中另有玄机。

    这篇檄文,是汪克凡用隆武朝梁国公,东征提督的名义发布的,对浙江和福建的战事都有提及,对具体的军政措施也有说明,其中几条更是暗藏锋芒,隐有所指。张煌言隐隐感觉到,汪克凡打赢宁镇会战后,已经把目光投向整个江南,对浙江和福建的军政事务都要进行整合……通篇檄文中,一直没有明确提到鲁王政权,只以满清为生死大敌,这并不像无意中的疏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