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439章

残明-第439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聿鐭以前被圈养,和汪克凡没有交集,也就谈不上矛盾和分歧,所以他的喜悦更加纯粹,宁镇会战的胜败关系国运,必将浓墨重彩地写入史册,能够亲眼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诞生,甚至亲身参与其中,还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都让朱聿鐭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马吉祥是一个武将出身的官员,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看到宁镇会战胜局已定。他除了高兴之外,比朱聿鐭想得更多。也更加长远,私下里给汪克凡写了一封信……

    (在封建时代的人治社会里,“政”和“治”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分开使用的,政是管理和施政的手段,治是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统治者只要稍有节操,希望通过施“政”手段以实现天下大“治”,当然了。这也只是希望罢了,一般情况下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崇祯肯定不想当亡国之君,呕心沥血折腾了十几年,最后却把大明玩死了……“客”却是一种寄生状态,政客就是政治上的寄生虫,只关心权力,只关心自己和小集团的利益,往往为此斗个你死我活。全然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在他们的词典里从来没有相忍为国的概念,比如明末的东林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马吉祥没有节操。张汉儒这样的官员多少还有一点节操,宁镇会战取胜后,亡国的危险暂时消除,一条康庄大道似乎就摆在眼前,张汉儒多日来的顾虑和担忧都一扫而空,欣喜之余,开始考虑隆武政权的将来,对汪克凡和楚军的心态很是纠结,又有了新的顾虑和担忧。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楚军将士没有想那么多,和朱聿鐭那种简单的纯粹相比。他们才是真正的纯粹,仗还没打完。还有好几万鞑子等着楚军去消灭,哪有时间考虑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追!追上去!绝不能让何洛会跑了!楚军上下战意昂然,明知受伤的野兽更加凶狠,却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

    朱聿鐭也想跟着一起去,被汪晟直接挡驾,一点情面不讲。

    “汪三儿!我一直把你当好人,没想到你是个蔫坏,比汪老四肚子里的坏水还多!你被何洛会按着猛揍的时候,孤王不惧危险来帮你,现在好容易反攻了,要赢了,你却过河拆桥,难道怕我和你抢功不成?”

    “殿下误会了。”

    汪晟是个实诚人,朱聿鐭虽然强词夺理,他却老老实实的对答,诚恳解释道:“当初何洛会攻,我军守,局面虽然看着凶险,战局却在掌握之中,末将可以确保殿下的安全……如今我军虽然反攻,但是清军拼死突围,战场形势瞬息千变,殿下若是再亲至前敌,将士们未必能护卫周全,万一出了什么差池,就算能斩首千级也难咎其责,还请殿下体谅我等的难处。”

    “别说这些没用的,反正你这么做就是忘恩负义!这样吧,我跟着吕仁青一起走,不离他的中军总没危险,行不行?”朱聿鐭不会讨价还价,直接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了。

    “那也不行。殿下想去前敌,最少要等我军合围之后,那时候一切都稳定下来,应该风险不大。”

    “别唬我了!我懂!我找人问过,这一仗必然是速战速决,哪有合围一说?”

    朱聿鐭事先已经做过功课,向内行请教当前的战局。何洛会的部队散布在群山之间,三路清军齐头并进,一旦被楚军的主力追上,立刻就会土崩瓦解,运气好了能跑出去一些,运气差了全军覆没,总之没有条件把部队重新收拢在一起负隅顽抗,也就没有包围、合围的战斗过程。

    他指着汪晟,痛心疾首地说道:“坏呀!你可真坏!这个节骨眼上还骗我,说你一肚子坏水没亏说你吧?”

    汪晟努力做出坦然的表情,脸皮却微微发烫,解释道:“就算速战速决,也会有小股残敌被围困,末将并未欺骗殿下,总之这件事没有商量,殿下先留在这里等两天吧……”

    汪晟油盐不进,朱聿鐭只好留在他的中军营。

    从重要角色突然变成观众,让朱聿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早到晚坐卧不安,每支楚军追击部队出发的时候,他都亲自跑去送行。

    “国樟(顾宗福字),抓到何洛会或者哪个满清宗室,你都尽量活着带回来,我拜祭孝陵的时候用得上,拜托了。”

    吉安营的一部参加追击战,由顾宗福率领,朱聿鐭在汪克凡和汪晟面前没大没小,在顾宗福这一级别的将领面前还有几分矜持,虽然很想跟着他一起开溜去前线,但总算忍住没说。

    “诺!”顾宗福是老派的明军将领,对明朝宗室非常尊重,知道自己的大嘴巴没有把门的,在朱聿鐭就有意少说话,能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让熟悉他的楚军官兵都非常诧异,要知道,顾宗福平常说话一向没溜儿,在汪克凡面前有时候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朱聿鐭却也是个没溜儿的王爷,和大家心目中的亲王形象差距甚远,顾宗福在他面前却一改常态,大家都觉得很不适应。

    “去吧,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朱聿鐭也不喜欢这个样子。

    大多数楚军将领对他没这么尊重,京良那样的年轻人跟他更是无话不说,朱聿鐭反而觉得更开心,顾宗福见了他总是过于拘谨,他也只好一起端着,太累。

    “多谢唐王吉言!”顾宗福是将门世家,几代人为大明效忠,尊重的是唐王的身份,而不是朱聿鐭这个人。

    随着他一声令下,吉安营的队伍开始出发,士兵们唱起战歌,大步走向苍茫的群山。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

    赴水火兮,敢迟留?”

    看着慷慨豪迈的出征将士,朱聿鐭心潮起伏,向顾宗福问道:“国樟,宁镇会战取胜后,我们能收复南京吗?”

    顾宗福正要告辞,又肃立答道:“必克!”

    “将来……再过几年啊,我们能把鞑子赶出关外,回到北京吗?”朱聿鐭充满憧憬,却又觉得那样的场景太过遥远,就像做了个美梦,最后总是要醒来回到现实。

    顾宗福回答得斩钉截铁:“大明中兴,天命所归!”

    “好!说得好!三军将士万众一心,定然能将满清打败!”朱聿鐭开心地哈哈大笑,顿了顿,又对顾宗福问道:“等到天下太平了,你想做什么?还在军中为将吗?”

    顾宗福沉默片刻,抬起头平静地望着朱聿鐭:“那时候,我大概已经死了。鞑子早晚会被赶出关外,但楚军的十万将士中,很多人都会死在战场上吧。”

    ……

    带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吉安营、蒲圻营和崇阳营的一部,共计五千余人的精锐楚军,从斜刺里向东北方向穿插,昼夜行军,追赶并拦截清军。

    连成一串的火把像一条长龙般在夜晚的山岭间穿行,顾宗福等人率领的这五千楚军担负正面作战的任务,每个战兵都要披甲和携带武器,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汪晟把手下大部分辅兵和牲口都派来了,帮助战兵背运沉重的铠甲,减轻他们的负重。

    但是山间的小路崎岖难行,楚军既要绕开清军巴山等部的阻击部队,又要提防谭泰的接应部队,在山里拐来拐去,行军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唯一能够帮助他们的,就是先前派出的小股骚扰部队和阻击部队,把清军的速度拖得更慢。

    如果有人能在高空俯瞰全局,就会看到明清两军都在艰苦跋涉,一追一逃中,双方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四六章 拦截

    山区和平原完全不同,几十里的山路听上去不远,却抵得上平原地带的上百里纵深,足够两支大军展开一场你来我往的大战。

    为了节省体力,三路清军一直沿着狭窄的山路撤退,山路再窄也是一条路,离开山路直接翻山越岭会累死人的,而且还会打散部队的编制,碰到一支有组织的敌军就只能任人宰割。

    屯齐的中路军开始比较轻松,越往后走,遇到的阻力却越大,楚军也知道中路清军最容易跑掉,派来的阻击部队最多,小股的骚扰部队更是接连不断,两天山路走下来,虽然没有打什么大仗恶仗,清军也伤亡了数百人,屯齐身边的亲随都死了两个,在三路清军中反而落到了最后。

    硕詹、扎喀纳的左路军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们是一支纯八旗部队,没有绿营仆从军跟随,八旗包衣就充当了辅兵和炮灰的角色,在楚军的阻击下不断伤亡,战马由于体积较大,受伤倒毙后又会阻塞道路,也成了楚军狙击手的重点打击目标,包衣奴才和战马越来越少,更多的八旗兵只好自己扛起武器铠甲,在山路上辛苦跋涉,还要白天黑夜的忍受楚军的骚扰,士气越发低落。

    东路的何洛会带着伤兵营和中军,情况更加混乱,晚上在山路上露宿的时候,酗酒打架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八旗兵甚至蒙着被子掉眼泪,何洛会查哨的时候还碰到了两个精神崩溃的清军士兵,赤身*,到处乱跑,嘴里还大叫着自己是神仙附体,何洛会将他们当场斩首。才避免了一场骚乱的发生。

    按照原定计划,清军最快用两天时间绕到巴掌洞山后面,和谭泰会师后成功突围。可是两天过去了,他们才刚刚走了一半。勉强走到弓背顶端的最高点。

    这样下去会被楚军追上的!

    何洛会等清军主将拼命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大幅减少休息打尖的时间,把能扔掉的东西全部扔掉,只带三天份的干粮,进一步轻装简行,天亮前就再次出发,开始了下半段的逃跑之旅。

    这是一场赛跑,楚军的主力正在快速追来。清军如果跑赢了,活,跑输了,死!

    清军为了绕过巴掌洞山,走得是一道弓背形状的弧形路线,一开始向东北方向前进,过了弓背的最高点后,转向西北方向前进,看到路程过半,突围的希望大增。清军的士气有所回升,不用主将催促都加快脚步,碰到楚军小部队的骚扰也置之不理。把受伤的同伴往路边一扔,大踏步继续前进。

    山路崎岖,是明清两军都要面对的困难,对追击一方的楚军影响更大一些,由于互相阻挡的关系,楚军的追击部队被巴山,固尔玛浑等部拦住后,只有少数部队互相接战,楚军的主力却被挡在后面。所以清军虽然严重迟到,却还没有被楚军追上。

    但是何洛会、屯齐等清军主将知道。越接近成功的时候越危险,他们派出更多的斥候和尖兵探路。向侧翼增派数百清军来回巡逻,以赶走那些讨厌的楚军小部队,进一步加快行军速度,又派人通知巴山和固尔玛浑,在阻击楚军的同时逐步后撤,跟在大部队后面一起突围,至于留在最后面的后卫部队,当然是张国柱那些绿营兵。

    撤退之初,何洛会就派人抄小路和谭泰联络,请他出兵接应,两天过去了谭泰应该已经收到消息,只要他派兵往前迎个十里八里的,突围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第三天上午,斥候回报,楚军汪晟所部派来了五千人马,从斜刺里直插清军前路,打着崇阳营、蒲圻营和吉安营等三支楚军主力的旗号,分别对着三路清军,斥候还看到了吕仁青、顾宗福的将旗,崇阳营的领兵主将则是一个名叫李毅良的参将,名不见经传。

    “终于来了!”中路军的屯齐接到报告后,竟然有一种异样的轻松感。

    像宁镇会战这种大规模的战役,战败后必然会遭到对方的全力剿杀,楚军前两天派来的都是小股部队,最大的一支阻击部队也只有五百人,屯齐知道对方肯定还有最后的杀招……如今图穷匕见,这五千楚军就是最后的杀招,其中吉安营对着屯齐的中路清军,只要把他们打败,就能顺利突围,屯齐就像考试前惴惴不安的学生,发卷后一看题目不算太难,心里踏实了许多。

    真的不算太难,起码没有偏题怪题。

    这是一场拼速度的运动战,遭遇战,楚军再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也就无法修筑坚固的工事,无法利用臼炮和燧发枪进行防御,在这种丘陵山区里,明清两军都会面临协调指挥上的困难,部队撒出去就控制不住,拼的都是小股部队的素质,屯齐非常自信,以八旗兵的个人素质和战斗力,一定能打败吉安营。

    他立刻命令前军,全速跑步前进,朝着吉安营的阻击位置迎头冲上去,力争把他们一举击溃!

    吉安营选择的阻击位置在一道山口,两座山峰相对而望,中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山谷,地势逐步抬高,形成了两道山坡,就像山口旁边的两扇大门,互为屏障,易守难攻。

    山顶上,明清两军的尖兵在搏斗,山顶两侧,明军和清军的先头部队在奋力往上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