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413章

残明-第413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悍不畏死的八旗兵仗着兵力优势,往往能在局部取得一些进展,攻下某座山头或者无名高地,但始终无法向楚军防线的纵深突破,楚军的反击却异常犀利,白天把阵地丢了,晚上就一定要组织夜袭夺回来,清军的突击部队切入楚军防线后,肯定会遭到顽强阻击和逆袭,要么灰头土脸地撤回去,要么被楚军的预备队消灭……对这种阵地攻防战的战术要领,清军还在摸索之中,汪克凡却有后世四百年积累的经验和理论,楚军的预备队总能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封堵防线缺口,切断清军的后续部队,包围清军的突击部队并加以歼灭。

    阵地防御战的关键,在与如何利用战略纵深,如何使用二线预备队的反击力量。汪克凡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楚军的阵地防御战也打得有模有样,至于济尔哈朗等清军将领么……还没有这方面的清晰概念。

    清军方面更多的是使用蛮力,仗着兵力雄厚和楚军硬拼,动辄以上千人的规模发起强攻,伤亡数字随之迅速增加。以至于济尔哈朗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攻坚战术问题。

    “这个仗,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济尔哈朗虽然有决死一战的打算,但是自从进入宁镇山区后,清军的伤亡总数已经将近一万人。哪怕他有六万大军也承受不起……好吧,就算不计代价也要继续进攻,但是太多的伤亡造成士气严重下降,哪怕是最凶悍的八旗兵,谈起臼炮和燧发枪也都沉默不语,隐隐有些畏惧,而且大量的伤兵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后勤压力很大。

    “兵派的少了不济事啊!”何洛会却唱起了反调:“若像当初一样只派几百人攻山。先挨臼炮的炮子,再被燧发枪打几轮,冲到壕沟近前就剩不下多少人。还怎么往上攻?这一来二去的白白折损儿郎不说,耽搁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攻到延陵镇?”

    从俘虏口中,清军早就知道了臼炮和燧发枪的名字,对这两种明显是欺负人的新式武器,济尔哈朗非常重视,找到一些被炸毁的残骸当做宝贝。特意派人运回后方,准备送到北京研究仿制。

    何洛会说的这番话也有道理。济尔哈朗露出为难的神色,一时拿不定主意。屯齐却站出来反驳道:“再耽搁几天也不碍事,反正不能再让儿郎们去送死,一次冲上去的人太多,被炮子铅子打死的就更多,你难道不知道吗?”

    “……”何洛会为之语塞。

    在真正的热武器战争中,攻坚之前必须要用猛烈的炮火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清军的红衣大炮受到地形限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只靠人命硬添,自然左右为难……进攻部队的人少了,还没冲到跟前就打光了,进攻部队的人多了,又会在枪林弹雨中造成大量伤亡,最近这几次用人海战术进攻,虽然拿下了阵地,但每次都会损失几百人,反复拉锯几次就是上千人,几千人的伤亡,何洛会对此也非常清楚。

    屋子里一片死寂,清军众将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佟图赖左右看了看,咳嗽一声说道:“若是不怕折损大炮,我倒有一个法子……”

    在众人的催促和询问下,他提出一个新的战法,把红衣大炮推到山前,修筑特殊形状的简易炮台,抬高炮管以加大射界仰角,就能打到山坡上的明军阵地。

    “这是硬凑合的笨办法,王爷不要太过期待,这样架起的红衣大炮根基不稳,每次开炮后都要重新复原,一炷香能开一炮就算不错了,况且把红衣大炮推到山前,还会遭到南贼大炮的轰击……”

    红衣大炮改变射角,就没了射程的优势,必须进入楚军大炮的射程作战,虽然能够掩护清军步兵,自己却难免损失惨重,红衣大炮制造不易,价格昂贵,这样使用太浪费。

    清军众将商量来商量去,始终都没商量出一个万全之策,济尔哈朗犹豫再三,最后拍板,采纳佟图赖的建议,不惜损失红衣大炮也要把伤亡降下来。

    “派人给谭泰传令,再调一万援兵进入宁镇群山,把粮道替本王守好。”

    清军主力深入茅山,从丹阳到这里的补给线已经长达七十里,济尔哈朗调兵遣将,防止楚军包抄后路,真的把他装进口袋。

    有了红衣大炮的助战,清军接下来的进攻效率明显提高,经过几天苦战,损失了十几门红衣大炮后,他们终于突破茅山的外围防线,推进到楚军的核心阵地——茅山九峰的三茅峰和抱朴峰。

    茅山九峰是茅山主脉,比周围的大小无名高地都高出一截,只要攻占三茅峰和抱朴峰,就能突破楚军的核心阵地。

    接下来的几天,清军的进攻更加凶猛,却一直停滞不前。

    茅山九峰的地形更加险要,红衣大炮再一次失去作用,佟图赖尝试着把大炮推得更近些,直接推到山脚下,却遭到楚军大炮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距离太近,除了打得又准又狠的三磅炮和四磅炮,见高不见远的臼炮也能打到红衣大炮了,只要炮身被楚军的炮弹直接命中,就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形,连着报废了二十几门红衣大炮,佟图赖终于放弃了这种徒劳的努力。

    眼看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却偏偏无法捅破,济尔哈朗着急上火,嘴角起了一串燎泡,唯一让他稍感安心的是,楚军一直没有对延陵镇发起总攻,朱马喇和穆里玛还在苦苦支撑。

    很明显,汪克凡是在有意消耗他的进攻力量,盯上了他的六万清军(还剩五万),所以才对延陵镇围而不打。济尔哈朗虽然觉得对方过于狂妄,但也不得不承认楚军表现的非常顽强,如果没有朱马喇、穆里玛的牵制,没有外围的两万清军配合,他还真的有些危险。

    经过连续几天的恶战,三茅峰和抱朴峰前尸横累累,堆积如山。

    一天的恶战结束后,防守抱朴峰的蒲圻营射书给清军,让他们派人来收尸,规定不许带武器,人数限制在一百人以下,打一面红十字白旗作为标志,还画了一幅红十字白旗的示意图。

    清军前军主将苏克萨哈犹豫再三,向济尔哈朗请示后,派出一队绿营辅兵前去收尸,武器什么的都没带,却不愿打白旗,换成了一幅特制的红十字绿旗。

    吕仁青当时就气坏了,派出一哨楚军冲下山去,把这些绿营辅兵全部活捉,割掉几个带队军官的左耳,又给了一面红十字白旗打着,然后押着他们下山去收尸……这是汪克凡的命令,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很快就会腐烂,所以清军的尸体一律交给他们自行处置。

    相比之下,清军的卫生防疫意识就很差,随着伤兵大量增加,军中突然出现瘟疫,并且迅速传染扩散。(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一三章 死循环

    朱聿鐭的使节团在秣陵关等了半个月,终于获准离开,跟随席宝田所部一起去前线。

    随着宁镇战役的不断升级,明军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南京方面,楚军的二线防区大部分被友军接管,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

    和朱聿鐭一起同行的,除了席宝田所部之外,还有刚从衢州府调来的吉安营,以及原来驻守当涂的平江营、东莞营各一部,据说镇筸营也调到南京来了,不过他们轻装简行一路强行军,从南边的高淳县进入宁镇山区,和朱聿鐭走的不是一条路……除了通城营、岳州营、通山营和闯营,一半以上的楚军都相继投入宁镇战役,连续的激战下,汪克凡的兵力却不减反增,越打越多。

    但这也是汪克凡所有的筹码了,通城营守卫仙霞古道,岳州营和通山营看住湖南老家,闯营盯住孔有德,哪个都非常重要,哪个都动不了,他已经掏光身上的最后一个铜板,宁镇战役能够获胜,成败在此一举。

    从江西到宁镇山区七百里的补给线,现在由将近两万明军守卫,其中大部分是金声桓、傅鼎铨和卜从善的部队,楚军的步兵则全部进山,只有西骑营和江骑营分驻当涂和东至县,利用骑兵的机动能力充当救火队员。

    十天前,西骑营和李成栋的部将马宝打了一仗,并将其击溃,李成栋接连损兵折将,部下可战之兵剩下不到三千,缩在衢州府不敢再冒头。

    西骑营的捷报刚刚传来,江骑营那边马上也打一个胜仗。满清当涂知府吴一品投降后,暗中安排内应,配合江骑营发动奇袭,一举攻占高淳县。高淳县位于溧水县西南,楚军占领这里后。又打通了一条进入宁镇山区的路,粮秣辎重既可以走秣陵关,又可以走高淳县,后勤运输变得更加通畅。

    朱聿鐭一行进山后,仿佛溶入了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后方往上运粮秣辎重和武器弹药。前线往下运伤兵和俘虏,再加上来回调动部队,从早到晚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入夜后往往还有辎重部队打着火把继续前进。

    “现在的道好走多啦!”

    带路的向导介绍道:“山里的路太窄,随便哪个地方一卡就是两三个时辰。以前一天能走十几里路就算不错,现在托王爷的福,一天能走二十多里。”

    “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这也太慢了吧!”朱聿鐭愕然不解。

    “不算慢了。”户部主事张汉儒摇了摇头,露出情绪复杂的笑容:“辎重粮秣运转不易,进山后尤其艰难,一天能走十几里就算很不错的,能走二十多里更加了不起……”

    在朱聿鐭这种外行看来,楚军的后勤运输非常忙乱。效率低下,但在张汉儒这种内行看来,楚军的后勤运输却是忙而不乱。似慢实快。

    到了宁镇战役这种级别的大规模会战,交战双方比拼的就是全方位的综合实力,除了三军将士的奋勇厮杀,后勤运输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你有再多的兵员物资和武器弹药,运不上去也是白搭。把补给物资及时投送到前线,甚至比一两场局部战斗的胜利更加重要……在人口稀少的宁镇山区里。济尔哈朗不可能再以战养战,明清两军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八旗兵入关前后能够所向披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以战养战,靠抢掠富庶的中原地区来维持补给,完全不受后勤辎重的拖累。等到中原既定之后八旗兵失去这个优势,战绩就惨不忍睹的看不成了,比如康熙三征噶尔丹差点没累死。)

    张汉儒是户部主事,有过类似的后勤组织经验,对其中的难度深有感触。

    “学生第一次听说楚军‘后勤部’的时候,很是不以为然。我大明用兵,粮秣辎重素来由户部、兵部、粮道署、各军提调官共同筹措转运,楚军别出心裁再设一个后勤部,难免令出多门,徒增纠葛事端……如今看来,楚军的后勤部却是专事专管,把粮秣辎重安排得井井有条,了不起!果真了不起!”

    “怎么,比朝廷做得更好吗?”朱聿鐭很惊讶。

    在他的印象中,军队里都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连算账都不会,和户部、兵部、粮道署那些“专业人才”根本没法比。

    “实不瞒殿下,楚军后勤部远胜朝廷各署,其实……其实不应相提并论的,单论输送粮秣军资之法,其中高下有如云泥之别!”张汉儒叹了口气:“我朝素来以文驭武,文臣武将之间有些对不上榫头,很难齐心协力输送粮秣。况且各军各营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连‘知己知彼’的知己都做不到,又怎能‘百战百胜’?”

    一场大规模战役的后勤运输,就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太多的组织工作要做,张汉儒这些天仔细观察,楚军后勤部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相关流程,对每个细节都做到量化和标准化,才能实现这种高效的后勤运输。

    比如楚军的后勤物资都实现基数化管理,张天禄第一次听到“战材基数”、“弹药基数”这两个词的时候完全不能理解,后来才发现其中包罗万象,每个作战单位在一次战斗中使用的各种消耗物资都有准确的数量规定,子弹、炮弹、药品、箭矢、火药、食物……大到一个整编制的营哨,小到一个普通士兵,在补给中按照规定的基数进行配发。

    规定了补给物资的基数,就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保障制度,从统计到储备,再到运输和补充,后勤补给完成了标准化管理,也便于计算、沟通和保密。同样的“弹药基数”,对一个普通的火枪兵是一种含义,对一个几百人的炮兵队又是另一种含义,楚军内部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外人却如听天书。

    (在现代战争的后勤保障中,“基数”是物资的基本计算单位,除了弹药基数之外,油料基数、战材基数也是经常用到的,都是军队里的机密信息。)

    张汉儒的这番讲解过于专业,朱聿鐭听得似懂非懂,但他对这种事情好像很感兴趣,对张汉儒追问不停,后来问得太仔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